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3 中国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发展观察2017中国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报告总负责:大自然保护协会靳彤贡献作者(排名不分先后):大自然保护协会冯明敏、靳彤、李笑兰、王寄梅、于倩、张淼、周亚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刁鲲鹏保护国际基金会蒋泽银红树林基金会李燊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简介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发起机构20 多家国内外公益组织,一起发起的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旨在推动中国的公益保护地建设。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将总结行业的公益保护地建设的经验并开展对外交流,促进行业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公益保护地建设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研究。阿拉善 SEE 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保护国际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合一绿学院红树林基金会老牛基金会CONTENTS国际视角下的公益保护地全球保护地体系下的公益保护地美国的土地信托运动(Land Trust Movement)公益保护地在中国的发展机遇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还存在保护空缺国内关注生态保护的慈善捐赠和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中国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的探索与实践个人和社区治理或管理的公益保护地民间机构建立和管理的公益保护地四川老河沟保护地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管理的公益保护地四川鞍子河保护地保护区与民间机构共建共管的公益保护站四川唐家河白熊坪政府委托民间机构管理的公益保护地云南鹤庆西草海保护地政府委托民间机构管理的城市公园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前景与展望010102040405060707081216202428美境自然巧女公益基金会全球保护地友好体系全球环境研究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银泰公益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自然之友1 01 02 国际视角下的公益保护地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全球自然保护战略的核心,也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自然保护手段。截止到 2017年 10 月,世界自然保护地数据库(World Database of Protected Areas, WDPA)已收录了全世界 245 个国家的 234,468 个保护地信息,覆盖了全球大约 15% 的陆地和 5% 的海域。随着全球保护地数量的快速增长,除了传统的由政府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地外,逐渐涌现出由当地社区、原住民、商业公司、个人、公益基金会、研究机构乃至宗教组织等政府以外力量建立与管理的保护地,同时这些利益相关方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府管理的自然保护地的决策过程中。为了认可多样化的治理主体,促进提升保护地的良好治理,2013 年 IUCN 出版指南,将自然保护地根据治理类型划分为政府治理、共同治理、公益治理和社区治理四种类型。国际定义下的公益保护地主要是指公益治理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这类保护地通常由个人土地所有者、非营利组织、盈利性机构等民间力量在私有土地上建立和管理,也常常被直接翻译为“私有保护地”(Privately Protected Areas,PPA)。公益治理自然保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 19 世纪 80 年代,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全球保护地体系的重视,近几十年里,其数量、面积、类型和参与的组织都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目前在全球记录的 23 万多个保护地中,收录了分属 32 个国家和地区的 13,246 个公益治理自然保护地, UNEP-WCMC and IUCN (2017). Protected Planet: The World Database on Protected Areas (WDPA) On-line. Cambridge, UK: UNEP-WCMC and IUCN. 2017.10, Available at: protectedplanet全球自然保护地分布图(UNDP-WCMC, 2017)全球保护地体系下的公益保护地占全球保护地总数量的 5.6%,总面积的 0.6%,美国的数量最多,澳大利亚的面积最大。在这些公益保护地中,57.1%的保护地由非营利组织管理,42.6%由个人土地所有者管理,还有不到0.3%的保护地由盈利机构管理。IUCN PPA 专家组 2014 年发布了一份全球公益保护地现状综述报告,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益保护地分布不均匀,其保护目标和保护手段也各有不同:在巴西、哥伦比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公益保护地已经被正式纳入官方的保护地体系;在南非、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公益保护地也已被整合进国家的保护战略中;在加拿大、美国等北美国家,土地信托运动推动的公益保护地体系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相比之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其公益保护地才刚刚起步,但一些国家开始意识到它的潜力,未来其数量可能会有大幅增加。相较于政府管理的保护地,公益保护地十分灵活,在政府无法开展保护工作的地区,可以成为很好的补充手段。它不仅可以连接和扩大已有保护区,还可以将私有土地和个人土地所有者纳入到保护工作中,为社会力量提供了参与保护工作的机会,也开启了新的保护地资金来源。Sue Stolton, Kent H. Redford and Nigel Dudley (2014). The Futures of Privately Protected Areas. Gland, Switzerland: IUCN.政府治理80.1%未上报10.3%社区治理0.7%公益治理5.6%共同治理3.3%全球保护地治理类型(数据来源:UNDP-WCMC, 2017)土地信托(Land Trust)是指一类特定的非营利组织,其部分或全部使命是通过获得或协助获得土地和 /或保护地役权,或对这些土地和 / 或保护地役权进行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土地保护。土地信托模式起源于美国,第一个土地信托组织The Trustees of Public Reservations(后更名为 The Trustees of Reservations)于1891 年在马塞诸塞州成立,其历史几乎与国家公园一样长 。早期的土地信托组织和私有保护地集中在美国东部,但发展较为缓慢,随着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公众的环保意识觉醒,其数量开始快速增加。到 80 年代初,全美国共有大约 400 家土地信托组织,其中建立于 1951年的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TNC)和建立于 1972 年的 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 被认为是当时的典范。1981 年,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土地信托会议,一年后,土地信托联盟(Land Trust Alliance)成立,帮助新的土地信托组织建立,协调各组织参美国的土地信托运动(Land Trust Movement) 03 04 3Brewer, R. (2004). Conservancy: The land trust movement in America. UPNE.美国土地信托组织数量变化(仿 Brewer,20043)目前,美国土地信托联盟已有超过 1000 家土地信托组织会员和 500 万个人会员,主要工作包括在国家层面上推动公共政策、面向公众进行土地保护宣传、为土地信托组织提供能力培训和法律援助、对土地信托组织进行合格认证。联盟自 2000 年起对全国的土地信托组织每 5 年进行一次普查,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会议,并且管理着全美国土地信托组织的在线地图和数据库。根据最新的普查结果,截至 2015 年 12 月,美国共有 1363 个活跃的土地信托组织,管理的资金总量达 21.8 亿美元,保护了美国国土面积的 2.3%(约 22.8 万km2)。在美国,土地信托组织对私有土地的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通过土地交易或接受捐赠获得土地所有权的方式建立的永久性私有保护地(freehold private reserve);通过与土地所有者签署有法律效力的自愿协议,将土地的“保护权”移交给保护机构的保护地役权(conservation easement);以及与土地所有者签订具有时效性的管理协议或租赁协议以开展土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非永久性私有土地保护,例如美国农业法案(Farm Bill)下的“土地休耕 / 休牧保护计划(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为了推动私有土地保护和土地信托组织的发展,美国在联邦政府和州级政府层面上都出台了各种激励性措施,包括对土地所有者捐赠保护地役权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政府出资支持土地信托组织购买土地所有权或保护地役权的一系列保护项目,例如美国农业法案(Farm Bill)下设的一系列保护项目、美国国家林务局(U.S. Forest Service)管理的森林遗产项目(Forest Legacy Program),和联邦政府项目 1989 年发起的北美湿地保护法案(North American Wetlands Conservation Act,NAWCA)。与政府相关法律的讨论,并陆续发布了土地信托的标准和系列指南,使土地信托组织在 80 年代中期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公益保护地在中国的发展机遇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还存在保护空缺自 1956 年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 / 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利风景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自然保护小区等在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止至 2015 年底,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已经达到 170 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18%。然而,与中国巨大的自然保护需求相比,现有的保护地体系还有很大差距。2010 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在全国划定了 32 个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 3 个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2015 年底,环境保护部在完成优先区域边界核定后正式发布了优先区域范围,其中内陆陆地和水域优先区域总面积 276.26 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28.78%。而环保部于 2015 年 11 月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所划定的 63 个重要生态功能区,覆盖了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 49.4%。还有大量具有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没有被纳入到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得到有法律效力的保护地位。4蒋明康 . 2015. 中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研究综述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31 ( 6) : 789 790.制图 罗永梅 / 大自然保护协会除此之外,已建成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有效性也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以自然保护区为例,据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基于“全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与评价” 项目于 2015 年发表的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和保护成效的系列文章4,发现在 2700 多个自然保护区中,39% 的保护区未界定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仅仅具有统计上的意义,在实践中无法起到真正有效的保护作用,这个比例在省级和市县级保护区中高达58% 和 65%;约有 30% 的保护区未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部分保护区有名无实,仅由政府文件批准建立,但实际上为无机构、无人员、无边界的“三无”自然保护区。从这一评估结果看,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距离真正的“17% 有效保护”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土地信托组织数量 05 06 国内关注生态保护的慈善捐赠和社会组织快速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发育,中国的慈善捐赠表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根据自 2006 年起每年发布的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国内捐赠总额在排除较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救灾捐赠后,常规捐赠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持续上升趋势,2015 年首次突破 1100 亿大关,中国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阶段。其中,随着中央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理念,一系列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式出台,国内投入到生态保护领域的慈善资金也逐渐增加。从报告中的捐赠领域数据看,生态环境所占比例从 2012 年的 1.16% 增长到 2015 年的 6.91%,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趋势(2006-2015) 数据来源:2010-2015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趋势(2006-2015) 数据来源:2006-2015 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当前,自然保护迫切需要投入却面临着资金有限的问题,而我国社会慈善资本充足却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领域。一系列新政策的颁布突破了这个瓶颈,为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进入自然保护领域提供了桥梁和机会。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应对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从 2008 年开始,我国开启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林业改革,一批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的政策利好陆续出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经营权流转成为可能。 2008 年 6 月 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810 号 ) 正式发布,标志着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核心任务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2016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经营权作为一个独立权能,从权利束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进行流转,这为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发展提供了产权制度保障,正式开启了我国农村土地“多元经营”的时代,使公益组织通过合法流转获得林地经营权进而开展自然保护成为可能。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保驾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公益林管护机制。 2015 年 3 月,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正式全面启动,确定了“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的内容,允许各种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国有林区企业改制,允许不同产权主体积极参与森林经营管护、林下经济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活动,为林业混合所有制发展开辟了广阔施展空间。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参与自然保护新模式。 早在 2013 年,环保部引发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投资生态保护”。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在多领域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国务院在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 号)中提出“推进生态建设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2015 年底,环保部发布关于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 2015177 号)也指出要“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2016 年 11 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林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 20162455 号),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木种质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保护公益事业,探索引入专业民间组织新建或托管自然保护小区 ,在政府监管下发展民间自然保护小区(地)”。与此同时,近十年期间我国的社会组织也在高速发展。民政部发布的2015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15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 66.2 万个,与 2006 年相比年均增长 7.2%。其中生态环境类的社会团体 7000 家,生态环境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433 家。而基金会作为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 2004 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颁布,其数量从 2006 年的 1144 家快速增长到 2015 年的 4874 家,年均增长 17.2%,大大高于社会组织的平均增长速度。作为最为主要的捐赠接收主体,基金会 2008-2014 年的总收入从 2008 年的215 亿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425.36 亿元,净资产总额从 2008 年的 346 亿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1051.77 亿元。其中根据基金会中心网发布的数据显示,自然保护领域的基金会从 2004年的 12 家持续增加至 2015年 80 家。 07 08 大量的保护空缺、快速发展的生态保护类慈善捐赠和社会组织,以及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的新政策,使民间机构、社区或个人治理或管理的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模式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可能。Sue Stolton, Kent H. Redford and Nigel Dudley (2014). The Futures of Privately Protected Areas. Gland, Switzerland: IUCN.中国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的探索与实践个人和社区治理或管理的公益保护地实际上,个人治理或管理的公益保护地实践始于 1990 年代,先富起来的一些个人出于对环保的热情,开始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以租赁、承包等形式获得较长时间的林地经营权或使用权,自发开展植树造林、动植物保护等行动,资金也主要由个人自己承担。根据 IUCN PPA 专家组 2014 年发布的全球公益保护地现状综述报告中对中国的回顾,中国最早的由个人建设及管理的公益保护地可追溯到 1994 年。常仲明以 3.2 万元的价格租赁了北京市昌平县流村镇白羊沟内的一条山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私人保护地,山谷面积约为 10.7 公顷(160 亩),租期为 70 年,进行植树造林,并雇佣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有张娇在北京延庆九里梁一万亩荒山 30 年的植树造林、港商邢诒前在海南文昌投资创建的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商人刘勇在四川平武建立的余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等等。这些实践开启了中国私人建设和管理保护地的先河,丰富了保护地的管护主体和类型,也为后期各种公益保护地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的另一类较早开始的实践是社区保护地。社区保护地在 IUCN 的体系内被定义为“自然的和改良的生态系统,包括了显著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效益和文化价值。这些生态系统被土著居民和当地社会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或其他有效方式自动的保护起来”。 在中国,从历史上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很多事实上的社区保护地,其中以少数民族传统习惯保护的生态系统最多,例如傣族的“龙山”、藏族的“神山圣湖”。20 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以社区为主体的理念越来越多被应用在生态保护项目中,众多国际和本土 NGO 持续至今仍在开展和推动社区保护地的各种实践,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四川、甘肃、青海的社区保护地工作,美境自然在广西以自然保护小区方式推动的社区保护地建设,全球环境研究所、保护国际基金会等持续推广的“协议保护”项目。自 2008 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以来,一些民间机构看到了新的契机,在由民间机构直接参与建立、治理或管理自然保护地方面进行了各种新的尝试。本报告将以案例的形式简要梳理近年来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的5 个新尝试,以期为指引未来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制图 罗永梅 / 大自然保护协会 图片来源: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民间机构建立和管理的公益保护地四川老河沟保护地2010年,随着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较早地捕捉到了社会公益资金进入生态保护的契机,提出建立由政府监督、民间机构建立和管理的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模式。在 TNC 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共同推动下,中国首个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项目在四川省平武县老河沟区域落地。地理位置老河沟保护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东部,面积约 110 平方公里,由原老河沟国有林场、山河沟零星国有林和高村乡乡有集体林三片林地构成。保护价值老河沟地处中岷山 - 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内,毗邻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岷山北部种群以及众多伴生珍稀物种的一条重要迁徙通道。威胁与管理问题在建成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前,老河沟未被纳入到任何有法律保障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内,主体为国有林场,主要的管护工作依靠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费开展,只限于最基本的巡山和防火防盗,来自于周边社区的偷猎下套、电鱼毒鱼和林下采集等活动非常普遍。 09 10 老河沟保护地管理架构null民间机构参与合作模式2012 年 1 月,四川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原名为“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与平武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试点项目。在合作协议框架下,基金会先后与平武县林业局签订国有森林资源委托管理合同,无偿获得了老河沟国有林场和周边零星国有林的 50 年排他性管理权;与平武县高村乡人民政府签订流转合同,通过有偿流转获得高村乡有集体林 46 年的管护权;为了便于开展管护工作,基金会还以赎买的方式获得了保护地内原林场管护设施等固定资产的产权。在不改变森林所有权、林地用途和生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基金会获得了老河沟 110 平方公里范围内三片林地的长期管理权和使用权,并承担管护责任,支付管护费用。管理架构2014年1月,基金会在平武县民政局注册成立民营非企业“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中心负责具体执行保护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中心根据情况吸纳了原有林场职工,下设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发展和综合办公室四个职能部门,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提供全方位的驻点支持,定岗定责并进行激励性的绩效管理措施,根据基金会批准的年度工作计划,在基金会的资助和方向把控下,进行独立运营。平武老河沟自然保护中心技 术 顾 问平 武 县 林 业 局地 方 职 能 部 门受 托 方保 护 区 日 常 管 理 机 构 ( 民 营 非 企 业 )监督指导主管单位管理咨询资金支持管理督导平 武 县 林 业 局高 村 乡 政 府委 托 方 委托管理/林权流转协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监督指导行 政 管 理后 勤 服 务公 共 事 务产 业 发 展生 态 监 测科 研 合 作入 区 管 理三 级 巡 护资 源 保 护 部 科 研 监 测 部 社 区 发 展 部 综 合 办 公 室中心构架签署顾问协议四 川 桃 花源 生 态 保护 基 金 会大 自 然 保 护 协 会( TNC)管理资金作为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的典型特征之一,老河沟保护地的建设和日常运营经费全部由基金会负责。同时,基金会也通过各种方式探索保护地可持续运营的可能性。2015 年底,基金会注册成立公司,生产以老河沟保护区内高质量的蜂蜜和水加工酿造的蜂蜜酒并面向高端市场进行销售。公司利润扣除运营成本后全部捐赠给基金会,用于支持保护地的日常运营。目前,保护地运营管理已经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保护行动及初步成效保护地管理团队应用保护行动规划方法(Conservation Action Planning)制定了老河沟的管理规划,针对偷猎下套、电鱼毒鱼等当前保护地面临的最关键威胁主要开展了以下保护行动:申报成立保护区,获得法律保障:为了使保护地得到合法的保护地位,根据基金会的申请,2013 年 9月平武县人民政府批复成立“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为县级自然保护区。区内严格保护,杜绝人为干扰:通过在入口处进行严格的入区登记和管理、实施日常 / 重点 / 专项三级巡护体系、并与森林公安合作设立警务室密切配合协助执法,杜绝区内的非法人为活动。建立扩展区,推动社区支持保护:将保护区外围民主村 19 平方公里范围划定为“扩展区”,与保护区进行统一规划。目标是把保护区打造成为社区的“好邻居”;通过开展生态“定制农业”协助农户开发了一系列生态友好型农产品,通过对接高端市场进行订单式销售为村民增加收入;构建“村民议事会”搭建保护区和社区之间的共同决策机制;通过设立教育基金、社区发展基金等小规模帮扶项目,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同时,为了解决对生物多样性了解严重不足的问题,保护地还开展了覆盖多个动植物门类的系统本底调查,并以此为基础针对重点保护对象建立起一套生态监测体系,以期为未来的保护成效评估提供定量的依据。在持续开展的管理措施下,老河沟的偷猎下套、电鱼毒鱼、林下采集等人为干扰已经基本消失,红外相机多次拍到了野生大熊猫的影像,并且证明在老河沟与唐家河接壤的山梁上,生活着四川最大的一个亚洲金猫野外群体。老河沟溪流中的裂腹鱼种群在不断恢复中。林麝、毛冠鹿、扭角羚等有蹄类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路边以及管理人员居住区附近。生活在保护区外围的社区也通过保护地获得了收益。参与定制农业生产的农户从第一年的 9 户、增加至第二年的 49 户、到第五年目前已经增加到 105 户,社区定制农产品的营销额已经从最初的 7 万余元增至 120 余万元,为社区农户创造了可观的增收效益。保护区设立的教育基金会截止 2015 年已经使得超过 20 名社区青少年及其家庭受益。图片来源: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 11 12 案例总结老河沟保护地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公益机构,将权属分散在不同机构手中的几片缺乏有效管理的林地,转变为边界清晰、土地管理权属集中的县级自然保护区,并由基金会出资、中心实施日常管理,设立扩展区,坚持严格保护和社区发展两条腿走路。扩展区内着力发展生态友好产业,解决老百姓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建立社会企业探索保护地的可持续资金保障。通过 4 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在政府治理的自然保护地范围以外,由民间非营利组织建立、治理和管理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的创新模式在中国是成功可行的,可以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图片来源: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图片来源:保护国际基金会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管理的公益保护地四川鞍子河保护地鞍子河保护地是四川省邛崃山山系野生动物活动的关键连接区域,也是成都市第二水源地文井江的主要汇水区域。2014 年年底,保护国际基金会(CI)与崇州市林业和旅游发展局(2015 并入崇州市农村发展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管理鞍子河保护地,是在国内第一个由民间机构与政府部门共同管理的保护地。地理位置鞍子河保护地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北部,距离成都仅 100 公里,范围包括四川鞍子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岩峰村社区的部分集体林,总面积约 150 平方公里。保护价值鞍子河位于邛崃山山系的中部,西北方向毗邻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方向与四川黑水河自然保护区接壤,不仅是大熊猫、川金丝猴、珙桐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还是邛崃山野生动物活动的关键连接区域,同时也是成都市第二水源地文井江的主要汇水区域。威胁与管理问题鞍子河保护地的主体尽管是已建成的省级保护区,但仍然存在本底信息不清、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工作没有系统规划等问题,导致该区域缺乏有效的管理。保护地范围内的森林公园和集体林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态。此外,鞍子河是距离成都市区最近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展自然教育,其保护价值和影响力还缺乏社会公众的重视和肯定。 13 14 null民间机构参与合作模式2015 年 1 月,CI 与崇州市林业和旅游发展局正式签订了鞍子河保护地项目共管协议,将鞍子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鸡冠山森林公园以及鸡冠山乡岩峰村社区的部分集体林共 15083 公顷林地划为鞍子河共管保护地,由 CI 与相关政府部门共同管理。协议期限为 5 年,期满后根据协商再行延长。三片林地的权属并未进行任何变动,鞍子河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的国有林通过共管协议和共管委员会决议的方式进行管理,社区集体林则由鞍子河保护区与岩峰村村委会以协议保护的形式进行管理。管理架构在共管协议框架下,由四川省林业厅、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崇州市农村发展局(原崇州市林业和旅游发展局)、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 CI 五家机构共同组建了鞍子河保护地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负责进行保护地的重要决策。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定期会议,汇报前半年的工作进展并制定下半年的工作方向与计划,重要决策本着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不能达成一致的通过投票解决。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 CI 和鞍子河省级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保护地具体管理活动的执行。管理委员会聘请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生物研究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保护地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专家咨询委员会每年举办一次,与管理委员会年底会议合并召开。管理资金鞍子河共管保护地的管理资金主要由省级保护区和 CI 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以项目形式投入。两年多来,保护区与 CI 累计投入资金在 1000 万以上。资金来源目前还没有可持续的保障。鞍子河保护地管理架构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四川省林业厅保护处/四川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崇州市人民政府/崇州市林业和旅游发展局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鞍子河保护地管理委员会鞍子河保护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保护国际基金会(CI)保护行动及初步成效生态保护:制定了涵盖三片土地的统一巡护规程,及时制止偷猎、盗伐、采集及非法进入等人为活动。科研与监测: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涵盖多个门类的专项调查,初步建立保护地的物种分布数据库。基于调查、监测及数据管理的保护地精细化管理也正在逐渐形成。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作为鞍子河保护地的特色,分别针对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开发了两类共六套自然解说课程,采用预约制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社区发展:通过“协议保护”的方式由社区主导所辖 6000 公顷集体林的保护行动,由社区组建巡护队按照统一规程开展巡护,并通过外出考察、技能培训等方式与社区共同探索中药材种植、高品质农家乐等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图片来源:保护国际基金会鞍子河保护地邀请了台湾的规划团队,基于细致的实地调查,历时两年完成了鞍子河保护地的总体规划,将鞍子河保护地定位为“国家级物种保育、科研监测、自然教育与宣教的展示与体验平台”。根据总体规划,保护地的现阶段工作主要围绕保护、科研与监测、自然教育和社区发展四个部分来开展,未来还将开展游憩体验。鞍子河保护地建立只有两年多,很多工作都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刚刚起步,一时还难以对保护成效进行评价。但统一的巡护使有效保护面积由原来的保护区 101 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 150 平方公里,社区巡护队在 6000 公顷的集体林内记录到 350 余次野生动物痕迹,阻止了 10 余次的盗猎和采挖;通过系统调查摸清了保护地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并为自然教育的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超过400人次参与了自然教育活动,保护地的公众影响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15 16 案例总结鞍子河保护地的共同管理模式依托五家机构共同决策的委员会,各个机构能够在共同商定的统一框架下根据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投入各自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专长。而组建的在地管理团队能够将原有分散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统一管理,通过明确权责和能力培训,提升管理的成效,尤其是以自然教育为共管保护地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民间机构社会资源和号召力丰富的优势,为自然保护地走向城市公众、提升社会影响力奠定了基础,是民间机构与政府部门共同治理保护地的有益尝试。图片来源:保护国际基金会图片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区与民间机构共建共管的公益保护站四川唐家河白熊坪四川唐家河白熊坪保护站位于四川省青川县,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深处的一个保护站,管护面积57平方公里。这里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原始森林,是保护区内大熊猫分布数量最多的区域。2014年9月,唐家河保护区管理处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保持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引入全新的管理机制,携手共建共管白熊坪保护站,共同开发“巡护监测、科学研究和自然教育”三位一体的保护站功能模式,将白熊坪打造为国内第一个社会公益自然保护站。地理位置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地处岷山山脉,是国内知名的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白熊坪保护站是唐家河保护区最深处的一个保护站,海拔 1800 米,管护总面积为 57 平方公里。保护价值唐家河保护区是岷山山系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和走廊带,而白熊坪片区是保护区内受到人为干扰最小的区域,也因此成为保护区内大熊猫分布数量最多、最容易目击到野生动物的区域,其高海拔区域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是研究群落演替和动植物关系的天然实验室。威胁与管理问题由于白熊坪接壤乡镇较多,山区居民又有狩猎传统,一直都是唐家河保护区反盗猎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但这里地处偏僻,大部分管辖区域还未修通公路,而且夏季多洪水塌方,冬季严寒少水、水电站无法发电满足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大部分保护区员工难以长期在保护站驻守。与此同时,保护区员工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在白熊坪的工作只限于巡护,对白熊坪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无法有效利用,普通公众也很难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