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 2021-04-08发布 2021-07-08实施ICS 65.020 B 65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 10122021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T 1012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提出。本文件由云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2)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西南林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文忠、张珊珊、陈中华、陈剑、李永杰、段宗亮、张传光、贺佳飞、杨华、蓝增全、罗婷、张琳。DB53/T 10122021 1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古茶树的术语和定义、古茶树界定、调查、保护和管理措施等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古茶树的保护和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630 有机产品 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LY/T 2494 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 LY/T 2738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茶树 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Sect.Thea)植物。3.2 古茶树 树龄大于或等于100年的茶树。3.3 野生古茶树 在自然生境中散生或聚集分布的、天然起源的古茶树。3.4 栽培古茶树 人工栽培的古茶树。3.5 地径 距地面20 cm处的树干直径。4 古茶树界定 4.1 种类与鉴定 4.1.1 种类 DB53/T 10122021 2 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共5种2变种。包括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 F.C.Zhang、大理茶C.taliensis(W.W.Smith)Melchior、厚轴茶C.crassicolumna Chang、秃房茶C.gymnogyna Chang、茶C.sinensis(L.)O.Kuntze、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和白毛茶C.sinensis var.pubilimba Chang。4.1.2 鉴定 采集观察相应的植物器官,按植物分类学方法进行鉴定,鉴定方法参见附录A 古茶树形态鉴定与分种检索。4.2 树龄判定 树龄超过100年的茶树,按如下标准之一进行判断:年轮实测法,测定树龄100 年;有明确栽培记载,栽培年限100 年;测定并修正后的地径18 cm,地径修正系数参见附录 B 古茶树地径修正系数。4.3 分类分级 4.3.1 分类 古茶树分为如下类型:野生古茶树;栽培古茶树。4.3.2 分级 按地径对古茶树进行如下分级:级:地径80 cm;级:50 cm地径80 cm;级:18 cm地径50 cm。5 调查 5.1 内容 调查记录古茶树类型、分布、数量、生长状况、权属和管护等情况,记录表格式见附录C 古茶树调查记录。5.2 数据库 根据附录C.1 古茶树资源调查记录表的内容,建立古茶树资源数据库。6 古茶树及其生境保护 古茶树及其树冠外10 m的区域内,应避免:破坏性采摘;对古茶树砍伐,挖根,剥树皮,刻画树干,攀折树枝;向境外提供古茶树种质资源;DB53/T 10122021 3 移动、损毁保护标志;探(采)矿、挖掘、采石、取土;排放废气、污水、粉尘;埋设与古茶树保护无关的管线,堆放或焚烧杂物;建设不利于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建构筑物。7 管理措施 7.1 生境管理 7.1.1 物种多样性维持 在不影响古茶树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应保留、保持其他伴生物种。7.1.2 入侵植物清理 清除古茶树生境中出现的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和喜旱莲子草等入侵植物。7.1.3 密度调控 为保证和促进古茶树生长发育,对古茶树林分密度进行合理控制:稀疏。林分过密且威胁到古茶树存活的(郁闭度0.85),可采用修枝打叉的方式稀疏林冠层,或通过疏伐的方式伐除周围遮阴木、干扰木、枯立木和藤灌植物,至古茶树林冠外 2 m 内无遮挡为止;补植。林分过于稀疏的(郁闭度0.3),补植茶树或与古茶树具不同林冠层的伴生植物,至0.5郁闭度0.7。伴生植物应选择当地天然茶树群落内的植物种类。7.1.4 其他管理 旅游观光应保持在古茶树树冠外缘5 m以外,防止根系土壤因踩踏板结和损坏树体。古茶树生境的其他管理,参照LY/T 2494中4围栏保护执行。7.2 树体管理 7.2.1 合理修枝 结合通风采光和病虫害防治,根据树势进行整形修枝,去除枯死枝、断枝、弱枝、“鸡爪枝”、劈裂枝和病虫枝等。7.2.2 加固处理 具体采取如下措施:古茶树加固处理参照LY/T 2494 中第8章树体支撑稳固执行;古茶树树干劈裂的,在劈裂两端垫铁片和橡胶圈,并用螺杆等工具加固;或用2个半圆铁箍固定,铁箍与树干间用塑胶等软性材料铺垫;树干严重中空、树体明显倾斜或易遭风折的古茶树,采用木质或铁质的支撑杆,搭建三角形支架加固。7.3 水肥管理 DB53/T 10122021 4 古茶树的水肥管理,采取如下措施:水分。干旱季节,用秸秆等地被物覆盖地面,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灌溉补给;施肥。每年 9 月11 月,在树冠投影边缘地面开挖深 30 cm 左右的环形施肥沟,视树型大小适量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并回土覆盖;土壤配肥的使用参照 GB/T 19630 A.1 的要求执行。7.4 土壤改良 古茶树的土壤改良,采取如下措施:松土。每年在树冠投影面内松土 1次2 次,深度 20 cm30 cm,避免伤及根系,具体操作参照 LY/T 2494 中5.2 地下环境改良执行;绿肥种植。在离古茶树主干 50 cm 外点播或撒播豆科绿肥植物,成熟后挖沟埋入土壤,具体参照 GB/T 19630 中4.2.7 土肥管理执行。7.5 病虫害管理 7.5.1 原则 古茶树的病虫害管理应坚持如下原则: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病虫害防治参照 GB/T 19630 病虫草害防治和 LY/T 2494 有害生物管理执行。7.5.2 物理防控 古茶树的物理防控采取如下措施:日常管护时进行人工除虫;对苔藓、地衣、真菌、菟丝子等有害的寄生、附生物覆盖率达到树干总面积 30%以上时,进行人工铲除。7.5.3 化学防控 病虫害严重发生时,采用生物药剂和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4 月上旬适时喷洒除虫菊、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防治茶网蝽病害;5 月8 月适时喷洒白僵菌、除虫菊、印楝素、枯草芽孢杆菌及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源农药,防治茶毛虫、茶蚜、茶饼病、茶黄螨、茶小绿叶蝉、茶白星病及枯叶病。7.6 茶叶采摘管理 在保护古茶树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依据树势选取合理的茶叶采摘方式。古茶树采茶方式和要求见表1。7.7 分类分级管理 古茶树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分布于自然保护地的按自然保护地有关规定执行,其他古茶树的管理措施见表2。表1 古茶树采茶方式和要求 采茶方式 采摘时机 采摘部位和方法 采摘频次 保育性采茶 10%新梢达到1芽3叶(不含鱼叶)时开始采摘。只采树冠中下部;采摘1芽2叶,留12片真叶,杜绝采鱼叶和马蹄叶。采摘 1 季:春季或秋季采摘;夏茶留养(68月不采)。DB53/T 10122021 5 表1(续)采茶方式 采摘时机 采摘部位和方法 采摘频次 经营性采茶 同上。以树冠中下部采摘为主,适量采摘顶冠叶(顶冠:中下1:2);其余同上。视树势采摘12季:春茶、秋茶;夏茶留养(68月不采)。表2 古茶树分类分级管理措施 类型 级别 管理措施a 级 补植除外的生境管理;修枝除外的树体管理;保育性采茶 级 补植除外的生境管理;树体管理;经营性采茶 野生古茶树 级 生境管理;树体管理;换土除外的土壤改良;化学防控除外的病虫害管理;经营性采茶级 补植除外的生境管理;修枝除外的树体管理;换土除外的土壤改良;保育性采茶 级 生境管理;树体管理;水肥管理;换土除外的土壤改良;化学防控除外的病虫害管理;经营性采茶 栽培古茶树 级 生境管理;树体管理;水肥管理;土壤改良;病虫害管理;经营性采茶 a 生境管理、树体管理和水肥管理等各项管理措施详见7.17.6。DB53/T 10122021 6 A A 附 录 A(资料性)古茶树形态鉴定与分种检索 表A.1给出了古茶树形态鉴定与分种检索方法。表A.1 古茶树形态鉴定与分种检索表 1.子房5(7)室,花柱5(7)裂或条。2.子房无绒毛,叶片、顶芽、嫩枝无绒毛.1 大厂茶 C.tachangensis F.C.Zhang 2.子房被绒毛。3.除子房、花萼里面被绒毛外,其余各部分无绒毛;蒴果扁球形,果皮厚23 mm.2 大理茶 C.taliensis(W.W.Smith)Melchior 3.各部被绒毛,或至少子房、顶芽、花柱被绒毛;蒴果圆球形,果皮厚57 mm,中轴粗显.3 厚轴茶 C.crassicolumna Chang1.子房3(4)室,花柱3(4)浅裂。4.子房无绒毛,花较大,径达5.0cm;叶片革质.4 秃房茶 C.gymnogyna Chang 4.子房有绒毛,花较小;叶片薄革质或较柔软.5 茶 C.sinensis(L.)O.Kuntze 5.花萼外部无绒毛,嫩枝多绒毛或无绒毛。6.叶中等或较小,长不及11 cm,叶质厚较脆;灌木或小乔木.5a 茶 C.sinensis var.sinensis 6.叶大,长超过12 cm,叶面隆起性强,叶质较柔软;乔木 或小乔木.5b 普洱茶 C.sinensis 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5.花萼外部被绒毛;嫩枝多绒毛;叶质厚,革质.5c 白毛茶 C.sinensis var.pubilimba Chang DB53/T 10122021 7 B B 附 录 B(资料性)古茶树地径修正系数 表B.1给出了古茶树地径修正系数。表B.1 古茶树地径修正系数表 cm 海拔(m)纬度()坡向a 类型 500 500,1 000)1 000,1 500)1 500,2 000)2 000,2 500)2 50022 22,24)24,26)26,28)28 南 东 西 北野生+0.5 0-0.5-1.0-1.5-2.0+0.3 0-1.0-1.5-2.0+0.3 0-0.7-1.5栽培+0.4 0-0.4-0.8-1.2-1.6+0.2 0-0.8-1.0-1.2+0.3 0-0.5-1.0a 南坡为西南和东南方向45之间的区域,东坡为东南和东北45之间的区域,西坡为西南和西北45之间区域,北坡为西北和东北45之间区域。示例1:某茶树经调查后确定为野生型,其地理坐标为10047 01.60E,2433 06.48N,海拔为1 350 m,坡向为“南”,实际测量的地径为20 cm。依据表B.1,海拔 1350 m属于1 000,1 500)的区间范围,故地径需-0.5;纬度2433 属于24,26)的范围,故地径需-1.0;坡向为“南”,故地径需+0.3。因此,该株古茶树的地径修正后为:20-0.5-1.0+0.3=18.80(cm),属于野生古茶树。DB53/T 10122021 8 C C 附 录 C(资料性)古茶树调查记录 表C.1给出了古茶树调查记录表格式。表C.1 古茶树调查记录表 中文名 拉丁学名 编号a 起 源 野生;栽培。县 乡镇 村 小组(小地名)位置 N:(WGS-84坐标系)E:(WGS-84坐标系)海拔 m 分布格局和权属(1)单株;聚集;连片(10株);(2)村旁;路旁;地旁;水旁;山林;农地(3)纯林;混交;(4)自留山;集体林;国有林;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管理措施 修枝;加固;水肥管理;土壤改良;病虫害管理;其他:利用方式 采叶;采种;观光旅游;科学试验;未利用;其他:坡向b 坡度 坡位 脊;上;中;下;谷底;平地 生活环境 很好;较好;一般;较差;恶劣 土壤肥力 肥沃;一般;贫瘠郁闭度c 盖度 分布面积/主要伴生种d 生境总体描述(如显著生态现象和人为干扰情况)是否有天然更新 无;有,请填写20m20m样方内的更新:地径5 cm的 株;510 cm的 株;1015 cm的 株;1518 cm的 株。古茶树生长指标 序号 胸径cm 高度m 地径cm 冠幅/丛径mm 健康状况 物候特征 生长势e 备 注01 02 03 a 每个分布点1个编号、1份调查表,编号按县、乡、村和分布点的顺序,分别用三位(001999)、两位(0199)、两位(0199)和四位(00019999)数字代表;各分布点古茶树可从1 到若干株(增减序号01、02、03)。b 坡向:用罗盘仪实测,按附录B的规定填写东、南、西、北坡。c 郁闭度:用十分法表示,如0.75。盖度:为总盖度,用百分数表示,如80%。分布面积:单株按树冠半径增加5m计算圆面积;连片的用地形图或植被图沿分布区边缘勾绘、测算面积。d 主要伴生种: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填写13种。e 生长势:参照LY/T 2738生长势鉴定方法,填写正常、衰弱、濒危、死亡4级。调查人员:调查日期:年 月 日 DB53/T 10122021 9 参 考 文 献 1 Sealy J.R.,A revision of the Genus Camellia.London: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1958.2 张宏达.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1.3 闵天禄.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J.云南植物研究,1992,14(2):115-132 4 陈亮.茶组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遗传多样性与分类D.浙江大学,2002.6.5 龚万灼,张泽岑.茶组植物分类研究综述J.福建茶叶,2006,(2):9-12.6 李渊博.山茶属茶组植物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7.6.7 陈亮,虞富莲,童启庆.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J.茶叶科学,2000,20(2):89-94 8 罗向前,李思颖,王家金,陈啸云,梁名志,周玉忠,蒋会兵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46-51 9 宋永全,苏祝成.云南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5):108-111 10 殷丽琼,刘德和,王平盛,蒋会兵,矣兵,玉香甩.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云南古茶树树势恢复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359-362.11 刘晶.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乡村科技,2019,(3):88-89.12 郑际雄.云南茶叶主产区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J.中国茶叶加工,2018,(3):51-54._ DB53/T 1012202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