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研究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0-2021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研究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20-2021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研究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20-2021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研究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20-2021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研究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20-2021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研究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研究报告 目 录 一、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概述 . 1 (一)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概念与内涵 . 1 (二)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研究现状 . 3 (三)边缘计算助力工业互联网发展 . 9 二、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风险与挑战 . 11 (一)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面临典型风险 . 11 (二)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防护面临挑战 . 19 三、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防护 . 21 (一) 国内外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防护框架 . 21 (二)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参考框架 . 22 (三)防护措施 . 27 四、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未来展望 . 40 附件 :术语 . 43 参考文献 . 45 1 图 1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架构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主要包括可实现工业现场数据采集 一、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概述 (一) 工业 互联网边缘 计算 概念 与内涵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是一种将部分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放 在工业互联网边缘节点的分布式计算方式,其通过融合工业互联 网边缘侧的计算、通信和存储能力,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并 可通过云边协同机制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实现 工业互联网泛在互联 、 实时业务、可靠 服务、 数据优化、边缘应 用智能、安全和 隐私 保护等多方面应用需求。工业互联网边缘计 算架构如图 1 所示 。 工业云 M E S 工业视觉识别 边 缘 平 台 边 缘 节 点 D C SP L C 边缘计算盒子边缘控制器 产品质量检测 设备故障诊断边 缘 应 用 预测性维护 企业私有云 / 边缘云 边缘服务器 S C A DA M O M R T U 边缘网络 现场总线 互联网 / 专线 边缘数据上传 / 反馈 边缘数据 云边协同 边缘接 入平台 终端 设备 智能网关 智能终端设备 工业以太网 / 工业无线 / O P C U A AI 模型推理 的各种传感器和仪器仪表、可执行工业控制命令的执行器和伺服 电机等,终端设备可通过工业现场总线、实时以太网等通信协议 与边缘节点连接,实现数据、控制命令等内容的传输; b) 边缘节点。 边缘 节点主要包括具有 边缘算力的 智能终端 设备、工业控制设备、边缘控制器、边缘网关、边缘计算盒子等, 通常部署在工业现场,实现智能感知、工业控制、实时 数据处理 和 实时决策 。其中,智能终端设备包括搭载 边缘算力 的智能摄像 头 、 智能机器人 、 智能 AGV 小车等 ;工业控制设备包括 PLC、 DCS、 RTU 等,它们执行工业控制规则和逻辑,实现对底层终端 设备的控制 ;边缘控制器既具有边缘计算能力,也具有实时工业 控制能力; 边缘网关 兼具通用 网关的数据转发 功能 和边缘 侧 数据 处理功能 ; 边缘计算盒子 是 专门用于 执行 边缘计算任务的算力 设 备。边缘节点作为边缘侧的算力硬件载体,为边缘侧的实时数据 处理、 AI 模型推理、实时工业控制、应用部署等提供计算能力; c) 边缘网络。 边缘网络 指 在 网络 边缘侧负责连接 各种工业 设备、 工业 系统、 工业 数据 ,并将其接入工业互联网边缘平台的 通信技术和协议 。 主要 协议包括 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时延敏 感网( TSN)、 OPC UA、 5G、 WiFi、 NB-IoT、 LoRa、 MQTT 等; d) 边缘平台。 边缘平台通常 部署在 企业 私有云 、 边缘云 、边 缘 服务器等 边缘基础设施上,主要负责管理边缘侧的各种资源并 提供边缘侧的基础平台能力。边缘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边缘 节点 资源、 边缘计算资源、边缘网络资源和边缘存储资源进行调度和 协同,最大化资源的使用;边缘基础能力主要提供业务编排、统 一服务接口 API 的定义和封装、轻量级容器和微服务组件等基础 核心能力,支撑工业边缘智能应用和服务的开发和部署; e) 边缘应用。 利用边缘侧的基础设施和边缘平台提供的基 础能力,可以开发和部署各种边缘侧的工业应用和工业服务, 包 括 : 产品 质量检测、设备故障诊断、 预测性 维护、工业视觉等 ; f) 边缘接入 平台 。 边缘 接入平台 位于云端 , 主要 实现 工业云 平台 对 边缘 平台基础设施、 边缘设备等资源的 管理, 提供 将 工业 云上 的应用和 服务 延伸 到边缘的能力,实现 边缘 和云 端 的数据 和 能力的协同 , 提供完整的边缘 和工业 云平台一体化 协同 服务 能力; g) 边缘数据。 边缘数据 是 工业 互联网 的 生产制造 、 运行服 务 等 环节 在 边缘侧产生的 机器 数据 、配置 数据、决策数据 、 状态 数据 、 模型数据 等原始 或衍生数据。 这些 数据 呈现 结构化、半结 构化、非结构化 等 多种 格式 , 具有分布广泛 、 数量 巨大 、 时序性 强 等 特 点。 (二) 工业 互联网边缘 计算研究现状 当前,相较于边缘计算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工业互联网 边缘计算处于起步阶段。 1 国外 研究现状 国外在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方面的研起步较早,发展较快 (如图 2 所示)。 图 2 国外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发展现状概览 标准研制方面, 2015 年 9 月,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 发布了移动边缘计算白皮书( Mobile-Edge Computing Introductory Technical White Paper),该白皮书给出了移动边缘计 算的顶层架构设计,同时还介绍了与其他工业技术之间的接口关 系。此后 , 该协会又分别于 2018 年 10 月和 2019 年 1 月发布了 多接入边缘计算( MEC)、第 2 阶段:用例与需求( Multi- access Edge Computing (MEC) 、 Phase 2: Use Cases and Requirements) 和多接入边缘计算( MEC); MEC 服务 API 的 2 0 1 5 E T S I 发 布 移 动 边 缘 计 算 白 皮 书 ; O p e n F o g 联 盟 成 立 , 编 写 F o g R e f e r e n c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2 0 1 6 I E E E 和 A C M 成 立 边 缘 计 算 联 合 会 。 2 0 1 7 A m a z o n 发 布 “ G r e e n g r a s s ” 软 件 ; G o o g l e 推 出 “ C l o u d I o T C o r e ” 服 务 和 “ E d g e T P U ” 硬 件 芯 片 。 2 0 1 8 I I C 发 布 工 业 物 联 网 边 缘 计 算 介 绍 白 皮 书 ; E T S I 发 布 标 准 多 接 入 边 缘 计 算 ( M E C ) ; 第 二 阶 段 : 用 例 与 需 求 ; M i c r o s o f t 推 出 “ A z u r e I o T E d g e ” 服 务 ; A R M 公 司 推 出 “ T r i l l i u m ” 项 目 。 2 0 1 9 E T S I 发 布 标 准 多 接 入 边 缘 计 算 ( M E C ) ; M E C 服 务 A P I 的 通 用 模 型 。 通用原则( 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MEC); General principles for MEC Service APIs)等 多项 MEC 的相关标准,致力 于更好地满足边缘计算的应用需求和相关标准制定。第三代合作 伙伴计划( 3GPP)也将边缘计算列入未来 5G 时代的关键技术, 并且 在 3GPP 系统化架构的标准化进程中,将边缘计算的需求作 为重要设计因素。此外, 3GPP 还将未来基于控制面和用户面分 离的 5G 服务化架构写入标准,并给出了针对边缘计算的流量疏 导方案和业务连续性方案。由于 3GPP 的标准化工作主要针对网 络架构,因此更加注重边缘计算平台和网络架构设计相关内容, 对于具体的业务场景则未做出规定。 2018 年,美 国工业互联网联 盟( IIC)发布了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介绍白皮书,阐述了边 缘计算技术应用在工业物联网领域中的特性和价值,并提出了工 业物联网边缘计算中的 5 条安全事项,包括:设备以及设备之上 的每一层架构都应内含安全要素、计算和通信节点应被妥善监测 和管理、及时应用最新的安全补丁、隔离出现的攻击、受攻击影 响的组件必须及时获得处理和恢复。 组织建设方面, 2015 年 11 月,思科、 ARM、戴尔、英特尔、 微软和普林斯顿大学联合成立了 OpenFog 联盟,主要致力于雾 计算参考架构的编写; 2016 年,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和国际计算机学会( ACM)共同发起并成立了边缘计算联合会。 产业应用方面,亚马逊( Amazon)公司于 2017 年发布了支 持边缘端机器学习的软件“ Greengrass”;谷歌( Google)公司于 6 政策 标准 组织 2016年 11月 边缘计算产业联盟( ECC)成立 2017年 10月 首届中国自动化学会边缘计算专业委员会会议在沈阳举行 技术 2017年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协议及数据互认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项目研究 2018年 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系列项目专门设 立了“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基础标准和试验验证” 等 8 个项目 2018年 科技部国家 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 厂”重点专项专门针对边缘计算设置了“工业互联 网边缘计算节点设计方法与技术”等多个项目 2017 年推出了管理边缘设备的服务“ Cloud IoT Core”和运行在 边缘端的硬件芯片“ Edge TPU”,提升边缘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 微软( Microsoft)公司于 2018 年推出了边缘计算服务“ Azure IoT Edge”,将云分析和自定义业务逻辑下移到设备端; ARM 公司 于 2018 年推出“ Trillium”项目,可以在边缘设备上运行机器学 习算法。 2 国内 研究现状 2016 年以后,我国逐步在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领域开展研 究工作 。 主要 工作 如表 1 所示。 表 1 国内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发展现状概览 范围 时间 重要事件 2019年 11月 边缘计算安全白皮书发布 2020年 5月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总体架构与要求等 7项边缘计算联盟标准获得立项 2020年 8月 信息安全技术 边缘计算安全技术要求在信安标委立项 2017年 11月 深化“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发布 2018年 6月 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7 产业 2017年 华为公司发布边缘计算解决方案“ EC-IOT” 2018年 3月 阿里巴巴公司发布物联网边缘计算产品“ Link Edge” 2018年 百度公司发布边缘计算智能解决方案“ IoT Intelligence Edge” 2018年 10月 中国移动成立“边缘计算开放计算实验室” 政策指导方面, 2017 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互 联网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针 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首个规范性意见,指明了未来发展先进制造 业的方向。 2018 年 6 月 7 日,工信部公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 动计划( 2018 2020 年),文件明确指出,开展工业互联网关 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推进边缘计算、深度学习、区块链 等新兴前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研究。 标准研制方面, 2019 年 11 月,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发布了边 缘计算安全白皮书,该白皮书的目的是识别、解释和定位与边 缘安全相关的体系结构、设计和技术,并提出了边缘安全的参考 框架和确保处理相 应安全问题的方法组合。 2020 年 5 月,工业 互联网边缘计算总体架构与要求等 7 项边缘计算联盟标准立项, 8 月,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边缘计算安全技术要求在信安 标委立项。 组织建设方面, 2016 年 11 月,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 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倡议成立了边缘计算产业联 盟( Edge Computing Consortium);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了边缘 计算专业委员会,并于 2017 年 10 月举行了首届中国自动化学会 边缘计算专业委员会会议。 技术研究方面, 2017 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承担 “工业互联网应用协议及数据互认标准研究与实验验证”项目, 对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边缘计算标准的制定进行了探索; 2018 年, 工信部针对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专门设立了“工业互联网边缘计 算基础标准和试验验证”等 8 个研究项目,通过软硬件等方式对 边缘计算架构技术标准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行试验验证; 2018 年,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中针对工 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设置了“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设计方法与 技术”等多个项目,主要研究边缘计算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场景中 实现时各环节的关键 技术。 产业应用方面, 2017 年华为公司发布边缘计算解决方案 “ EC-IOT”,通过结合边缘计算和 PLC 技术为电力、交通等行 业边缘智能数据处理需求提供服务; 2018 年 3 月阿里巴巴公司 发布物联网边缘计算产品“ Link Edge”,该产品是一种可以在设 备上运行本地计算、消息通信、数据缓存等功能的软件,使设备 具备存储、计算、智能等能力; 2018 年百度公司发布边缘计算智 能解决方案“ IoT Intelligence Edge”,通过在设备上安装智能边 缘核心软件,将云计算的能力赋予本地; 2018 年 10 月中国移动 成立“边缘 计算开放计算实验室”,百度、腾讯、阿里、华为、 中兴等多家合作商共同参与,研究边缘计算产业生态的构建和协 同发展。 (三)边缘 计算助力工业互联网 发展 近年来, 边缘计算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的最新报告,到 2027 年,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预计 将达到 154 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 38.6%。边缘计算 通过 将 ICT 基础设施“下沉”,为工业企业在边缘侧处理数据提 供计算能力,有力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一是边缘计算能够实现工业互联网设备、协议、数据的互联 互通。 工业设备的 连接 是 OT 和 IT 融合 的基础 。 目前企业 内网 主要 存在 现场 总线、工业以太网、 时延 敏感网 ( TSN)等多种 连 接方式, 工业 设备来自不同供应商且 通信协议、接口 互不兼容 , 导致 不同 的设备无 法互联 , 设备中 的 工业数据无法 有效采集、使 用、共享,从而数据价值 难以 充分释放, 预测性 维护分析 、 整体 设备利用率分析等 面临困难 。 边缘 计算 节点通过部署协议转换功 能模块,实现通信协议相互转换、异构设备互联互通。 二是 边缘计算 能够保证 工业互联网的实时性和 可靠性 。 相比 于传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由于涉及 OT 网络和实时控制,对系 统的时延敏感度较传统互联网要高得多,工业生产线上的工业传 感器、机器人、工业 AR/VR, 都 需要毫秒或百纳秒级的实时响 应。然而,由于复杂的工业现场网络环境以及广域网数据传输过 程存在的链接和路由不稳定等问题,这些因素造成的延迟过高、 抖动过强等问题严重影响工业互联网服务的实时响应能力。边缘 计算节点 可 部署在工业生产现场, 通过提供不受网络传输带宽和 负载影响的“现场级”计算能力,避免断网、时延过大等因素对 实时性工业生产造成影响。 三是 边缘计算 能够缓解云中心的 带宽压力 。 近年来,接入工 业互联网的终端设备 日益增多。据 GE 预计, 2020 年将有超过 500 亿台机器连入工业互联网。高档数控机床等工业生产设备、 传感器等工业现场数据采集设备、 PLC 等控制设备产生大量原始 及衍生工业数据。随着万物互联趋势不断加深,工业 数据的增长 速度远远超过了网络带宽的增速 ,工业互联网平台面临巨大的数 据处理、存储压力。边缘计算通过在本地缓存、过滤和处理数据, 能够有效缓解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带宽压力。 四是边缘计算能够 降低 企业生产 成本。 目前,中小企业一般 倾向使用公有的中心云和私有的边缘云的方式处理工业数据。使 用中心云的方式,企业的数据容易在未授权 的情况下被第三方使 用,存在巨大的风险成本;而使用私有的边缘云方式,可以避免 或减少企业部署大型服务器带来巨大的能耗、运营成本。边缘计 算在工业现场通过将异构设备互联互通,大量数据被释放,为引 入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先进分析算法提供了充足的来源。搭载这 些分析算法的智慧边缘节点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 本。据 IDC 预测,未来将有超过 50%的数据在边缘侧处理, 2020 年边缘计算支出占物联网基础设施总支出的 18%,成本仅为单独 使用中心云计算的 39%。 二、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风险与挑战 (一)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面临典型 风险 边缘计算在助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 问题,安全用好这把双刃剑迫在眉睫。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中的 安全保护对象包括:工业边缘应用、工业边缘平台、工业边缘网 络、工业 边缘 节点、工业边缘数据和 边缘接入平台 。其面临的安 全风险如下: 1 工业边缘应用安全 工业边缘应用部署各类专业化工业软件,主要围绕设备管理、 研发设计、运营管理、生产执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 协同等工业应用场景,提供传统云化工业软件和新型轻量化工业 应用及服务。工业边缘应用以工业 APP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主要部署在靠近工业现场的边缘侧,由于边缘侧设备计算及存储 资源有限,且工业领域可用性及可靠性要求更高,因此难以为 边 缘应用部署 高 复杂安全算法及安全 防护 设备,导致边缘应用 面临 着 应用 身份 鉴别 、 应用 访问控制、 应用安全审计、通信保密性、 应用资源控制、应用接口安全等 措施不足的安全风险,极易被当 做跳板 攻 入 边缘 服务器等核心 基础设施 中,引发重大损失。 其面 临的风险主要包括: a)单一凭证身份鉴别安全风险。如单鉴别技术破解攻击; b) 边缘用户安全风险。如用户信息泄露; c) 访问控制安全风险。如未授权访问、越权 访问、未经系统 运营方许可的情况下对外传输数据; d) 应用行为安全风险。如误操作、根指令删除等; e) 应用监测与审计风险。如封闭的工业应用和协议 难以 实 时被识别,应用被篡改和入侵后 难以 及时发现等; f) 应用资源控制安全风险。如资源不合理利用而引发的各种 攻击; g) 补丁安全风险。如虚假补丁、不可靠补丁等; h) 测试安全风险。如源代码泄露、错误和异常处理等; i) 开发安全风险。如代码漏洞、恶意后门、 API 误调用、恶 意入侵等; j) 边缘管理风险。如访问控制不严、管理接口破坏、资源配 置不当和管理人员恶意操作等。 2 工 业边缘平台安全 工业边缘平台提供边缘资源管理和边缘基础能力。工业边缘 平台集成了大量边缘侧生产控制数据等重要数据,同时对部分边 缘节点具有调度功能,一旦遭受攻击或渗透,将导致重要数据泄 露、生产失控等安全问题。其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 a)物理安全风险。相对于核心设施,对于部署边缘平台的边 缘服务器的物理防护相对薄弱,容易导致物理损坏等风险; b)服务操纵风险。边缘服务器通过在特定地理区域部署边 缘数据中心来提供虚拟化服务和各种管理服务,攻击者可获得足 够的控制权限,并滥用其特权作为合法的管理员操纵服务; c)接口安全风险。如底层风险通过非安全接口渗透至边缘 平台; d)边界隔离安全风险。包括逻辑隔离安全风险及物理隔离 安全风险等。其中,边缘平台面临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窃听攻 击等安全风险,边缘平台上的特定应用或者数据存在被非法调用 和访问的风险; e)边缘分析安全风险。边缘设备在实际运行中会产生大量 实时动态数据,为攻击者提供了数据关联性、整合分析和隐私挖 掘的可能性; f)容器安全风险。包括虚拟机操纵、虚拟镜像泄露等。其中, 虚拟机软件自身安全漏洞导致虚拟机逃逸风险,引发虚拟机之间、 容器之间的非授权访问; g)微服务组件 安全风险。 包括 微服务组件自身漏洞导致的 安全事故,微服务组件不够健壮导致的服务失败或者服务质量下 降,微服务组件内部使用人员的恶意破坏等; h)业务数据泄露。包括内部人员未遵从安全策略导致数据 泄露的风险、内部人员主动泄露的风险,外部目标性攻击导致数 据泄露的风险等; i)边缘协同安全风险。如因边缘节点的自私行为导致服务失 败、服务质量下降。随着网卡可编程能力的提高,自私节点可以 通过控制竞争窗口大小的方式进行作弊,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带宽。 3 工业边缘网络安全 工业边缘网络 涉及 蜂窝网络( GSM、 4G、 5G) 、工业以太 网 ( Modbus TCP/IP、 Profinet、 Ethernet/IP、 EtherCat、 PowerLink、 SERCOSIII)、低功耗网络协议( Wifi、 BLE、 Zigbee、 LoRa、 NB- lot)、 OPC UA 协议等 多种网络 通信 协议, 各 协议安全 性 不一, 增加 了网络防护难度,此外,工业 网络 基础设施 的 多样性也 导致 网络 安全防护 困难。 工业 边缘 网络 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 a) 5G 环境下的安全风险。 5G 采用公钥加密接入认证, LTE 接入到 5G 网络将带来隐私泄露风险。此外 , 由于边缘计算设备 计算能力较弱,而联网通信具 有超高可靠,低时延特性的场景, 如果采用单独认证,可能会引发终端信令请求无法得到响应; b) 通信协议漏洞风险。如 Modbus、 Profinet、 Zigbee 等工业 协议频繁爆出漏洞,极易被黑客利用,引发脆弱性攻击; c)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边缘计算物联网终端设备大量 使用 GSM/GPRS 物联网卡,由于 GSM 只能认证移动端的合法 性,而移动端无法甄别基站的真伪,移动端用户接入伪基站后, 数据信息可被伪基站截获; d) 边界安全风险:边缘设备通过各种协议采集数据、接入 网关,当前常用的有 LoRa、 NB-IoT。其中 LoRa 是非授权组网, NB-IoT 需要运营商授权。我国有诸多设备采用了 LoRa 协议,由 于 LoRa 具有非授权组网特性,面 临报文伪造、恶意拥塞、身份 伪造等安全风险。 4 工业边缘 节点 安全 部署在工业现场的边缘节点承担着工业现场的数据采集、控 制反馈、算力承载等任务。其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边缘设备 自身安全风险和边缘设备衍生安全风险两大类,其中自身安全风 险又主要包括物理安全风险、系统安全风险、设备非法接入风险、 数据安全风险等。 a)设备物理安全风险。首先,部署在工业现场的缺乏物理安 全控制的边缘设备可能被盗窃或破坏。其次,若边缘设备的物理 接口直接暴露在设备外部,没有做安全防护,则易导致非法访问; b)操作系统安全风险。首先,边缘算力设备可能采用通用 的嵌入式 Linux、 Windows、 Android 等操作系统,而 相关 边缘设 备操作系统可能存在系统漏洞、过期的组件、不恰当的配置以及 不安全的更新等安全问题。一旦操作 系统自身 漏洞被攻击者利用, 将导致大规模网络攻击等安全事件;其次,边缘设备应用层所依 赖的组件若更新不及时,组件本身漏洞也可能被利用发起攻击; 再次,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可能存在长期不更新、不核查等问题, 不恰当的系统配置也可能使攻击成功;最后,操作系统在更新过 程中,更新包等应当经过验证,未经验证非官方更新包可 能是被 篡改过的,其中可能存在漏洞或恶意软件; c)设备非法接入风险。为了集成或支持新的 IT 能力,工业 现场的边缘设备与外界的隔离大大减少甚至提供了远程访问的 能力。然而工业现场的边缘设备可能使用了默认密码、弱密码, 或采用了容易被绕过的认证机制,甚至未采用任何访问认证机制; 此外,边缘设备的固件中可能保留了调试测试接口等而没有采用 合适的安全保护措施,上述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攻击者远程非法 接入到边缘设备; d)边缘设备数据安全风险。边缘设备上的数据在存储、传 输等环节存在涉及用户隐私或系统安全的敏感数据泄露、未授权 读取或 篡改等风险。此外,边缘设备与云端或移动应用端进行通 信时,若控制指令或采集的数据未经加密,则攻击者可能通过监 听获取敏感数据; e)边缘设备衍生安全风险。工业现场边缘设备安全存在许 多区别于传统的 IT 系统的安全风险,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体现 在边缘设备的衍生安全风险上。边缘设备衍生安全指边缘设备因 自身脆弱性而导致其他领域安全。工业现场边缘设备可能带来对 生命安全或健康的风险,甚至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造成生产 损失从而导致对金融乃至国家经济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5 工业边缘数据安全 工业边缘数据的安全问题贯穿整个工业系 统,是创建安全边 缘计算环境的基础,其根本目的在于保障数据的可用性、保密性 和完整性。其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 a) 隐私泄露风险。在边缘计算网络中,数据隐私保护算法通 常在资源受限的工业终端设备上失效,引发如工况状态泄露等风 险; b) 工业数据被盗风险。 针对黑客惯用的设备身份伪造、 OTA 固件劫持、设备重放攻击、口令破解、逆向固件、设备控制、资 源消耗等攻击手段,没有防护策略 ,导致工业数据被盗; c) 工业数据因泄露和仿冒攻击导致的数据保密性风险。边 缘设备作为数据的第一入口,采集大量实时高价值数据,且安全 功能有限,使得工业 互联网 数据泄露给未获授权的人,例如防范 仿冒攻击 ,易引发重要生产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 d) 数据传输安全风险。由于边缘数据的存储是动态变化的, 传统的数据完整性校验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边缘计算环境,造 成传输数据被劫持,完整性被破坏等传输安全风险。此外,如果 边缘设备的数据上报没有采用加密链路,也会引起数据在传输中 的数据泄露风险; e) 数据使用安全风险。边 缘数据中心在数据使用过程中, 因内外部安全风险会导致数据越权使用,源数据污染,敏感数 据泄露等数据使用安全风险。边缘数据中心自身的安全性,也 会引发数据泄露等数据安全风险 ; f) 工业设备内存泄露风险。在工业边缘计算场景下,边缘节 点远离云中心的管理,被恶意入侵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边缘 节点更倾向于使用轻量级容器技术,但容器共享底层操作系统, 隔离性更差,安全威胁更加严重。因此,仅靠软件来实现安全隔 离,很容易出现内存泄露或篡改等问题; g) APT 攻击风险 。 APT 攻击属于寄生形式的攻击,通过在 边缘基础设施目标基础设施中建立立足点,可以从中秘密地窃取 数据,并能适应防备 APT 攻击的安全措施; h) 外包安全风险。当用户对数据的控制权交给边缘设备时, 由于数据源在物理上不再拥有数据,部分需要本地数据拷贝的传 统密码学算法失效; i)交换 /共享安全风险。边缘节点处于不同安全域中,不同 信任域节点数据交换共享易引发重要数据泄露。 6 工业边缘 接入平台 安全 边缘接入平台将云端能力下发到边缘节点,提供将工业云上 应用延伸到边缘的能力,实现边缘和云端的数据和能力的协同。 边缘接入平台主要 面临 边缘 -云互联 API 调用安全、边缘 -云数据 传输安全、边缘节点的云端安全认证等风险。具体如下: a)边缘 -云互联 API 调用安全风险。在边缘 侧应用服务中, 存在大量的 API 接口调用,如安防、车联网服务、智慧家居等。 在第三方请求、调用 API 接口并提供服务时,存在注入、非法使 用、越权、伪造身份和第三方软件自身的安全风险等多重安全问 题; b)边缘 -云数据传输安全风险。在当前边缘数据应用场景下, 如选择不当的通信方式或选择不安全的通信协议(如: ZigBee、 蓝牙等),将存在数据侦听、纂改、伪造等安全风险; c)边缘节点的云端安全认证风险。在边缘设备接入云平台 网络中时,存在非法设备接入、伪造传感节点、节点劫持等安全 风险; d)边缘节点对云平台的安全影响。边缘智能终端可能面临 物理设计的合理性、芯片的可靠性、智能软件的安全性(漏洞与 缺陷)、运行机制的可靠性等自身安全因素,可能引发云 -边缘通 信时边缘数据泄露风险。 (二)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 防护 面临挑战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主要存在设备异构 、 泛在联接、分布广、 高实时性、高汇聚性、资源受限、现场环境恶劣、部署场景复杂 等 特征 。 a)设备异构导致统一管理难。工业互联网中存在生产设备、 感知设备、控制设备、边缘算力设备等多种设备,设备型号不一, 协议多样,统一管理难度增加,安全风险相对传统网络更 大; b)边缘云、 5G 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引入导致边界消失和 传统 的防护 手段失效。 IT 互联网网络中安全风险被大量引入,加大了 安全能力不足的工业控制系统的攻击面; c)高实时性导致 安全防护轻量化需求增加 。边缘计算在靠 近工业现场数据产生的地方做数据处理,不需要通过网络请求云 计算中心的响应,大大减少了系统延迟,增强了工业服务响应能 力。但同时 ,为了确保高实时性,难以部署高复杂的加密 、 认证 等安全措施,轻量 化需求 增加 , 但是目前轻量化算法市场化不足, 部署 应用困难 ; d)高汇聚性导致 重要 工业 数据保护难度增加 。作为物理世 界到数字世 界的桥梁,边缘计算是数据的第一入口,汇聚大量原 始数据,进行数据 价值创造 的同时面临数据不确定性、多样性、 关联分析泄露 等挑战; e)资源受限导致 安全性难 保障。基于工业互联网对可靠性 及可用性的严格需求,资源受限节点优先保障可靠性,安全能力 有限; f)现场环境恶劣导致物理安全防护难度增加。边缘计算设备 作为价值信息的运算节点和存储节点被放置在不同的工业环境 中,例如工厂、矿井等,这一方面对边缘计算设备的防震、防水、 防尘、防爆、防电磁、抗高低温、抗击打等环境适应性要求更高, 另一方面很容易遭到人为的物理篡改和攻击,一旦遭受破坏和盗 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g)部署场景复杂导致运维安全难度增加。由于边缘计算设 备部署场景的复杂性,各边缘节点均处于分散状态,边缘计算所 需的运维难度更高,对运维技术人员的能力及系统的健壮性、可 视化、易管理、易维护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边 缘设备和 数据中心遭到破坏,系统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可用性将受到影响; h)新的研发模式带来的安全风险。如敏捷、开发即运营、快 速迭代分发部署等开发模式,给追求稳定性、高效性、和持续性 的工业现场带来新的网络安全和功能安全的挑战; i)人工智能对抗的安全挑战。在人工智能场景在工业数字孪 生、 AR、 VR、柔性制造等应用场景落地时,由于人工智能天生 的不可解释性,在遭受人工智能安全对抗攻击时,给工业生产制 造引入不可控(逆)的安全风险。 三、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防护 (一) 国内外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防护框架 1 已有工业互联网框架 2017 年,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 IIC)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参 考架构 IIRA( Industrial Internet Reference Architecture)。 IIRA 参 照 ISO/IEC 42010 标准,从商业、使用、功能、实现四个视角出 发,探讨了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弹性、互操作性、连接性、数 据管理、高级数据分析、智能控制、动态组合九大系统特性。 2015 年,德国电工电子于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于发布了 工业 4.0 参考架构模型 RAMI4.0,该模型构建在 IEC62264、 IEC62890 基础上,分别从系统集成 层级、物理信息系统活动层 次、生命周期与价值流三个维度形成了整体框架。 2 已有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 2016 年,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 IIC)发布工业互联网安全 框架( IISF)。该框架建立覆盖整个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策略模型, 以数据防护为中心,涉及安全配置和管理、安全监测和分析、通 信和连接保护、终端(含边缘侧设备和云)的保护等不同维度, 并从功能视图和信息系统视图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维度的关联描 述。 3 已有边缘计算安全 参考 框架 2019 年 11 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国家工业信 息安全发展 研究中心等十余家单位联合发布了边缘计算安全白 皮书,提出了国内首个边缘安全参考框架,覆盖了边缘安全类 别、典型价值场景、边缘安全防护对象。其中 , 边缘安全防护对 象覆盖边缘基础设施、边缘网络、边缘数据、边缘应用、边缘安 全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边云协同安全“ 5+1”个层次;统筹考虑 了信息安全、功能安全、隐私、可信四大安全类别以及需求特征; 围绕工业边缘计算、企业与 IoT 边缘计算和电信运营商边缘计算 三大典型的价值场景的特殊性,分析其安全需求,支撑典型价值 场景下的安全防护能力建设。 (二)工业 互联网边缘计算 安全参考框架 1 基本 思路 首先结合工业信息安全标准化白皮书对工业互联网范畴 的描述和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架构,将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 保护对象分为边缘节点、边缘网络、边缘平台、边缘应用、边缘 接入平台、边缘数据共 6 个方面,并对这些安全保护对象的风险 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保护对象存在的 安全风险,分析了对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最后将工业互联网边缘 计算安全的相关责任主体分为边缘计算服务开发商、客户、边缘 计算安全服务提供商、第三方评估机构四个安全角色,并对其所 需承担的安全职责进行了分析,形成了集安全保护对象及风险、 23 安全防护措施、安全角色三维立体的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框 架。该框架适用于在工业互联网中规划、建设、运行边缘计算服 务的相关企业,也可为科研院所、高校等进行工业互联网边缘计 算安全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2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框架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框架是在工业互联网中部署应用 边缘计算服务的基础。主要包括安全角色、安全保护对象和安全 风险、安全防护措施共 3 个维度。框架图如图 3 所示。 图 3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安全框架 ( 1)安全 体系框架 要素 关系 概述 明确保护对象是制定防护措施的基础。企业应梳理边缘计算 部署应用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梳理可能存在风险的设备、数据等 保护对象,方便针对性制定安全方案,选择防护措施。 边 缘 节 点 安 全 边 缘 平 台 安 全 边 缘 网 络 安 全 边 缘 应 用 安 全 边 缘 接 入 平 台 安 全 边 缘 数 据 安 全 边 缘 计 算 服 务 开 发 商 客 户 安 全 角 色 工 业 互 联 网 边 缘 计 算 安 全 防 护 措 施 边 缘 计 算 安 全 服 务 提 供 商 第 三 方 评 估 机 构 接 口 安 全 边 界 隔 离 安 全 网 络 基 础 设 施 安 全 5 G 等 新 技 术 安 全 边 缘 分 析 安 全 交 换 / 共 享 安 全 外 包 安 全 风 险 传 输 安 全 使 用 安 全 专 用 通 信 协 议 安 全 容 器 安 全 传 统 网 络 安 全 协 议 风 险 边 界 安 全 身 份 真 实 性 安 全 访 问 控 制 安 全 衍 生 数 据 泄 露 安 全 审 计 密 码 安 全 开 发 安 全 测 试 安 全 应 用 行 为 安 全 补 丁 安 全 边 缘 用 户 安 全 微 服 务 组 件 安 全 业 务 数 据 泄 露 边 缘 协 同 安 全 物 理 安 全 恶 意 代 码 管 理 层 面 安 全 防 护 对 象 身 份 鉴 别 安 全 多 方 计 算 边 缘 分 析 技 术 层 面 审 计 管 理 供 应 链 安 全 风 险 评 估 边 缘 - 云 互 联 A P I 调 用 安 全 边 缘 节 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