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备案号:DB1304 邯 郸 市 地 方 标 准 DB 1304/T3812021 切花月季温室无土栽培技术规程 2021-12-18发布 2021-12-28实施 邯郸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304/T3812021 I 前 言 本文件由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河北禾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邯郸市计量测试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会甫 王洪云。DB1304/T3812021 1 切花月季温室无土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切花月季温室无土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品种选择、营养液管理、切花生产、采收及釆后处理及贮藏运输。本文件适用于切花月季在温室中的无土栽培技术。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85372008饮用水天然矿泉水 GB/T 18247.12000 主要花卉产品等级 第1 部分:鲜切花 GB/T 18247.5-2000 主要花卉产品等级 第5部分:花卉种苗 LY/T 1912-2010 切花月季生产技术规程 DB13/T 939-2008 切花月季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营养液配方 在无土栽培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工作者根据种植的作物种类、水质、气候条件以及营养元素化合物来源的不同,组配了许许多多的营养液配方。3.2 EC值 EC 值是用来测量溶液中可溶性盐浓度的,也可以用来测量液体肥料或种植介质中的可溶性离子浓度。EC值的单位用mS/cm 或mmhos/cm表示,测量温度通常为 25。3.3 排出液 EC 经作物吸收后剩余的营养液,会通过基质袋排液孔流出。排出液 EC可以间接反映根际的 EC情况。制作简单的装置来收集排出液,通过每天对排出液EC 的监测,可以为种植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3.4 土壤 PH 值 DB1304/T3812021 2 又称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之一,是土壤形成和熟化培肥过程的一个指标。通常用来衡量土壤酸碱反应的强弱。土壤酸碱度主要由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决定,以 pH表示。pH在6.57.5之间的为中性上壤;6.5以下为酸性土壤;7.5 以上为碱性土壤。3.5 折枝法栽培 折枝是将部分不宜长成切花的枝条呈弓形压弯并加以保留,作为营养枝辅助营养全株。折枝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功能叶片,增加同化营养面积,使月季植株维持较高而稳定的营养状态,均衡地供给植株碳水化合物,提高切花产量和品质,增强抗逆性。3.6 盲花枝 所谓盲花枝也就是没有形成花蕾的枝条。盲花枝一般比开花枝短,叶数少。3.7 基枝 腋芽着生位置越低,形成侧枝的生长势越强,靠近地表面的潜伏芽萌发成的枝条生长势最强,会形成粗壮的徒长枝,这种枝条称为基枝。3.8 现代温室 能够实现人工控制环境的温室。3.9 基质栽培 不需要天然土壤的栽培技术,多采用砾、沙、泥炭、蛭石、珍珠岩、岩棉、植物屑等作为固定基质,将作 物生K 发育所需的各种元素配制成营养液,供给作物根系,使之正常生长发育。3.10 切花月季 剪切下来以观花为主的月季花枝。3.11 开花指数 根据月季花朵开放程度划分成的级别。3.12 预处理 鲜切花在釆收之后及预冷、包装和贮运之前,对切花产品进行的去刺、剪切、分级和预处液处理等 操作。DB1304/T3812021 3 3.13 保鲜剂 用以调节切花开花和衰老进程、减少损耗、保持品质的化学药剂。根据用途可以分为预处液、催花液和瓶插液。3.14 预处液 在切花采收之后进行预处理所用的保鲜液,可促进花枝吸水,补充代谢所需糖源,防止微生物危害,降低贮运过程中乙烯对切花的伤害。3.15 催花液 促进蕾期采收切花花朵开放的保鲜液。3.16 瓶插液 延长切花瓶插期、提高观赏价值的保鲜液。4 品种选择 切花月季品种众多且更新较快,品种对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构成重大影响,同时,品种的选择又受 到市场需求和生产条件的影响,生产时应根据市场需要和生产条件选择适当品种。5 营养液管理 5.1 营养液配制 5.1.1 水质标准 硬度小于10,pH在5.5-7.5之间,NaCl含量小于 2 mmol/L,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符合 GB 85372008。5.1.2 常用营养液配方 详见附录A的表A.I.5.1.3 营养液配制与使用 分别配制出A、B 和C 三种母液,A液是钙盐和铁盐,其余盐类为 B 液,C液是硝酸或憐酸。使用时 用C 液调整营养液pH值至5.5 6.5 之间。切花生产 6 温室切花生产 DB1304/T3812021 4 6.1 一般釆用循环式营养液供给系统为主的基质栽培技术。6.1.1 营养液供给系统 6.1.2 应采用成套的设备与相应的系统控制软件灌溉肥水由精密计量泵、灌溉系统完成操作。灌溉水中要加入植株生长所需 种元素,并使土壤中各元素含量达适值。用硝酸将灌溉水中的 pH 值 6.5、EC 值调至 1.8mS/cm,每天灌溉水的EC值和pH 值;所有肥料 前要做含量检查,包括 N、P、K、磷酸。6.2 营养液灌溉量 灌溉水量 6Ll0L/m2/天(温室面积),冬季及阴雨天取下限,夏季及晴天取上限。每天要灌水一次,每次4060min;灌水从早晨 7:00 开始,尽量提前,最迟于下午 16:00 前完成;旱季,即 10 月至翌年 5月灌水后畦沟应略有水渗出;雨 季,即 5 月至 9 月应保持畦沟干爽;基质 栽培月季花,每天灌水不少于 6 次,高温及生长量大时,每天不少于 10 次;幼苗期需水较少,可减少灌水时间,和减少灌水次数,但每天至少灌水一次,并于每次灌水时检查滴管出水情况和排除异常。判断灌水次数是否合适的标准:每天任何时间基质都要有合适的含水量,即基质湿润,用于紧握时,指缝间有水滴流出;判断灌水量是否合适的标准:土壤栽培畦沟湿润,基质栽培每次灌水都要有尾水少量流出。6.3 栽培管理 6.4 苗期管理 6.4.1 定植:定植密度为6株/m28株/m2,,根据品种特性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定植密度。6.4.2 产花前管理:定植后1天5天内控制光照,相对湿度保持在 50%80%,促进缓苗。及时 去除砧芽.当侧枝长到40 cm 以上时,将枝条自基部向斜下方弯折。生长过程中及时去除花蕾。6.4.3 产花期管理 6.4.3.1 环境管理:冬季至春季最低夜温1215 高温型品种增加1-2,低温型品种减 少12。晚春至初夏,利用天窗和侧窗换气。盛夏季节,充分通风换气或使用降温设备。相对湿 度保持在 60%70%。光照时间不低于10 h,适宜光照强度为 40000lx。6.4.3.2 切花釆收:当基出枝超过切花枝条长度标准 20 cm时保留花蕾,进入产花期。第一次釆花时,在距基质表面20 cm 25 cm处剪切,剪口在芽上方 1 cm处,倾斜 45。以后依据花 枝粗壮程度和萌发部位确定釆切位置,粗壮的基岀枝条保留花枝基部 4 5片小叶;其他釆花枝条保留 1 2片小叶。釆花35次后回剪。6.4.3.3 整枝修剪:将盲枝和不能采花的枝条朝外侧斜下方弯曲.当营养枝过于稠密时,剪除老枝。6.4.3.4 病虫害防治 做好病虫害预报和监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釆取农业措施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相结合的方法。详见附录B。6.5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切花生产 6.5.1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切花月季栽培分为基质栽培和土壤栽培两种模式。6.5.2 基质栽培 DB1304/T3812021 5 6.5.2.1 营养液供给系统 采用非循环式营养液供给系统,根据基质的保水性和植株蒸腾量的相互平衡关系确定营养液的补 给量。适用的滴灌带技术参数为:直径16mm,最大耐压10 MPa;出水口流量基本均匀,当压力 p=0.05 MPa时,间距 20 cm的出水口流量Q=4.92 L/min,间距30 cm的出水口流量Q=3.28 L/min 6.5.2.2 栽培槽 栽培槽南北方向延长,槽底部北高南低,坡度为 3%5%槽底部衬以防水材料。在防水材料上 填充沥水材料,其上填充消毒的基质。6.5.2.3 栽培基质 6.5.2.3.1 基质配方:适合切花月季非循环式营养液基质栽培基质的参考配方有泥炭(50%)+炉渣(50%);泥炭(50%)+蛭石(30%)+河砂(20%);泥炭(40%)+蛭石(30%)+珍珠岩(30%)等,或直接 利用土壤。6.5.2.3.2 基质消毒:采用专用蒸汽发生器进行蒸汽消毒.6.5.2.3.3 营养液配制 详见附录 A的表A.2 和表A.3.6.5.2.4 栽培管理 同 6.1.5 现代化温室切花月季栽培管理要求。6.5.2.5 病虫害防治:详见附录B。7 釆收 7.1 釆收期 釆收时期因品种、采后用途、釆收季节和运输距离而异。切花月季釆收标准主要依据开花指数。7.2 方法 同一品种同一批次切花釆收要求开花指数一致,根据开花指数及分级标准及时用花枝剪釆收适当 长度的切花。釆收后立即放入盛有保鲜剂的容器中,运至釆后处理室。8 釆后处理及贮藏运输 8.1 预处理 开花指数 形态特征 相应仙施 1 尊片略有松散,花维顶部紧抱 不适宜采收 2 花搬伸出尊片 可兼作近距离和远距离运输 3 外层花爵开始松散 适于近距离运输和就近出傍 4 内层花爵开始松散 必须就近尽快出售 DB1304/T3812021 6 8.1.1 整理分级 去除切花茎秆下部 15 cm 20cm 的叶片和皮刺,GB/T 18247.1-2000 进行分级,包括参照出口 目的国的标准划分等级。8.1.2 预处液处理 用于贮藏或远距离运输的切花,应在采收后 12 h内用预处液处理,再转移到低温环境保存。8.2 包装 8.2.1 方法 在预冷前或预冷后在冷库或低温条件下进行包装,以耐湿纸或塑料袋等将切花头部保护好,单头月 季每 10 枝或20枝捆成一扎,花头应平齐;多头月季每枝花中最长的花头保持平齐,茎基部平齐。将包扎好的切花交叉疊放于箱中,花头朝外,离箱边5 cm,每箱装 10扎或 20扎,装满但不宜过紧,中间捆绑固定;纸箱两侧打孔,孔口距离箱口 8cm。箱中衬以带有散热孔的低密聚乙烯塑料薄膜等保温 材料。采用公路、铁路或海运的切花可在箱底固定盛有保鮮液的容器,将切花垂直插入保水湿运,包装箱 外应标注切勿倒置的标识。8.2.2 标识 内包装标识:即花束标识。在花束的包装材料上,注明切花品牌名称、品种名、产地、等级、采收日期等。外包装标识:即包装箱标识。根据需要在产品上选择注明切花种类、品种名、原产地、采切时间、花 色、等级、装箱容量、每束花数、生产单位、生产者姓名地址、包装者或分销者代码等标识。8.3 预冷 将切花放在预冷室内,在 0 1 1和 95%98%的相对湿度条件下进行。真空预冷可结合吸收 预处液,达到快速预冷、补充失水和快速吸收保鲜剂的目的。预冷后,花枝应保持在4 8低温条 件下。8.4 贮藏 切花月季贮藏极限为 15天。可以选择普通冷藏、调节气体贮藏或薄膜包装贮藏等方式。以普通冷藏为例,釆用如下两种贮藏方法:a)湿藏:将切花茎基部在水中剪切2 cm 3 cm,插入盛有保鲜液的容器内,温度控制在 4 8,相对湿度85%。b)干藏:预处理后的花材直接进行贮藏,温度保持在-0.5 0,相对湿度为 85%95%。8.5 运输 运输期间要求温度控制在2 8,相对湿度 85%95%。8.6 质量检验 遵照 GB/T 18247.1-2000中月季切花产品质量分级标准进行质量检。DB1304/T3812021 7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常用营养液配方 表A.1月季基质栽培的营养液配方 营养液 供给方式 EC mS/cm no3-n mmol/L nh4-n mml/L P mmol/L K mmol/L Ca mmol/L Mg mmol/L S mmol/L 开放式 1.6 11.0 1.25 3.75 5.0 7.0 1.5 0.8 2.5 1.0 循环式 0.7 4.3 0.5 1.5 2.3 2.2 表 A.3常用的月季开放式营养液栽培的微量元素配方 mg/L 配 方 Fe Mn B Zn Cu Mo 园试配方 3.0 0.50 0.50 0.50 0.02 0.01 爱知园研配方(1989)2.0 0.50 0.25 0.20 0.05 0.05 表A.2 常用的月季开放式营养液栽培的大量元素配方 mmol/L 营养液配方 no3-n NHN P K Ca Mg S 园试配方(3/4单位)12.0 1.0(7)3.0 6.0 6.0 3.0 3.0 荷兰配方(1985)13.3 0.5(3)5.25 6.0 8.0 2.0 3.0 荷兰配方(1992)11.0 1.25(10)3.75 5.0 7.0 1.5 2.5 爱知园研月季 配方(1989)11.0 2.0(15)3.5 4.5 6.5 2.0 2.5 京都山城园 研月季配方 11.0 2.5(20)4.6 3.4 5.8 1.5 L5 奈良农试月季配方 13.05 4.35(25)3.0 6.55 8.0 3.5 4.0 注:括号中数字为百分比 DB1304/T3812021 8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B.1病害 B.1.1 白粉病 B.1.1.1 病原物:蔷薇单丝壳(Sphaerotheca pannosa)B.1.1.2 主要危害部位:叶片、花蕾及嫩梢。B.1.1.3 典型症状:初期叶上出现褪绿黄斑,逐渐扩大,出现白色粉末状霉点,后着生一层白色粉末状 物,严重时全部有白粉层。嫩叶染病后翻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叶柄及嫩梢染病时膨大,反面弯曲,幼叶展不开。老叶则岀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状斑,通常不易受感染。花蕾染病时表面被覆白粉 层,下部密生霉菌,发育停滞,花朵畸形,皱缩脱落,花枝花茎变色,柔软弯垂,开放的花瓣侵染的可能性 小,但有些深色花品种出现小而圆的褪色斑。感病后植株生长衰弱,新梢发育不良。B.1.1.4 发病规律:叶片大而薄的品种易感病,如红成功、红胜利、红衣主教、外交家;抗病品种有玛丽娜、卡拉米、坦尼克、索尼亚。B.1.1.5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温室加强通风,温度不宜过高,降低温室的湿度;平衡施肥避免氮 肥过多,适当增施磷钾肥;早春去除病枝病叶,随时去除新病叶病枝,减少侵染源;药剂防治可在生长期 喷 50%敌蟠特乳剂3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 500倍液;50%多菌灵 1 000倍液;7天 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 23 次。当前的主要防治方法是用硫磺熏蒸,硅酸钠 溶液喷施,温室中有烟囱时,可涂等量湿石灰和硫磺浆,使之挥发出硫蒸汽,起到杀菌作用。B.1.2月季黑斑病 B.1.2.1 病原物:蔷薇双壳菌(Diplocarpon rosae)B.1.2.2主要危害部位:叶片、嫩枝、花梗。B.1.2.3典型症状:黑斑病首先从月季中下部老熟叶片开始,然后上移至嫩叶、花梗、嫩枝和花。感病 初期叶面出现黑色和褐色圆斑,边缘纤毛状,直径 1.5 mm 13 mm,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病斑也常 几个连在一起成为较大的不规则病斑。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包状产抱体.病部周围叶面发黄,病斑成 为带有绿色边缘的小岛,受害叶片很快脱落。严重时植株中下部叶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几张叶片,对 切花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幼嫩枝和花梗染病产生紫色或黑色条状斑点,微下陷。B.1.2.4 发病规律:北京地区发病率一般在80%100%。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弛子盘在病枝或落叶 上越冬,春天产生分生弛子,借助气流和水传播.病菌弛子必须在叶片表面有水分时萌发,病菌菌丝生 长和产生抱子最适温度 22 C 25 C,10 以下和 35 C 以上不能生长和产生拖子,10C 35C 范围 内,湿度越高越易发病,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因此表现为在高温、高湿、阴雨、喷灌条件下病情严重,整 个生长季多次发病,植株衰弱时容易感病。B.1.2.5 防治方法:随时清除落叶病叶病枝,休眠季节彻底清园,减少侵染来源;化学药剂防治可以在 夏季新叶刚刚展开时立即喷杀菌剂保护直到冬季.一般 7天 10天喷药一次,雨季一周喷药两次。可 选用的药剂有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 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80%代锌森500倍液;1%波尔多液;1%的碳酸氢钠与油的混合物等。B.1.3月季灰霉病 B.1.3.1 病原物:灰葡萄抱属真菌(Botrytis cinerea Pers)。B.1.3.2主要危害部位:叶片、花、幼茎。DB1304/T3812021 9 B.1.3.3典型症状:初发时叶缘叶尖呈水渍状小斑,光滑梢有下陷;后期叶片变色,密生灰色霉点。在 花蕾上发生时花不开放,变褐色腐烂脱落。花受侵害时出现小型火燎状斑点,不久变成大型褐色斑腐 烂,花瓣变褐色皱缩腐败。幼茎茎节中间腐烂,枯萎而死,温暧潮湿环境下侵染部位长满灰色霉层。B.1.3.4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菌核潜伏在病部越冬,产生分生抱子浸染,繁殖温度 2 C 21C,最 适 15 C,空气湿度大和叶片上有水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在1 2 日内即可发病,嫁接繁殖时为保湿覆盖 易发病;露地栽培时多雨季节易发病;栽培过密易发病。B.1.3.5防治方法:降低温室空气湿度,减少叶面湿润时间,温室中注意通风;及时清除病残枝,从病 部以下数厘米处剪去,减少侵染来源。温室采用选择性透光膜替代普通塑料薄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灰霉病发生;GA,对该病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化学药剂防治可用 50%多菌灵 1 000 倍液;75%百菌 清700 倍液;50%氯硝胺1。00倍液。发生初期,所有切口均应喷药保护。B.1.4月季锈病 B.1.4.1 病原物:多弛绣菌属病菌(Phragmidium mucronatum)B.1.4.2主要危害部位:叶片、茎秆。B.1.4.3 典型症状:叶片和茎秆出现橙色砲子堆,小的桔黄色包状突起在寄主叶的下表面、芽和绿色 茎上发生,破裂后散出锈黄色的粉末。早春砲子堆不明显,易被忽略,稍后,大而明显的抱子堆发生,持 续到整个夏季,秋初同一感病部位出现黑褐色包状突起,表皮破裂后散出黑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焦枯,提前脱落。B.1.4.4 发病规律:病菌以冬弛子堆和菌丝在叶背和茎上越冬,锈抱子、夏抱子、冬弛子在月季上寄 生,夏抱子发芽和感染温度范围18 C 23 C,24 C以上受到抑制.2?C以上不会感染。B.1.4.5 防治方法:温室注意通风,保持干燥;发病初期喷施 50%代森锌镒600倍液;50%代森锌 1 000倍液;20%瑞毒霉 4 000倍液;1%波尔多液;500倍硫磺合剂。B.1.5霜霉病 B.1.5.1 病原物:霜霉属病菌(Peronospora sporsa Berk)B.1.5.2主要危害部位:叶、新梢、花,B.1.5.3典型症状:初期叶上出现不规则淡绿斑纹,后扩大并呈黄褐色或暗紫色,最后为灰褐色,边缘 色较深,渐次扩大蔓延到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潮湿天气下,病叶背面可见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叶片 容易脱落,腋芽和花梗部位发生变形,出现病斑,严重时新梢基部出现裂口,沿切口向下枯死,有的病斑 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与病叶相似,新梢上病斑略凹陷,严重时叶萎蓋脱落,新 梢腐败枯死。B.1.5.4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弛子越冬越夏,以分生抱子侵染,抱子萌发温度 1 C 25C 最适为 18 C,高于 21C 萌发率降低,26 C 以上完全不萌发。弛子传播需要 100%空气相对湿度,10 C 25 C 温度;孢子萌发需要有水滴存在.密集、通风不良、多湿、氮肥过多时发病严重。B.1.5.5 防治方法:避免高温高湿,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控制空气湿度,多开窗换气;用 20 000 倍代森锌或 500倍代森锰锌喷施防治,但后者容易污染叶片。B.1.6根癌病 B.1.6.1 病原物:野杆菌属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B.1.6.2主要危害部位:根茎、根。B.1.6.3 典型症状:根茎、根发生大小不规则肿瘤,节结状。植株生长不良,矮化、叶小,发黄、早落。B.1.6.4 发病规律:适温25 C-30 C,病原细菌通过伤口如虫咬伤、机械损伤、嫁接口侵入,一部分基 因整合到寄主基因组上,即使消除了细菌肿瘤也不能消除病原菌随水传播。B.1.6.5防治方法:销毁有病植株;不在有病地段栽培月季;彻底进行土壤消毒,栽培地应排水良好;DB1304/T3812021 10 栽植前将根系浸人链霉素500 万单位溶液中2 h。生物防治可用 K84喷洒病株,对植株无害。嫁接时 工具用开水加 5%福尔马林或者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8min 10 min。B.2 虫害 B.2.1 蚜虫 B.2.1.1主要危害部位:花蕾、嫩梢、叶片.B.2.1.2 典型症状:受害花蕾、幼叶、嫩梢不易伸展,蜴虫大发生时排泄大量蜜露,易发生煤污病,温暖 干燥气候最适宜蚂虫发生。B.2.1.3发病规律:成螃和若蚂在腋芽或叶背越冬,春季月季萌发后螃虫在新梢嫩叶上繁殖,4月上旬 危害嫩梢、花蕾及嫩叶。当平均气温20 C、相对湿度70%80%时繁殖最快,每年 5 月和 10月为发生 高峰。B.2.1.4防治方法:利用黄色塑料板涂抹重油后诱粘;也可利川天敌灭杀,如瓢虫、蚂狮、期姬蜂等。B.2.2 螨类 B.2.2.1主要危害部位:叶片。B.2.2.2典型症状:初期叶正面有大量针尖大小失绿的黄褐色小点,后期叶片从下往上大量失绿卷缩 脱落,造成大量落叶,有时从植株中部叶片开始发生,叶片逐渐变黄。B.2.2.3 发病规律:蟠类在叶背吮吸汁液,吐丝结网靠飘散传播。干旱高温时是繁殖高峰,保护地中 全年均可为害。B.2.2.4 防治方法:结合整枝,去除有蟠枝叶,集中处理。冬季用 3Be5Be 的石硫合剂,杀灭在枝叶 上的越冬蟻和卵,药剂每隔10天 15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 3次才能有较好效果。B.2.3 金龟子 B.2.3.1主要危害部位:花朵、叶片、根。B.2.3.2 典型症状:成虫在地上为害花朵和叶片,幼虫蟒蟾在地下咬食根部。B.2.3.3发病规律:每年-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5 6 月份出现,白天潜伏在土中,黄昏时岀土 活动,有趋光性和假死特性,7 8月份新孵化的蟒蟾为害更加严重,取食种苗根。E.2.3.4 防治方法: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温室或大棚可用防虫网防范金龟子;中耕冬翻消灭幼虫;药剂 防治 50%杀螟松1 000 倍液浇灌根际。B.2.4蔷薇茎蜂 JB.2.4.1主要危害部位:茎秆。B.2.4.2典型症状:其幼虫钻蛀茎杆导致枝条上部萎薦死亡。B.2.4.3 发病规律:每年发生一代,幼虫在茎内越冬,翌年 4 月化蛹,5 月上中旬出现成虫,产卵在当年 新梢和未开放花梗上,幼虫孵化后蛀人茎干,沿茎干向下危害,直到地下部分,产卵时对不同品种有所 选择。B.2.4.4 防治方法:剪除受害枝条,直到茎干无蛀道为止。B.2.5 月季叶蜂 B.2.5.1主要危害部位:叶片。B.2.5.2典型症状:叶蜂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全部吃光,仅留下叶脉、叶柄。B.2.5.3 发病规律:一年发生两代,幼虫在土中作茧越冬,翌年 4 月化蛹,56 月羽化为成虫,在月季 新梢上产卵,第一代幼虫7月中旬老熟,7 月下旬至 8月上旬羽化产卵,8 月中下旬为第二代幼虫为害高 峰,1。月上旬期幼虫进入土中越冬。B.2.5.4 防治方法:结合冬季耕翻消灭越冬幼虫;栽培管理中寻找集中危害的虫叶摘下;药剂防治可 喷施 50%杀螟松1 000倍液。DB1304/T3812021 11 B.3 病毒病 B.3.1病原物:蔷薇花叶病毒,苹果花叶病毒,南芥菜花叶病毒,草莓潜隐环斑病毒,李坏死斑病毒、蔷薇萎蔫病毒,蔷薇条纹病毒、烟草环斑病毒。B.3.2主要危害部位:叶片。B.3.3典型症状:一般表现环斑、褪绿、花叶、黄脉、矮化,叶片发育不正常,呈柳叶状,卷曲,植株生长 势衰退,萎薦等。B.3.4发病规律:病毒病主要依靠汁液传染,酎虫传毒,也通过嫁接传染。B.3.5防治方法:对于病毒尚无特效化学药剂和方法,病毒病害控制只能从预防着手:避免用感病植 株作为繁殖材料,建立专门的母本基地,淘汰病株;必要时用热处理,在38 C下保持一个月,有良好 效果。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