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65.020.01 B 15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23/T 23752019 马铃薯抗晚疫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2019-06-05发布 2019-07-04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23/T 23752019I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云飞、闵凡祥、宿飞飞、王文重、胡林双、杨帅、魏琪、董学志、张静华。DB23/T 237520191马铃薯抗晚疫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抗晚疫病田间鉴定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品种(系)抗病性评价。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抗晚疫病田间鉴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23/T 1590 马铃薯大垄栽培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田间鉴定 马铃薯品种(系)种植在病区的试验地,定期对各个参试品种(系)发病程度进行调查,经统计数据,制定病害严重度曲线,分析结果确定各个马铃薯品种(系)的抗性水平。3.2 对照品种 为了抗性鉴定试验的准确、可靠,减少年份间和环境条件的差异,特意选择抗性水平已知且表现稳定的一类品种参与抗性鉴定试验。3.3 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是在晚疫病流行期,每天感染百分比累加所得的值,AUDPC 值越高表明品种的感病性越强,反之则表明品种的抗病性越强。其计算公式,按式(1)计算:(1)i inii iT T X X AUDPC 1112/式中,AUDPC 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这一参数能够有效描述病情发展累积情况;n 总调查次数;Xi 第i次调查的严重度;Ti 为第i次调查的天数,d。3.4 相对面积的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rAUDPC)rAUDPC 计算公式,按式(2)计算:DB23/T 237520192(2)1T TAUDPCrAUDPCi式中,rAUDPC 相对面积的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这一参数能够有效描述品种对病害抗性情况;Ti 为第i次调查的天数,d。3.5 分数值(R)在病害发生的过程中,相对面积的病害发展曲线(rAUDPC)与其分数有一定线性相关性,根据对照品种的 rAUDPC 值所对应的已知分数值见附录 A 表 A.1,计算出线性曲线内,进一步评价马铃薯品种抗性提供依据。4田间抗性鉴定方法 4.1小区设置 选择黑龙江省内马铃薯晚疫病常发生区域作为代表性的小区,进行小区试验。若晚疫病没有发生,采用人工接种或自然诱发的方法,其中人工接种时病原菌选择优势小种,以保证抗性鉴定试验客观性。4.2对照品种 引进一套比利时的不同抗性级别的马铃薯作为田间抗病性鉴定的对照品种,该马铃薯品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海拔地区、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正常生长,其对晚疫病表现具有高感、感病、中抗、抗病和高抗五种类型。4.3马铃薯品种(系)的田间排布 马铃薯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采取随机区组试验法进行排列,每个品种(系)种植一个小区,每小区种植20 m2,重复4次。4.4栽培技术及管理 马铃薯栽培按 DB23/T 1590 马铃薯大垄栽培技术规程执行,整个生长期禁止使用杀菌剂。4.5病情调查 4.5.1调查时间 在马铃薯播种后,记录出苗日期,至出苗后 30 d左右,开始进行病情调查,每 7 d调查1次。4.5.2数据处理 对每个小区进行整区调查,马铃薯晚疫病症状描述(参见附录B),记载每次整个小区晚疫病严重程度(见附录 A),调查数据记入附录 C。根据各品种平均发病率绘制出各马铃薯品种晚疫病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计算各品种AUDPC值和rAUDPC值,按附录B已知对照品种分数值R和对照品种rAUDPC值计算线性方程绘制出线性曲线,计算出参试马铃薯品种的对应分数值R。5品种(系)抗病性评价 DB23/T 237520193参试马铃薯品种(系)的病情分数值分别与对照品种(高感、感病、中抗、抗病和高抗)的病情分数值进行比较,根据病情分数值确定参试马铃薯品种(系)的抗性水平,见表1。表1马铃薯品种抗性评价标准 分数值范围 抗性级别 R1 HS(高感)1R2 S(感)2R4 MR(中抗)4R6 R(抗)6R9 HR(高抗)参试品种(系)须进行连续2年以上鉴定试验,当两年抗性鉴定结果不一致时,以严重年份的结果为最终结论。DB23/T 237520194A A 附录A(规范性附录)晚疫病病害调查与对照分数 A.1对照品种分数值(见表A.1)表A.1病害调查标准 品种 Bintje Markies Agria Gasor Sarpo mira 分数 2.4 3.4 4.8 7.6 8.9 抗性级别 MR(中抗)MR(中抗)R(抗)HR(高抗)HR(高抗)A.2病害调查标准(见表A.2)表A.2对照品种分数值 级别 严重度(%)描 述 1 0 没发现发病 2 0.1 在小区内发现初始产孢病斑 3 1 一般轻度感染,每株510个病斑 4 5 每株有50个病斑;10个叶片中有一个叶片感染 5 25 几乎每个叶片被侵染,但植物保持正常状态;植物可能有疫病的味道。虽然每株被感染,但整个田间看起来绿的 6 50 每个植株都被感染,有50%叶面积被毁坏。田间出现褐绿色斑点。7 75 有75%叶面积被毁坏;田间出现既不完全绿色也不是褐色 8 95 在植株上还有一点叶片,但茎是绿的 9 100 所有叶片死亡,茎死亡或快死。注:以病叶为单位 DB23/T 237520195B B C D E F G 附录B(资料性附录)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植株症状 B.1 马铃薯晚疫病侵染植株症状 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称致病疫霉,属卵菌纲疫霉属。田间主要症状以叶、茎为主。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色霉状物,且扩展速度减慢(如图B.1)。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垂萎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 腐败气味(如图B.2)。图B.1 马铃薯叶片感染晚疫病菌的症状 图B.2 马铃薯茎感染晚疫病菌的症状 DB23/T 237520196附录C(规范性附录)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表 C.1马铃薯晚疫病田间病情调查表(见表C.1)表C.1马铃薯晚疫病田间病情调查表 调查日期 品种 重复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