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艾草种植技术规程DB42/T 2218-202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药材 艾草种植技术规程DB42/T 2218-202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药材 艾草种植技术规程DB42/T 2218-202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药材 艾草种植技术规程DB42/T 2218-202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药材 艾草种植技术规程DB42/T 2218-202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药材 艾草种植技术规程DB42/T 2218-202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CCS B 38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2218 2024 中药材 艾草种植 技术规程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code of practice for cultivation of artemisia argyi 2024-03-26 发布 2024-05-26 实施 湖 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 DB42/T 2218 2024 I 目 次 前言.III 引言.V 1 范围.1 2 规 范性 引用 文件.1 3 术 语和 定义.1 4 选址.1 产地 环境.1 地块 选择.1 5 整地.2 施基 肥.2 整地 及作 畦.2 6 繁 殖与 栽种.2 种源.2 繁殖.2 移栽.2 7 田 间管 理.3 水分 管理.3 追肥.3 除草.3 疏根.3 8 病 虫害 防治.4 防治 原则.4 防治 方法.4 9 采 收加 工贮 存.5 采收 时间 与方 式.5 干燥 与脱 叶.5 打包.5 贮存.5 10 质 量要 求.5 11 记 录及 管理.5 DB42/T 2218 2024 III 前 言 本文件 按照GB/T 1.1 2020 标 准化 工作 导则 第1 部分:标准 化文 件的 结构 和起草 规则 的 规 定起草。请注意 本文 件的 某些 内容 可能涉 及专 利。本文 件的 发布机 构不 承担 识别 专利 的责任。本文件 由中 南民 族大 学提 出。本文件 由湖 北省 农业 农村 厅归口。本文件 起草 单位:中 南民 族大学、蕲 春县 神州 蕲艾 生物科 技有 限公 司、湖北 省艾草 协会、郧 西县 金星艾叶 种植 专业 合作 社。本文件 主要 起草 人:万定 荣、江 远明、周 胜、湛龙 华、邹 来清、郭 双喜、蒲 锐、徐 燃、武娟、李 小军、杨 新洲、梅 光和、崔 业国、李凯 锋、王行 健。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系电话:027-87665821,邮 箱:。对 本文 件 的有关 修改 意见 和建 议请 反馈至 中南 民族 大学,电 话:027-67841196,邮 箱:。DB42/T 2218 2024 V 引 言 菊科植 物艾Artemisia argyi L vl.et Vant.通称 为 艾草,属多 年生 草本 植物。其干 燥叶 是我 国传统中药 艾叶,又 是著 名艾 灸疗法 中灸 疗制 品艾 绒、艾条、艾炷 等的 主要 原材 料。湖 北省 为我 国艾 叶 主 产地之一,2022 年 全省 艾草 种植面 积已 达数 十万 亩。除大别 山区 蕲春 县及 其邻 近区域 以“蕲艾”为 主 的 产地外,鄂北 的随 州市、孝 感市、襄阳 市,鄂西 北的 十堰市,鄂 中的 荆门 市以 及鄂南 的咸 宁市 等大 部 分 地区都有 一定 规模 的艾 草种 植。为 规范 湖北 省不 同地 区艾草 的种 植技 术与 管理,保障 我省 各地 所产 艾 叶 的品质及 质量 稳定 性,结合 各地的 实际 种植 经验 及研 究情况,特 制定 本文件。DB42/T 2218 2024 1 中 药材 艾草种植 技术规 程 1 范围 本文件 规定 了艾 草种 植的 选址、整地、繁 殖与 栽种、田间 管理、病 虫害 防治、采收 和产 地初 加工 及贮存等 技术 要求。本文件 适用 于湖 北省 范围 艾草的 规范 化种 植。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中 的内 容通 过文 中的规 范性 引用 而构 成本 文件必 不可 少的 条款。其 中,注日 期的 引用 文件,仅该日 期对 应的 版本 适用 于本文 件;不注 日期 的引 用文件,其 最新 版本(包 括所有 的修 改单)适 用 于 本文件。GB 3095-2012 环境 空气 质量标 准 GB 5084-2021 农田 灌溉 水质标 准 GB/T 8321(所 有部 分)农药合 理使 用准 则 GB 15618 土壤 环境 质量 农用地 土壤 污染 风险 管控 标准(试行)NY/T 496 肥料 合理 使用 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 药安 全使 用 规范 总则 NY/T 1868 肥 料合 理使 用 准则 有机 肥料 NY/T 5010 无 公害 农产 品 种植业 产地 环境 条件 SB/T 11182 中 药材 包装 技术规 范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 语和 定义 适用 于本 文件。艾草 Artemisia argyi 菊科植 物艾Artemisia argyi L vl.et Vant.的通 称,多年 生草 本植 物,其干 燥叶为 传统 中药 材艾叶。4 选址 产地环 境 气候温暖湿润、日 照和水 源较充足的平原和 地势较 平缓的丘陵及中低 海拔山 地,海拔高度一般20 m300 m,鄂 西 南 及 鄂 西 北 山 区 可 至1000 m 以上。环境 空气质 量应符 合GB 3095-2012 中二类区要求;灌溉水质 应符 合GB 5084-2021 中对 旱地 作物 的要 求;土 壤环境 质量 应符 合 GB 15618 的要 求。地块选 择 DB42/T 2218 2024 2 选择便 于排 水及 灌溉、土 层深厚、通 透性 较好、有 机物质 较丰 富的 弱酸 性至 中性土 壤地 块,砂壤 土或壤土 较好,地 势平 坦或 坡度小于20,周 边 无 污 染 源。荒 地、田 边、河 边、湖 边 等 不 易 积 水 处 也 可 种植。种 植 地 块 环 境 条 件 应 符 合NY/T 5010的规定。5 整地 施基肥 5.1.1 整地前 应施 基肥。秋 季至 次年 1 月 中旬 以前,清 除 地块杂 草,选用 腐熟 的农 家肥、厩肥、饼 肥等作为 基肥,施于 地面。基肥用 量视 土壤 肥力 而定,在 每 667 m2使 用腐 熟农 家肥 1000 kg3000 kg 或商品有机肥100 kg 200 kg 的范围内,在瘠 薄的 地块 适度多 施,肥沃 的地 块适 度少用。5.1.2 施基肥 应遵 守NY/T 496 和NY/T 1868 的 规定。不 应 使 用 重 金 属 含 量 超 标 的 有 机 肥 料、矿 质 肥 料以 及 城 市 生 活 垃 圾、污 泥。整地及 作畦 5.2.1 基肥撒 施后 及时 整地。先 深耕 30 cm 40 cm,将所 施 基肥均 匀翻 入土 中,并 拣 尽石块 与杂 草根,耙细,整平 地面。5.2.2 艾草根茎或种苗栽种前应开沟作畦,并在地块 四 周 开 好 围 沟,便于排水或灌溉。应根据地形 或坡度、土壤 性质 确定 畦面 宽度,平地、粘 性土 壤或 水分较 充足 地块 的畦 宽度 宜较窄,坡 地、沙壤 土 或 较干燥地 块的 畦面 宜较 宽,前者畦 宽范 围 1 m2 m,后者畦 宽范 围 2 m5 m;畦高 20 cm 30 cm,畦 面 成水平或 略成 龟背 形,畦间 距 25 cm 35 cm。围沟的 沟深 40 cm 45 cm,沟 宽 45 cm50 cm。6 繁殖与 栽种 种源 宜选取 茎秆较 粗壮、叶片 较大、排列较 紧凑、叶背 面绒毛 厚密、香气 浓郁且 种植2年 以上 地块的 健康母株 作为 种源。繁殖 6.2.1 营养繁 殖 繁殖地 块应注 意保 证种源 纯度,及时挖 除混 杂的它 种植株 或形态 特征 差异显 著的艾 株。通 过2年至3年的规 范种 植后,秋末 或 冬季选 择优质 地下 根茎,早春挖 起从地 块生 出的幼 苗,用 作“种 根”和种 苗进行移 栽。6.2.2 种子繁 殖 地块在 多年 种植 后应 开展 种子繁 殖。2 月下 旬至3 月 中旬,将 上一 年采 集于 健 壮、无病 虫害 的艾 草植株上的 干燥 成熟 种子,每667 m2按1 kg 1.5 kg 的 用量 与细土 混匀 后,均匀 撒于 整地后 松软 的土 面上,再薄薄撒 一层 细土,并 适量 洒水保 湿。待艾 苗生 出并 长高至8 cm15 cm时 移栽。移栽 6.3.1 根茎移 植 DB42/T 2218 2024 3 11月下旬至翌年2 月 上 旬 根 茎 萌 发 新 芽 之 前,挖 起 种 蔸,剔 除 杂 草 根,选 取 健壮、无 病虫害、未 发黑 老 化的根茎,在1 d 2 d 内,按 深度8 cm 12 cm、行 距25 cm 35 cm,将 根茎 连续 纵向 平放于 种植 沟内,覆 土,浇透 水;穴栽 时可将1根 3 根长约10 cm 的根茎小 段放入 穴内,间 距20 cm 30 cm,覆土压 实,浇透水。栽 植 密度 根 据 土 壤 肥 力 确 定,较瘠 薄、干 燥 的 地 块 可 适 度密 植,以 根 茎 重量计,每667 m2宜用60 kg 80 kg;较 肥 沃、水 分 较 充 足 的 地 块,每667 m2宜用40 kg 60 kg。根 茎 挖 起 后 若 不 能 及 时 栽 植,应 放 置阴 凉处,用 麻 布、草 垫等 覆盖 保湿 保存,在5 d 内栽植 完毕。6.3.2 分株移栽 2月下旬至3 月 上 中 旬,当 根 茎 生 出 的 幼 苗 高8 cm 15 cm时,选 取 健 壮、无 病 虫 害 的 母 株,从 茎基 周边挖取带根 茎的单 株幼苗,存放于阴 湿处,在1 d 2 d 之内,按 行距25 cm 35 cm、株距20 cm 30 cm(干燥瘠薄 地块 可适 度密 植)进行移 栽。移栽 前若 种苗 较高时,应 切去 幼茎 上半 部,移 栽后 覆土 压实。宜 在雨后土壤潮湿时移栽,若 晴天移栽 应浇透水。6.3.3 种苗移 栽 3月至4 月 上旬,当种 子撒 播生出 的艾苗 高8 cm15 cm 时,挖 起带根 艾苗,及时 按“6.3.2”下的 行距株距 和方 法进 行移 栽。7 田间管 理 水分管 理 7.1.1 保持水 沟、畦 沟畅 通,春 季或其 他季节 雨水 较多时 应及时 排水,防止 积水引 起死苗;各茬 艾 收割后,应清 除生 长至 沟内 的根茎,维 护沟 道通 畅。7.1.2 栽种后 初期 应保 持土 壤湿 润,促 进生 根与 生长;苗 高 20 cm 以上 之后,可 少 浇或不 浇水,但 遇干旱土 壤干 裂时 应及 时采 取叶面 喷灌 或浅 浸灌 方式 进行灌 溉。7.1.3 种植2 茬或 3 茬 时,每茬 艾收割 后应 视情 及时 灌溉,促进 艾植 株生 长。追肥 7.2.1 移栽成 活后,对长 势不 佳 的局部 地块,每 667 m2可 追施4 kg 8 kg 尿素 提苗,晴天 按 0.5%的浓度叶面 喷施;也 可阴 雨天 撒施(雨水 较大 的天 气忌 施)。7.2.2 种植一 年后 每年 12 月下 旬至次年 1 月 上旬 尚未 出苗 之前 应进 行追 肥,追肥 用量视 土壤 肥力 情况而定,每 667 m2追 施腐 熟的农 家肥(混 入腐 质叶 更佳)1000 kg 2000 kg,或每 667 m2追施 饼肥 或商品有机 肥100 kg 左右;如 收获2 茬 或3 茬,每 茬收 割后,每 667 m2可及 时追 施 1000 kg 左 右腐 熟的 农 家肥或100 kg 左 右饼 肥或 商 品有机 肥,或追 施三 元复 合肥(N:P2O5:K2O=15:15:15)20 kg 30 kg。肥料施 下后,用 旋耕 机翻 入土地,旋 耕深 度 8 cm 10 cm。除草 栽种后 的苗 期及 植株 生长 过程中,视杂 草生 长情 况,及时进 行人 工拔 除,必 要 时在封 行前 应进 行一次中耕 除草;生长 期对 菟 丝子及 可能 混生 的蒿 类植 物,要尽 早人 工拔 除,具 有 地下根 茎的 应挖 除挖 尽根茎。收获2茬或3 茬时,在 前茬采割 后5 d6 d 内 结合 追施肥料 进行 中耕除 草,中耕深度8 cm 10 cm,及时运走 或集 中深 埋除 去的 杂草。种植一 年以 上的 地块,在 每茬的 苗期 应及 早进 行人 工除草。疏根 DB42/T 2218 2024 4 种植3 年后 的地 块,采收 后 通过翻 地深 度15 cm 左右,疏除过 密的 茎基 与地 下根 茎,同 时作 为新 种植地块的 种根(根 茎)之用。8 病虫害 防治 防治原 则 应遵循“预防 为主,综合 防治”的原则,以 农业防 治、物 理防治、生 物防治 为主,化学防 治为 辅。农药使 用应 参照GB/T 8321(所有 部分),符合 NY/T 1276 的要 求。防治方 法 8.2.1 农业防 治 8.2.1.1 大田移 栽时 选用 无病 虫害 的健壮 根茎 或种 苗。8.2.1.2 种植过 程中,采取 疏苗、雨天及 时排水、增 加田间 通风透 光条件、补 施有机 肥及适 施磷钾 肥等管理 措施,增 强植 株抗 病能力。8.2.1.3 发现病 害植 株及 时拔 除,集 中烧毁,病 穴用 生石 灰消 毒;采收 后应 及时 清除 残枝 败 叶并深 埋,降低病 虫来 源;冬季 深翻 土壤,阻止 虫卵 在土 中越 冬。8.2.1.4 鼓励两 茬种 植作 灸用,提 前于 5 月上 中 旬 采收,规 避蚜虫 爆发 期;种 植 5 年或 6 年 后,宜 与其它作 物轮 作,防止 连作 障碍。8.2.2 物理防 治 3月中下 旬至6 月蚜 虫发 生 期,设 置黄色 粘虫 板(黄 板)诱 杀蚜虫,每667 m2设20个25 个,固定 于高出植 株10 cm 20 cm 处;4 月下 旬至8 月,每间 隔100 m 120 m 使用1 盏频 振式 杀虫灯 诱杀 害虫。8.2.3 生物防 治 选用枯 草芽 孢杆 菌、白僵 菌、苦 参碱、印 楝素、鱼 藤酮等 生物 农药,参 照说 明书使 用方 法防 治病 虫害;注 意利 用蚜 虫的 天敌 控制蚜 虫。8.2.4 化学防 治 病害主 要有 白粉 病、病毒 病等,虫害 主要 有蚜 虫、红蜘蛛 等。对于 蚜虫、红 蜘蛛等 害虫,可 选用 符合有关 农药管 理规 定的农 药进行 防治。不应 使用国 家禁用 的农药 品种。表1 给 岀艾草 常见病 虫害 症状 及防治方 法。表1 常见病 虫害 症状 及防 治方 法 种类 症 状 防治方法 病害 白粉病 发生在艾茎叶上,叶片受害最重。发病初期,叶片及 叶 柄 上 生 出 褪绿 色 小 斑,随后 病 斑 上 出 现 白 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逐渐干枯脱落。采用15%三唑酮 可湿 性粉 剂1500 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 倍液2500 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 剂3000 倍液等交替 对茎 叶喷雾,连 续用药2 次至3 次,每次间隔8 d10 d。虫害 蚜虫 多危害新芽嫩叶,使叶片卷曲、皱缩、畸形,影响光合作用,致植株矮小甚至死亡。用10%吡 虫 啉 可 湿 粉 剂1000 倍 液 或1%苦 参 碱 可 湿剂500倍液600 倍液喷雾防治,隔周一次,连续3次。DB42/T 2218 2024 5 9 采收加 工贮 存 采收时 间与 方式 9.1.1 艾草一 年可 收获 1 茬至 3 茬,为 保障 药用 或灸 用品 质,每 年宜 收获 1 茬或2 茬。仅 收获 1 茬的艾叶适 用于 药用 与灸 用,采收时 间应 在6 月上 旬;收获 2 茬或 3 茬 的艾 叶适 用于灸 用或 它用,第一 茬 宜在 5 月上 旬或 5 月 中下 旬 收割,第二 茬 在 7 月下 旬 至 9 月上 中旬 采割,第 三 茬 10 月至 11 月下 旬适 时采收。9.1.2 每茬应 在主茎 尚未 分出侧 枝及未 开花时,趁 晴天用 镰刀贴 地或近 地收 割,摊 至原地,或尽 快 就地摘取 鲜叶;较 平坦 地块 也可用 机械 采割,或 用脱 叶机于 田间 脱取 鲜叶。干燥与 脱叶 根据应 用时 是否 带茎 杆,或仅用 干燥 艾叶,选 用以 下两类 干燥 脱叶 方式:a)将人工 或机 械脱 取 的 鲜艾 叶,就 近于 洁净 水泥 地晒 场摊薄 晾晒 至干,不 可堆 沤;阴 天或 雨天 置干燥的 室内 晾干 时,每隔1 d 2 d 翻动 1 次,至 七 成干后4 d7 d 翻动 1 次。阴干 晒干 均可,以阴干 品质 较好;b)将植株 采割 后,就地 就近 摊薄晾 晒,不可 堆沤,至 八成干 后,在早 晨或 天黑 前捆扎,在 鄂北 较干燥地 区移 至室 内堆 置至 全干,在其 他湿 度较 大的 地区移 至室 内,直立 倚靠 至完全 阴干;雨 天置干燥 的室 内晾 干,每隔1 d2 d 翻动 1 次,至 七成 干后4 d 7 d 翻动 1 次。全干后,除 去杂物,用 脱叶 机脱 叶或 人工 摘叶;或除 去杂 物后,不 脱叶使 用干 燥全 株。注:用于提取精油(挥发油)的可不干燥,将植株运回,切段或不切段,投入使用。打 包 9.3.1 艾叶或 艾草 干燥 后,应及 时进行 人工 或机 械打 包。宜选择 晴天 进行,打 包应 紧实,捆扎 应牢 固,大小均 一。包装 等应 符 合SB/T 11182 规 定。9.3.2 包装好 的干燥 艾叶 或干燥 艾草应 附有标 签,标签内 容应包 括产品 名称、产地、净重、批号、生产日 期、生 产 单 位 等。贮 存 9.4.1 贮 存要 求 贮存于 干燥、通风、阴凉 的专用 库房,堆垛 底部 应 有地架 或油 毡,保 持离 地 及离墙20 cm以 上。注 意防潮防 火,一旦 发现 有受 潮霉变 迹象,应 及时 剔除 或翻晒 处理;库 房杜 绝一 切火源 隐患,配 备安 全防火设备设 施。9.4.2 贮 存时 间 艾叶作 药用 时不 宜久 贮;作灸用 时应 贮存2年至3年(不应 低于1年),再进 行 加工使 用。10 质量要 求 干燥药 用艾 叶应 符合 现行 版 中 华人 民共 和国 药典(一部)“艾 叶”下各项 规定;用作 灸用 原 料的干燥 艾叶 或带 细嫩 茎枝 的干燥 艾叶,以 及鲜 艾叶 或鲜艾 草,应符 合相 关标 准的质 量要 求。11 记录及 管理 DB42/T 2218 2024 6 对种植 加工 储存 各主 要环 节进行 如实 记载,记 录事 项 包括 种源、种 植地 块、繁殖、田间 管理、所 使用投入 品(肥 料、农药)的 品名 来源 和 用法 用量 及 使用日 期、采 收茬 次 与时间、产 品信息(批 次编号、水分含 量、入库 时间)等。档案 文件 至少 应 保 留至 每批艾 叶销 出后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