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规程DB23/T 2423—2019.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规程DB23/T 2423—201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规程DB23/T 2423—201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规程DB23/T 2423—201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规程DB23/T 2423—201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规程DB23/T 2423—201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01 B 15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23/T 24232019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规程 2019-07-23发布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2019-08-22实施 DB23/T 24232019I前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 的编辑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闵凡祥、杨帅、高云飞、王文重、魏琪、郭梅、董学志、张静华。DB23/T 242320191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中心病株调查、定点调查、每日风险值、大田普查、监测预警数据收集和病害监测预警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病情调查和病害监测预警。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病害监测预警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是根据植物病害流行规律、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害分布扩散和为害趋势的综合性科学技术。2.2 逐行踏查法 采用顺着调查地路况或路线沿着一定顺序的方法调查所到之处周边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2.3 中心病株和始见期 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首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病害的始见期。2.4 最佳防治时期预警 根据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的时期,以确定喷施杀菌剂适宜时机,这种预警称为发最佳防治时期预警。2.5 病害严重度 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即病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2.6 每日风险值 根据每天平均温度计算出当天病害发生潜在风险系数。2.7 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是在晚疫病流行期,每天感染百分比累加所得的值,AUDPC 值越高表明品种的感病性越强,反之则表明品种的抗病性越强。其计算公式,按式(1)计算:DB23/T 242320192(1)i inii iT T X X AUDPC 1112/式中,AUDPC 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这一参数能够有效描述病情发展累积情况;n 总调查次数;Xi 第i次调查的严重度;Ti 为第i次调查的天数,d。3中心病株调查 3.1调查时间 马铃薯出苗 15 d,植株高度在 20 cm30 cm 时,进行调查,每 3 d 调查 1 次,直到出现中心病株为止。3.2调查田块 选择地势低洼、长势良好,湿度较大的 3块 5块感病品种区进行调查。3.3调查方法 采用逐行踏查法,踏查面积 667 m2,若气候条件适宜,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发现病株后则细查其严重度级别,测算植株密度,记录、计算病株率及其病害严重度(见附录A.1)。结果记入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见表A.2)。4定点系统调查 4.1调查时间 从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开始调查,每周调查 2 次,直至马铃薯植株叶片全部枯萎死亡。4.2调查田块 选择常发病区域地势低洼、长势良好,始发病较早的早、中、晚熟三种类型的感病品种田各 1块3 块进行调查,在整个生长期内不施用任何杀菌剂,可与中心病株调查一致。4.3调查方法 采用棋盘式取样法,将所调查的田块均匀地划成许多小区,形如棋盘方格,然后将调查取样点均匀分配在田块的一定区块上。调查病株数和病害严重度,调查结果记入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见表A.3)。5大田普查 5.1普查时间 中心病株出现后,立即进行普查;以后若气候条件适宜,则每 7 d 普查一次,至少连续调查 3 次。5.2普查田块 DB23/T 242320193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和不同田块类型选择调查田,每种类型田调查数量不少于 5 块。5.3普查方法 未见中心病株田块按行踏查、见中心病株田块平行跳跃式调查。面积小于 667 m2的田块采用全田逐行踏查法,面积大于 667 m2 的田块,采用 10 点取样法(取样方法同病情动态调查),即每点查 10 株,调查病株数,计算各田块病株数、病田率和平均病株率。结果记入马铃薯晚疫病普查表(见表A.4)。6监测预警数据收集方法 6.1气象数据收集 马铃薯田间出苗 75%后,利用田间设置的自动气象测量仪,以小时为间隔测量气温、降水和湿度等气象资料(参见图B.1),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6.2马铃薯栽培数据收集 收集马铃薯种植品种、栽培面积和播种时期等数据。7预警方法 7.1中心病株始见期预警 在马铃薯全部出苗后,每小时相对湿度RH大于等于 90%,持续小时数在 10 h 以上,则 7 d10 d后田间将出现中心病株,进而确定最佳防治时期,确定预警时间。7.2流行程度预警 将前期调查的中心病株调查、大田普查数据结合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等相关因子,根据气候数据分析结果(侵染曲线数量多少,参见图B.2),确定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将晚疫病流行程度划分为 4 个级别(见表1),分别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参见图B.3)。表1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7.3最佳防治时期预警 每日风险值累加 7 分时,病原菌完成孢子成熟孢子萌发新孢子侵染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病程侵染循环曲线。如果没有采取防治措施,则有可能看到侵染叶片上的病斑或其上的白色霉层。每日风险值依据每天平均温度得出(见表2)。新的病程侵染循环曲线的出现是依据相对湿度大于 90%时持续小时数进行判断(参见图B.4),然后将之后的每日风险值进行累加,得够 7 分即病程侵染循环曲线结束。发生程度 曲线数量(条)品种 不流行 轻度流行 中度流行 大流行 感病品种 0X9 9X15 15X35 X35 中抗品种 0X15 15X35 35X48 X48 高抗品种 0X35 35X48 48X62 X62 DB23/T 242320194最佳施药时间为每日风险值累加值在 5分6 分时所对应时间,再根据杀菌剂持效期、降雨、品种抗性和新的侵染循环确定下一次喷药时间。表2每日病害侵染风险值计算标准 每天平均温度()得分 8 0.00 8且12 0.75 12且16.5 1.00 16.5且20 2.00 20且30 1.00 30 0.00 DB23/T 242320195A A 附录A(规范性附录)病害调查资料 A.1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分级标准见表A.1。表A.1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分级标准 级别 严重度(%)描 述 1 0 没发现发病 2 0.1 在小区内发现初始产孢病斑 3 1 一般轻度感染,每株510个病斑 4 5 每株有50个病斑;10个叶片中有一个叶片感染 5 25 几乎每个叶片被侵染,但植物保持正常状态;植物可能有疫病的味道。虽然每株被感染,但整个田间看起来绿的 6 50 每个植株都被感染,有50%叶面积被毁坏。田间出现褐绿色斑点 7 75 有75%叶面积被毁坏;田间出现既不完全绿色也不是褐色 8 95 在植株上还有一点叶片,但茎是绿的 9 100 所有叶片死亡,茎死亡或快死 注:以病叶为单位 A.2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系统调查表见表A.2。表A.2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系统调查表 各级严重度发病株数 日期 地点 品种 生育 期 调查 面积(m2)植株密度(株/m2)发病株数(株)1级 2级 3级 4级 5 级 6级 7 级 8级 9级 病 株率(%)AUDPC 备注 DB23/T 242320196A.3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动态系统调查表见表A.3。表A.3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动态系统调查表 各级严重度发病株数 日期 地点 品种 生育 期 调查 株 数(株)发病 株数(株)1级 2级 3级 4级 5 级 6级 7 级 8级 9级 病株率(%)AUDPC 备注 A.4马铃薯晚疫病普查表见表A.4。表A.4马铃薯晚疫病普查表 日期 地点 田块类型 品种 生育期 调查株数(株)发病株数(株)病株率(%)备注 病田率(%)病田率(%)病株率(%)DB23/T 242320197B B 附录B(资料性附录)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模式图 B.1田间气象数据记载图见图B.1。图B.1田间气象数据 B.2马铃薯晚疫病潜在病害侵染曲线及喷药时间见图B.1。图B.2马铃薯晚疫病潜在病害侵染曲线及喷药时间 B.3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程度见图B.3。DB23/T 242320198 图B.3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程度 B.4晚疫病潜在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相对湿度大于90%时持续小数关系见图B.4。图B.4 晚疫病潜在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相对湿度大于90%时持续小数关系 79111315171921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持续时间(h)相对湿度90%时的平均温度()无侵染重度侵染中度侵染轻度侵染极重侵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