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DB35/T 1721-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公路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DB35/T 1721-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公路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DB35/T 1721-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公路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DB35/T 1721-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公路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DB35/T 1721-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公路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DB35/T 1721-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91.120.01 P 66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7212017 公路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micro-surfacing construction for highway pavement 2017-12-25发布 2018-03-25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5/T 1721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清寿、张志坚、杨龙清、陈永平、钟发林、陈冬青、项龙、邱宇程、李世龙、王雪瑞、张丽宏、魏其顺、杨成虎、卓芸。DB35/T 17212017 1 公路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路面微表处材料要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本标准适用于高速公路或一、二级公路的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预防性养护罩面。注1:微表处在国外既用于沥青路面,也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罩面。在我国,微表处目前大多用于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桥面、隧道路面等,也有少量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使用的实例,但经验不多。在水泥路面上应用微表处时要十分注意对原路面病害的处理,脱空、断角、断板等病害必须彻底修补,接缝必须重新灌缝,保证水泥板坚实、稳定、平整,下卧层支撑均匀。注2:单层微表处适用于旧路面车辙深度小于等于 15 mm 的情况;超过 15 mm 的必须分两层铺筑,或先用 V 字型车辙摊铺箱摊铺;深度大于40 mm 时不适宜微表处处理。用于大纵坡路段时应适当调整配合比,谨慎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G E20-2011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标准 JTG E60-2008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H30-2015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3 术语与符号 下列术语、符号及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3.1 术语和定义 3.1.1 微表处 micro-surfacing 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粗细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照设计配比拌和成微表处混合料摊铺到原路面上,并很快开放交通的具有高抗滑和耐久性能的薄层。注:按照矿料级配的不同,微表处可以分为型和型,分别以WB-1和WB-2表示。3.1.2 集料 aggregate 在混合料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的粒料,包括碎石、机制砂、石屑等。3.1.3 改性乳化沥青 modified asphalt emulsion 在制作乳化沥青的过程中同时加入聚合物胶乳,或将聚合物胶乳与乳化沥青成品混合,或对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加工得到的乳化沥青产品。DB35/T 17212017 2 3.1.4 粗集料 coarse aggregate 在微表处混合料中,粗集料是指粒径大于2.36 mm的碎石。3.1.5 细集料 fine aggregate 在微表处混合料中,细集料是指粒径小于2.36 mm的人工砂(包括机制砂)及石屑。3.1.6 填料 filler 在微表处混合料中填料主要是指矿粉、水泥、消石灰等。3.1.7 矿料 mineral aggregate 粗集料、细集料和填料的总称。3.1.8 添加剂 additive 为了调节微表处混合料和易性、开放交通时间等施工性能而添加到混合料中的材料或试剂。注:常用的添加剂包括无机盐类添加剂、有机类添加剂等。对于阳离子乳化沥青混合料,无机盐类添加剂一般会延长可拌和时间,延缓成型。3.1.9 微表处混合料 slurry mixture 改性乳化沥青、粗细集料、填料、水、添加剂等按一定比例拌和所形成的浆状混合物。3.1.10 可拌和时间 mixing time 按照一定配合比进行微表处混合料的拌和试验时,从掺入改性乳化沥青开始搅拌至手感有明显阻力,微表处混合料基本无流动性,明显感到混合料开始凝结的时间。3.1.11 破乳时间 break time 微表处混合料摊铺到路面至混合料表面用吸水纸轻压后看不到褐色斑点的时间。3.1.12 黏聚力 cohesion torque 用黏聚力试验仪,模拟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水平力对混合料的影响,其施力手柄上试验后扭力表的读数,用以确定微表处混合料的初凝时间和开放交通时间。3.1.13 初凝时间 set time 微表处混合料从摊铺至混合料黏聚力达到1.2 Nm的时间。3.1.14 开放交通时间 traffic time 微表处混合料从摊铺至混合料黏聚力达到2.0 Nm的时间。3.1.15 湿轮磨耗试验 wet track abrasion test 在成型后的微表处混合料上用湿轮磨耗仪磨耗一定时间后,测定试件磨耗前后单位磨耗面积的质量差,用g/m2表示,用于确定微表处混合料的最小沥青用量和评价混合料配伍性以及混合料的抗水损能力。DB35/T 17212017 3 3.1.16 负荷轮黏附砂试验 load wheel test 在成型后的微表处混合料上用负荷轮试验仪模拟车轮碾压,通过一定作用次数后,测定试件单位负荷面积的黏附砂量,用g/m2 表示,用于确定微表处混合料最大沥青用量。3.1.17 轮辙变形试验 stability and resistance to compaction test 用负荷轮试验仪模拟车轮在成型后的微表处混合料上碾压,通过一定作用次数后,测定试样的车辙深度和宽度变化,以试样单位厚度的车辙深度和单位宽度的横向变形评价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3.2 缩略语 BCR:拌和型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CT:微表处混合料黏聚力。La:微表处试件的宽度。Lb:微表处试件碾压后的宽度。WB-1:微表处混合料型。WB-2:微表处混合料型。PLD:微表处试件单位宽度的变形率。PVD:微表处试件单位厚度的车辙深度率。Tm:微表处混合料可拌和时间。Tn:微表处混合料不可施工时间。Tb:破乳时间。Ts:微表处混合料初凝时间。Tt:微表处混合料开放交通时间。Va:微表处试件的厚度。Vb:微表处试件碾压后的车辙深度。4 材料 4.1 改性乳化沥青 4.1.1 微表处选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表 1中 BCR型的规定。表1 微表处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要求及试验方法 试验项目 单位 BCR 试验方法 筛上剩余量/(1.18 mm 筛)%0.1 JTG E20-2011 中T0652 电荷-阳离子正电()JTG E20-2011 中T0653 恩格拉黏度/E25-330 JTG E20-2011 中T0622 沥青标准黏度 s 1260 JTG E20-2011 中T0621 蒸发残留物含量%62 JTG E20-2011 中T0651 针入度/(100 g,25,5 s)0.1 mm 40100 JTG E20-2011 中T0604 软化点 57 JTG E20-2011 中T0606 蒸发残留物性质 延度/(5)cm 20 JTG E20-2011 中T0605 DB35/T 17212017 4 表 1(续)种 类 试验项目 单位 BCR 试验方法 溶解度(三氯乙烯)%97.5 JTG E20-2011 中T0607 1 d%1 贮存 稳定性 5 d%5 JTG E20-2011 中T0655 注1:乳化沥青以恩格拉黏度为准,条件不具备时也可以采用沥青标准黏度。注2:表 1 规定的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是以JTG F40-2004 中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为基础并结合微表处的使用特点稍作修正后提出的,主要存在以下的不同:国际微表处罩面协会标准中要求微表处用改性乳化沥青的蒸发残留物含量大于等于 62%,JTG F40-2004 中要求大于等于 60%。考虑到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的重要性,采用62%作为微表处用改性乳化沥青的蒸发残留物含量下限;对于微表处用于南方炎热地区、重载交通道路及车辙填充时,考虑到软化点对热稳性和抗车辙能力的重要性,规定软化点应不低于57。注3:表 1 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试验天数,通常采用 5 d,乳化沥青生产后能在第二天使用完时也可选用1 d。个别情况下改性乳化沥青5 d 的贮存稳定性难以满足要求,如果经搅拌后能够达到均匀一致并不影响正常使用,此时要求改性乳化沥青运至工地后应存放在附有循环或搅拌装置的贮存罐内,并进行循环或搅拌,否则不准使用。4.1.2 微表处必须选用阳离子型聚合物改性的乳化沥青,改性剂剂量占比(改性剂有效成分占纯沥青的质量百分比)不宜小于3%。4.2 矿料 4.2.1 微表处用矿料可以采用不同规格的粗细集料、矿粉等掺配而成,也可以用大粒径的块石、卵石等经多级破碎而成,矿料应保证有大于90%的破碎面。矿料堆放应进行覆盖,避免日晒雨淋。对集料中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4.2.2 微表处用粗集料、细集料应符合表 2的要求。表2 微表处用粗细集料质量要求 要求及试验方法 材 料 项 目 标 准 试验方法 备 注 石料压碎值/%,26 JTG E42-2005 中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28 JTG E42-2005 中T0317 石料磨光值/(BPN),42 JTG E42-2005 中T0321 坚固性/%,12 JTG E42-2005 中T0314 粗集料 针片状含量/%,12 JTG E42-2005 中T0312 坚固性/%,12 JTG E42-2005 中T0340 0.3 mm 部分 细集料 亚甲蓝/(g/kg),3 JTG E42-2005 中T0349 DB35/T 17212017 5 表2(续)要求及试验方法 材 料 项 目 标 准 试验方法 备 注 矿料 砂当量/%,65 JTG E42-2005 中T0334 合成矿料中小于4.75 mm 部分 注1:WB-1 型微表处无4.75 mm 以上碎石,针片状含量不予要求。注2:微表处常用做高等级公路的路面表层,要求有良好的抗滑性能,且随时间衰减速度要慢,这就要求矿料特别是其中的粗集料必须是耐磨的硬质石料。因此,参照JTG F40-2004 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面层用粗、细集料技术要求,提出了微表处用粗细集料的磨光值、磨耗值等指标要求。鉴于矿料质量对微表处混合料性能的显著影响,建议有条件的单位配备石料破碎机,购买洁净的块石、卵石或大粒径粗集料进行多级破碎来生产微表处用矿料。注3:亚甲蓝值小于等于3 g/kg 的技术要求基于福建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及福建省多年工程实践经验而定。注4:微表处用矿料质量要求中,4.75 mm 以下部分的砂当量指标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微表处混合料性能受矿料砂当量的影响十分显著,砂当量低于 55%的矿料还可能会导致改性剂无法发挥改性效果。而我国一些地方微表处寿命过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砂当量太低。4.2.3 矿料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3 的规定。表3 微表处矿料级配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级配类型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WB-1 100 90100 6580 4565 2845 1830 1021 515 WB-2 100 7085 4565 2845 1934 1225 718 512 注1:填料计入矿料级配。注2:矿料级配在JTG F40-2004 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经过多年的施工实践证明,级配曲线在细于级配中值范围时,构造深度较难满足要求,因此对级配上限进行了调整。4.3 填料 4.3.1 微表处矿料中可以掺加矿粉、水泥、消石灰等填料。填料应干燥、疏松,无结团,并应符合 JTG F40-2004中的相关要求。4.3.2 填料可分为具有化学活性的填料和不具有化学活性的填料。不具有化学活性的填料一般指矿粉,主要作用是改善矿料级配。水泥、消石灰等具有化学活性的填料的主要作用是调整微表处混合料拌合、成浆状态、成型速度和后期整体强度等。掺加具有化学性填料时应充分考虑填料与矿料、乳化沥青的反应及相容性,掺量必须通过混合料设计试验确定。当选用水泥作为填料时,应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且剂量宜占矿料质量的 0.5%1.5%。DB35/T 17212017 6 4.4 添加剂 4.4.1 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微表处混合料和易性、开放交通时间等施工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混合料的路用性能。4.4.2 常用的添加剂包括无机盐类添加剂、有机类添加剂等。对于阳离子乳化沥青混合料,无机盐类添加剂一般会延长可拌和时间,延缓成型。注:同一种添加剂对不同混合料体系的作用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混合料体系对各种添加剂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已有经验,而是应针对工程实际通过试验确定某种添加剂的具体作用。此外,添加剂在影响混合料施工性能的同时,也会影响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试验进行科学的选择。4.4.3 添加剂种类和剂量的确定是混合料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添加剂的掺加不应对混合料路用性能产生不利影响。4.4.4 未经试验验证的添加剂不得在施工中采用。4.5 水 4.5.1 水是构成微表处混合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用量的大小是决定微表处稠度和密实度的主要因素。微表处混合料的水相是由矿料中的水、乳液中的水和拌和时的外加水构成的。4.5.2 微表处用水不一定要通过试验来检验,但是了解水的 pH值对保持混合料的pH值平衡是很有帮助。微表处拌和水不得含有有害的可溶性盐类、能引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和其它污染物,一般采用可饮用水或洁净的天然水。5 微表处混合料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微表处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要求、原路面状况、交通量、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微表处类型,确定施工方案(是否分层摊铺、是否车辙填充等)。5.1.2 微表处混合料按矿料最大粒径的不同,可分为WB-1型和WB-2型:a)WB-1型微表处,最大粒径为4.75 mm,适用于中等交通量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的罩面;b)WB-2型微表处,最大粒径为9.5 mm,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罩面和车辙填充。5.1.3 微表处可以单层铺筑,也可以双层铺筑。5.1.4 单层微表处通常的材料用量范围可参照表 4。表4 单层微表处通常的材料用量范围 项 目 WB-1 型 WB-2 型 养生后的厚度/mm 47 810 矿料用量/kg/m2 6.015.0 12.022.0 油石比(沥青占矿料的质量百分比)/%6.59.0 6.07.5 水泥、消石灰用量(占矿料的质量百分比)/%03 外加水量(占干矿料质量百分比)/%根据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综合确定 注1:对国内与我省微表处应用情况的调查发现,WB-2 型级配单层摊铺厚度一般在 8 mm10 mm 之间,WB-1 型微表处单层摊铺厚度一般在4 mm7 mm 之间。注2:根据我省实际实践经验,WB-2型级配实际采用的油石比多在 6.0%7.5%之间。注3:油石比中的“油”指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下同。DB35/T 17212017 7 5.1.5 微表处混合料的室内试验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的要求。表5 微表处混合料技术指标 试 验 项 目 标 准 试验方法 可拌和时间(25C)/s,120 JTG E20-2011 中T0757 30 min(初凝时间)1.2 粘聚力试验/Nm 60 min(开放交通时间)2.0 JTG E20-2011 中 T0754 负荷车轮黏附砂量(g/m2)420 JTG E20-2011 中 T0755 浸水1 h 540 湿轮磨耗损失/(g/m2)浸水6 d 800 JTG E20-2011 中T0752 轮辙变形试验的宽度变化率/%,,5 JTG E20-2011 中T0756 配伍性等级值 11 JTG E20-2011 中T0758 注:根据我省多年实际经验,在正常的乳化沥青用量情况下,微表处混合料的负荷车轮黏附砂量指标小于450 g/m2,因此将指标调整为小于420 g/m2。5.2 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 5.2.1 各材料进行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应选择工程拟采用的各材料进行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微表处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按下列步骤进行:a)原材料的选择 选择适用于该种石料的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配方的选择如下:1)根据气候条件、应用场合、使用要求、材料供应等情况选择基质沥青品牌与标号、乳化剂种类以及改性剂的种类与剂量;2)根据所选乳化剂的使用说明,在通常用量范围内选定 24 个乳化剂用量,分别制作改性乳化沥青试样,用于混合料设计。根据选择的级配类型,按表3确定矿料的级配范围。计算各种集料的配合比例,使合成级配在要求的级配范围内。为了确保微表处质量,矿料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为提供经久耐磨的抗滑表面,微表处用集料特别是粗集料部分必须是硬质石料;2)砂当量指标是微表处矿料质量的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应尽量选择砂当量高的集料;3)在当地缺少成功经验的情况,矿料级配宜接近级配范围中值。b)微表处混合料配方初试步骤 1)选取级配合格的矿料并测定其含水率;2)称取若干份一定质量的级配矿料(一般为干矿料重100 g),选择其中一个乳化沥青配方,按照已有经验,在通常的油石比范围内,以 0.5%的沥青用量间隔变化改性乳化沥青用量,不断调整添加剂种类与用量、用水量后,进行拌和试验;DB35/T 17212017 8 3)如果尝试了多种添加剂种类与剂量以及用水量后,混合料的可拌和时间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可选择另外的改性乳化沥青配方或者调整矿料组成后重新进行试验;仍然无法满足要求的,应重新选择原材料后再作设计;4)对可拌和时间满足要求的试样,待成型后观察试样油石比大小和沥青与石料的裹附情况,试验方法参照 JTG E20-2011 中 T0758。当发现初试的油石比均偏大或偏小时,可在规定的沥青用量范围内,重新选择油石比初试范围后重新进行拌和试验;5)选择可拌和时间满足要求、油石比适宜的混合料配方进行黏聚力试验;6)按照上述步骤对待测的其它改性乳化沥青配方或混合料配方进行试验;7)通过对不同混合料配方的可拌和时间、拌和状态、成型效果、油石比、黏聚力指标等的综合对比,确定出3 个左右认为合理的混合料配方,进行下一步试验。注1:WB-2 型级配的油石比一般在6.0%7.5%之间,WB-1 型级配的油石比一般在7.0%9.0%之间。注2:可拌和时间试验温度应考虑最高施工温度,黏聚力试验的试验温度应考虑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最低温度。5.2.2 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 5.2.2.1 照上述确定的混合料配方制作湿轮磨耗试样和负荷车轮试样。5.2.2.2 进行湿轮磨耗试验和负荷轮载试验。磨耗量、黏附砂量应符合要求。5.2.2.3 微表处混合料用于车辙填充时,应进行轮辙变形试验。轮辙变形量应符合要求。5.2.2.4 微表处混合料的性能如不符合要求,适当调整各种材料的配合比例再试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a)试样的黏附砂量指标大于规定值,可适当降低沥青用量后重新进行上述试验;b)试样湿轮磨耗指标不能满足要求,可适当增大沥青用量后重新进行上述试验;c)如果油石比接近上限时仍然不能满足湿轮磨耗指标要求,说明混合料的配伍性不好,应重新设计混合料配方。5.2.2.5 当设计人员经验不足时,可将初选的 3 个左右的混合料配合比分别变化不同的油石比,按照表 5的要求重复试验,并分别将不同沥青用量的 1 h 湿轮磨耗值及黏附砂量绘制成图 1的关系曲线,以1 h湿轮磨耗值接近表5中要求的沥青用量作为最小油石比 Pbmin,黏附砂量接近表 5中要求的油石比为最大油石比 Pbmax,得出油石比的可选择范围PbminPbmax。图1 确定微表处混合料沥青用量的曲线 5.2.2.6 在油石比的可选范围内选择适宜的油石比,使得在该油石比情况下混合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均可以满足要求。对微表处混合料,以所选择的油石比检验混合料的浸水 6 d湿轮磨耗指标,用于车辙填充的增加检验负荷车轮试验的宽度变化率指标,不符合要求时调整油石比重新试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5.2.2.7 根据以往经验及配合比设计试验结果,在充分考虑原路面状况、气候及交通因素等的基础上综合确定混合料配方。通过混合料设计,提出混合料设计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包括:DB35/T 17212017 9 a)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b)集料技术指标、矿料配合比和矿料设计级配;c)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和技术指标;d)其他必要说明。6 微表处的施工 6.1 一般规定 6.1.1 微表处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提供详实的混合料设计报告。微表处设计报告应由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实验室进行验证性复核,并出具复核报告,符合技术要求后方可施工。6.1.2 微表处必须采用专用机械施工。微表处摊铺机应进行标定(见附录 A),拌和箱必须为大功率双轴强制搅拌式,摊铺槽必须带有两排布料器,摊铺机必须具有精确计量系统并可记录或显示矿料、乳化沥青等的用量,当采用微表处修补车辙时还必须配有专用的V 字形车辙摊铺槽。6.1.3 微表处施工的气候条件应满足:a)施工、养生期内的气温宜控制15 40;b)不得在雨天施工。施工中遇雨或者施工后混合料尚未成型就遇雨时,应在雨后将无法正常成型的材料铲除。6.1.4 严禁在过湿或积水的路面上进行微表处施工。6.1.5 微表处用于路面养护工程时,施工现场的交通控制应严格按照 JTG H30-2015的要求进行,保障养护作业安全。6.2 对原路面的要求 按设计要求对原路面进行处理。6.3 施工准备 6.3.1 微表处施工前,应对原路面进行检查,确认原路面满足 6.2的要求。6.3.2 原路面为沥青路面时,一般不需喷洒黏层油。原路面为非沥青路面或经过铣刨的沥青路面,应预先喷洒黏层油。6.3.3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对材料进行自检,监理应按规定要求自主地进行试验,并对承包商的试验结果进行认定,如实评定质量计算合格率。应符合下列要求:a)施工用的改性乳化沥青、矿料、水、填料等应进行质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b)集料装料前必须对其进行筛分,确保筛除超粒径集料;c)以 1%的含水率间隔,参照JTG E42-2005中 T0331中细集料紧装密度的测试方法,检测矿料在含水率0%7%情况下的单位体积干矿料重量,得出矿料的“含水率-单位体积干矿料重量”的关系曲线,用于摊铺车设定;d)测定矿料含水率。6.3.4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机具进行施工前的检查和标定。各种施工机械和辅助工具均应备齐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摊铺车在以下情况下必须进行计量标定:a)新机器第一次使用时;b)机器每年的第一次使用时;c)新工程开工前;d)原材料改变或配比发生较大变化时。DB35/T 17212017 10 6.3.5 不同摊铺车标定的方法须按该车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具体标定可参照附录 A和附录 B)。主要对以下几项内容进行标定:a)改性乳化沥青流量标定(单位刻度的改性乳化沥青重量);b)不同含水率下的矿料单位体积重量;c)料门开度与矿料单位出料量的关系曲线;d)填料的流量标定(单位刻度的填料重量);e)出具标定报告。6.3.6 矿料掺配不宜采用装载机进行,而宜选用具有储料、计量和掺配功能的配料设备完成。6.3.7 施工前应做好备料工作,检查矿料级配和砂当量,保证矿料湿度均匀一致。6.3.8 施工前,应进行小样拌和试验,确保路面可以正常摊铺,有条件时操作手可以在场外先进行排料,确定最佳用水量,再进入现场摊铺。小样试拌流程:在拌和锅内放入一定量的材料(通常为100 g)、填料,拌匀,再将水、添加剂等倒入锅中拌匀,然后倒入一定量的改性乳化沥青并记时。在改性乳化沥青倒入后的最初5 s10 s内用力快速拌和,然后用拌和匙沿容器壁顺时针均匀拌和,一般6070 转/min,注意观察混合料的拌和状态。当微表处混合料变稠,手感到有力时,表明混合料开始有破乳的迹象,记录此刻的时间,为可拌和时间,拌和时间宜大于等于120 s。6.3.9 材料进场后应进行加盖,防止日晒雨淋。6.4 铺筑试验段 6.4.1 微表处正式施工前,应选择合适路段摊铺试验段。试验段长度不小于 200 m。6.4.2 通过试验段的摊铺,确定施工工艺和相关技术参数。6.4.3 施工配合比应根据试验段的摊铺情况,可在设计配合比的基础上做小范围调整确定。施工配合比的油石比不应超出设计油石比-0.3%0.3%的范围。施工配合比的矿料级配不应超出表 6 规定的相应级配类型的各筛孔通过率的上下限,且以矿料设计级配为基准,矿料级配中各筛孔通过率不应超过表6规定的允许波动范围。施工配合比的油石比或者矿料级配的调整幅度超出上述规定时,必须重新进行混合料设计。表6 微表处矿料级配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级配类型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WB-1 型 100 90100 6580 4565 2845 1830 1021 515 WB-2 型 100 7085 4565 2845 1934 1225 718 512 允许波动的范围-5%5%5%5%4%3%2%6.4.4 通过试验段得出的施工配合比和确定的施工工艺经监理或业主认可后,作为正式施工依据,施工过程中不允许随意更改,必须更改时,应得到监理或者业主的认可。6.5 施工 6.5.1 微表处应按下列程序施工:DB35/T 17212017 11 a)修补、清洁原路面 当原路面上有坑洞、边线破损和裂缝宽大时,应进行修补。有深洞时,应分层填补并压实。虽然微表处混合料可以填补多数的裂缝,但最好还是在铺设微表处之前,将宽大的裂缝封起来。对于大的拥包和深的车辙(如车辙深超过10 mm),应先进行铣刨和填补。先将所有杂草、松动的材料、泥块、油污等任何障碍性的东西加以清除,人工清扫、机械清扫、空气吹扫或水冲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当原路面空隙率很大或透水性太高时,应避免用水冲洗,可采用高压气吹的方法清理。b)放样划线 为保证微表处沿路线方向顺直摊铺,有时需根据路幅宽度,摊铺槽宽度,划出控制线,有路缘石、车道线等作为参照物时,可不画导线。如遇收费广场等三角地带,就应合理设计摊铺顺序,进行施工放样,确保所有面都能摊铺到。c)摊铺车摊铺微表处混合料 微表处混合料的摊铺主要是控制好微表处的稠度,摊铺厚度、横纵缝接头等重要环节。摊铺施工起步时,要将摊铺槽放到底,起步后快速调整摊铺厚度,使之达到要求的摊铺厚度。摊铺过程中可用螺丝刀等简易工具测试摊铺厚度,如厚度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内,及时调整摊铺厚度。横向接缝施工时,要在摊铺箱下铺一块薄铁皮或油毡,当摊铺机往前摊铺后,将油毛毡连同上面的混合料一并拿走,处理好接头并保证接头的平顺。纵向接缝施工时,要及时调整摊铺槽,使纵向接缝平顺、美观。如出现纵向接缝搭接过大或漏铺(漏空),则需人工修复。二次刮板的使用可视施工的具体情况确定使用与否。d)手工修复局部施工缺陷 摊铺过程中如遇划痕,超粒径,局部破乳现象时,应将超粒径、破乳料等挑除,用新料进行修补,局部偏薄的部位也可在上面均匀的撒一层破乳料。e)胶轮压路机碾压 混合料施工完成后,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时机采用胶轮压路机对混合料进行碾压。一般情况下,微表处施工后是不需要进行碾压的,但实践证明,碾压可将混合料中的水分挤出到路表面,有利于水分的蒸发,从而加快混合料的固化。注:微表处宜使用胶轮压路机进行碾压,但由于碾压时机不好掌握,所以施工时是否进行压路机碾压环节不作强制性要求。微表处混合料在破乳成型后,都会有若干空隙。使用压路机可尽快的将空隙弥合,特别是交通量不足的地方,如停车场,机场、广场更需进行碾压。碾压的时机非常重要,需要施工员有较强的施工经验,碾压早了会黏轮导致混合料出现松散、掉块等现象,晚了没有效果,一般认为刚破乳的沥青微粒,其成膜后的性质接近于液态而非固态,此时碾压,其压实效果最好。此时碾压可见水分从表面上析出,施工用水量较大时上压路机效果更明显。碾压时压路机不得在微表处上停留、调头、和急转弯。碾压可使用6 t10 t轮胎压路机。f)初期养护 微表处施工完后需要一个成型养护的过程。养护的时间,视微表处混合料中水的蒸发及黏结力的大小而变化,试验室可同条件下拌和小样同条件养护,确定交通开放时间。通常认为,当黏结力达到1.2 Nm时,微表处混合料已经初凝,当黏结力达到2.0 Nm时,微表处混合料已凝固到可以开放交通的状态(开放交通的时间一般为:3 h4 h)。在养护期间不得有车辆和行人在微表处上行走。直至微表处已经凝结成型。g)开放交通 开放交通前,应对现场进行清理,路面上不应留有任何松散或成堆废弃物。6.5.2 摊铺微表处混合料应按下列程序和要求进行施工:DB35/T 17212017 12 a)根据施工路段的路幅宽度,调整摊铺槽宽度,应尽量减少纵向接缝数量,在可能的情况下,宜使纵向接缝位于车道线附近;b)将符合要求的各种材料装入摊铺车内,矿料的湿度应均匀一致;c)将装好料的摊铺车开至施工起点,对准控制线,放下摊铺槽,调整摊铺槽使其周边与原路面开动发动机,使摊铺机上各部位进入正常工作状态;d)按生产配合比和现场矿料含水率情况,同时按配比输出矿料、填料、水、添加剂和改性乳化沥青,进行拌和;e)拌好的混合料流入摊铺槽并分布于摊铺槽适量时,开动摊铺车匀速前进,如路面需要预湿水时,可打开摊铺车下边的喷水管,喷水湿润路面;f)摊铺速度以保持混合料摊铺量与搅拌量基本一致,摊铺过程中摊铺槽中混合料的体积宜为摊铺槽容积的1/22/3;g)微表处混合料摊铺后的局部缺陷,应及时进行人工修复;及时使用橡胶耙等工具进行人工找平。找平的重点是:个别超粒径粗集料产生的纵向刮痕,横、纵向接缝等;h)当摊铺车内任何一种材料快用完时,应立即关闭所有输送材料的控制开关,让搅拌器中的混合料搅拌完,并送入摊铺槽摊铺完后,摊铺车停止前进,提起摊铺槽,将摊铺车移出摊铺点,清洗摊铺槽。施工中不得随意抛掷废弃物。6.5.3 采用双层摊铺或者微表处车辙填充后再做微表处罩面时,首先摊铺的一层应至少在行车作用下成型 24 h,确认已经成型后方可在上面再进行第二层摊铺;上下两层的接缝应错开,微表处两幅纵缝搭接的宽度不宜超过 80 mm,横线接缝宜做成对接缝。6.5.4 微表处车辙填充时,应调整摊铺厚度,使填充层横断面的中部隆起 3 mm5 mm,形成冠状参见图 2,以考虑行车压密作用。图2 微表处车辙摊铺应适当高出原路面 6.5.5 初期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a)微表处混合料铺筑后,在开放交通前禁止一切车辆和行人通行;b)混合料能够满足开放交通的要求后应尽快开放交通。6.5.6 高温季节施工,温度偏高不利于施工,可采取以下措施:c)有条件情况下,集料应堆放在集料仓,防止日晒雨淋,造成集料的含水率不均,无法准确控制油石比。d)对集料进行洒水降温;e)在沥青罐上搭盖遮阳棚,防止暴晒沥青升温,对罐体喷水降温;f)施工前应进行高温状态下的可拌和试验;g)高温季节,摊铺机应对路面喷洒水雾,以降低路面温度,从而防止乳液与路面接触时就发生破乳,影响其对原路面的填充与黏结作用;h)选择早上或是下午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下施工;i)掺加缓破剂,品种和掺量需经试验室确定;j)环境温度变化10 以上,乳化沥青破乳速度变化较大,应对乳化沥青配方适当调整。DB35/T 17212017 13 6.5.7 低温季节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a)随着温度降低适度调整改性乳化沥青配方,减少乳化剂用量,保证微表处混合料的成型速度和强度;b)适当提高混合料的油石比。提高混合料的油石比,相当于增加混合料中黏结料的量,黏结料的增加有利于石料之间的黏结;c)缩短施工时间,延长路面养生成型时间;d)严格控制交通开放时间,低温天气施工时容易存在表面成型而混合料内部还未完全固化的现象,应在混合料整体成型后开放交通。6.5.8 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a)添加剂的类型应在室内试验时确定,或由乳化剂生产厂配套制定;b)添加剂的掺量应由试验室试验后确定,未经试验验证的添加剂不得在施工中使用;c)添加剂也可掺在水中或是沥青中使用,需经试验室确定。6.5.9 油石比的控制按以下步骤进行:a)测定当天矿料的含水率;b)计算当天矿料的密度;c)计算出矿料所需体积;d)对应体积开度曲线,算出矿料每天所需料门开度。6.5.10 改性乳化沥青的控制按以下要求进行:a)不应把改性乳化沥青暴露在明火、热和强氧化剂的条件下,改性乳化沥青应在 10 和 85 范围内存放;b)对改性乳化沥青进行循环时,宜使用离心泵;如使用齿轮泵时,齿轮间隙应足够大,泵间隙小对改性乳化沥青的剪切太大,会使改性乳化沥青破乳;c)改性乳化沥青储存,为避免离析应定期搅拌或循环;d)装卸沥青时应将管道放在罐的底部,以防产生气泡和可能产生的结皮对改性乳化沥青的污染。7 施工质量控制 7.1 施工前材料与设备检查 7.1.1 施工前必须提供原材料的检测报告、微表处混合料设计报告和复核报告,并确认符合要求;必须提供摊铺车标定报告。在确认材料、设备等没有发生变化和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7.1.2 施工前材料的质量检查与要求,检查频率和要求应符合表 7的要求。DB35/T 17212017 14 表7 微表处施工前的材料质量检查与要求 材 料 检 查 项 目 要 求 值 检 验 频 率 改性乳化沥青 表1 要求的检测项目 符合设计要求 每批1 次 砂当量(%)65 300 t/次 级 配 符合设计要求 300 t/次 含水率 实测 一次/d 矿料 亚甲蓝(g/kg)3 300 t/次 注1:矿料级配符合设计要求,是指实际级配不超出相应级配类型要求的各筛孔通过率的上下限,且以矿料设计级配为基准,实际级配中各筛孔通过率不得超出表6 规定的允许波动范围。注2:矿料含水率的测定十分重要,因为微表处摊铺机采用体积计量方式,矿料含水率的变化会使得矿料体积显著变化,因此必须及时根据矿料的实测含水率调整摊铺机的设定。7.1.3 施工前应对摊铺机的性能、标定和设定以及辅助施工车辆配套情况、性能等进行检查。7.1.4 当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和矿料含水率发生变化时,必须调整摊铺机的设定,确认材料配比符合设计配比后才可施工。7.2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7.2.1 微表处施工过程检验要求 施工中应对微表处混合料进行抽样检测,抽检项目、频率、允许误差及方法应符合表8的要求。表8 微表处施工过程检验要求 项 目 要 求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稠度 适中 1 次/100 m 经验法 油石比 施工配合比的油石比0.3%1 次/d 三控检验法 矿料级配 满足施工配合比的矿料级配要求 1 次/d 摊铺过程中从矿料输送带末端接出集料进行筛分 外观 表面平整、均匀,无离析,无划痕 全线连续 目测 摊铺厚度-10%5 个断面/km 钢尺测量或其它有效手段,每幅中间及两侧各 1 点,取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浸水1h 湿轮磨耗 540 g/m2 1 次/7 个工作日 JTG E20-2011 中T0752 7.2.2 稠度检验的经验法 7.2.2.1 在刚刚摊铺出的微表处混合料上用直径10 mm左右的细棍划出一道划痕,如果划痕马上就被两边的材料淹没,说明混合料的稠度稀,应适当降低用水量;如果划痕两边的材料呈松散状态,说明混合料过度稠甚至已经破乳;如果划痕能够保持 3 s5 s后才被周围材料覆盖,周围的材料仍然有一定的流淌性,说明混合料的稠度合适。DB35/T 17212017 15 7.2.2.2 迎着太阳照射方向观察刚刚摊铺出的材料层,如果表面有大面积亮光的反光带,说明混合料用水量偏大,稠度偏稀;如果刚刚摊铺出的材料层干涩,没有反光,说明混合料偏稠;如果刚刚摊铺出的材料层对日光呈现漫反射,说明稠度适宜。7.2.3 三控检验法 采用以下“三控检验法”对微表处混合料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