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1.060 Y 78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7782018 脚型测量 扫描分析法 Foot measurementMethods for scanning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2018-05-22发布 2018-08-22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7782018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试验原理.12 5 设备和仪器.13 6 软件系统.13 7 测试者要求.14 8 脚型扫描.14 9 脚型测量数据记录.15 10 测量报告.1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扫描系统软件应标识的特征部位点.1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脚型数据库测量项目及排列.1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脚型数据库基础信息及排列.19 DB35/T 1778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深圳市精易迅科技有限公司、集美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学灿、吴文、张永慧、胡宗祥、李朝阳、陈大志、陈自猷。DB35/T 17782018 1 脚型测量 扫描分析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光学三维扫描方法测量人体脚型数据,包括术语和定义、测量原理、设备和仪器、软件系统、测试者要求、脚型扫描、脚型测量数据记录及测量报告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结构光投影方式的脚型三维扫描、测量和分析。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703 鞋类 术语 GB/T 5703 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 GB/T 22187 建立人体测量数据库的一般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2703、GB/T 5703和GB/T 2218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人群组 population segments 具有某种共同生物遗传、文化背景、环境或行为的人群。GB/T 22187-2008,术语和定义3.1 3.2 基准面 base plane 扫描时脚部站立的水平面。3.3 轮廓线 outline curve of foot 脚部外部轮廓在基准面上投影所形成的闭合曲线。见图1。3.4 脚印线 print curve of foot 足底与基准面接触所形成的脚印的外围曲线。见图1。3.5 足中线 central line of foot 过后跟突点和第二趾最前端点在轮廓线上对应点的连线。见图1。3.6 分踵线 heel centerline 在足中线上,取轮廓线与脚印线之间的中点,过该中点作第三趾外侧脚印线的切线。见图1。DB35/T 17782018 2 3.7 踵心宽度线 perpendicular line of heel seat center 过踵心(3.13)作分踵线的垂线。见图1。说明:1轮廓线;3足中线;5踵心宽度线。2脚印线;4分踵线;图1 基准面上脚型线条示意图 3.8 后跟中线 heel central line 足跟背部的中心连线,通常与跟腱和跟骨中心相对应,由后跟水平切面的最后突点连成的弧线。见图2。3.9 足背线 central line of instep,front line of foot 通过足中线并垂直于基准面的平面与足背相交的曲线。见图2。注:足背线通过后跟突点、前跗骨突点和第二趾前端点,其中经过第二跖骨背脊的部分基本为一条直线。3.10 前跗骨突点 outline swell of anterior tarsal 前跗骨外部最突点,通常在第二楔骨和跖骨关节的附近。见附录A中的图A.1。3.11 后跟突点 outline swell of heel 后跟中线上最后的突点。见附录A中的图A.1。DB35/T 17782018 3 说明:1后跟中线;2足背线。图2 后跟中线和足背线示意图 3.12 腰窝 waist of foot 过第五跖粗隆点并垂直于足中线对应的部位。注:第五跖粗隆点见附录A中的图A.1。3.13 踵心 heel seat center 在足中线上,取后跟轮廓线与脚印线之间的中点,以该中点为起点在分踵线上以脚长的18%的长度所取的点。见图3。3.14 脚长 foot length 后跟突点在轮廓线上的对应点,与脚趾最前端点在足中线投影点的长度。见图3。注:改写GB/T2703-2017,定义2.3.9。3.15 第一趾前端点长度 length of the end of hallux toe 轮廓线上第一趾前端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3.16 第一趾内侧突点长度 length of the outline swell of hallux toe 轮廓线上第一趾内侧突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3.17 第五趾前端点长度 length of the end of little toe 轮廓线上第五趾前端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3.18 第五趾外侧突点长度 length of the outline swell of little toe 轮廓线上第五趾外侧突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3.19 第一、二趾交叉点长度 length of the cross of hallux toe and little toe 轮廓线上第一趾与第二趾交叉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DB35/T 17782018 4 3.20 第一跖趾关节长度 length of the first matatarsophal angeal 轮廓线上第一跖趾关节突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3.21 第五跖趾关节长度 length of the fifth matatarsophal angeal 轮廓线上第五跖趾关节突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3.22 前跗骨突点长度 length of the outline swell of anterior instep 跗骨突点,即第二楔骨突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3.23 腰窝部位长度 length of the waist 足中线上腰窝部位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的长度。见图3。3.24 舟上弯点长度 length of the navicular 小腿与足背连接弯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3.25 舟状骨内侧突点长度 length of the inside swell of navicular 舟状骨内侧突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3.26 外踝中心点长度 length of the outside ankle 外踝中心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3.27 内踝中心点长度 length of the interior ankle 内踝中心点在足中线上投影点,与轮廓线上后跟突点间的长度。见图3。说明:1脚长;6第一、二趾交叉点长度;11舟上弯点长度;2第一趾前端点长度;7第一跖趾关节长度;12踵心点长度;3第一趾内侧突点长度;8第五跖趾关节长度;13外踝中心点长度;4第五趾前端点长度;9前跗骨突点长度;14内踝中心点长度;5第五趾外侧突点长度;10腰窝部位长度;15踵心。注:图中所示为第一趾最长的脚型,第一趾前端点即为脚趾最前端点。图3 脚型长度项目示意图 DB35/T 17782018 5 3.28 第一趾轮廓宽度 width of hallux toe outline 轮廓线第一趾突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4。3.29 第五趾轮廓宽度 width of little toe outline 轮廓线上第五趾突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4。3.30 第一跖趾关节轮廓里宽 interior outline width of first matatarsophalangeal 轮廓线上第一跖趾关节突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4。3.31 第五跖趾关节轮廓外宽 outside outline width of fifth matatarsophalangeal 轮廓线上第五跖趾关节突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4。3.32 跖趾关节基本宽度 base width of matatarsophalangeal 第一跖趾关节轮廓里宽与第五跖趾关节轮廓外宽之和。3.33 跖趾关节斜宽 thread width of matatarsophalangeal 轮廓线上第一跖趾关节突点与第五跖趾关节突点的连线宽度。见图4。3.34 腰窝轮廓里宽 interior outline width of waist 通过腰窝部位点做足中线的垂线,与内侧轮廓线相交的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4。3.35 腰窝轮廓外宽 outside outline width of waist 通过腰窝部位点做足中线的垂线,与外侧轮廓线相交的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4。3.36 腰窝宽度 waist width 腰窝轮廓里宽和腰窝轮廓外宽之和。3.37 踵心轮廓里宽 interior outline width of heel 踵心线与轮廓线内侧交点至踵心的宽度。见图4。DB35/T 17782018 6 说明:1第一趾轮廓宽度;4第五跖趾关节轮廓外宽;7腰窝轮廓外宽;2第五趾轮廓宽度;5跖趾关节斜宽;8踵心轮廓里宽;3第一跖趾关节轮廓里宽;6腰窝轮廓里宽;9踵心轮廓外宽。图4 脚型轮廓宽度项目示意图 3.38 踵心轮廓外宽 outside outline width of heel 踵心线与轮廓线外侧交点至踵心的宽度。见图4。3.39 踵心全宽 width of heel 踵心轮廓里宽与踵心轮廓外宽之和。见图4。3.40 第一趾脚印宽度 print width of hallux toe 脚印线上第一趾突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5。3.41 第五趾脚印宽度 print width of little toe 脚印线上第五趾突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5。3.42 第一跖趾关节脚印里宽 interior print width of first matatarsophal angeal 脚印线上第一跖趾关节突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5。DB35/T 17782018 7 说明:1第一趾脚印宽度;4第五跖趾关节脚印外宽;7足弓宽度;2第五趾脚印宽度;5腰窝脚印里宽;8踵心脚印里宽;3第一跖趾关节脚印里宽;6腰窝脚印外宽;9踵心脚印外宽。图5 脚型脚印宽度项目示意图 3.43 第五跖趾关节脚印外宽 outside print width of fifth matatarsophal angeal 脚印线上第五跖趾关节突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5。3.44 腰窝脚印里宽 interior print width of waist 腰窝部位内侧脚印线与足中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见图5。3.45 腰窝脚印外宽 outside print width of waist 腰窝部位外侧脚印线与足中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见图5。3.46 足弓宽度 arch width 腰窝部位内侧脚印线与内侧轮廓线间的宽度。见图5。3.47 踵心脚印里宽 interior print width of heel 踵心线与脚印线内侧交点至踵心的宽度。见图5。3.48 踵心脚印外宽 outside outline width of heel 踵心线与脚印线外侧交点至踵心的宽度。见图5。3.49 第一、二趾交叉点宽度 width of the cross of hallux toe and little toe 俯视图上第一趾与第二趾交叉点至足中线的垂直距离。见图6。3.50 第一趾边距 margin of hallux toe 第一趾突点轮廓宽度与脚印宽度的差。见图6。DB35/T 17782018 8 3.51 第五趾边距 margin of little toe 第五趾突点轮廓宽度与脚印宽度的差。见图6。3.52 第一趾跖关节边距 margin of first matatarsophal angeal 第一跖趾关节轮廓宽度与脚印宽度的差。见图6。3.53 第五趾跖关节边距 margin of fifth matatarsophal angeal 第五跖趾关节轮廓宽度与脚印宽度的差。见图6。3.54 腰窝里边距 interior margin of waist 腰窝轮廓里宽与脚印里宽的差。见图6。3.55 腰窝外边距 outside margin of waist 腰窝轮廓外宽与脚印外宽的差。见图6。3.56 踵心里边距 interior margin of heel 踵心轮廓里宽与踵心脚印里宽的差。见图6。3.57 踵心外边距 outside margin of heel 踵心轮廓外宽与踵心脚印外宽的差。见图6。3.58 后跟边距 margin of heel 后跟轮廓线与后跟脚印线在足中线上的垂直距离。见图6。说明:1第一趾边距;5腰窝里边距;8踵心外边距;2第五趾边距;6腰窝外边距;9后跟边距;3第一趾跖关节边距;7踵心里边距;10第一、二趾交叉点宽度。4第五趾跖关节边距;图6 脚型边距项目示意图 DB35/T 17782018 9 3.59 第一趾高度 height of hallux toe 第一趾背部最高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60 第一趾突点高度 height of outline swell of hallux toe 第一趾内侧突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61 第一跖趾关节高度 height of first matatarsophalangeal 第一跖趾关节背部最高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62 第一跖趾关节突点高度 height of outline swell of first matatarsophalangeal 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突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63 前跗骨高度 height of instep 前跗骨突点至基准面的高度,即第二楔骨突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64 舟上弯点高度 navicular height 舟上弯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65 内踝下缘点高度 height of lower margin of interior ankle 内踝骨下边缘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66 内踝中心点高度 height of interior ankle 内踝骨中心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67 后跟突点高度 height of swell of heel 后跟突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68 第五趾高度 height of little toe 第五趾背部最高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69 第五跖趾关节高度 height of fifth matatarsophalangeal 第五跖趾关节背部最高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70 外踝中心点高度 height of outside ankle 外踝骨中心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71 外踝下缘点高度 height of lower margin of outside ankle 外踝骨下边缘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3.72 脚腕高度 height of wrist 脚腕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注:脚腕是踝骨中心上边缘最小部位,是腿与脚连接的部位。DB35/T 17782018 10 3.73 后跟高度 height of heel 后跟突点至基准面的高度。见图7。说明:1第一趾高度;6舟上弯点高度;11第五跖趾关节高度;2第一趾突点高度;7内踝下缘点高度;12外踝中心点高度;3第一跖趾关节高度;8内踝中心点高度;13外踝下缘点高度;4第一跖趾关节突点高度;9后跟突点高度;14脚腕高度。5前跗骨高度;10第五趾高度;图7 脚型高度项目示意图 3.74 跖趾围长 ball girth,girth of matatarsophalangeal 通过第一跖趾关节突点和第五跖趾关节突点,且垂直足背线的截面的围长。见图8。3.75 腰部围长 waist girth 通过前跗骨突点分别与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突、第五跖趾关节外侧突点的中点并垂直于基准面的截面的围长。见图8。3.76 背部围长 instep girth 通过前跗骨突点并垂直于足中线的截面的围长。见图8。3.77 前跗骨围长 anterior tarsal girth 通过前跗骨突点、第五跖粗隆并垂直于足背线的截面的围长。见图8。DB35/T 17782018 11 说明:1跖趾围长;4前跗骨围长;7兜围长;2腰部围长;5腰窝围长;8兜跟围长;3背部围长;6跗跟围长;9脚腕围长。图8 脚型围度项目示意图 3.78 腰窝围长 flank girth 通过第五跖粗隆并垂直于足中线的截面的围长。见图8。3.79 跗跟围长 long heel girth 在基准面上,过后跟轮廓线与脚印线在足中线上的中点作足中线的垂线,通过该垂线和前跗骨突点的截面的围长。见图8。3.80 兜跟围长 short heel girth 在基准面上,过后跟轮廓线与脚印线在足中线上的中点作足中线的垂线,通过该垂线和舟上弯点的截面的围长。见图8。3.81 脚腕围长 wrist girth 通过内踝骨上边缘点平行于基准面截面的围长。见图8。3.82 第一趾角度 hallux angle 在基准面上,内侧轮廓线上过足跟与第一跖趾关节突点切线、与过第一跖趾关节突点与第一趾内侧突点的切线所成夹角的角度。见图9。3.83 第五趾角度 little toe angle 在基准面上,外侧轮廓线上过足跟与第五跖趾关节突点切线、与过第五跖趾关节突点与第五趾外侧突点的切线所成夹角的角度。见图9。3.84 内切角 inside tangent angle 在基准面上,内侧轮廓线上过足跟与第一跖趾关节突点切线、与足中线所成夹角的角度。见图9。DB35/T 17782018 12 说明:1第一趾角度;3内切角;5后跟角度。2第五趾角度;4外切角;图9 脚型角度项目示意图 3.85 外切角 outer tangent angle 在基准面上,外侧轮廓线上过足跟与第五跖趾关节突点切线、与足中线所成夹角的角度。见图9。3.86 后跟角度 heel angle 在后视图上,过后跟突点的垂线与跟腱处突点连续的夹角的角度。见图9。4 试验原理 三维扫描仪将光源投射到脚部表面,摄像头获取脚部表面反射的光线,根据反射光线在摄像机内成像的位置、以及摄像机和光源点的位置等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生成脚部表面各点三维坐标的点云数据,并将其重构成空间三维曲面,建立三维脚部数据图像。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和人工辅助,确定三维脚型图像中的特征部位点的三维坐标信息,计算特征部位点的长度、宽度、高度、角度,以及截面围度等数据,获得脚型测量数据。DB35/T 17782018 13 5 设备和仪器 5.1 三维扫描仪 5.1.1 有效扫描区域:长度不小于 300 mm,宽度不小于 170 mm,高度不小于 150 mm。一次完整扫描能覆盖足底、足背、足跟、趾端等各部位,扫描无盲区;5.1.2 扫描时间:一次完整扫描的时间不超过 10 秒;5.1.3 摄像头:摄像头像素不少于 25 万,可获取扫描图像的信息;5.1.4 扫描光线:扫描光线对人体安全无害;5.1.5 测量精度:线性和围度的测量精确到 0.5 mm;5.1.6 测量条件:可对赤足进行扫描,无需对足进行着色或涂布。5.2 计算机 与扫描仪配套的计算机的的CPU主频不少于1.0 GHz,内存容量不少于512 MB,硬盘容量不少于30 GB,并配置USB接口、光盘驱动器和数据连接线,并安装有主流操作系统。6 软件系统 6.1 运行环境 至少可在一种主流操作系统软件下运行。6.2 软件系统图像功能 6.2.1 能完整读取和存储摄像头获取的脚部表面信息,并生成三维坐标数据,据构成三维脚型图像。6.2.2 具备图像自动拼接、填补和修复功能,构成的三维脚型图像表面真实、完整、无缺失。6.2.3 具备图像缩放功能,图像可沿各轴移动,可绕各轴 360旋转。图像旋转后仍保持并显示各坐标轴。6.3 软件系统特征部位点和线条的标识功能 6.3.1 能根据脚部表面的特征、或手工加贴的标识点等信息,在三维脚型图像上标识各特征部位点。应标识的特征部位点见附录 A。6.3.2 具有特征部位点的自定义功能。6.3.3 能通过计算分析生成分踵线、踵心宽度线,能标识轮廓线、脚印线、足中线、足背线和后跟弧线。6.4 软件系统测量功能 6.4.1 可在三维脚型图像上自动标识特征部位点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等测量线段,能按脚型参数项目的定义测量脚型数据,包括特征部位点间的线段和距离,截面和围长,以及角度。脚型参数项目见附录B。6.4.2 可根据选取的特征部位点对三维脚型图像进行截面,获取截面边界曲线上相关点的三维坐标信息,标识并计算选取点间的线段及距离,计算边界曲线的围度。对截面分割后的每个部分均保留图像操作功能。6.4.3 具备特征部位点手动调整功能,调整后包含该点的线段、曲线和截面随之改变。DB35/T 17782018 14 6.4.4 具有建立自定义的部位点及其长度、宽度、高度,部位点间线段,部位点构成的截面及围度等文件,保存系统原有的及测试者自定义的上述定义。6.5 软件系统的操作界面 6.5.1 操作界面简便友好,可录入测量信息、被测者的身份信息、人口统计数据、脚部异常信息。6.5.2 测量信息包括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测量地点、测量人员、测量设备的品牌和型号等。6.5.3 被测者身份信息包含身份标识编号和(或)被测者的姓名。6.5.4 被测者的人口统计数据包括性别、单位(适用于成人)、学校名称年级、班级(适用于青少年和儿童、学生)、出生日期、种族/民族、出生地、居住地、职业等信息。6.5.5 被测者脚部异常信息是指被告测者脚部畸形、疾病或存在部位尺寸超过合理范围的情况,如平足、高弓足、外翻足、内翻足、跟内旋足、跟外旋足、弓趾足、汗脚、老茧、溃烂、部位异常尺寸等。6.5.6 三维脚部图像和被测者数据表可在同一窗口显示,并具备对图像的操作功能。6.5.7 建立三维脚部图像中部位特征点、线段、曲线和截面与测量数据表中参数项目的对应关系,当点击测量数据表中项目名称时,三维脚部模型中自动显示相应部位特征点、线段、曲线和截面,或选中三维脚部图像中相应部位特征点、线段、曲线和截面时,测量数据表软件自动显示相应项目名称。显示方式是字体、字号、线条粗细、亮度、颜色等一项或多项的明显变化。6.5.8 能生成被测者脚型测量报告和人群脚型数据记录。被测者脚型测量报告和人群脚型数据信息包括测量信息、被测者的身份信息、人口统计数据、脚部异常信息。脚型测量报告和人群脚型数据应包括的详细信息见附录 B 和附录 C。人群脚型数据中信息顺序应符合附录 B和附录 C 的要求。7 测试者要求 测试者应经过培训,了解脚部的解剖结构,能通过目测和手指触摸、按压等识别脚部特征部位点,熟悉扫描仪系统的操作和数据统计分析;具备良好的观察和沟通能力,能识别被者的运动状态,能引导被测者将脚部正确放入扫描区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识别、尊重被测者的性格,对被测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保密。8 脚型扫描 8.1 扫描时间的选择 一般在一天的10:0020:00期间进行测量。8.2 三维扫描仪的连接和启动 按设备操作要求连接三维扫描仪、计算机和电源等,打开设备和系统软件,检查三维扫描仪是否已连接至计算机,电机、光源、摄像头和软件系统等是否正常运行。8.3 被测者状态观察 8.3.1 测试者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被测者前 1 小时内的活动情况,观察其穿着裤子是否会导致在测试时小腿受紧勒。对 1小时内剧烈运动过的被测者,宜推迟测量;测试时裤子会勒紧小腿的,宜更换后测量。DB35/T 17782018 15 8.3.2 测试者询问或确认并录入被测者的人口统计数据信息。人口统计数据信息包括姓名或标识、出生日期、出生地、居住地、性别、种族/民族、国藉、职业、单位名称(适用于成人)、或学校名称及年级(适用于学生)等。8.3.3 测试者观察被测者赤足是否正常,记录发现的异常情况。识别不易被测量软件系统识别的特征部位点,并通过手指触摸、按压,确定相应特征部位点位置,并在该位置上加贴标识点。8.4 扫描 8.4.1 测试者引导被测者将裢脚拉过膝关节,将赤足轻缓地踩在扫描区域的中央位置,两脚自然分开,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挺胸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双足平均分配体重,脚部自然放松,保持姿势和位置固定。8.4.2 测试者启动扫描程序,观察扫描是否正常。8.4.3 扫描结束,保存扫描数据,打开软件系统生成的三维脚型图像和脚型测量数据,并检查三维模型有无失真,是否清晰完整,测量项目是否完整、正确。三维脚型图像不符合要求的,应重新扫描。8.4.4 对左右脚分开扫描的,按上述程序扫描测量另一只脚。8.4.5 打开系统软件生成的三维脚型图像,检查系统软件分析中特征部位点和踵心位置的标识是否符合其定义规定,或与测试者加贴的标识点一致。如果特征部位点和踵心位置标识不符合定义规定或与加贴标识点不一致,应进行手动调整。8.4.6 保存经检查符合要求的三维脚型图像和测量数据。8.5 三维扫描仪的校准 扫描仪出厂时设备厂商应进行校准。扫描仪如果有搬动,应重新校准。9 脚型测量数据记录 9.1 脚型数据中测量项目及排列顺序应符合附录 B和附录 C 的要求。9.2 脚型测量结果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10 测量报告 测量报告包含以下内容:a)标准编号;b)被试者的描述,包括姓名或标识、性别、出生日期、职业等;c)测量地点、日期和时间;d)仪器的类型及型号;e)测量结果;f)测试者和测量日期。DB35/T 17782018 16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扫描系统软件应标识的特征部位点 A.1 扫描系统软件应能自动标识的特征部位点 扫描系统软件应能自动标识的特征部位点包括第二趾前端点、第一趾前端点、最长趾前端点、第五趾前端点、第一趾内侧突点、第五趾外侧突点、第一趾背侧突点、第五趾背侧突点、第一二趾交叉点、第一跖趾关节突点、第五跖趾关节突点、第五跖粗隆、前跗骨突点、舟状骨上弯点、舟状骨内侧突点、外踝中心点、外踝下缘点、内踝中心点、内踝下缘点、后跟突点。A.2 特征部位点的示意图 特征部位点的示意图见图A.1。说明:1第二趾前端点;6第五趾外侧突点;11第五跖趾关节突点;16外踝中心点;2第一趾前端点;7第一趾背侧突点;12第五跖粗隆;17外踝下缘点;3最长趾前端点;8第五趾背侧突点;13前跗骨突点;18内踝中心点;4第五趾前端点;9第一二趾交叉点;14舟状骨上弯点;19内踝下缘点;5第一趾内侧突点;10第一跖趾关节突点;15舟状骨内侧突点;20后跟突点。图A.1 特征部位点示意图 DB35/T 17782018 17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脚型数据库测量项目及排列 脚型数据库应包含的测量项目和排列如下,每个项目各占一行一列或格,内容包括:a)特征部位点长度,内容包括:1)脚长;2)第一趾前端点长度;3)第一趾内侧突点长度度;4)第五趾前端点长度;5)第五趾外侧突点长度;6)第一、二趾交叉点长度;7)第一跖趾关节长度;8)第五跖趾关节长度;9)前跗骨突点长度;10)腰窝部位长度;11)舟上弯点长度;12)舟状骨内侧突点长度;13)外踝中心点长度;14)内踝中心点长度。b)特征部位点宽度,内容包括:1)第一趾脚印宽度;2)第一趾轮廓宽度;3)第五趾脚印宽度;4)第五趾轮廓宽度;5)第一、二趾交叉点宽度;6)第一跖趾关节脚印里宽;7)第一跖趾关节轮廓里宽;8)第五跖趾关节脚印外宽;9)第五跖趾关节轮廓外宽;10)跖趾关节基本宽度;11)跖趾关节斜宽;12)腰窝脚印里宽;13)腰窝轮廓里宽;14)腰窝脚印外宽;15)腰窝轮廓外宽;16)腰窝宽度;17)足弓宽度;18)舟状骨内侧突点宽度;19)踵心轮廓里宽;20)踵心脚印里宽;21)踵心轮廓外宽;22)踵心脚印外宽;DB35/T 17782018 18 23)踵心全宽。c)特征部位点边距(轮廓宽脚印宽,计算值),内容包括:1)第一趾边距;2)第五趾边距;3)第一趾跖关节边距;4)第五趾跖关节边距;5)腰窝里边距;6)腰窝外边距;7)踵心里边距;8)踵心外边距;9)后跟边距。d)特征部位点高度,内容包括:1)第一趾高度;2)第一趾突点高度;3)第五趾高度;4)第一跖趾关节高度;5)第一跖趾关节突点高度;6)第五跖趾关节高度;7)前跗骨高度;8)舟上弯点高度;9)舟状骨内侧突点高度;10)外踝下缘点高度;11)外踝中心点高度;12)内踝下缘点高度;13)内踝中心点高度;14)后跟突点高度;15)脚腕高度。e)特征部位点围度,内容包括:1)跖趾围长;2)腰部围长;3)跗骨围长;4)腰窝围长;5)跗跟围长;6)兜跟围长;7)腰窝围长;8)脚腕围长。f)角度,内容包括:1)第一趾角度;2)第五趾角度;3)内切角;4)外切角;5)后跟角度。DB35/T 17782018 19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脚型数据库基础信息及排列 脚型数据库应包含的信息包括:测量基本信息和人口统计信息。具体信息项目和排列如下,每个项目各占一行一列或格:a)测量基本信息,内容包括:1)测量日期(yyyy-mm-dd);2)测量时间(hh-mm);3)测量地点(省、市);4)测量设备品牌/型号;5)测量人员标识。b)人口统计信息,内容包括:1)被测人标识;2)被测人性别;3)被测人出生日期(yyyy-mm-dd);4)被测人出生地(省、市);5)被测人居住地;6)被测人种族/民族;7)被测人职业/学校及年级;8)测量左脚或右脚。_ DB35/T 17782018 福建省地方标准 脚型测量 扫描分析法 DB35/T 17782018*2018年 6月第一版 2018年 6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