资源描述
序 言 博鳌亚洲论坛是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精英就亚洲以及全球 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论坛立足亚洲,面向世界,致力于促进本地区内和本地区与 世界其他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共同发展。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 遍重视的发展理念,也是论坛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于 2019 年 4 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正式启动。目前,联盟有 130 多个合作伙伴,包括 26 个国家环境保护主 管部门、8 个国际机构、69 个非政府组织和 30 家中外企业。联盟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实现“一 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合作和一致行动,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一 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环境与发展指标。 论坛同联盟联合发布此份报告, 旨在梳理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功案例, 为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和实践的深入提供有益借鉴。目 录1. 执行摘要 2. 案例分析 2.1 污染治理 案例 1 中国蓝天保卫战 2 案例 2 以色列污水处理 5 2.2 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 案例 3 绿色海岸:基于社区的海岸修复 8 案例 4 缅甸基于清洁能源的森林保护 10 2.3 绿色能源 案例 5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项目 13 案例 6 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二期项目 16 案例 7 马来西亚槟城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组件生产线项目 18 2.4 绿色生产 案例 8 越南溢达产业园项目 19 案例 9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22 2.5 绿色生活 案例 10 韩国生态标签项目 24 案例 11 智利圣地亚哥可持续交通 27 2.6 绿色金融 案例 12 赞比亚太阳能磨坊项目 32 案例 13 莫桑比克万宝农业园 36 3. 结论与展望 致谢 1 1. 执行摘要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发展理念, 是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绿色发展越来越离不 开国际合作,也需要更多的国际经验分享。 绿色发展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共识。2019 年 4 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 会联合公报中,与会各国领导人再次确认“落实联合 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实现世界经济强 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 一致重申致力于 “高质量共建 一 带一路 ,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坚持开放、 绿色、 廉洁, 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然而,绿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在绿色 发展理念落实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环境和气候 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总体敏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还 未得到充分重视。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包括生产、 消费、流通、创新和金融在内的全方位发展,除了理 念的落实之外,还需要治理能力和公众意识的提升、 体制机制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 本报告聚焦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的绿色发展实践, 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绿色能源、绿色 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金融六个方面,以合规、富有 成效、 得到认可、 可推广复制四个标准, 选择不同地域、 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典型绿色发展案例进行分享。 这些案例多数取材于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的合作项目, 也有的是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的相关国家内部实践。 这些案例旨在展现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内部、国家之间、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在合作 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以期进一步凝聚 绿色共识,增强对实现绿色发展的信心,催生更多绿 色发展的具体实践。 在污染治理方面,报告选择了中国蓝天保卫战和 以色列污水处理再利用两个案例,从国家层面揭示环 境污染问题关系民生福祉,污染治理需要理念提升、 政策创新、 技术支撑和公众意识提升等系统性的努力。 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方面,报告选择了印尼海岸生 态系统修复和缅甸森林管理两个案例,从社区层面展 示如何处理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及非政府组织在 寻找解决方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绿色能源方面, 报告选择了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埃塞俄比亚阿达玛 风电和马来西亚槟城太阳能电池生产三个案例,从项 目层面展示绿色能源项目的建设、产能的合作如何帮 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 需求。在绿色生产方面,报告选择了越南溢达产业园 的生产实践和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两个案例,从企 业、园区两种业态展示绿色理念在具体生产经营过程 中的实践和成效。在绿色生活方面,报告选择韩国生 态标签制度和智利圣地亚哥可持续交通两个案例,展 示制度设计如何引导 / 促进绿色消费,在解决发展问 题的同时,提升民众福祉。在绿色金融方面,报告选 择赞比亚太阳能磨坊和莫桑比克万宝农业园两个案 例,展示绿色可持续信贷的实践。 在每个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均总结了一些经验与 启示。总体而言,具有共性的经验有:绿色发展的核 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污 染治理、 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工作。 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 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绿色发展需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各利益 相关方的共商共建共享。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 一个国家都难以关起门来自己发展。各国在绿色发展 理念、产能合作、技术转移、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互联 互通能够带来更大的裨益。 我们期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他发展合作 框架与倡议,加强互学互鉴、互帮互助,使更多国家、 在更广范围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携手推 动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 之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 2. 案例分析 2.1 污染治理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生 态环境问题突出。东南亚、南亚、西亚、东盟、北非 等国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过快增长和工 业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加使得环境状况 不容乐观,森林面积缩小、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恶化趋 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污染治 理方面,我们选择了大气污染治理(中国蓝天保卫战) 和水污染治理(以色列污水治理)两个案例,分享中 国和以色列在相关领域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以 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案例 1 中国蓝天保卫战 1 (1)背景 2013 年,中国多地出现空气质量指数(AQI) “爆表”,部分监测点位 PM 2.5 小时浓度最大值高达 1000 微克 / 立方米。华北、黄淮、华东、华南北部等 地出现持续 20 多天的雾霾,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 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社会舆论高度关注, 一时间“PM 2.5 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成为热 点话题。 针对严峻的大气环境形势,中国政府将大气污染 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 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 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进一 步提出,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 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 平还多次就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出重要批示,亲自推 动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全面提速。 (2) 举措 回顾过去 6 年,中国通过构建系统而科学的大气 污染防治体系,在以下 5 个方面 21 项措施上进行努 1 案例来源:蓝天保卫战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 中 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9 年 6 月 力和创新,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 成效 2013-2018 年短短 6 年时间,中国在保持经济 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 区域明显好转。2018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相比 2013 年增长 39%,能源消费量和民用汽车保有 量分别增长 11% 和 83%,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实现 了大幅下降。全国可吸入颗粒物(PM 10 )平均浓度为 71 微克 / 立方米, 比 2013 年下降 27%;首批实施 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 74 个城市 细颗粒物(PM 2.5 )平均浓度为 42 微克 / 立方米,比 2013 年下降 42%;北京市 PM 2.5 浓度从 2013 年的 89.5 微克 / 立方米下降到 51 微克 / 立方米,降幅达 43%。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空气质 量改善目标全面实现,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明 显增强。 工作方面 具体举措 法制建设 构建完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框架体系 实施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 加大执法力度 科技支撑 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建设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体系 开展源清单编制与源解析 实施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 综合减排 推进工业企业升级改造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逐步优化能源结构 统筹“油路车”污染治理 组织开展面源污染治理 管理创新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执法手段 强化责任落实 应对重污染天气 完善经济政策 全面推行环境信息公开 社会共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公众环境意识显著提升 表 1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举措3 2018 年,中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CO 2 )排放较 2005 年降低 45.8%,超过至 2020 年单位 GDP 的 CO 2 排放降低 40%-45% 的目标,为实现 2030 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 1 蓝天白云下的故宫角楼 拍摄者:张元席4 2019 年 3 月,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 首都内罗毕举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兼联 合国助理秘书长乔伊斯姆苏亚表示:“中国在应对 国内空气污染方面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领导力,在推 动自身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也致力于帮助其他 国家加强行动力度。中国领跑,激发全球行动拯救数 百万人生命。” (3)经验与启示 大气污染问题不是中国独有,世界上很多国家也 曾经历过或正在面临大气污染的困扰。在借鉴世界各 国治污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 和治理技术,全力加快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在最近 6 年的大气污染治理实践中,中国探索形成了“政府主 导、部门联动、企业尽责、公众参与”的中国模式。 顶层设计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2013 年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定批准 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政府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系统开展污染治理的 重大战略部署,是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 首个行动计划。2017 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目标圆满实现。 2018 年 5 月,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进程 中的一次历史性大会。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 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一系列新思想 新理念新战略,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大气污染 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大会明确要求,把 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 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 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 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会后印发的全面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 了打好蓝天保卫战等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的路 线图、任务书、时间表。 2018 年 6 月 27 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 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通过 3 年努力,大幅减少主 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降低 PM 2.5 浓度,明显 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 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监测和数据为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2013 年以来,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迅速 发展壮大,基本建成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 不仅满足了大气环境常规监测需求,还发展了地面颗 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VOC s )、地基遥感等在 线监测技术。同时,中国生态环境部利用国产环境一 号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等数据,结合国外遥感数据, 实时获得 PM 2.5 、PM 10 、SO 2 、NO 2 、沙尘暴、秸秆 焚烧等指标的监测结果,实现卫星遥感与地面环境监 测数据相互印证。 开展源清单编制与源解析,帮助摸清大气污染物 的来源,为科学、精准治霾奠定基础。近年来,中国 先后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 术研究”、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等项目,持续开展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基础研究和治 理技术研发。2017 年 4 月,由原环境保护部牵头, 联合中科院、农业、工信、气象、卫生等部门和单位 及高校,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织 近 2000 名科学家和一线科研工作人员,开展大气重 污染成因与治理集中攻关,并创新“一市一策”跟踪 研究机制,实现科研成果向地方管理的快速转化应用。 立法执法的完善为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2013 年以来,中国制修订并实施了多项大气污 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涵盖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各个领 域。 2014 年 4 月 24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 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护法。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建立了环境污染公共监 测预警机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增设了查封扣押、按日计罚、行 政拘留等罚则,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 律武器。2015 年以来,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罚没 款金额逐年增长。2018 年,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 18.6 万件,是 2015 年的 1.9 倍;罚款数额 152.8 亿5 元人民币,是 2015 年的 3.6 倍。 2017 年 4 月起,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重点区域 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监督帮扶工作,建立了排查、交办、 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的闭环工作机制。 其中 2018-2019 年度强化监督工作中,共统筹调度 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力量 1.95 万人次,开展 22 轮强化 监督,现场检查各类点位 66.6 万个(家次),帮助 地方查找并移交 5.2 万个生态环境问题,并对 2017- 2018 年度强化监督交办的 3.89 万个问题进行了一一 核实,督促整改到位。 多元共治变“小环保”为“大环保”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全社会 资金、技术、智慧的投入和共同行动。中国正逐步构 建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 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1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后, 环保社会组织被赋予了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2015 年,全国 9 家环保社会组织提起的 37 起环境公益诉 讼个案获法院受理;2016 年,14 家环保组织提起的 59 起环境公益诉讼个案获法院受理。中国环境资 源审判 2017-2018白皮书显示,2018 年,全国法 院共受理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737件, 审结 1252 件。 随着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关注的不断深入 , 12369 环保举报平台变得家喻户晓。政府提供了多样 和便捷的举报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微信、微 博等。大部分城市出台了奖励办法,举报的环境违法 行为经过调查属实后,给予举报人不同程度的奖励。 2018 年,全国受理环保举报案件 71 万件,其中电话 受理 36.5 万件,微信受理 25 万件;涉大气污染的举 报占 51.6%。 案例 2 以色列污水处理 2 (1)背景 以色列地处亚洲西部 , 整个国土呈狭长型,长约 470公里, 东西最宽处约135公里, 海岸线长198公里。 可划分为 4 个自然地理区域:地中海沿岸狭长的平原、 中北部的山脉和高地、南部内盖夫沙漠和东部纵贯南 北的约旦河谷和阿拉瓦谷地。 以色列主要流域包括加利利湖流域和约旦河谷。 加利利湖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流域共有大小 26 条河流,年混合流量近 10 亿立方米,年净入加利利 湖的流量为 511 亿立方米。该流域内以农业区和畜牧 业区为主,水质受其影响较大,氮、磷等营养物质随 流域内地表径流汇入,由于冬季洪水的流入,氮和磷 的浓度春季较秋季高。约旦河是以色列最主要的河流, 汇集了来自赫尔蒙山的溪流,流经胡拉谷地进入加利 利湖,再流经约旦河谷最后流入死海。由于其一些支 流的河水被用做灌溉或发展渔业,全流域总流量由过 去每年 1,215 亿立方米减少至每年 315 亿立方米,导 致该流域的水质较差。总体而言,以色列大部分河流 都面临着水量减少和水质污染问题。 (2)举措 为改善水环境质量,以色列采取了多项措施,包 括管理体系完善、体制机制调整、提高污水排放标准、 新建污水处理厂、增加农业生产方面的污水回用和水 价改革等。 管理体系的完善。1959 年制定的水法是以 色列水管理的法律基础。以色列 1971 年对水法 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关于水污染的条款。此后,为进 一步保护水环境质量,在 1991 年水法修订案中 又增加了水污染防治内容。规定“人人都应极力避免 导致或可能导致水污染的任何行为,包括直接或间接 的、短期的或长期的 ; 若公民在其所有的地区内布置 2 案例来源: 1 张扬等以色列水环境保护研究及经验借鉴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42( 6) : 43 47. 2 Goal 6: 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National Review Israel 2019. 6 有生产水、供应水、运输水、储存水或向地下回灌水 的设施,则其有责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防止这类设 施或其操作过程造成水污染”。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 个人在保护水资源上具有法定义务,同时规范了对造 成水体污染行为的处罚,要求污染者不仅要杜绝二次 污染的可能,同时要支付治污费用。 水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执行部门的演变。在 1989 年之前,由于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农 业部门是主要的用水大户,以色列的水法主要由 农业部负责具体执行。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隶 属于农业部颁布有关水质方面法规的职能被移交到了 新成立的环境保护部。2006 年,以色列对水资源管 理部门职能进行了调整,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水资源 管理职能统一划拨到了新组建的水与污水资源管理委 员会。2007 年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改称水利署,对以 色列国家水资源管理全面负责,统筹管理全国水资源 和水循环工作;而关于饮用水水质则由卫生部监管, 水污染防治由环境保护部负责。 污水排放标准的升级。1992 年,以色列卫生部 制定了一项污水卫生附加标准(BOD 5 20 毫克 / 升,且 TSS 30 毫克 / 升),该标准有助于降低使 用污水带来的环境与健康影响。然而,随着以色列污 水处理厂不断排放的含有污染物和大量盐类的污水持 续造成环境与健康问题,实施更严格的污水处理标准 和相关法规势在必行。2000 年,以色列政府要求环 境保护部建立部际委员会,专门研究提高污水处理的 标准问题。该部际委员会于 2001 年公布了用于不受 限制灌溉和河流排放的污水处理标准,并于 2003 年 进行了经济可行性测试和成本效益分析。2010 年, 该标准正式取代了 1992 年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新标 准规定 36 个指标项,针对灌溉和入河排放设置了相 应的指标限值,其适用范围包括 : (1)一般用于无限 制的农业灌溉用水和国内特定地区的灌溉用水; (2) 被用作受限制农业区灌溉用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出水; (3)大型污水处理厂和小型污水处理厂排放于河流 的出水。 污水处理与回用。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以色列 就开始建起国家水系统,90% 的污水汇入了国家水 系统。此外,以色列不断完善其相关处理系统,以最 终实现收集后污水的百分之百回用。目前,在以色列, 污水一般都经过三级处理才会进一步地回用或外排。 二级处理是以活性污泥法为主,而三级处理则包括砂 滤、土壤含水层处理、人工湿地等。以色列大部分污 水处理设施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经处理后,出水进入 季节性储水池以调节水质和水量来满足季节性农业灌 溉需求。截止到 2015 年,以色列共有各类污水处理 设施 500 多座,大部分都采用了三级处理措施。 图 2 以色列每立方米水的水费构成,相关费用根据 2018 年美元计价,含 17% 的增值税 (来源:以色列水务局) -4% 54% 市级公司成本 1.14 废水处理 0.52 补贴 -0.55 国家水务公司成本 0.67 与以前年份 差别 -0.08 脱盐海水购买 0.4 能源 0.18 投资成本 0.35 固定运营成本 0.17 运营成本 0.1 投资成本 0.28 浪费和收集损失 0.28 杂费 0.03 54% 25% 19% 平均水费 -26% 32%7 水价改革。以色列对水价进行了重大变革,根据 以色列 2001 年颁布的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司法的 规定,为提高用水效率并真实反映水价,以色列把隶 属于政府职能的供水和污水处理职责分离,组建市政 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司,降低水部门对政府预算的依赖, 减少水资源管理的政治干预。新的水价体系采用了全 成本定价的方式,水费能够涵盖水部门建设运营的各 项成本,包括运行维护费用、与水相关的基础设施投 融资利息等。在改革后的水价体系中,污水处理费占 16%。 (3)成效 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河流水质有所好 转,许多河流都已制定了恢复计划,由法定规划支持。 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已经获得批准,以确保水资源不仅 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满足生态系统的需求。对主要 河流污染情况的评估显示,1994-2017 年间,污染 负荷大幅削减:总有机碳下降了 95%,总氮下降了 75%,总磷下降了 97%。1994-2018 年,点源数量 从 240 个下降到 62 个。 供水结构的变化。在过去 30 多年时间里,以色 列自然水资源供给量削减了近一半,另一半水资源供 给主要来源于污水回用和海水脱盐。对自然水资源依 赖的降低提高了以色列供水的可靠性。根据水务局的 预测,以色列未来的水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未来人口增 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4)经验与启示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水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但 都面临着不同形式的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挑战。以色列 污水治理经验的有效与其自身国情、禀赋密不可分, 同样不可照搬。然而,以色列通过新建污水处理厂和 开展污水回用等对污水的有效利用、通过管理体系的 改革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力度、通过水价改革提高水资 图 3 以色列国内水消费结构 (来源:以色列水务局) 1985 1995 自然水 回用水 脱盐水 2014 20088 源利用效率等做法值得参考借鉴。 污水回用也是水资源的理念 作为以色列水资源管理法律基础的水法中明 确,水资源包括泉水、溪流、河流、湖泊和其他水流 和蓄积的水,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地下,无论是自然 的、管理的还是制造的,无论是在任何时候或间歇性 上升、流动或停留,包括排水和污水。换言之,以色 列将任何来源的水都视作资源进行统筹性管理和利 用。 海水、 盐水、 污水等都经过适当处理满足用水需求。 以色列通过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开展污水回用等措施加 强对污水的有效利用,有力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 管理体系的改革保障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干旱带来的严重后果坚定了以色列政府进行水资 源管理改革的决心。从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变迁(从农 业部到现在的水务局)、水务公司的市场化等一系列 体制机制的改革都为以色列水资源管理的政治可行 性、经济可持续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创新水价改革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以色列以全成本定价为原则完善水价体系,即水 价应包括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处理排放废污水产生的 全部成本。通过改革水价、提高污水处理费,一方面 可以用以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盈利,进而促进社 会资本向污水处理领域流动,有利于实现污水处理厂 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减轻政府负担 ; 另一方面,当征 收标准提升到一定水平后可以促进污水排放主体减 排,对工业企业和居民的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起到刺 激作用,进而提高水效率。 2.2 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 2019 年 5 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 间科学 - 政策平台(IPBES)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自然对于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自然及其对人的贡献, 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但全球范 围内自然及其贡献正在恶化。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 标的实现亟待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各方面的变革。 生态系统为人的生计(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自 然资源,但同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绿色 发展需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需要平衡人的生计 (生 产生活)与生态系统保护两方面的需求。这部分案例 将从机制的设计、技术的应用两个角度分享生态系统 管理和保护方面的良好实践。 案例 3 绿色海岸:基于社区的海岸修复 3 (1) 背景 海岸生态系统能够为沿海社区提供重要的生活和 生计保障。然而,海岸带也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尤其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 2004 年 12 月 26 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给包括印 尼在内的多个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人员伤亡、 建筑物损毁、海岸生态系统破坏等。在初期的灾害应 急结束之后,居民生计的恢复和海岸生态系统的重建 成为重要任务。 2005-2009 年,在乐施会(荷兰)的资助下, 湿地国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 BOTH ENDS 合作在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 和马来西亚等 5 个国家实施了基于社区的海岸生态系 统修复项目 (绿色海岸) 。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机制设计, 让社区积极参与海岸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项目的 成功实施证明了绿色海岸是一种很好的气候变化适应 的方式。 3 案例来源: Wibisono, I.T.C. and Ita Sualia. 2008. Final Report: An Assessment of Lessons Learnt from the “Green Coast Project” in Nanggroe Aceh Darussalam (NAD) Province and Nias Island, Indonesia, Period 2005-2008. Wetlands International Indonesia Programme, Bogor.9 (2) 举措 项目主要包括四项工作内容:1)重建海岸生态 系统;2)帮助居民寻找环境友好的生计;3)帮助制 定和完善环境友好的政策;4)开展环境教育。 机制设计保证社区积极参与,重建海岸生态系统。 项目通过种植红树林等海岸植物重建海岸生态系统。 在此过程中,为了确保社区的积极参与,项目设计了 “生物权”(bioright)的机制。不同于以往直接向 居民提供劳动报酬的做法,生物权机制将海岸植物养 护的成效(植株成活率)作为社区机构获得资助(无 抵押、无利息的“贷款”)的必要条件。在社区领导 的见证下,社区机构与项目方签订合同,约定当植株 成活率达到约定目标(75%),那么已经发放的贷款 可以转成赠款;反之,当成活率没有达到约定目标, 那么需要偿还相应比例的贷款(将根据植株死亡率来 确定还款比例) 。 植株的高成活率显示该机制是有效的。 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居民寻找环境友好的 生计。凭借项目方提供的“贷款”和技术支持,社区 居民可以恢复生产,如渔业和水产养殖、畜牧业、农 业等。 利益相关方分析 目标: 政策改变 法律文本起草 数据和信息 沟通 意识提升 政策建议 图 4 项目政策制定和完善活动示意图 制定和完善环境友好的政策。项目方通过利益相 关方分析、数据 / 信息收集、意识提升、文本起草、 相关方沟通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制定和完善环境友好 的政策,为可持续的重建和恢复工作提供有效的政策 框架。在该项目中,项目方制定了海岸带政策和绿色 重建导则建议,同时沿用了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来 提供可持续的政策框架。 (3) 成效 项目的实施有效地重建了海岸生态系统,同时帮 助沿海社区居民恢复了生计。以印尼为例,在 Aceh 和 Nias 岛上,项目帮助了 60 个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组 织,培训和支持海啸受害者重建海岸生态系统,同时 恢复生产生活。当地居民直接参与了海岸植物的规划、 准备、种植和幼苗养护工作。截至 2009 年 3 月项目 结束时, 893 亩的海岸上已经成功种植了红树林 (160 万株)和其他海岸植物(25 万株),并实现了对珊 瑚礁的保护。除了海岸生态系统恢复给居民带来的直 接收益(渔业、水产养殖等)之外,社区的参与重建 活动还得到无息商业“贷款”,为生计恢复提供必要 的资金。 图 5 种植海岸植物10 开展环境教育。该项活动包括能力建设、意识提 升、 沟通交流三个模块。 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方 (政府、 私营部门、社区组织、社区民众),开展多样化的环 境教育活动,如培训、调研、交流研讨等,提升相关 方的意识和能力。 该项目也被认为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成 功例证。海岸植被的种植能够有效地减轻海浪对沿岸 的冲击,帮助沿海社区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风险。 (4)经验与启示 生态资本帮助社区参与生态系统养护 项目所采用的生物权机制,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减 贫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增效的创新机制。通过发放小额 贷款,根据生态系统保护服务的成功程度,小额信贷 将被转化为赠款。这种方法与现在提倡的自然资本、 生态补偿等概念相似,为地方社区提供的生态系统服 务(碳汇、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付费, 帮助地方社区避免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实践,鼓励他 们积极参与环境的保护和重建。 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项目实施有时间期限,一旦项目结束,长效机制 的建立将直接影响项目成效的可持续性。政策的制定 和完善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行为的约束和引导提 供了有效的制度框架。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与政府、 相关机构开展对话、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利益相关方的 意识,实现广泛的沟通来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此 外,一些广为接受、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也得以保留 并沿用。 案例 4 缅甸基于清洁能源的森林保护 4 (1)背景 缅甸中部勃固省 Thanbayrakhon(TBK)村位 于距缅甸仰光一小时车程的高速公路旁边。长期以来, 全村 357 户村民一直过着没有自来水、没有电,依靠 4 案例来源: 1thjj/sf_A0D082ECCED74ED384BBE3674C155 5C2_227_D3521F8F997.html 2forestry.gov/thjj/5006/content-964798.html 3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2015 年度报告 木柴生火做饭的贫困生活。村民日常使用的薪柴主要 来自于周围森林的砍伐,对当地森林资源造成较大破 坏;自从 TBK 村附近的森林划归自然保护区并禁止 采伐后,村民的生计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 凸显。同时,村民夜晚照明主要使用蜡烛,已不能满 足日常用光特别是学生晚上学习的需要。此外,村里 也没有清洁的饮用水源,村民们只能每天走将近一公 里,用塑料桶去附近的河流收集没有过滤的河水来使 用,日常用水则主要采用蓄积的雨水,不清洁的水源 严重影响了村民身体健康。总体而言,森林保护与可 持续的能源危机已成为 TBK 村民生存发展的最大挑 战。 为改变这一状况,2014 年,在中国绿色碳汇基 金会、美国布莱盟基金会联合资助下,全球环境研究 所与缅甸春天基金会(Spring Foundation)在缅甸 勃固省 TBK 村共同启动了“基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 的缅甸森林保护”示范项目,旨在帮助 TBK 村的居 民使用节柴炉灶、太阳能电灯、太阳能水泵等清洁能 源设备,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碳排放,降低污染,保 护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2)举措 通过调研走访,项目方确定了当地村民最迫切的 需求是清洁炉灶、清洁水源以及夜晚照明。于是,根 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设备性价比,筛选了由中国生产的 小型节柴炉灶、太阳能照明灯以及太阳能直流水泵。 在当地合作机构春天基金会的帮助下,项目方向三百 多户村民赠送了节柴炉灶、小型家用太阳能灯以及太 阳能水泵等清洁能源设备,解决了最为迫切的清洁用 水以及日常照明的生活需求,对当地森林保护、适应 气候变化、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该机构还联合社区居民共同成立社区指导委员 会,帮助村民正确使用和维护到户的设备。同时,帮 助村民特别是学生提高保护森林资源和使用清洁能源 意识,从而减少森林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提高生活 质量。此外,项目方还帮助村民成立育苗中心,种植 热带水果和其他经济林提高村民创收能力。11 图 7 太阳能照明灯 图 6 传统炉灶与清洁炉灶对比12 (3)成效 2015 年 10 月,“基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的缅甸 森林保护”示范项目完成并顺利验收。通过项目的实 施,相对于原始的炉灶,清洁高效炉灶的使用可以节 省 1/3 的薪柴,且每个炉子每年可减少排放 1 吨二氧 化碳,同时炉子兼具卫生、便携等优势;太阳能水泵 与照明灯等物资援助,解决了村民最为迫切的清洁用 水以及日常照明的需求。对农村适应气候变化、改善 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 义。 该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示范推广了清洁能源技术, 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起到减缓与适应 气候变化的目标,成功建立了可持续的、社区主导型 示范模式,为缅甸同类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项目的良好示范效果,还撬动了中国南南气候变 化合作基金对缅甸的物资捐赠。2017 年 3 月,中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 赠送了 10000 台清洁炉灶和 5000 套太阳能光伏发电 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类似工作。 (4)经验与启示 清洁技术为可持续资源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该项目中,缅甸勃固省社区居民生活生产主要依 赖森林资源,居民生计和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凸 显。项目方通过包括太阳能灯、太阳能水泵、清洁炉 灶等在内的清洁技术,为该矛盾的解决提供方案。 社区主导、多方合作整合资源,推动落实 项目从社区的实际需求出发,得到了中国、美国 基金会的支持,具体实施机构为中国的社会组织和缅 甸当地的社区机构。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有助于整 合各方资源,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实际 操作的保障。 图 8 资助村民的清洁炉灶13 2.3 绿色能源 发展伴生对能源的需求,能源的供给则直接影响 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 目标 7 是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 的现代能源。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 带一路”共建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可再生能 源项目的建设投产不仅有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求,同时也有助于改善能源结构。此外,技术转移 和产能合作也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价格下 降。因此,这部分案例主要从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和 产能合作的角度,分享可再生能源对“一带一路”共 建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案例 5 巴基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