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 20.4 0B6 0DB37山东省地方标 准DB 37/T 33962018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Technical R egulations for t he Vegeta tion R estoration i n A bandoned Coal M iningArea2 0 1 8-0 8-1 7发 布 2 0 1 8-0 9-1 7实 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 B 3 7/T 33 96 20 18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玉民、秦光华、于振旭、乔玉玲、张建锋、郭丽华。D B 3 7/T 33 96 20 181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1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的基本原则、废弃地类型及利用方向、植物选择、种苗、塌陷地植被恢复、挖损地植被恢复、占压地植被恢复、养护管理、检查验收、技术档案建立等 相关环节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煤矿区废弃地复垦工程完成后,具备植被恢复条件的煤矿塌陷地、挖损地和占压地的植被恢复。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 7 7 2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 4 2 8 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6 0 0 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7 9 0 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 5 7 7 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验收规范GB/T 1 5 7 7 6 造林技术规程GB/T 1 6 4 5 3.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GB/T 1 6 4 5 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 5 0 3 3 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LY/T 1 0 0 0 容器育苗技术DZ 0 2 1 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煤矿废弃地 abandoned l and o f c oal m i n i n g a rea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塌陷地、挖损地和占压地。3.2煤矿塌陷地 subsided l a n d due t o c o a l m ining由于地下采煤所形成的块状、带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塌陷地面。3.3D B 3 7/T 33 96 20 182煤矿挖损地 d u g l a n d b y c o a l m ining在采煤过程中由于剥离上覆岩土层而破损下凹的地面。3.4煤矿占压地 s u p p r e s s e d land b y coal m i n i n g堆放采煤过程中形成的剥岩废料和选矿剩余物的场地,包括排土场、矸石山等。3.5滑 坡 la nd sl id e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面所发生的下滑移动现象。3.6边 坡 sl op e岩体或土体在自然重力或者人为作用下形成的一定倾斜度的临空面。3.7边坡加固 s l o p e 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对边坡采取的支挡、加固等防护措施。4 基本原则4.1 煤矿废弃地的植被恢复应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当地生产、环境保护的需要进行总体规划,分别采取适宜的治理措施。4.2 应综合采用人工造林、人工种草、封育及蓄排水工程等多项技术措施。4.3 应以土壤修复为主,减轻或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稳固土壤性状,改善生态环境。4.4 应兼顾多种效益,以防护林为主要,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被体系,利用天然更新技术逐步形成多层、异龄的林分结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营造用材林、经济林和风景林。4.5 优先选择乡土植物种和固氮植物种。5 废弃地类型及利用方向5.1 塌陷地5.1.1 浅塌陷地5.1.1.1 地表坡度在 46之间,最低处深度小于 1.5 m 的塌陷地为浅塌陷地。5.1.1.2 无积水浅塌陷地: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或者风景林;季节性积水浅塌陷地:结合排水工程,营造防护林、风景林或深挖垫高后发展“上林下渔”恢复模式。5.1.2 深塌陷地D B 3 7/T 33 96 20 1835.1.2.1 地表坡度在 6以上,最低处深度大于 1.5 m 的塌陷地为深塌陷地。5.1.2.2 无积水深塌陷地:结合采矿剥离物、煤矸石填充塌陷区的整地工程,营造防护林、经济林或风景林;季节性积水深塌陷地:结合排水工程,营造防护林、风景林或深挖发展水产养殖;常年积水深塌陷地:采用挖低垫高的整地工程和排蓄工程,营造防护林或深挖垫高后发展“上林下渔”恢复模式。5.2 挖损地5.2.1 无积水挖损地:坡面植被恢复以水土保持风景林和生态风景林为主,底部进行岩土回填后营造防护林、用材林或风景林。5.2.2 有积水挖损地:常年积水挖损地,适合于发展水产养殖;季节性积水挖损地,岩土回填后营造防护林、风景林,或继续深挖筑塘坝后发展水产养殖。5.3 占压地5.3.1 排土场5.3.1.1 松软岩土排土场:营造防护林、用材林或者经济林。5.3.1.2 坚硬岩石排土场:客土营造防护林或风景林。5.3.2 矸石山客土营造防护林、风景林,进行乔灌草混交。6 植物选择6.1 树种选择6.1.1 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根据立地条件,优先选择具有固氮作用、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萌芽萌蘖能力强、抗干旱耐瘠薄、耐水湿、耐重金属毒害能力强的树种。6.1.2 优先选用优良种源和良种基地生产的种子。6.1.3 选择多树种造林,防止树种单一化,因地制宜地确定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乔木和灌木的合理比例。6.1.4 适宜煤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树种参见附录 A。6.2 草本植物选择6.2.1 优先选择抗旱耐涝耐瘠薄等抗逆性强、生长迅速、水土保持能力强、土壤和水质改良效果好、经济价值高的草本植物。6.2.2 适宜煤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草本植物参见附录 A。7种 苗7.1 种 子7.1.1 选定的林木种子质量达到 GB 7 9 0 8 规定的合格种子标准。7.1.2 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方法,执行 GB 2 7 7 2 的规定。7.1.3 为提高播种造林质量,播种前根据需要可对林木种子进行浸种、催芽、拌药等处理。7.1.4 草本植物种子,采用国家或省级部门规定的一、二、三级种子。D B 3 7/T 33 96 20 1847.2 苗 木7.2.1 使用 GB 6 0 0 0 规定的 I 级苗木,容器苗执行 LY 1 0 0 0 的规定,优先选用 1-2 年生容器苗。7.2.2 营造用材林,应选用种子园、优良种源的种子培育的 GB 6 0 0 0 规定的 1 级苗木以及优良无性系苗木。7.2.3 营造经济林选用品种优良、符合 GB 6 0 0 0 规定的合格苗木。7.2.4 标准未涉及的树种,可根据当地情况选用优良品种的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无病虫害、1 年2年生苗木。7.2.5 栽植前根据树种特性进行修根、截干、剪梢、剪叶、抹芽等修剪,同时要对苗木根系进行浸水、蘸泥浆等处理,也可以使用生根剂、蒸腾抑制剂、菌根进行处理。8 塌陷地植被恢复8.1 整地与土壤改良8.1.1 整地时间春季造林在前一年冬季封冻前整地,雨季造林在当年春季整地。8.1.2 整地方法8.1.2.1 在坡度较缓且深度较浅的塌陷地边坡地段,进行土地平整、穴状整地或者水平阶整地。8.1.2.2 在坡度较陡且坡面较长的地段进行坡面整理和鱼鳞坑整地。8.1.2.3 条台田整地,挖深垫高、平整土地。8.1.3 土壤改良8.1.3.1 在无表土的立地上,依树种和林种以及苗木规格挖 30 c m 3 0 c m30 c m 5 0 c m50 c m 40 c m 规格的栽植穴,穴内全部客土,穴间客土厚度大于等于 20 c m。8.1.3.2 在有表层土的立地上,若表土层污染严重,与耕作层土质有较大差别,要选择适宜的抗逆性强的植物种进行种植,或者对栽植穴进行客土改良后进行栽植。若表土层与耕作层土壤相近,无需进行客土改良。8.2 造 林8.2.1 造林时间可在春季、雨季或秋季造林。8.2.2 造林方式采用纯林或者混交造 林方式,混交方式有块状、带状、行间和株间混交,采用乔木树种与灌木 树种,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喜光树种与耐荫树种、常绿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8.2.3 造林密度8.2.3.1 防护林: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造林密度可选择 3000 株/hm21 00 00 株/hm2,生长速度快、立地条件好的地段造林密度要小,反之则大。D B 3 7/T 33 96 20 1858.2.3.2 用材林: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造林密度可选择 2 0 0 0 株/h m24 0 0 0 株/h m2,生长速度快、立地条件好的地段造林密度要小,反之则大。以灌木为主的用材林造林密度可选择 6 0 0 0 株/hm2 1 00 00株/hm2。8.2.3.3 经济林: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造林密度可选择 1 0 0 0 株/hm25000 株/h m2。生长速度快、立地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地段造林密度要小,反之则大。8.2.3.4 风景林:依据树种生长特性和立地条件造林密度可选择 4000 株/h m26000 株/h m2,生长速度快、立地条件好的地段造林密度要小,反之则大。8.2.4 造林方法8.2.4.1 采用植苗造林或播种造林,植苗造林主要采用容器苗造林,裸根苗造林前苗木根部需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或者蘸泥浆。8.2.4.2 植苗造林栽植深度根据立地条件、土壤墒情和树(草)种特性而定,立地条件好、土壤墒情好、不定根产生能力强的苗木可适当深栽,一般埋土高度在根径以上 3 c m 4 c m,反之则浅栽。8.2.4.3 播种造林,播种量应根据种子质量、种子大小、立地条件、树种及造林密度确定,采用穴播或条播。a)穴播,人工挖穴,穴径 0.2 m 0.3 m,深 0.15 m 0.2 m,穴内松土,清除石砾,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 3 倍5 倍,播后踩实;b)条播,结合水平犁沟整地,沟底松土,均匀播入,覆土厚度同穴播,播后压实。8.3 种 草8.3.1 播种方式采用条播、穴播和撒播的播种方式,参照GB/T 1 6 4 5 3.2 执行。8.3.2 播种量执行GB/T 1 6 4 5 3.2 中的相关要求。8.3.3 播 期8.3.3.1 春播地面温度回升至 12 以上,土壤墒情较好时进行。8.3.3.2 春旱不宜播种时,可以夏播,并选在雨季来临和透雨后进行。8.3.3.3 秋播不宜太晚,应保证出苗后至少有一个月的生长期,利于越冬。8.3.4 播种深度根据土壤墒情和草种特性而定,土壤墒情好、萌芽力强的草种可深播,反之则浅播,一般播种深度在1 cm3 cm。8.4 排蓄工程在进行植被恢复的同时,对于易积水、坡度在10以上的塌陷地需辅以排蓄工程,排蓄工程的建设执 行 G B/T 1 64 53.4。9 挖损地植被恢复9.1 覆土法D B 3 7/T 33 96 20 1869.1.1 在坡度不大(小 于 1 0)的缓坡上进行覆土,创造植物生存条件,利用人工造林和播种的方法,达到恢复植被的效果。9.1.2 覆土厚度视栽种植物种类而定,造林地覆土厚度至少 50 c m,种草覆土厚度至少 25 c m 以上。9.1.3 对于易发生土壤流失的地段,可以采用浆砌片石或钢筋混凝土在开采面上固定形成框格,防止土壤被雨水冲刷,在框格内回填客土创造植物生长条件。9.1.4 根据安全、实用与美观的原则,设置正方形、菱形、拱形等多种形式。9.1.5 框架按矩形或正方形布置,其间距视边坡坡率大小而定。边坡坡率越大,间距越小。9.1.6 造林方法参见 8.2。9.1.7 种草方法参见 8.3。9.2 阶梯法9.2.1 适用于坡度小于 20的开采面。将开采面设计为阶梯状,在每一阶梯平台上修筑种植槽,在种植槽内种植乔灌木和草本植物。9.2.2 为确保边坡的稳定与安全,必须根据开采面的稳定特征设计阶梯间的坡面度。9.2.3 综合考虑植物生长、水土流失和排水沟布设等因素设计阶梯宽度,小平台宽度 2.5 m 5.0 m,大平台大于 5.0 m。9.2.4 阶梯高度应小于或等于所选树种成熟高度,以 10.0 m15.0 m 为宜。9.2.5 种植槽内覆土厚度应达到 50 c m 以上。9.2.6 每一阶梯的排水量为上面梯级排水量的总和。9.2.7 采用喷淋或滴灌等形式进行灌溉。9.2.8 造林方法参见 8.2。9.2.9 种草方法参见 8.3。9.3 喷播复绿法9.3.1 适用于坡度大于 20的陡峭石壁和土质坡面。9.3.2 坡度小于 45的土质坡面可采用直接喷播复绿。9.3.3 在坡度大于 45的开采面上构筑稳定结构层,如铁网、三维网等,然后将草种、肥料、粘合剂、保水剂、土壤改良剂等均匀喷射到稳定结构层上。对铺设的铁网与锚杆等设施,需采取符合规范的防锈措施进行防蚀处理。9.3.4 选用根系发达,萌蘖能力强、生长迅速以及抗逆性强、适于粗放管理的灌木和草本植物。9.3.5 需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用不同的灌木和草本进行混播,以达到覆盖度、根系、生长期、抗逆性等方面优势互补的效果。9.3.6 灌木喷播的播种方式、播种量、播种深度参见 8.2。9.3.7 草本喷播的播种方式、播种量、播种深度参见 8.3。10 占压地植被恢复10.1 整地与土壤改良10.1.1 整地时间参 见 8.1.1。10.1.2 整地方法D B 3 7/T 33 96 20 18710.1.2.1 排土场整地a)排土场整地包括其顶部和边坡;b)将含有不良成分的岩土堆放于底层,品质适宜的土层置于上层,富含养分的土层覆于顶部或表层;c)排土场最终坡度应与土地利用方向一致,边坡宜采用水平阶及鱼鳞坑整地方式,顶部采用穴状整地方式;d)排土场边坡及顶部设置排水控水工程。10.1.2.2 矸石山整地a)大块矸石堆放于底层,较小矸石堆放于上层,压实一层,充填一层;b)矸石山的坡度应与土地利用方向一致;c)矸石山进行植被恢复前要覆盖客土,客土厚度一般 0.5 m 0.8 m 之间;d)边坡采用水平阶及鱼鳞坑整地方式,顶部采用穴状整地方式;e)矸石山边坡及顶部设置排水控水工程。10.2 造林造林时间、树种选择、造林密度及造林方法参见8.2。10.3 种草播种方式、播种量、播期、播种深度见8.3。10.4 边坡治理工程当排土场与矸石山边坡坡度达到自然安息角时,应构筑边坡治理工程,按照GB 5 0 3 3 0 技术要求。11 养护管理11.1 灌溉11.1.1 根据地势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平缓地段采用沟灌和滴灌,坡度较大的地段采用穴灌和滴灌,高低起伏的地段采用穴灌。11.1.2 造林或种草后,进行及时灌溉,灌溉量为渗水深度 2 0 c m 5 0 c m,并采取覆盖措施以保持水分。11.1.3 造林或种草成活后 1 年2 年,植物生长期内,视土壤水分情况浇水 1 次2 次,保持土壤含水量为大田持水量的 7 0%以上。11.2 施肥在种植前,应结合整地预先施入基肥,每公顷施农家肥或者有机肥15000 kg30000 kg和适量过磷酸钙、复合肥等。种植后1 年2 年生长期内结合降雨或浇水情况,适量追肥。11.3 除草造林后前2年,每年在树穴周围半径0.3 m范围内进行2 次3 次松土除草。11.4 病虫害防治D B 3 7/T 33 96 20 18811.4.1 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措施防治病虫害。11.4.2 对植物材料进行严格检疫,避免从外地引进有病虫害的植物材料。11.4.3 如发现病虫害发生,应及时进行防治,化学农药的使用标准按照 G B 4285 规定。11.5 培土大雨或暴雨后水土流失严重坡面地段要及时培土,尽快恢复原有平整坡面,培土后要压实以保证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11.6 定株和补植11.6.1 播种造林出苗后应进行定株或移栽,以形成合理的造林密度。定株分 2 次3 次进行,去劣留优,根据经营目的,每穴可留 1 株数株,对于条播以形成合理的株距为宜。11.6.2 造林成活率低于 8 5%,或者造林成活率虽然达到 85%,但呈片状死亡的,应及时进行补植;死亡率较高的种草地块,也应进行补植,补植时应选择相同或更适宜树(草)种。11.7 边坡工程养护管理执 行 G B 5 03 30 和 D Z 0 21 9。11.8 排蓄工程养护管理执 行 G B/T 1 64 53.4。12 检查验收12.1 造林执行 G B/T 15776 规定。12.2 种草执行 G B/T 15773 规定。13 技术档案建立建立塌陷地、挖损地和占压地的植被恢复、养护管理等各个植被治理手段的完整系统技术档案。植被恢复技术档案按照或参照GB/T 1 5 7 7 6 进行。D B 3 7/T 33 96 20 189A A附录A(资料性附录)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主要植物材料类别 种类乔木侧柏(Pl at yc la du s o r i e n t a l i s)、雪松(Ce dr us d e o d a r a)、白皮松(P in us b un ge an a)、合欢(A lb iz ia j ul ib ri ss in)、苦楝(M el ia a ze da ra ce)、盐肤木(R h u s ch in en si s)、旱柳(S al ix m at su da na)、黑 杨(Po pu lu s ai ge ir os)、栾 树(Ko el re ut er ia p a n i c u l a t a)、白榆(Ul mu s p u m i l a)、白蜡(Fr ax in us c h i n e n s i s)、黄栌(C o t i n u s c og gy gr ia)、水杉(M e t a s e q u o i a g ly pt os tr ob oi de s)、构树(Br ou ss on et ia pa py ri fe ra)、臭椿(Ai la nt hu sal ti ss im a)、刺槐(R o b i n i a p se ud oa ca ci a)、桑树(Mo ru s a l b a)、黄葛兰(Mi ch el ia xal ba)、鹅掌 楸(Li ri od en dr on ch in en se)、枫杨(Pt er oc ar ya st en op te ra)、悬铃 木(Pl at an u sac er if ol ia)、梧桐(Fi rm ia na pl at an if ol ia)、女贞(P a e o n i a s uf fr ut ic os a)、楸树(Ca ta lp a b u n g e i)、泡桐(Pa ul ow ni a t o m e n t o s a)、桃(Pr un us pe rs ic a)、李(Pr un u sce ra si fe ra)、苹果(Ma lu s p u m i l a)、君迁子(Di os py ro s l o t u s)、山楂(Cr at ae gu spi nn at if id a)、花椒(Za nt ho xy lu m bu ng ea nu m)、核 桃(Ju gl an s re gi a)、山杏(Ar me ni ac asi bi ri ca)、紫薇(La ge rs tr oe mi a i n d i c a)、青檀(Pt er oc el ti s ta ta ri no wi i)、海州常山(Cl er od en dr um t r i c h o t o m u m)、丝棉木(Eu on ym us b u n g e a n u s)等。灌木藤本胡枝子(Le sp ed ez a bi co lo r)、紫穗槐(A m o r p h a f ru ti co sa.)、沙棘(Hi pp op ha e rh am no id es)、柠条(C a r a g a n a Ko rs hi ns ki i.)、四翅滨黎(At ri pl ex c a n e s c e n s)、锦鸡儿(Ca ra ga nasi ni ca)、金银木(Lo ni ce ra m a a c k i i)、金山荚蒾(V i b u r n u m ch in sh an en se)、蒙古莸(Ca ry op te ri s m o n g h o l i c a)、火棘(Py ra ca nt ha fo rt un ea na)、黄杨(Bu xu s si ni ca)、夹竹桃(Ne ri um i n d i c u m)、冬青卫矛(Eu on ym us ja po ni cu s)、海桐花(Pi tt oa po ru m to bi ra)、腊梅(Ch im on an th us p r a e c o x)、含笑(Mi ch el ia f i g o)、十大功劳(Ma ho ni a fo rt un ei)、南天竹(N a n d i n a d om es ti ca)、山胡椒(Li nd er a gl au ca)、黄荆(V it ex n eg un do)、野蔷薇(R o s a mu lt if lo ra)、扁担杆子(Gr ew ia b i l o b a)、紫藤(Wi st er ia s i n e n s i s)、南蛇藤(C el as tr us o rb ic ul at us)、扶芳藤(Eu on ym us f o r t u n e i)、地锦(Pa rt he no ci ss ustr ic us pi da ta)、毛茛(Ra nu nc ul us j a p o n i c u s)等。草本含羞草(Mi mo sa p u d i c a)、狗牙根(Cy no do n da ct yl on)、爬山虎(Pa rt he no ci ss ustr ic us pi da ta)、苜蓿(Me di ca go sat iv a)、沙打旺(As tr ag al us ad su rg en s)、狗尾草(Se ta ri avi ri di s)、地 肤(K o c h i a sc op ar ia)、显子草(Ph ae no sp er ma g l o b o s a)、千根草(Eu ph or bi ath ym if ol ia)、知风草(Er ag ro st is f e r r u g i n e a)、金荞麦(Fa go py ru m di bo tr ys)、牛膝(Ac hy ra nt he s bi de nt at a)、莲子草(Al te rn an th er a Se ss il is)、马齿苋(Po rt ul ac aol er ac ea)、雀舌草(St el la ri a u l i g i n o s a)、酢浆草(O x a l i s co rn ic ul at a)、二色补血草(Li mo ni um b i c o l o r)、飞扬草(Lo ni ce ra j a p o n i c a)、苦苣菜(S on ch us o le ra ce us)、鸡屎藤(Pa ed er ia s c a n d e n s)、附地菜(T r i g o n o t i s pe du nc ul ar is)、抱茎苦荬菜(I x e r i d i u m s on ch if ol iu m)、茜草(R u b i a c or di fo li a)、黄花蒿(Ar te mi si a a n n u a)、蒺藜(Tr ib ul us te rr es te r)、求米草(O pl is me nt ls u nd ul at if ol iu s)、裂叶牵牛(Ph ar bi ti she de ra ce a)、野艾蒿(A rt em is ia l av an du la ef ol ia)、荩草(Ar th ra xo n hi sp id us)、鸭跖草(Co mm el in a c o m m u n i s)、野大豆(Gl yc in e s o j a)、地肤(Ko ch ia sc op ar ia)、猪毛菜(Sa ls ol aD B 3 7/T 33 96 20 1810类别 种类co ll in a)、鬼针草(Bi de ns p i l o s a)、草木犀(M el il ot us o ff ic in al is)、水葱(Sc ir pu sva li du s)、泽泻(A l i s m a or ie nt al e)、香蒲(T y p h a a ng us ta ta)、黄菖蒲(I r i s en sa ta)、芡实(Eu ry al e fe ro x)、红廖(Po ly go nu m or ie nt at e)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