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 七夕是传统节日吗 七夕究竟是情人节还是女儿节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七夕是传统节日吗:是 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七夕,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小年。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 “乞巧节 ”或 “女儿节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 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究竟是情人节还是女儿节 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形成于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根据秦简的记载,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这则故事最早的版本就是一场悲剧:牛郎迎娶织女以后,两人大约一起生活了三年时间便被迫分离,导致牛郎独居。 由秦至汉的四百年间,人们昂首遥望银河两岸的牛 、女二星,感叹一对爱人永远的分离,不禁伤悲,为之舞咏。 西晋覆灭后,原来北方的贵族逃亡江南,重新建立起新的政权,史称南方的宋、齐、梁、陈四朝为 “南朝 ”。南朝人殷芸曾讲述过牛郎、织女的故事: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 七夕节俗成型于唐、宋时期,唐代七夕节逐渐盛兴的一个注脚。唐时七夕,在拜祭牛、女二星的同时已开始向织女 “乞巧 ”,这一兴起于皇宫之中的风俗很快被民间效仿。旧时男耕女织 ,女子的才德要通过针线活来体现,因此针线活又称女红。所谓 “乞巧 ”,就是女子于七夕节向织女星祈祷,以求得女红方面的天赋。乞巧的方式有对月穿针、浮针观影、蜘蛛结网等等。穿针乞巧是对着月亮较量穿针引线的手艺,手艺高超者自然得巧 ;浮针观影则是将针或者草浮于碗中水面,观察投射在碗底的针影来占卜是否得巧 ;蜘蛛结网则通过观察蜘蛛是否在代表某位女子的器物或供品上结网来判断该她是否得巧。李商隐有诗云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以祭祀为主题,祭祀的供品在庆典后则由众人分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节令美食 。正月十五的元宵,清明节的青团,端午的粽子皆由此而来。随着乞巧节俗的流行,七夕节在饮食方面也开始跟进。 除了乞巧以外,女子们在七夕还有染红指甲的习俗。宋代以后的七夕节还有了 “乞子 ”的风俗。可见,以纪念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为基础的七夕时节,在唐宋时期融合了乞巧、乞美甚至乞子等内涵,由 “夜半无人私语时 ”的拜祷变成了群体性的公众节庆活动。而无论是乞巧、乞美还是乞子,实际上也都与旧时女子希望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有关。当代的七夕节俗,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重新强调 “爱情 ”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