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91.140.80 P 42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8032018 井盖物联网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rnet of things of manhole cover 2018-11-22发布 2019-02-22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18032018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缩略语.3 5 体系结构.3 6 通信协议.5 7 井盖智能终端技术要求.9 8 井盖智能终端测试方法.12 DB35/T 1803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11)归口。本标准由福建三鑫隆信息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福州中数智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起草,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福州市供排水管理中心、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市勘测院、中国联通福建分公司、福州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莆田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厦门市市政工程管理处、龙岩市市政维护管理处、南平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三明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用事业管理处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平、陈永锋、倪友聪、林江宏、熊保平、陈学新、王伟、周永宏、黄磊、陈庸凯、邹海威、黄训松、张木成、张熙物、程晓明、刘培荣、张斌、谢天宏、苏伟、张晓阳、蔡元利、陶青、张瑞元、张积林、杜欣、吴勇、陈莹、陈宏、陈德杨、蔡辉艺、张天辰、章凡、林云、韩超、肖晓柏、赵国强、廖麒麟、张宇超、刘晶、陈元林、廖恒煊。DB35/T 18032018 1 井盖物联网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井盖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通信协议,井盖智能终端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井盖物联网的设计、井盖智能终端的设计和测试,农村井盖物联网建设也可参考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423.182012 环境实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GB/T 42082017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201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201382006 电器设备外壳对外界机械碰撞的防护等级(IK代码)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337452017 物联网 术语 DL/T 8092016 发电厂水质浊度的测定方法 JJG 9712002 液位计检定规程 YD/T 1484.12016 无线终端空间射频辐射功率和接收机性能测量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 ISO/IEC 14443(所有部分)个人识别用卡和安全装置 非接触式感应物体(Cards and security devices for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Contactless proximity objects)EN 550322015 多媒体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发射要求(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of multimedia equipment Emission Requirements)3 术语和定义 GB/T 33745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 337452017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3.1 井盖智能终端 intelligent terminal of manhole cover 安装在井盖上面或者井盖下面,用于感知井上、井下环境以及井盖状态信息,并提供接入网络功能的设备。3.2 井盖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of manhole cover 安装在井盖的智能终端,按照约定的协议,进行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系统。DB35/T 18032018 2 3.3 低功耗 low power consumption 通过尽可能缩短暂时不使用模块的通电时间,以减小系统运行时总的平均功率,达到降低系统功耗的技术。3.4 井盖电子标签 RF tag of manhole cover 用于井盖标识、具有信息存储机制的、能接收读写设备的电磁场调制信号并返回响应信号的数据载体。3.5 井盖状态智能监控终端 intelligent monitor terminal for the state of manhole cover 采集和处理井盖的倾角数据,并按约定的协议与后台数据中心进行交互,以实现对井盖的开盖和关盖进行智能监控的设备。3.6 井下水位智能监控终端 intelligent monitor terminal for water level under manhole cover 采集和处理井下管网水位数据,并按约定协议与后台数据中心进行交互,以实现对井下管网水位进行智能监控的设备。3.7 井下水流速智能监控终端 intelligent monitor terminal for velocity of water flow under manhole cover 采集和处理井下管网中水的流速,并按约定协议与后台数据中心进行交互,以实现对井下管网中水的流速进行智能监控的设备。3.8 路面积水智能监控终端 intelligent monitor terminal for water level on road 安装在井盖上采集、处理路面积水,并按约定协议与后台数据中心进行交互,以实现对路面积水进行智能监控的设备。3.9 井下水浊度智能监控终端 intelligent monitor terminal for water turbidity under manhole cover 采集和处理井下管网中水的浊度,并按约定协议与后台数据中心进行交互,以实现对井下管网中水的浊度进行智能监控的设备。3.10 井盖智能锁 intelligent lock for manhole cover 由井盖锁部件、开锁器及联动机构等组成,通过按约定协议与后台数据中心进行交互,以实现对井盖的授权开锁和开锁监控功能的设备。3.11 体系结构 the architecture for internet of things of manhole cover 定义井盖物联网系统的整体结构、层次划分、不同部分之间协作关系等。3.12 井盖业务应用系统 business application system related to manhole cover 向用户提供井盖物联网各类业务应用的系统。DB35/T 18032018 3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eMTC:增强型机器类型通信(enhanced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P: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LTE:长程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NB-IoT: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IoT)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3GPP:基于GSM核心网络和它们所支持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5 体系结构 5.1 总体架构 井盖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并由管理和安全保障两个支撑体系构成。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图1 总体架构 5.2 感知层 5.2.1 感知层构成 感知层由多种井盖智能终端构成。这些智能终端通过传感设备对井盖自身状态、井上和井下环境进行感知,并可将所感知的信息发送到网络中,同时可接收来自上层的控制信息。典型的井盖智能终端包 井盖业务应用系统 应用支撑系统 支撑网络 井盖智能终端 管理体系 安全保障 体系 应 用 层 网 络 层 感 知 层 安 全 技 术 安 全 管 理 系 统 管 理 运 营 管 理DB35/T 18032018 4 括井盖电子标签、井盖状态智能监控终端、井下水位智能监控终端、井下水流速智能监控终端、路面积水智能监控终端、井下水浊度智能监控终端和井盖智能锁等。5.2.2 感知层功能 感知层功能由井盖智能终端功能体现,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和智能控制:a)数据采集:通过井盖智能终端周期性地采集井下水位、流速、浊度和路面积水,以及井盖的倾角、下陷等数据,能够实现对井下和井上环境感知、井盖状态感知;与此同时,借助井盖智能终端的 RFID功能,可以实现井盖的身份和位置感知;b)数据处理:对井盖智能终端采集的数据进行滤波,并按协议对传输数据进行打包和解包等处理;c)数据传输:井盖智能终端在 LTE、NB-IoT、eMTC、TCP/IP 等协议支持下,按第 6 章井盖智能终端通信协议的规范将数据发送至应用支撑层及接收来自应用支撑层的控制请求;d)智能控制: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智能终端中的感知装置或执行装置的自动控制和管理。5.3 网络层 网络层通过基础支撑网络完成感知层数据到应用层的传输,以及应用层控制数据到感知层的传输。网络层可由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组成。网络层中的通信协议主要有LTE、NB-IoT、eMTC、TCP/IP等。5.4 应用层 5.4.1 应用层构成 应用层包括应用支撑系统和井盖业务应用系统,并部署在后台数据中心。5.4.2 应用支撑系统 应用支撑系统通过对感知层数据的组织与管理,应满足各类井盖业务应用的需要。其主要功能:a)标识解析:提供对感知对象和控制对象标识的解析服务,以实现相应的控制和管理;b)位置服务:提供对井盖及其智能终端进行定位、查询、识别和事件检查等服务;c)消息服务:提供高效、可靠的数据传递机制,以满足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传输需求;d)数据存储:提供集中式或分布式的数据存储服务;e)数据安全:提供对井盖物联网数据的安全防护服务;f)数据处理:提供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加工、变换和传输等服务;g)数据管理:提供对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等过程的管理服务;h)接入管理:通过对象的身份识别,提供同构或异构网络的接入服务;i)服务组织管理:提供对支撑子层各类服务组织的有效管理。5.4.3 业务应用系统 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井盖物联网的各类具体业务应用。业务应用系统主要有如下子系统:a)井盖 GIS 系统:通过 BDS/GPS 定位系统获取井盖的位置,并借助开/关盖感知,实现井盖管理服务功能;b)井盖追踪溯源系统:通过建立井盖全生命周期唯一身份标识,实现井盖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c)城市小流域水文监测系统:通过在城市小流域选点部署智能水位、流速和浊度监测报警终端,形成上下游监测网络,实现对城市小流域的水文监控;DB35/T 18032018 5 d)地下管网资产保护系统:通过在井盖上安装智能锁并设置开锁权限,实现地下管网资产的有效保护。5.5 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包括系统管理、运维管理。通过系统管理对井盖物联网状态信息、故障管理、系统升级、配置等进行评估或管理。利用运维管理实现对井盖物联网的运行环境(包括物理网络和软硬件环境等)、业务系统等维护管理。5.6 安全保障体系 井盖物联网系统应具有整体安全保护能力,除了保证系统的每个部分满足安全要求外,还要考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保证井盖物联网系统的整体安全。井盖物联网的安全保障体系应按照GB/T 222392008中第6章的要求进行建设。6 通信协议 6.1 通信协议数据结构 6.1.1 通信包结构 通信包结构如图2所示。通信包结构(不加密)包头 数据段(明文)长度 加密标识 数据段(明文)CRC 包尾 RSA算法加密 通信包结构(加密)包头 数据段(密文)长度 加密标识 数据段(密文)CRC 包尾 图2 通信数据结构图 6.1.2 通信包结构组成 通信包结构组成如表1所示。表1 通信包结构组成 名称 类型 长度(字节)说明 包头 Byte 2 固定为0 x2323(表示字符“#”)数据段长度 Byte 4 数据段长度 加密标识 Byte 1 是否对数据段进行加密,0 x00和0 x01分别表示加密和不加密 数据段 Byte 35,n n由支撑网络的最大传输单元和通信包中其它组成部分的长度确定 CRC检验 Byte 4 数据段的校验结果,如CRC错,则不回传应答包,而造成执行超时。数据段不加密时,对加密前的数据段(明文)进行检验;数据段加密时,对加密后的数据段(密文)进行检验 包尾 Byte 2 固定为0 x0D0A(表示回车、换行字符)DB35/T 18032018 6 6.1.3 数据段结构组成 数据段结构组成见表2。其中,井盖智能终端的类型码和功能码的取值范围分别由表3和表4定义。表2 数据段结构组成 名称 类型 长度(字节)说明 井盖ID Byte 4 井盖ID,由井盖生产厂商自定义 终端类型码 Byte 1 井盖智能终端的类型码,其值定义详见表3 终端ID Byte 4 井盖智能终端ID,由井盖智能终端生产厂商定义 通信协议版本号 Byte 1 每个版本对应一个数字,更改协议后递增,范围从0 x01到0 xFF 功能码 Byte 1 本数据段所对应的功能码,其值定义详见表4 IMEI Byte 8 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每个井盖智能终端中移动通信设备的唯一识别码 IMSI Byte 8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每个井盖智能终端中移动通信设备对应的移动用户识别码 经纬度 Byte 8 井盖部署位置的经纬度 数据区 Byte n-35 格式由井盖智能终端类型和功能码确定,长度由通信包定义的数据段长度n减去数据段中其它组成部分的长度 表3 智能终端类型码表 终端类型码 井盖智能终端 0 x01 井盖电子标签 0 x02 井盖状态智能监控终端 0 x03 井下水位智能监控终端 0 x04 井下水流速智能监控终端 0 x05 路面积水智能监控终端 0 x06 井下水浊度智能监控终端 0 x07 井盖智能锁 预留终端类型码 预留终端类型码范围0 x080 xFF 表4 智能终端功能码表 功能码 描述 0 x01 井盖智能终端向应用支撑系统上传数据 0 x81 应用支撑系统回应井盖智能终端的上传数据 0 x02 应用支撑系统向井盖智能终端下传控制请求 0 x82 井盖智能终端对应用支撑系统的控制请求进行回应 预留功能码 预留功能码的范围0 x030 x7F、0 x830 xFF DB35/T 18032018 7 6.1.4 数据区结构组成 各功能对应的数据区定义如下:a)井盖智能终端向应用支撑系统上传数据功能对应的数据区定义如表 5所示;b)应用支撑系统回应井盖智能终端上传数据功能对应的数据区定义如表 6 所示;c)应用支撑系统向井盖智能终端下传控制请求功能对应的数据区定义如表 7 所示;d)井盖智能终端回应应用支撑系统控制请求功能对应的数据区定义如表 8 所示。表5 井盖智能终端向应用支撑系统上传数据功能对应的数据区 字段名 类型 长度(字节)描述 传感数据的个数 Byte 1 井盖智能终端上传传感数据的个数 传感数据 Byte m 由每次上传的传感数据的个数确定 采集时戳 Byte 3 按字节依次表示时、分、秒 是否继续上传数据 Byte 1 0 x00和0 x01分别表示不继续和继续上传数据两种情形 智能终端状态 Byte 1 0 x00和0 x01分别表示智能终端正常和异常两种状态 剩余电量 Byte 1 剩余电量,按照百分比输出,精确到1%上传日期 Byte 3 按字节依次表示年、月、日 上传时间 Byte 3 按字节依次表示时、分、秒 信号强度 Byte 2 支撑网络信号强度的分贝值 信噪比 Byte 2 支撑网络信噪比的分贝值 扩展数据域 Byte X 预留给扩展功能时使用。X取数据区的总长n-35与数据区其它部分长度之差 表6 应用支撑系统回应井盖智能终端上传数据功能对应的数据区 字段名 类型 长度(字节)描述 状态 Byte 1 0 x00表示通讯成功结束;0 x01保持连接,准备接收下发数据 应答日期 Byte 3 按字节依次表示年、月、日 应答时间 Byte 3 按字节依次表示时、分、秒 表7 应用支撑系统向井盖智能终端下传控制请求功能对应的数据区 字段名 类型 长度(字节)描述 连接状态 Byte 1 0 x00和0 x01分别用于指示井盖智能终端断开连接或保持连接 公钥 Byte 4 井盖智能终端用于RSA加密的公钥 平台地址 String 16 应用支撑系统中通信模块对应的IP和域名访问地址 端口 Byte 2 应用支撑系统中通信模块对应的端口 DB35/T 18032018 8 表7(续)字段名 类型 长度(字节)描述 采样周期 Byte 1 水位采样周期 上传数据的时间间隔 Byte 2 两次上传数据之间的时间间隔,允许设置1 h168 h 上传数据的开始时间点 Byte 2 一天中第一次的上传时刻,允许设置00:0023:59 水位报警值 Byte 4 井下水位的上限值,超过该值时不受采样周期的限制,立即报警下发日期 Byte 2 该数据段下发的日期,按字节依次表示年、月、日 下发时间 Byte 3 该数据段下发的时间,按字节依次表示时、分、秒 表8 井盖智能终端回应应用支撑系统控制请求功能对应的数据区 字段名 类型 长度(字节)描述 状态 Byte 1 0 x00和0 x01分别表示井盖智能终端执行控制指令成功和失败 6.2 超时重发机制 数据上传或控制请求通信包发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收到回应,认为超时。超时后重发,重发次数超过规定的次数后,仍未收到回应认为通信链路不可用,通信结束。超时的时间和重发次数应根据具体的通信支撑网络定义。6.3 通信流程 6.3.1 数据上传 井盖智能终端通过支撑网络向应用支撑系统上传数据。应用支撑系统根据上传的数据,回应井盖智能终端。数据上传过程如图3所示。具体通信流程如下:a)井盖智能终端建立与应用支撑系统的通信连接;b)井盖智能终端将要上传的数据按表 1 格式进行打包,其中数据段的功能码为 0 x01;c)井盖智能终端将打包好的数据包通过支撑网络发送给应用支撑系统,记录发送时间并置重传次数为 0;d)应用支撑系统接收并解开井盖智能终端上传的数据包,并进行 CRC 检验,若发现错误则不发送应答通信包,否则发送应答数据包(其数据段的功能码为 0 x81)并将数据段的数据解密交给上层应用系统;e)井盖智能终端若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应用支撑系统回应的通信包,判断重传次数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次数,若未达到则将重传次数加 1 并进行本次通信包的重传,否则转至 g);f)井盖智能终端接收并解开应用支撑系统的应答数据包,若应答数据包要求保持连接,则进入等待下发控制请求状态,否则转至 g);g)井盖智能终端拆除与应用支撑系统建立的通信连接,结束通信过程。DB35/T 18032018 9 井盖智能终端应用支撑系统 上传数据 回应上传数据支撑网络 图3 数据上传过程图 6.3.2 控制请求 应用支撑系统向井盖智能终端下传控制请求。井盖智能终端执行该请求后,回应应用支撑系统。控制请求过程如图4所示。具体通信流程如下:a)应用支撑系统将要下传的控制请求按表 1 格式进行打包,其中数据段的功能码为 0 x02;b)应用支撑系统将打包好的数据包通过支撑网络发送给井盖智能终端,记录发送时间并置重传次数为 0;c)井盖智能终端接收并解开应用支撑系统下传的数据包,进行 CRC 检验,若发现错误则不发送应答通信包,否则发送应答通信包(其数据段的功能码为 0 x82)并将数据段的数据解密后交给井盖智能终端的控制模块;d)应用支撑系统若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井盖智能终端回应的通信包,判断重传次数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次数,若未达到则将重传次数加 1 并进行本次通信包的重传,否则转至 f);e)应用支撑系统接收并解开井盖智能终端的应答数据包,将控制请求执行情况反馈给井盖业务应用系统,转至 f);f)结束通信过程。井盖智能终端应用支撑系统 下传控制请求 回应控制请求支撑网络 图4 控制请求下传过程图 7 井盖智能终端技术要求 7.1 通用技术要求 7.1.1 外观要求 外壳应采用耐腐蚀不锈钢或高强度工程塑料,天线部件应采用耐腐蚀高分子复合材料。DB35/T 18032018 10 7.1.2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如下:a)在工作温度-20 60 时应正常完成数据上传和控制请求的功能;防水防尘等级达到IP68;b)盐雾测试应达到无缺陷面积等级;c)对外界机械碰撞防护等级达到 IK07;d)静电放电抗扰度达 GB/T 17626.22006 中等级 3 要求,应正常完成数据上传和控制请求的功能;e)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达 GB/T 17626.32016 中等级 3 的要求,应正常完成数据上传和控制请求的功能;f)电磁骚扰达 EN 550322015 标准中等级 A 的要求。7.1.3 供电电源 供电电源要求如下:a)采用电压DC36 V 的外部直流电源或内置电池方式供电;当采用外部直流电源供电时,应满足 IP68 防护等级要求;b)在电源电压偏差20%时,应正常完成数据上传和控制请求的功能;c)采用内置电池供电方式时,按照每天仅发送一次健康汇报数据的频率,井盖智能终端的工作时间2 年;d)部署在井下的智能终端应采用内置电池供电;当内置电池电量10%时,井盖智能终端应上报应用支撑系统,提醒业主更换电池。7.1.4 通信 通信要求如下:a)井盖智能终端与应用支撑系统间的通信应采用工作于授权频谱的广域网通信技术;宜采用3GPP/3GPP2支持的 4G 蜂窝通信技术,如 LTE、NB-IoT、eMTC等;b)在业主明确提出低功耗、安全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等方面的通信需求时,宜采用 NB-IoT 作为通信组网技术;c)井盖智能终端与应用支撑系统应按 6.16.3 定义的协议进行通信;d)采用 LTE、eMTC 通信技术的井盖智能终端,其接收灵敏度-110 dBm;采用 NB-IoT 通信技术的井盖智能终端,其接收灵敏度-130 dBm。7.1.5 定位 井盖智能终端上报的定位信息应包括井盖ID、终端ID、经纬度位置和报告时间等。7.1.6 井盖电子标签 井盖电子标签要求如下:a)井盖电子标签应采用无源方式;b)井盖电子标签应符合 ISO/IEC 14443(所有部分)中类型 A的规定。DB35/T 18032018 11 7.1.7 功能配置 功能配置要求如下:a)健康汇报:井盖智能终端应定时上传数据,上传数据的频率可由应用支撑系统下发设定;b)定时监控:当采集的数据低于报警阈值时,井盖智能终端应将采集的数据存储到本地,并按照设定的频率定时上传数据;c)报警:当采集的数据达到预设的报警阈值时,井盖智能终端应启动报警模式,加快采集频率,实时上传数据,直至报警条件解除,报警阈值和加快采集频率可由应用支撑系统下发设定。7.2 监控终端技术要求 7.2.1 井盖状态智能监控终端 井盖状态智能监控终端应符合如下要求:a)开/关盖实时监控:井盖状态智能监控终端 24 h实时监控井盖的倾角变化;当出现任意方向的井盖倾角超出报警阈值时,在网络通信正常情况下井盖状态智能监控终端应在 30 s 内上传开盖报警信息给应用支撑系统;b)防误报:井盖智能监控终端的开盖/关盖误报率1%;c)告警恢复:当告警条件消除时,井盖智能监控终端应自动进入待机监控模式。7.2.2 井盖智能锁 井盖智能锁应符合如下要求:a)井盖智能锁的授权开锁时段可由应用支撑系统下发设定;b)井盖智能开锁器应能以离线或在线方式获取授权开锁密钥;c)在授权开锁的时段内,开锁器应能通过开锁密钥控制智能锁电控插销的开启或者关闭,允许打开井盖和闭合井盖;d)井盖智能锁应实现锁盖和开盖报警二合一功能。7.3 终端数据采集传感器技术要求 7.3.1 井下水位 井下水位传感器测量误差0.3%FS。7.3.2 井下水流速 流速传感器的测量误差1%FS。7.3.3 路面积水 路面积水传感器的测量误差0.3%FS。7.3.4 井下水浊度 测量值10 NTU时,浊度传感器的测量误差1 NTU;测量值10 NTU时,浊度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应在读数的2%范围内。DB35/T 18032018 12 8 井盖智能终端测试方法 8.1 通用技术要求的测试 8.1.1 外观要求 采用目测的方法对井盖智能终端的外壳和天线部件的表面进行检查,应符合7.1.1的规定。8.1.2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验收方法如下:a)在实验室模拟-20 和 60 的工作温度,并在这两种温度下分别重复数据上传和控制请求730 次(2 年中每天 1 次健康汇报),井盖智能终端应符合 7.1.2中 a)的规定;b)盖智能终端的防水防尘等级,按 GB/T 42082017 中IP68 所规定的测试,应符合 7.1.2中 b)的规定;c)井盖智能终端的抗盐雾等级,按 GB/T 2423.182012 中环境实验规定的测试,应符合 7.1.2中 c)的规定;d)井盖智能终端对机械碰撞的防护等级,按 GB/T 201382006 中 IK07 所规定的测试,应符合7.1.2 中d)的规定;e)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应符合 GB/T 17626.22006中等级 3 的规定,井盖智能终端应符合 7.1.2中 e)的规定;f)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应符合 GB/T 17626.32016 中等级 3 的规定,井盖智能终端应符合 7.1.2 中f)的规定;g)电磁骚扰测试按 EN 550322015 标准中等级 A 的规定,井盖智能终端应符合 7.1.2中 g)的规定。8.1.3 供电电源 供电电源验收方法如下:a)井盖智能终端的供电方式应符合 7.1.2中 a)的规定;b)模拟供电电压在20%变化,井盖智能终端应符合 7.1.3 中b)的规定;c)内置电池供电下,根据以下四个步骤计算出的井盖智能终端工作时间应符合 7.1.3 中 c)的规定:首先测量井盖智能终端的待机电流 100 次,以 mA 为单位计算平均待机电流 I;然后模拟井盖智能终端连续发送 100 次健康汇报数据,测量发送过程的耗电量,以 mAh 为单位计算平均每次耗电量 Q;接着估算井盖智能终端的一天耗电量 24I+Q;最后将内置电池标定的容量转化为以 mAh 为单位的值 C,以年为单位计算井盖智能终端的工作时间(C/(24I+Q)/365;d)对于内置电池供电方式,模拟电量10%,井盖智能终端应符合 7.1.3中 f)的规定。8.1.4 通信 通信验收方法如下:a)查验通信模组的通信技术,井盖智能终端应符合 7.1.4 中a)的规定;b)确认业主的通信需求,如需低功耗、安全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的需求,井盖智能终端的通信组网应符合 7.1.4中 b)的规定;c)查看井盖智能终端与应用支撑系统通信过程中数据包的内容,应符合 7.1.4中 c)的规定;d)按照 YD/T 1484.12016协议中 6.3.1 规定的方法,对 LTE、eMTC、NB-IoT技术通信的井盖智能终端在自由空间接的收灵敏度进行测量,应该符合 7.1.4 中d)的规定。DB35/T 18032018 13 8.1.5 定位 在应用支撑系统上查看井盖智能终端上传的定位信息,应符合7.1.5中b)的规定。8.1.6 井盖电子标签 井盖电子标签验收方法如下:a)井盖电子标签的供电方式应符合 7.1.6中 a)的规定;b)用符合ISO/IEC 14443(所有部分)类型 A 的RFID读写器进行检验,井盖电子标签应符合 7.1.6中 b)的规定。8.1.7 功能配置 功能配置验收方法如下:a)通过应用支撑系统设定上传数据频率,井盖智能终端应符合 7.1.7 中a)的规定;b)模拟产生低于报警阈值的数据,井盖智能终端应符合 7.1.7 中b)的规定;c)模拟报警和消除报警条件,井盖智能终端的行为应符合 7.1.6中 c)的规定。8.2 终端监控的测试 8.2.1 井盖状态智能监控终端 模拟间歇性开/关盖1 000次,井盖状态智能终端应符合7.2.1中的规定。8.2.2 智能锁 通过应用支撑系统设定开锁时间,模拟开锁时间内外进行开锁和上锁操作,应满足7.2.2的规定。8.3 终端数据采集传感器验收 8.3.1 井下水位 智能终端中井下水位采集传感器误差的测量试验,按JJG 9712002中7.2.3.3规定的b)方法进行,应满足7.3.1的规定。8.3.2 井下水流速 用误差0.5%FS的水流速仪的传感器与井下水流速采集传感器同时放置井下采集点进行测试,水流速仪的显示值与系统采集值比对结果应满足7.3.2的规定。8.3.3 路面积水 智能终端中路面积水采集传感器误差的测量试验,按JJG 9712002中7.2.3.3规定的b)方法进行,应满足7.3.3的规定。8.3.4 井下水浊度 智能终端中井下水浊度采集传感器误差的在线测量采用现场取样,样本按DL/T 8092016中的第8章的要求进行测试,样本的测定与在线采样比对结果应满足7.3.4的规定。_ DB35/T 18032018 福建省地方标准 井盖物联网技术规范 DB35/T 18032018*2018年 11 月第一版 2018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