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 元旦节黑板报设计图案 _元旦节黑板报简单模板 元旦,即公历的 1 月 1 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 “新年 ”。元,谓 “始 ”,凡数之始称为 “元 ”;旦,谓 “日 ”;“元旦 ”意即 “初始之日 ”。 2020 年元旦将至,关于庆祝元旦的黑板报怎么设计 ? 2020元旦节黑板报设计图案 元旦节习俗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 (公元前 1XX 年 ),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 “行夏历,所以顺农时 ;从西历,所以便统计 ”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 1 月 1 日定做 “新年 ”,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 ”,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 1949 年 9 月 27 日,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 “公历纪年法 ”,将公历 1 月 1 日定为 “元旦 ”,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 “腊祭 ”。诗经 .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 “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 ”,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 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 “休养生息 ”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 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 ;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 “佳节良辰 ”。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 ;平民百姓也讲究 “礼尚往来 ”,馈赠礼品,互相拜年。 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 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 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