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CCS B 65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9502021 黄腹阿扁蜂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Acanthopanax flavipectus 2021-08-18发布 2021-10-20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1950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海东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海东市乐都区林业和草原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本双、李玉珍、刘海秀、孙万桂、王晓婷、钱晓澍、何振邦、邓梅、史兴国、赵旭阳、郭永超、王生发、张有梅、何淑琴、李旭霞。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DB63/T 19502021 1 黄腹阿扁蜂监测及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黄腹阿扁蜂虫情监测、防治方法和防治效果调查等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对黄腹阿扁蜂的监测和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黄腹阿扁蜂Acantholyda xanthogaster Wu Xin,sp.nov.属膜翅目(Hymenoptera)、扁蜂科(Pamphiliidae)、阿扁蜂属(Pamphilius Latreille),取食青海云杉针叶。3.2 标准地 为调查发生程度和防治效果,选定有代表性的地块。4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4.1 形态特征 4.1.1 成虫 雌虫体长11 mm13 mm,体和足橘褐色至黄褐色,单眼区小斑、触角端部2/3(第8节以远)、前胸背板背侧中央横沟、中胸背板和后胸背板(翅基片和淡膜区除外)、中后胸侧板缝和腹部第1背板黑色,第7腹板凹区和锯鞘黑褐色;头胸部体毛全部黑色,腹部体毛黄褐色;各足的转节后侧和股节基部后侧各具1个小黑斑;四翅显著均匀烟灰色,翅痣和翅脉黑褐色。雄虫体长10 mm11 mm,体色和构造类似雌虫,但头部背侧大部黑色,前胸背板中部黑斑较大,腹部第2背板具1对大黑斑,第3背板具1对小黑斑,第3、4背板后缘中部具细线状黑斑;各足基节基缘黑色,各具股节后侧具宽长黑斑,触角端部圆钝,见附录A。4.1.2 卵 DB63/T 19502021 2 长椭圆形,长2 mm3 mm,初产时乳白色,微带绿色,以后逐渐变褐,孵化时中部紫黑色,两端灰白色,见附录A。4.1.3 幼虫 体长18 mm22 mm,灰绿色,头褐黑色,具光泽;前胸盾板黑色,胸部其余部分及腹部墨绿色;尾须基节绿色;休眠及滞育预蛹期橄榄色,见附录A。4.1.4 蛹 雌蛹长15 mm19 mm;雄蛹长13 mm15 mm。初为鲜绿色,以后变为褐黄色,见附录A。4.2 生物学特性 以老熟幼虫入土变为预蛹滞育越冬。第三年5月中旬开始化蛹,下旬为化蛹盛期,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爬出土室,在地面或灌木上作短时间爬行,即进行交尾。交尾后沿树干爬着上树,7月上旬开始刺破针叶产卵,7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下旬为盛期,8月上旬为末期。8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坠落地面入土化蛹,入土后做1土室,静伏其中。土室椭圆形,内壁光滑。入土深度随枯枝叶层及土壤坚实度而异,其幅度5 cm20 cm。9月上旬为盛期,中旬为末期。5 虫情监测调查 5.1 踏查 每年开展一次,根据寄主树种分布情况设置线路,调查该虫分布范围、发生面积。踏查时观察云杉针叶是否有无被取食断裂及活动虫体来判断有无虫情,填写踏查表见附录B。5.2 详查 5.2.1 调查时间 越冬代预蛹期于土壤结冻前或翌年土壤解冻后在标准地内间隔7天10天调查一次;幼虫期在发生年份的7月9月份直至虫入冬前在标准地内间隔7天10天调查一次。5.2.2 调查方法 按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踏查线路进行详细线路调查,发现有虫情的小班即每33 hm267 hm2设立3块5块面积为0.2 hm2的标准地,填写标准地概况记录表见附录B。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方法,随机选取标定至少30株标准株,在每个标准株树冠上随机选取标定1枝50 cm长标准枝,在每个标定的标准株树冠投影下随机标定50 cm 50 cm 30 cm的样坑,同时另布设1 m 1 m纱网。5.2.3 系统调查 5.2.3.1 卵期 调查标准枝上产出的卵粒数,每个标准枝调查卵粒数不少于10粒,卵期调查见附录B。5.2.3.2 幼虫期 从完成孵化日起记载,调查虫龄统计其数量及针叶被取食情况,幼虫期调查见附录B。DB63/T 19502021 3 5.2.3.3 蛹期 从标定的样坑中取其土壤挑出蛹,调查蛹的数量和死亡情况,统计化蛹数和自然死亡数,蛹期调查见附录B。5.2.3.4 成虫期 在布设的纱网中调查成虫出土时间和数量,统计雌雄,成虫期调查见附录C。5.2.4 资料的汇总 将附录B中表B.1B.6汇总,填写附录B中表B.7、B.8。6 发生程度 6.1 发生程度分级 黄腹阿扁蜂发生程度见表1。表1 黄腹阿扁蜂发生程度分级 发生程度 调查阶段 统计单位 轻度 中度 重度 单株针叶受害率a 5%20%21%50%51%以上 幼虫 每50cm标准枝a 2条5条 5条9条 10条以上 a 应同时满足。6.2 发生程度统计 发生程度统计按附录C的规定填写。7 防治技术 7.1 物理防治 成虫上树前设置物理阻隔措施。7.2 药剂防治 7.2.1 喷粉 成虫期喷粉防治。7.2.2 喷雾 幼虫期喷雾防治。7.2.3 喷烟 幼虫期无风或微风天气的7:0011:00和16:00以后喷烟防治。DB63/T 19502021 4 8 防治效果调查 8.1 调查时间 防治效果调查在防治后3天7天。8.2 调查内容 以死亡率来表示防治效果。8.3 调查方法 防治前后在同一块标准地内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同5.2.2。并应按附录D的规定填写黄腹阿扁蜂防治效果调查结果,按公式(1)计算死亡率。ZK HM 100%.(1)式中:M死亡率%;H防前活虫数;K防后活虫数;Z调查总数。DB63/T 19502021 5 附 录 A(资料性)黄腹阿扁蜂形态特征 黄腹阿扁蜂形态特征见图A.1。a)成虫 b)卵 c)幼虫 d)蛹 图 A.1 黄腹阿扁蜂形态特征 DB63/T 19502021 6 附 录 B(资料性)黄腹阿扁蜂虫情监测调查 表B.1给出了黄腹阿扁蜂踏查表。表 B.1 黄腹阿扁蜂踏查表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乡镇 村(林场)(小地名)调查单位(调查人):坐标点:海拔(m):树种组成:平均树高(m):林龄:地形地势:植被和覆盖度:种类:发生期:寄主植物:发生部位:发生面积:注:表B.2 给出了黄腹阿扁蜂标准地概况记录表。表B.2 黄腹阿扁蜂标准地概况记录表 标准地号:乡镇 村(林场)(小地名)号 林班面积(ha2):标准地面积(ha2):林木组成:郁闭度(01.0):主要树种:树龄(年):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植被种类:坡向(阴、阳):坡度(090):土壤质地:土层厚度(cm):调查人:调查时间:注:每年填写一次。DB63/T 19502021 7 表B.3给出了黄腹阿扁蜂卵期调查表。表B.3 黄腹阿扁蜂卵期调查表 标准地号:乡镇 村(林场)(小地名)号 标准株号 卵粒数/50cm标准枝 标准株号 卵粒数/50cm标准枝 备注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5 30 有虫株率(%):平均虫口密度(粒/50cm标准枝):调查人:调查时间:表B.4给出了黄腹阿扁蜂幼虫期调查表。表B.4 黄腹阿扁蜂幼虫期调查表 标准地号:乡镇 村(林场)(小地名)号 幼虫数(条/50cm标准枝)标准株号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6龄 计 针叶保存率(%)备注 1 2 3 4 5 6 7 8 30 平均 调查人:调查时间:DB63/T 19502021 8 表B.5给出了黄腹阿扁蜂蛹期调查表。表B.5 黄腹阿扁蜂蛹期调查表 标准地号:乡镇 村(林场)(小地名)号 标准株号 总蛹数(头)/样坑 活蛹数(头)/样坑 死蛹数(头)/样坑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30 平均 调查人:调查时间:表B.6给出了黄腹阿扁蜂成虫期调查表。表B.6 黄腹阿扁蜂成虫期调查表 标准地号:乡镇 村(林场)(小地名)号 成虫数 日期(日/月)计 雌 雄 性比 天气状况 合计 调查人:DB63/T 19502021 9 表B.7给出了黄腹阿扁蜂发生期汇总表。表B.7 黄腹阿扁蜂发生期汇总表 地点:乡镇 填表时间:虫态 始见期 始盛期 高峰期 盛末期 终止期 备注 卵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幼虫 6龄 蛹 雌 雄 性比 成虫 合计 DB63/T 19502021 10 表B.8给出了黄腹阿扁蜂发生量汇总表。表B.8 黄腹阿扁蜂发生量汇总表 地点:乡镇 村(林场)(小地名)填表时间:虫态 项目 标准地 合计 平均 卵密度(粒/50cm标准枝)卵 死亡率(%)1 龄幼虫(条/50cm标准枝)死亡率(%)2 龄幼虫(条/50cm标准枝)死亡率(%)3 龄幼虫(条/50cm标准枝)死亡率(%)4 龄幼虫(条/50cm标准枝)死亡率(%)5 龄幼虫(条/50cm标准枝)死亡率(%)6 龄幼虫(条/50cm标准枝)幼虫 死亡率(%)蛹密度(粒/50cm 50cm 30cm样坑)蛹 死亡率(%)数量(只/1m 1m)/平均产卵量 成虫 死亡率(%)DB63/T 19502021 11 A A 附 录 C(规范性)黄腹阿扁蜂发生程度 表C.1给出了黄腹阿扁蜂发生程度统计表。表C.1 黄腹阿扁蜂发生程度统计表 地点:乡镇 村(林场)发生程度(hm2)调查 时间(小地名)(小地名)面积 标准地 总数 标准地 面积 合计 轻 中 重 调查人 备注 DB63/T 19502021 12 B B 附 录 D(规范性)黄腹阿扁蜂防治效果调查表 表D.1给出了黄腹阿扁蜂防治效果调查表。表D.1 黄腹阿扁蜂防治效果调查表 调查地点:乡镇 村(林场)(小地名)调查时间:标准 地号 防治措施(方法、药剂)标准枝数(枝)调查总数(条)防前活虫数(条/50cm 标准枝)防后活虫数(条/50cm 标准枝)死亡率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平均 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