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奶菇生产技术规范DB36/T 1423-2021.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虎奶菇生产技术规范DB36/T 1423-202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虎奶菇生产技术规范DB36/T 1423-202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虎奶菇生产技术规范DB36/T 1423-202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虎奶菇生产技术规范DB36/T 1423-202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虎奶菇生产技术规范DB36/T 1423-202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01 B 30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14232021 虎奶菇生产技术规程 Regulation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 2021-06-30发布 2022-01-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14232021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菇场要求.2 5 菌种.2 6 栽培.2 7 病虫害防治.4 8 采收与加工.4 9 生产档案.5 附 录 A(资料性)虎奶菇常用栽培基质及其配方.6 DB36/T 1423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抚州市临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吉平、张诚、陈柳萌、方金山、江国志、方婷、周贵香、李娟、杨群英、吴英权、冯星星、郑舜华、谢娟、游梦曦、周军兴、徐志江。DB36/T 14232021 1 虎奶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虎奶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菇场要求、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生产档案等。本文件适用于虎奶菇的熟料袋栽。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虎奶菇 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 虎奶菇,正式名称菌核侧耳,隶属于菌物界、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侧耳科、侧耳属。菌盖漏斗形,常有散生、翘起的小鳞片,菌柄中生,偶尔偏心生,圆柱形,中实,表面与菌盖同色,通常有和菌盖表现一样贴生的小鳞片。3.2 熟料袋栽 Bag-Cultivation after Sterilization 原料和辅料加水混合拌匀后,装入塑料栽培袋内,经常压或高压灭菌的培养基,用于接种养菌、长菇的一种栽培模式。3.3 原基 Primordium 菌丝体从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阶段后扭结形成白色米粒状组织,是尚未分化的原始子实体组织。DB36/T 14232021 2 3.4 菇蕾 Fungus bud 由原基分化的具有菌盖和菌柄的幼小子实体。4 菇场要求 4.1 产地环境 生产场地应生态环境良好,应符合NY/T 5010的要求。4.2 田地要求 选择清洁卫生、地势高燥、场地开阔、排灌方便的农田、山地、林地或果园作为生产场地作为生产场地。5 菌种 菌种生产应符合NY/T 528的规定,使用具有菌种生产经营资质单位供应的菌种,不得使用种源不明的菌种。6 栽培 6.1 栽培方式 采用熟料袋栽,脱袋覆土后进行出菇管理的方式。6.2 栽培季节 虎奶菇栽培宜安排在2月3月接种,接种后40d进入出菇期,出菇温度3235,各地应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栽培时间。6.3 栽培技术 6.3.1 栽培流程 采用熟料袋栽,栽培流程为:培养基制备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养菌场地整畦脱袋摆筒覆土遮荫覆土后菌丝培养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6.3.2 培养基配方 常用栽培基质为杂木屑、麦麸、米糠、棉籽壳、等农林废弃物,辅料为蔗糖,石膏,石灰、轻质碳酸钙等。按培养基配方准备原辅材料,所有材料要求干燥,无霉烂变质,无结团、无污染,符合NY/T 1935 规定要求。常用栽培基质配方见附录A。6.3.3 拌料 采用熟料袋栽,将干燥的原辅材料混合后加水搅拌均匀,培养基含水量应控制在60%65%。6.3.4 装袋 DB36/T 14232021 3 采用17cm37cm0.004cm规格低压聚乙烯原料的成形折角袋,每袋装干料量450g500g,装料后扎牢袋口或套环棉花塞口。6.3.5 灭菌 料袋采用常压灭菌或高压灭菌。常压灭菌,料温达100后保持18h20h,趁热再焖4h5h,后卸袋冷却;高压灭菌,料袋在0.147MPac压力下保持3h即可。6.3.6 冷却 经灭菌后的料袋,摆放于培养室内散热冷却至室温。6.3.7 接种 在无菌条件下解开菌种的袋口扎绳或拨出棉塞,接入虎奶菇菌种,并复扎袋口或棉花塞口。每袋菌种用量15g20g。6.3.8 发菌管理 6.3.8.1 培养室 培养室应环境清洁、通风、干燥、温度适宜、黑暗。培养室使用前,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6.3.8.2 菌袋摆放 根据发菌季节和设施条件确定菌袋摆放方式,采用床架横排卧式摆放,或者堆垛式摆放,菌袋堆码的高度应按照当时气温确定,防止高温引起烧菌。6.3.8.3 菌丝培养 培养室温度以2028最为适宜,遮光培养,湿度60%70%,通风透气。接种10天以后及时翻堆检查并逐渐降低菌袋堆码高度。一般接种后40d50d,菌丝长满菌袋。6.3.9 场地整畦 栽培场地提前翻晒、消毒,平整土地,作好畦床,畦床四周开好排水沟。栽培场地适宜畦床宽度为80cm100cm,高度为20cm30cm,长度视场地而定。6.3.10 脱袋排筒 将发好菌的菌袋进行脱袋排筒。去掉外层菌袋,将菌筒卧倒摆放于畦床上,或先挖好凹陷式畦床,把菌筒竖立摆放在沟床内。上述畦床事先采用1%石灰水喷洒消毒;菌筒排放时,筒与筒的间距3cm4cm,以便覆土时填充。6.3.11 覆土遮荫 菌筒表面覆土,覆土层厚3cm5cm,覆土应为疏松的种植地表土,土壤含水量20%25%,覆土后畦床复盖小拱棚,并加盖遮阳网遮荫;也可在大棚内种植,作畦、脱袋排筒、覆土同前所述。6.3.12 覆土后菌丝培养 6.3.12.1 温度 菌筒覆土后的菌丝在土层定植生长期,温度控制在2028,温度过高过低将影响菌丝生长。DB36/T 14232021 4 6.3.12.2 湿度 土层含水量应控制在60%70%,空气相对湿度以65%70%为宜。6.3.12.3 光照 保持适当的荫蔽度,进入原基发生前后,小棚上覆盖遮阴网。6.3.12.4 通风换气 为保持畦床空气新鲜,应适时揭开畦床上拱膜通风换气。6.3.13 出菇管理 6.3.13.1 温度 出菇阶段温度应随菇蕾发育而逐步升高,范围宜控制在2832。6.3.13.2 湿度 子实体生长阶段应适时对畦床喷水,保持畦沟浅度蓄水,土层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要求随菇蕾发育而逐步升高,宜控制在80%90%。6.3.13.3 光照 子实体形成期应在菇棚上方加盖遮荫物,保持自然散射光。6.3.13.4 通风 子实体生长阶段应保持栽培场地通风,每天通风2次3次。7 病虫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使用农药应严格执行GB/T 8321的要求,在原基形成后至采收前,禁止使用任何农药。7.2 病害防治 覆土后,菌丝生长前期若发现霉菌,应及时清除,并撒上生石灰消毒抑菌。7.3 虫害防治 生产中虫害主要有白蚁和蛞蝓,白蚁宜用白蚁灵或灭蚁粉放入蚁巢和蚁路上。蛞蝓傍晚用石灰粉撒在其活动处防治。8 采收与加工 8.1 采收 子实体菌柄长4cm8cm,菌盖3cm6cm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应保持菇体清洁,外观形态完整,采收后应及时清除畦床上的残留物。从接种至采收80d90d,产菇期可采3潮-5潮,整个生产周期130d150d。DB36/T 14232021 5 8.2 烘干 采收后的虎奶菇鲜品,按菇大小分层整齐摆放烘烤筛上,当天烘干。烘干房的起烘温度35,逐渐升高,并控制在5065,干品要求含水量控制在12%13%。8.3 包装 烘干后的产品,应及时装入塑料袋内,扎牢袋口。包装袋应符合GB 4806.7规定。9 生产档案 每个生产场地(棚室)应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从原辅材料购进、栽培工艺、病虫害防治、采收和加工等全程的可追溯档案,并保留2年以上备查。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均有有效记录,以证实所有的菇事操作遵循技术指导性文件规定。DB36/T 14232021 6 附 录 A(资料性)虎奶菇常用栽培基质及其配方 虎奶菇常用栽培基质及其配方见表A.1。表A.1 虎奶菇常用栽培基质配方 配方 培养基成分 配方一(常用配方)杂木屑77%、麦麸或米糠20%、蔗糖1%、石膏1%、石灰 1%配方二 棉籽壳84%、谷壳14%、石膏1%,石灰1%配方三 杂木屑84%、麦麸14%、轻质碳酸钙1%、石膏1%配方四 玉米芯38%、棉籽壳40%、麦麸20%、蔗糖1%、轻质碳酸钙1%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