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旅游 第26部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指引DB52/T 1401.26-2020.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山地旅游 第26部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指引DB52/T 1401.26-20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地旅游 第26部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指引DB52/T 1401.26-20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地旅游 第26部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指引DB52/T 1401.26-202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地旅游 第26部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指引DB52/T 1401.26-202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地旅游 第26部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指引DB52/T 1401.26-202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03.080 CCS A 12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401.262020 山地旅游 第26部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指引 Mountain tourism Part 26:Guideline for carrying capacity measurement of scenic area 2020-12-16发布 2021-04-01实施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1401.262020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核定原则.2 5 核定方法及步骤.3 6 核定结果发布.6 附录 A(资料性)山地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表.7 附录 B(资料性)不同类型山地旅游景区的基本空间承载标准示例.8 DB52/T 1401.262020 II 前 言 DB52/T 1401山地旅游拟分部分出版,各部分将按照应用的领域进行划分。本文件为DB52/T 1401的第26部分。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内容。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景心创意规划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坤、金颖若、向富华、罗阳。DB52/T 1401.262020 III 引 言 为突出山地旅游特点,优化各类型山地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方法,完善山地型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工作,推动山地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和旅游体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好地推进优质旅游,特制定本文件。本文件在LB/T 0342014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的基础上,补充了景区类型,增加了核定指标和修正方法。DB52/T 1401.262020 1 山地旅游 第 26 部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指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山地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术语、核定原则、核定方法和步骤以及结果发布。本文件适用于向社会开放的各类山地旅游景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0416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 LB/T 034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最大承载量 carrying capacity 在一定时间内,在保障山地旅游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3.2 空间承载量 space carrying capacity 在一定时间内,山地旅游资源依存的游憩用地、游览空间等有效物理环境空间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3.3 设施承载量 facility carrying capacity 在一定时间内,山地旅游景区内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能够服务的最大旅游者数量。3.4 生态承载量 ecology carrying capacity 在一定时间内,山地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不会恶化的前提下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DB52/T 1401.262020 2 3.5 心理承载量 psychology carrying capacity 在一定时间内,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无不良心理感受的前提下,山地旅游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3.6 社会承载量 society carrying capacity 在一定时间内,山地旅游景区周边公共设施能够同时满足旅游者和当地居民需要,旅游活动对旅游地人文环境的冲击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前提下,山地旅游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3.7 瞬时承载量 instantaneous carrying capacity 在某一时间点,在保障山地旅游景区内旅游者人身安全、旅游设施和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山地旅游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3.8 日承载量 daily carrying capacity 山地旅游景区的日开放时间内,在保障山地旅游景区内旅游者人身安全、旅游设施和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山地旅游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3.9 年承载量 annual carrying capacity 在山地旅游景区的年适游期内,在保障山地旅游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山地旅游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3.10 年适游期 annual appropriate tour period 指山地旅游景区在一年中可以接纳游客观赏和使用的天数。注:3.1、3.2、3.3、3.4、3.5、3.6、3.7、3.8、3.9根据LB/T 034确立的术语和定义改写。4 核定原则 4.1 以人为本原则 以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出发点,重点解决旅游安全问题,满足游客的舒适、卫生和方便等旅游需求,确保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按照科学合理的最大承载量控制游客规模。DB52/T 1401.262020 3 4.2 有效保护原则 合理利用和分配山地旅游景区内的各类资源,强调对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前提下,协调好山地旅游景区旅游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3 短板原则 旅游承载力分为空间承载量、设施承载量、生态承载量、社会承载量和心理承载量等不同观测维度,不同观测维度的旅游承载量测算值通常会不相同,山地旅游景区最终最大承载量的核定按照短板原则取各旅游承载量中的最小值。4.4 向下修正原则 由于最大承载力的核算公式隐含了旅游者在景区呈时段、区域均衡分布的假定前提,各旅游景区应根据本景区的经营接待经验、安保人力、设施设备等实际情况,对测算的旅游承载量可作适当的修正。5 核定方法及步骤 5.1 核定方法 5.1.1 瞬时承载量 5.1.1.1 山地旅游景区瞬时承载量一般指瞬时空间承载量,其核定方法需要采用面积法和线路法(计算方法按照 GB/T 20416的规定执行),瞬时空间承载量C1由式 1 确定:njjjmiiiyYxXC1 11.(1)式中:C1 瞬时空间承载量;Xi 第 i 个景点的有效面状可游览面积;xi 第 i 个景点的游客单位游览面积,即基本面状空间承载标准;Yj 第 j 个有效游览步道长度;yj 第j个有效游览步道的游客单位游览长度,即基本线状空间承载标准。5.1.1.2 当景区设施承载量是景区承载量瓶颈时,或景区以设施服务为主要功能时,其瞬时承载量取决于瞬时设施承载量,瞬时设施承载量 D1由式2 确定:KkkD D11.(2)式中:D1 为瞬时设施承载力;Dk 第j个旅游服务设施的瞬时最大容纳人数,如表演场所的座位数。5.1.2 日承载量 5.1.2.1 山地旅游景区日承载量一般是指日空间承载量,日空间承载量 C2由式3确定:DB52/T 1401.262020 4 Z C t T IntyYxXCnj jjmi ii 11 12/)(.(3)式中:T山地旅游景区每天的有效开放时间;t 每位旅游者在山地旅游景区的平均游览时间;Z整个山地旅游景区的日平均周转率,即 Int(T/t)为 T/t 的整数部分值。5.1.2.2 当山地旅游景区设施承载量是景区承载量瓶颈时,或景区以设施服务为主要功能时,其日承载量取决于日设施承载量,日设施承载量 D2由式 4 确定:kKkkM D D 12a1.(4)式中:Dk 第 k个设施单次运行最大载客量;Mk 第 k个设施日最大运行次数;a 根据景区调研和实际运营情况得出的人均使用设施的个数;通过系数 a 去掉单一游客使用多个设施而被重复计算的次数。5.1.2.3 当游客在山地旅游景区有效开放时间内相对匀速进出,且游客平均游览时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时,日最大承载量 C3由式 5 确定:)()(0 20 10 2 3t tt trt ttrC.(5)式中:r 景区高峰时刻游客人数;T 每位游客在景区的平均游览时间;t0景区开始接待时刻(通常即景区开始售票时刻);t1景区高峰时刻;t2景区停止游客进入时刻(通常即景区停止售票时刻)。5.1.2.4 当山地旅游景区中游客旅游活动呈线状或出入口单一、游客游览线路中存在瓶颈部位时(如漂流型景区、游船河道为主的景区),日最大承载量 C4由式 6 确定:Att HAttA Z C 32314)(.(6)式中:Z整个山地旅游景区的日平均周转率;A每批游客人数;t1每天游览时间;t2游完全程所需时间;t3两批游客相距时间;H山地旅游景区每天的开放时间。5.1.3 年承载量 5.1.3.1 山地旅游景区年承载量一般是指年空间承载量,年空间承载量C5由式7确定:DB52/T 1401.262020 5 S Z C S t T IntyYxXS C Cnjjjmiii 11 12 5/)(.(7)式中:S山地旅游景区的年适游期,一般不超过300天。若景区无明显不适游时间,根据经验可按照年天数的95%来计算。5.1.3.2 当山地旅游景区设施承载量是景区承载量瓶颈时,或景区以设施服务为主要功能时,其年承载量取决于年设施承载量,年设施承载量 D3由式 8 确定:S M D S D DkKkk 12 3a1.(8)5.1.3.3 当旅游者在山地旅游景区有效开放时间内相对匀速进出,且旅游者平均游览时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时,年最大承载量 C6由式9确定:S t tt trS t ttrS C C)()(0 20 10 2 3 6.(9)5.1.3.4 当山地旅游景区中游客旅游活动呈线状或出入口单一、游客游览线路中存在瓶颈部位时(如漂流型景区、游船河道为主的景区),年最大承载量 C7由式 10 确定:S Att HS AttS A Z S C C 32314 7)(.(10)5.2 核定步骤 5.2.1 资料采集 应收集整理景区空间承载量、设施承载量、生态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社会承载量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a)景区面积;b)有效游览面积;c)年均客流量;d)停车场停车位数;e)景区周围缓冲区承载量;f)绿化面积标准;g)噪声管理标准;h)垃圾最大处理量;i)污水最大处理量;j)游客满意度调查(见附录 A)。5.2.2 指标选取 应根据景区所属类型与特殊性,结合景区敏感目标,按照空间、设施、生态、心理、社会五方面指标将数据进行归类,得出景区的基本空间承载标准。不同类型景区的基本空间承载标准示例参见附录B。DB52/T 1401.262020 6 5.2.3 测算核定 应将空间承载指标和设施承载指标代入适合的公式进行测算,确定基本值;再根据生态承载、心理承载、社会承载指标进行校核,选取最小值;最后根据山地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接待经验进行最大承载量核定,取测算数值的80%。6 核定结果发布 应经主管部门审批后,在山地旅游景区入口、游客服务中心等场所,使用电子显示屏或布告栏等方式将山地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结果向社会发布。A DB52/T 1401.262020 7 A B 附 录 A(资料性)山地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表 表 A.1 山地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表 游客姓名:来自地区:年 月 日 选项 9:3010:15 12:0012:45 a(人数少,视线无任何阻挡)b(人数一般,有点阻挡)c(人数较多,视线时常被阻挡)视觉 d(拥挤不堪,视线大量被阻挡)a(人数少,很安静)b(人数一般,有点吵)c(人数较多,较吵)听觉 d(拥挤不堪,相当吵)a(人数少,与他人无接触)b(人数一般,偶然接触到他人)c(人数较多,常常接触到他人)触觉 d(拥挤不堪,不断碰到他人)a(人数少,无任何阻碍)b(人数一般,偶而阻碍)c(人数较多,行动不自由)行动 d(拥挤不堪,处处受阻)DB52/T 1401.262020 8 B C 附 录 B(资料性)不同类型山地旅游景区的基本空间承载标准示例 表 B.1 不同类型山地旅游景区的基本空间承载标准示例 景区类型 景区示例 人均基本面状空间承载标准 人均基本线状空间承载标准 核心区 2.510 m2/人 文化遗址类 遵义海龙屯景区 其他区域 5 m2/人 12 m/人 核心区 13 m2/人 建筑景观类 贵阳市青岩古镇 其他区域 2.5 m2/人 12 m/人 核心区 25 m2/人 古街区类 黎平县城翘街 其他区域 12 m2/人 1.53 m/人 核心区 13 m2/人 村寨类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 其他区域 2.5 m2/人 1.53 m/人 核心区 0.51 m2/人 核心游道 0.51 m/人 溶洞类 织金县织金洞景区 其他区域 13 m2/人 其他游道 12 m/人 等候区 0.51 m2/人 核心游道 0.51 m/人 漂流类 施秉县杉木河景区 其他区域 13 m2/人 其他游道 12 m/人 核心区 11.5 m2/人 喀斯特地貌类 兴义市万峰林风景区 其他区域 25 m2/人 0.51 m/人 核心区 13 m2/人 场馆类 贵阳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其他区域 2.5 m2/人 12 m/人 核心区 0.51 m2/人 瀑布类 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 其他区域 13 m2/人 0.5-1 m/人 核心区 810 m2/人 温泉类 息烽县息烽温泉景区 其他区域 2.5 m2/人 1-2 m/人 _ DB52/T 1401.26-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