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91.100.30 Q13 DB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64/T 17462020 高延性混 凝土加固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with high ductile concrete 2020-07-28 发布 2020-10-27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64/T 17462020 I 目 次 前言.III 引言.I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符号.3 4.1 材料性能.3 4.2 抗力和作用效应.3 4.3 计算系数.3 5 基本规定.3 6 高延性混凝土原材料.4 6.1 合成纤维.4 6.2 其他原材料.5 7 高延性混凝土性能及质量检验.5 7.1 拌合物性能.5 7.2 力学性能及耐久性.6 7.3 高延性混凝土进场检验.7 7.4 高延性混凝土性能检验.7 8 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8 8.1 一般规定.8 8.2 配合比确定.8 9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9 9.1 一般规定.9 9.2 砌体抗压加固.9 9.3 砌体抗剪加固.11 9.4 砌体抗震加固.12 9.5 加固砌体结构抗震能力计算.12 9.6 构造要求.15 9.7 施工及施工质量验收.19 10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混凝土构件.21 10.1 一般规定.21 10.2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加固计算.21 10.3 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计算.22 DB64/T 17462020 II 10.4 钢筋混凝土柱正截面抗压加固计算.23 10.5 构造要求.25 10.6 施工及施工质量验收.27 11 砖砌体及砌块砌体构件加固与修复.28 附录A(规范性附录)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31 附录B(规范性附录)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农村危房.33 附录C(资料性附录)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记录表.42 DB64/T 17462020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宁夏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负责起草,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管理中心、宁夏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站、宁夏大学、宁夏建投设计研究总院、宁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宁夏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高延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程建设指挥部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明科、朱世平、舒宏博、车佳玲、邵海东、夏振华、张思海、刘志远、郜宝田、刘振华、谭伏波、景武斌、卜新星、王伏军、王俊淋、马义飞、连云飞、郭崇、张扬、高勇、王鹏、慈 强、景冬花、王楠、王亚鹏。DB64/T 17462020 IV 引 言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第9章和附录B与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相关的专利的使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保证,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专利持有人姓名:邓明科等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13号。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DB64/T 17462020 1 高 延性混 凝土加固 技术规 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延性混凝土的术语、符号、基本规定、原材料、性能及质量检验、配合比设计、加固砌体结构、加固混凝土构件、砖砌体及砌块砌体构件加固与修复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房屋建筑和一般构筑物的砌体结构和混凝土构件设计、施工及验收。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159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T 12573 水泥取样方法 GB/T 13693 道路硅酸盐水泥 GB/T 14684 建设用砂 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8046 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 5000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2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T 50081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2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10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 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67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 50550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702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 50728 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 JGJ 63 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T 70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JGJ/T 104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 116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 161 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 DB64/T 17462020 2 JGJ/T 193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 JGJ/T 322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 JGJ/T 363 农村住房危险性鉴定标准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高延性 混凝 土 high ductile concrete 由胶凝材料、骨料、外加剂和合成纤维等原材料组成,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成型以后,具有高韧性、高抗裂性能的特种混凝土。3.2 等效弯 曲强 度 equivalent flexural strength 试件弯曲韧性试验时,采用等效弯曲荷载计算所得的抗弯强度。3.3 等效弯 曲韧 性 equivalent flexural toughness 试件弯曲韧性试验时等效弯曲强度与挠跨比的乘积,与等效弯曲强度一起作为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的评价指标。3.4 材料强 度利 用系 数 strength utilization factor of material 考虑加固材料自身变形能力高于砌体或混凝土,以及在二次受力条件下其强度得不到充分利用所引入的折算系数。3.5 高延性 混凝 土立 方体 抗压 强度标 准值 standard value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for high ductile concrete 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 100 mm 的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标准试件,在标准养护 60 d 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3.6 农村危 房 rural dangerous building 根据 JGJ/T 363鉴定的危险性等级为 C 级和 D 级的农村住房,以及危险性等级为 A、B级但抗震能力不满足 JGJ 161相关规定的农村住房。3.7 高延性 混凝 土面 层加 固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high ductile concrete layer 在原结构构件表面增设一定厚度的高延性混凝土,提高结构整体性、结构构件承载力和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3.8 DB64/T 17462020 3 高延性 混凝 土条 带加 固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high ductile concrete strip 在结构关键部位增设一定宽度和厚度的高延性混凝土条带,提高结构整体性、结构构件承载力和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3.9 配筋高 延性 混凝 土面 层加 固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reinforced high ductile concrete layer 在原结构构件表面增设一定厚度的配筋高延性混凝土,提高结构整体性、结构构件承载力和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3.10 加锚式 钢筋 mechanically anchored steel bar 采用机械锚固的方式固定在混凝土里边的钢筋。3.11 胶锚式 钢筋 structural glue anchored steel bar 采用结构胶锚固的方式固定在混凝土里边的钢筋。4 符号 4.1 材料性 能 dC 高延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dE 高延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N/mm2);ceuf 等效抗压强度(N/mm2);df 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dff 高延性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值(N/mm2);dkf 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dtf 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duf 边长100mm的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值(N/mm2);du,kf 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equf 等效弯曲强度(N/mm2);m0f 原构件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euW 等效弯曲韧性(kJ/m3);cuW 等效抗压韧性(kJ/m3)。4.2 抗力和作 用效 应 dV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构件提高的受剪承载力(N);EV 考虑地震组合的墙体剪力设计值(N);MEV 原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N);sV 墙体采用配筋面层加固后,水平方向钢筋承担的剪力(N)。4.3 计算系 数 d 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DB64/T 17462020 4 d1 高延性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值;k0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时墙体侧向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0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基准增强系数;com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5 基本规 定 5.1 高延性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应符合本规程相关要求,同时应满足设计要求。高延性混凝土适用的环境温度不应超过90。5.2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和加固混凝土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a)砌体结构或混凝土构件经可靠性鉴定或抗震鉴定确认需要加固时,应根据鉴定结论和业主方提出的要求,由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和施工单位按本规程的规定和业主的要求进行加固设计和施工,同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b)加固后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结构的重要性和加固设计使用年限综合确定,并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c)对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结构,应在加固设计文件中提出相应的临时性安全措施,并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d)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e)采用配筋的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 GB 50010中的有关规定。5.3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的砌体结构及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 GB 50011 及 GB 50023的有关规定。5.4 高延性混凝土季节性施工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冬期施工应符合 JGJ/T 104 的有关规定,并应采取保温措施。高延性混凝土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宜低于 5。b)冬期室内施工时,应监测室内温度,且不宜浇水养护。c)冬期施工,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可采用热空气或带烟囱的火炉加速干燥。d)湿拌高延性混凝土冬期施工时,应适当缩短高延性混凝土凝结时间,但应经试配确定。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的储存容器应采取保温措施。e)寒冷地区不宜进行冬期施工。f)雨天不宜进行外墙高延性混凝土施工,如施工时,应采取防雨措施,且高延性混凝土终凝前不应受雨淋。g)在高温、多风、空气干燥的季节进行室内高延性混凝土施工时,宜对门窗进行封闭。h)夏季施工时,高延性混凝土应随拌随用,压抹高延性混凝土时应控制好各层压抹的间隔时间。i)夏季气温高于30 时,外墙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应采取措施遮阳,并应加强养护。6 高延性 混凝 土原材 料 6.1 合成纤 维 6.1.1 高延性混凝土采用合成纤维作为增韧材料,合成纤维应为单丝纤维或粗纤维。纤维不应对人体、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涉及与生产、使用有关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应符合我国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6.1.2 制备高延性混凝土所用合成纤维的规格宜符合表 1的规定。DB64/T 17462020 5 表1 合成纤 维的 规格 外 形 公称长度(mm)当量直径(m)单丝纤维 415 1250 粗纤维 1560 100 6.1.3 合成纤维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合成纤 维的 力学 性能 项 目 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N/mm2)1200 初始模量(N/mm2)30.0103 断裂伸长率(%)7.0 耐碱性能(极限拉力保持率)95%6.1.4 合成纤维的密度、熔点、吸水率等主要物理性能参数宜经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合成纤维可按表3取值。表3 合成纤 维的 物理 性能 项目 聚丙烯纤维 聚丙烯粗纤维 聚乙烯醇纤维 截面形状 圆形或异形 圆形或异形 圆形 密度(g/cm3)0.900.92 0.900.93 1.281.30 熔点()160176 160176 215220 吸水率(%)0.1 0.1 5 6.2 其他原 材料 6.2.1 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并应符合 GB 175或 GB/T 13693的相关规定。6.2.2 骨料应符合 GB/T 14684的规定,并宜采用中砂,细度模数宜为 2.33.0,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 mm。6.2.3 高延性混凝土宜采用减水率不小于 25%的高性能减水剂。外加剂应符合 GB 8076和 GB 50119的规定。6.2.4 高延性混凝土中宜复合掺用粒化高炉矿渣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等级不应低于 II级。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GB/T 1596和 GB/T 18046的规定。6.2.5 拌合用水应符合 JGJ 63的规定。DB64/T 17462020 6 7 高延性 混凝 土性 能及 质量 检验 7.1 拌合物 性能 7.1.1 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不得离析、泌水,纤维不得聚团,并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7.1.2 用于砌体结构加固的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其拌合物的稠度宜为 28 mm33 mm;用于混凝土构件加固的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其拌合物的稠度宜为 26 mm31 mm。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的测试方法应符合JGJ/T 70的相关规定。7.1.3 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应符合 JGJ/T 322的规定。表4 高延性 混凝 土拌 合物 中水 溶性氯 离子 最大 含量 环境条件 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胶凝材料的质量百分比)/%配筋高延性混凝土 配预应力筋 的高延性混凝土 不配筋 的高延性混凝土 干燥环境 0.30 0.06 1.00 潮湿但不含氯离子的环境 0.20 潮湿且含有氯离子的环境、盐渍土环境 0.10 除冰盐等侵蚀性物质的腐蚀环境 0.06 7.1.4 高延性混凝土在施工时,应按产品要求的用水量拌合,不得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添加水。7.2 力学性 能及耐 久性 7.2.1 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如表 5所示。表5 高延性 混凝 土的 主要 力学 性能指 标 指标类别 标准养护龄期 性能指标 等效弯曲韧性(kJ/m3)3d 60.0 60d 40.0 等效弯曲强度(N/mm2)3d 5.5 60d 6.5 抗折强度(N/mm2)3d 9.0 60d 11.0 立方体抗压强度(N/mm2)3d 20.0 60d 50.0 注1:表中性能指标均指试验值,试验值的计算方法应符合第7.4.3条有关规定。注2:测试等效弯曲韧性、等效弯曲强度和抗折强度的试件尺寸为40 mm40 mm160 mm;测试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试件尺寸为100 mm100 mm100 mm,且不考虑尺寸换算系数。7.2.2 高延性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满足表 6的有关规定,同时应满足 GB 50010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DB64/T 17462020 7 表6 高延性 混凝 土的 主要 耐久 性能指 标 指标类别 等级要求 抗冻试验(快冻法)F200 抗水渗透试验(逐级加压法)P10 抗氯离子渗透(RCM 法)RCM-IV 抗硫酸盐侵蚀 KS90 7.2.3 高延性混凝土的计算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a)强度等级为 Cd50 的高延性混凝土,其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df 取值为 27.6 N/mm2,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dtf 取值为 3.8 N/mm2。b)强度等级为Cd50的高延性混凝土泊松比可取0.14,受压和受拉弹性模量取值为2.20104 N/mm2。7.3 高延性 混凝 土进 场检 验 7.3.1 高延性混凝土进场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高延性混凝土进场时应复验,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用于施工。b)进场的高延性混凝土应查验和收存型式检验报告、使用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或产品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c)进场复验应测试高延性混凝土标准养护 3 d 龄期的等效弯曲强度、等效弯曲韧性、抗折强度、立方体抗压强度,以表5中3 d龄期的性能指标作为进场复验指标要求。进场复验的性能测试方法应符合第7.4.1条的规定。7.3.2 高延性混凝土性能检验每100 t应为一个检验批,不足 100 t 的应按一个检验批计,每一检验批应为一个取样单位。高延性混凝土的取样应满足下列规定:a)取样方法应按 GB/T 12573执行。取样应有代表性,每一检验批取样总量不宜少于 40kg。b)每一检验批取得的试样应充分混合均匀,分为两等份,其中一份应按第7.4节规定的项目和方法进行检验,另一份应密封保存至有效期,以备仲裁检验。7.4 高延性 混凝 土性 能检 验 7.4.1 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场检验及最终力学性能检验评定的标准试件制作和性能测试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a)按照 GB/T 50081 的有关规定进行试件制作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且高延性混凝土标准试件尺寸为 100 mm 100 mm 100 mm,以该尺寸试件的强度测试结果确定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且不考虑尺寸换算系数。b)按照 GB/T 50081 的试件制作方法制作尺寸为 40 mm 40 mm 160 mm的标准试件,并按 GB/T 17671的有关规定进行三点抗折试验,确定高延性混凝土的抗折强度。c)按照 GB/T 50081 的试件制作方法制作尺寸为 40 mm 40 mm 160 mm 的标准试件,并按附录 A 的方法进行抗弯试验,确定高延性混凝土的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7.4.2 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检验应按第7.4.1条规定测试试件标准养护 60d的力学性能。b)同一批次用于立方体抗压、抗折和抗弯试验的试块应分别留置不少于 3组,每组 3个试块。c)对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检验,除应留置以上试块进行标准养护测试力学性能外,尚应留置同等数量和规格的高延性混凝土试块进行同条件养护,同条件养护时的等效养护龄期可取日DB64/T 17462020 8 平均温度逐日累计达到 1200 d 时所对应的龄期。日平均温度为 0 以下的龄期不计入。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检验的具体规定应按 GB 50204相关规定执行。7.4.3 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试验值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a)高延性混凝土的等效弯曲强度试验值和等效弯曲韧性试验值取 3 个试件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b)高延性混凝土的抗折强度试验值的计算应符合 GB/T 17671 的有关规定。c)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检验评定应符合 GB/T 50107 的有关规定,且不考虑尺寸换算系数。7.4.4 当设计文件对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抗水渗透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耐久性能有要求时,尚应按 GB/T 50082的有关规定进行试验测试,并按JGJ/T 193的有关规定进行等级评定,其评定结果应符合第 7.2.2条的规定。高延性混凝土的耐久性试验中,抗冻试验采用“快冻法”,抗水渗透试验采 用“逐级加压法”,抗氯离子渗透试验采用“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 法)”。7.4.5 实际工程需要检验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时,应按 GB/T 50081的有规定进行试件制作和试验测定,且高延性混凝土标准试件尺寸为 100 mm 100 mm 300 mm。8 高延性 混凝 土配合 比设 计 8.1 一般规 定 8.1.1 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同时满足试配强度和韧性的要求,并应满足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要求。8.1.2 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要求。8.1.3 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8.1.4 高延性混凝土中纤维的体积率不宜小于 0.5%,且应以试验结果最终确定。8.2 配合比 确定 8.2.1 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试验确定。在缺乏试验依据的情况下,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a)高延性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宜大于 0.50,砂胶比不宜大于 0.80。b)高延性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可按表 7 选取,并应经试配确定:表7 高延性 混凝 土的 水泥 最小 用量 最大水胶比 0.50 0.45 0.40 0.35 水泥最小用量(kg/m3)300 320 340 360 c)水泥用量不宜大于 450 kg/m3。d)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硅灰等)的品种、掺量应经过试配确定;矿物掺合料掺量宜为拌合物总质量的 20%40%。8.2.2 在试配过程中,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进行高延性混凝土强度试验,其中一个可为依据表7计算后调整拌合物的试拌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胶比宜较试拌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5。8.2.3 高延性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确定后,尚应采用该配合比进行不少于三盘高延性混凝土的重复试验,每盘高延性混凝土应至少成型一组试件,每组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配制强度。DB64/T 17462020 9 8.2.4 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抗压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du 0 du,k1.645,ff+(1)式中:du,0f 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抗压强度;du,kf 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高延性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标准差,宜通过试验确定;当无可靠试验依据时,可取0.08du,kf。8.2.5 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除应符合第 7.2.1 条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设计要求。8.2.6 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试配、调整时,试配的高延性混凝土试件的测试龄期宜取3 d,最终以 60 d龄期的配制强度为准。8.2.7 高延性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确定后,应进行生产适应性验证。9 高延性 混凝 土加 固砌 体结 构 9.1 一般规 定 9.1.1 本章适用于正常使用工况以及抗震设防烈度为 68度的砖砌体和砌块砌体结构或构件的加固。9.1.2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墙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结构加固前应进行检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确定加固方案。b)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结构时,面层厚度一般为 10 mm25 mm;当面层厚度大于 30 mm时,应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内增设钢筋网片,形成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9.1.3 对砌体结构加固之前,应将加固部位原有装饰面层铲除干净,并应剔除加固部位松散、风化严重的块体和砌筑砂浆,必要时应对残损部位进行局部拆除补砌。9.1.4 对砌体结构农村危房,可按照附录 B的有关规定,采用高延性混凝土进行构造加固。9.2 砌体抗 压加 固 9.2.1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轴心受压构件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com m0 m0 d d d s y sN f A fA fA(+)(2)式中:N 构件轴向压力设计值;com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可根据加固后截面的高厚比及配筋率,按 GB 50702的规定取值;m0f 原构件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m0A 原构件截面面积;d 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取d=0.15;df 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dA 新增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截面面积;s 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体,取s0.80=;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s0.70=;yf 新增竖向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sA 新增受压区竖向钢筋截面面积。DB64/T 17462020 10 9.2.2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偏心受压构件(图 1)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m0 m d d s y s s s dN f A fA fA A+(3)N m0 ms d ds s y s 0()dNe f S f fAh a+S+(4)此时,钢筋的应力s(单位为MPa,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压应力),应根据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按下列规定确定:当b(即小偏心受压)时 s=650 800(5)y syff(6)当b(即大偏心受压)时 sy=f(7)0=/xh(8)其中截面受压区高度 x,可由下式确定:m0 mN d dN s y s N s s N0df S f f Ae Ae=+S+(9)Na/2)e ee h a=+(10)Na/2)e ee h a=+(11)2a=(1 0.022)2200he(12)式中:s 钢筋的应力,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压应力,单位为兆帕(MPa),mA 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d 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取d=0.15;dA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s 偏心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体,取s0.90=;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s0.80=;Ne 离轴向力 N作用点较远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轴向力N作用点的距离;msS 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sA 重心的面积矩;dsS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sA 重心的面积矩;b 加固后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的界限值,对 HPB300级钢筋,取 0.575;对 HRB335级钢筋,取0.550;对 HRB400级钢筋,取 0.518;mNS 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 N作用点的面积矩;dNS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 N作用点的面积矩;Ne 离轴向力 N作用点较近一侧钢筋的重心至轴向力 N作用点的距离;e 轴向力对加固后截面的初始偏心距,按荷载设计值计算,当 0.05 eh 时,取=0.05 eh;ae 加固后的构件在轴向力作用下的附加偏心距;加固后的构件高厚比;h 加固后的截面高度;0h 加固后的截面有效高度;aa 和 分别为离轴向力 N作用点较远和较近一侧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外侧边缘的距离;sA 距轴向力 N 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sA 距轴向力 N 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DB64/T 17462020 11 sa as s sa a(a)小 偏心 受压(b)大 偏心 受压 图1 加固后 的偏 心受 压构 件 9.3 砌体抗 剪加 固 9.3.1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的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mdVVV+(13)式中:V 墙体剪力设计值;mV 原墙体受剪承载力,按GB 50003 计算;dV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9.3.2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的受剪承载力提高值dV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d d dt s0.7 V f bh V=+(14)shs s yh0.8AV fhs=(15)式中:dtf 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dtf 按第 7.2.3条规定取值;当有可靠试验资料时,取值可根据试验结果确定;d 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墙体抗剪加固时,可取d0.66=;b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双面加固时,取其厚度之和);h 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方向长度;sV 墙体采用配筋面层加固后,水平钢筋承担的剪力;s 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可取s0.9=;yhf 水平向钢筋的强度设计值;shA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水平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s 水平向钢筋的间距。DB64/T 17462020 12 9.4 砌体抗 震加 固 9.4.1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可用于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增设或补设高延性混凝土-砌体组合圈梁及组合构造柱,增强结构的整体性与综合抗震能力。9.4.2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对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时,宜采用双面加固,也可采用单面加固。9.4.3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按下式验算:dE R0REVVV+(16)式中:EV 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R0V 原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按 GB 50003 计算;dV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第 9.3.2 条计算;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RE 为 0.85。9.5 加固砌 体结 构抗 震能 力计 算 9.5.1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的砌体结构楼层和墙段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其抗震能力指数:s 120=(17)式中:s 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加固增强系数,可按第 9.5.3 条计算;0 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应分别按GB 50023 规定的有关方法计算;1、2 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况,按 GB 50023 的有关规定取值。9.5.2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按 GB 50011的规定只选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不计入构造影响时 p R0 ijVV(18)计入构造影响时 p 1 2 R0 ijVV(19)式中:V 墙段的剪力设计值;pij 加固后第 i楼层第 j墙段抗震能力增强系数,可按式(21)确定;R0V 墙段原有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 GB 50003 有关规定计算;但其中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JGJ 116 的有关规定采用。9.5.3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楼层和墙段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p01p0(1)1nij ijjiiAA=+(20)w0p0w02401240ijtt=+(21)式中:pi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第 i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pij 第i楼层第 j墙段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增强系数;DB64/T 17462020 13 0 基准增强系数,240mm 厚墙体可按表 8 取值,也可按式(22)进行计算;0 iA 第 i楼层中验算方向原有抗震墙在 1/2 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0 ijA 第 i楼层中验算方向面层加固的抗震墙 j墙段在 1/2 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n 第 i楼层中验算方向上的面层加固抗震墙的道数;w0t 原墙体厚度(mm)。9.5.4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1.0。9.5.5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0 按下式计算:d0ME00.851VV=+(22)注: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00.8 f 时,基准增强系数0 应乘以0.8进行折减,f 为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式中:ME0V 240mm厚原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 GB 50003计算。0 也可按表 8取值。表8 高延性 混凝 土面 层加 固的 基准增 强系 数0 0(N/mm2)面层 厚度(mm)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值(N/mm2)单面加固 双面加固 原墙体砂浆强度/(N/mm2)原墙体砂浆强度/(N/mm2)0.4 1.0 2.5 5.0 7.5 10 0.4 1.0 2.5 5.0 7.5 10 1.0 10 50 1.76 1.59 1.46 1.37 1.33 1.30 2.69 2.32 2.02 1.83 1.73 1.67 15 2.14 1.89 1.69 1.56 1.49 1.45 3.54 2.98 2.52 2.24 2.09 2.00 20 2.52 2.19 1.91 1.74 1.66 1.60 4.38 3.64 3.03 2.65 2.46 2.33 25 2.90 2.48 2.14 1.93 1.82 1.75 4.29 3.54 3.07 2.82 2.66 0.5 10 50 2.04 1.80 1.60 1.48 1.41 1.37 3.31 2.77 2.33 2.06 1.92 1.83 15 2.56 2.19 1.90 1.71 1.62 1.56 4.46 3.65 3.00 2.59 2.38 2.25 20 3.08 2.59 2.20 1.95 1.83 1.75 4.54 3.66 3.12 2.84 2.66 25 3.60 2.99 2.50 2.19 2.04 1.93 4.33 3.65 3.30 3.08 0.2 10 50 2.50 2.10 1.79 1.61 1.52 1.46 4.33 3.45 2.76 2.35 2.15 2.02 15 3.25 2.65 2.19 1.91 1.77 1.69 4.68 3.64 3.02 2.72 2.53 20 3.99 3.21 2.59 2.21 2.03 1.92 4.53 3.70 3.29 3.04 25 4.74 3.76 2.98 2.52 2.29 2.15 4.37 3.87 3.55 注1:表中数据为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的基准增强系数;注2:0 为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注3:当00.8 f 时,表中基准增强系数应乘以0.8进行折减,f 为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注4:表中“”对应的0 取5.00。9.5.6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侧向刚度的提高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实心墙单面加固 k k0w0 w0240 2400.75(1)tt=(23)DB64/T 17462020 14 实心墙双面加固 k k0w0 w0240 240(1)tt=(24)式中:k 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提高系数;k0 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可按表 9取值;9.5.7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311()12KH HEI AG=+(25)mm ddmdE A EAEAA+=+(26)式中:K 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mE 砌体的弹性模量;dE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弹性模量;mA 砌体的横截面面积;dA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横截面面积;G 加固砖墙的剪切模量,取 0.4 GE=;1 截面剪应变不均匀系数,取1=1.2;竖向压应力影响系数,保守取=1.0;H 墙体竖向高度;I、A 分别表示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组合截面惯性矩和组合截面面积。表9 高延性 混凝 土面 层加 固时 墙体侧 向刚 度的 基准 提高 系数k0 面层厚度(mm)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值(N/mm2)原墙体块材强度等级 单面加固 双面加固 原墙体砂浆强度/(N/mm2)原墙体砂浆强度/(N/mm2)0.4 1.0 2.5 5.0 7.5 10 0.4 1.0 2.5 5.0 7.5 10 10 50 MU10 1.93 1.58 1.50 1.41 1.34 1.29 2.85 2.16 2.00 1.82 1.68 1.58 15 2.39 1.87 1.75 1.61 1.51 1.43 3.78 2.73 2.51 2.22 2.02 1.8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