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01 CCS B 0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6812021 代替 DB33/T 681 2008(2013)机插水稻 盘式育秧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ice seedling raising in tray for machine transplanting 2021-02-19 发布 2021-03-21 实施 浙 江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33/T 681 2021 1 前 言 本标准 按GB/T 1.1-2020 标准化 工作 导则 第1 部分:标准 化文 件的 结构 和起 草规则 的规 定 起草。本标准 代替DB33/T 681 2008(2013)机插 水稻 盘式 育秧技 术操 作规 程,与DB33/T 681 2008(2013)相比,除结 构调 整和 编辑 性改动 外,主要 技术 变化 如下:a)增加基 质育 秧(见 4.1、5.2.2、6.3.3);b)修改床 土消 毒(见 4.1.4,2008 年版3.1.4);c)增加场 地育 秧(见 4.2.2、6.2.2);d)修改种 子准 备(见 4.3,2008 年版 3.3);e)修改种 子处 理(见 4.4,2008 年版 3.3.5);f)修改秧 盘准 备(见 4.5,2008 年版 3.4);g)增加叠 盘出 苗(见 5.3);h)修改秧 田管 理(见第 6 章,2008 年版 第5 章);i)删除早 稻立 苗(见 2008 年版 5.1);j)修改秧 苗质 量(见第 7 章,2008 年版 第6 章);k)修改水 稻盘 式育 秧作 业流 程和机 械育 秧设 备和 场所 配置方 案(见附 录 A、附 录 B,2008 年版 附录A、附录B);l)增加技 术模 式图(见 第 10 章)。请注意 本标准 的 某些 内容 可能涉 及专 利。本标准 的 发布机 构不 承担 识别 专利 的责任。本标准 由浙 江省 农业 农村 厅提出。本标准 由浙 江省 农业 机械 标准化 技术 委员 会归 口。本标准 起草 单位:浙江 省 农业机 械试 验鉴 定推 广总 站、浙江 省畜 牧农 机发 展 中心、金 华市 农业 机械管理站、龙 游县 农业 机械 管理站。本标准 主要 起草 人:应博 凡、余 文胜、杨 晓平、洪 一前、陈杨、胡 潮 水、徐 峰、赵 树武、苗 承舟、季喆煜、蒋深。本标准 及其 所代 替标 准的 历次版 本发 布情 况:2008 年 首次 发布 为DB33/T 681 2008;本 次为 第一 次修 订。DB33/T 681 2021 2 机 插水稻 盘式育秧 技术规 范 1 范围 本标准 规定 了机 插水 稻盘 式育秧 的播 前准 备、机械 播种、秧田 管理、秧 苗质 量、起 秧备 栽、水稻 盘式育秧 作业 流程、机 械育 秧设备 和场 所配 置方 案 等 技术 要 求。本标准 适用 于机 插水 稻盘 式秧苗 的培 育。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中 的内 容通 过文 中的规 范性 引用 而构 成本 标准 必 不可 少的 条款。其 中,注日 期的 引用 文件,仅该日 期对 应的 版本 适用 于本标准;不注 日期 的引 用文件,其 最新 版本(包 括所有 的修 改单)适 用 于 本标准。GB/T 3543.4 农作 物种 子 检验规 程 发芽 试验 GB 4404.1 粮 食作 物种 子 第1部 分:禾谷 类 3 术语和 定义 本标准 没有 需要 界定 的术 语和定 义。4 播前准 备 4.1 苗床准 备 4.1.1 床土选 择 宜使用 水稻 专用 育秧 基质。也可 选择 中性 偏酸 的肥 沃壤土(去 除残 茬、砾石 和杂草,尽 量避 免污 染和病菌);耕种 熟化 的旱 田土、稻田 土;经过 粉碎 过筛、调酸、培 肥、消毒 等 处理后 的山 黄泥 或河 泥等。避免使 用近 期喷洒 过 除草 剂的土 壤。4.1.2 床土要 求 床土pH 值5.0 6.5。土质 疏松、通透 性好,含 水率 适 宜,达 到手 捏成 团,落地 即 散。土 壤颗 粒细 碎、均匀,粒径 在5 毫米 以下。床土数 量按580 毫米 280 毫米28 毫米 标准 秧盘,每1 000 盘 备床 土5 立方米6 立方 米。4.1.3 床土培 肥 根据床 土种 类和 自身 肥力 情况进 行培 肥。如秧 盘播 种 成套设 备带 有施 肥施 药装 置,播 种时 直接 喷施。盖种用 土(覆土)不 培肥。水稻 专用 育秧 基质 不培 肥。4.1.4 床土消 毒 DB33/T 681 2021 3 床土应 用敌 磺钠 等药 剂消 毒。4.2 秧田或 场地 准备 4.2.1 秧田准 备 4.2.1.1 秧田选 择 选择地 势平 坦、排灌 方便、背风 向阳、交 通方 便的 田块作 秧田。4.2.1.2 秧田面 积 常规稻 按秧 本 比1:80 1:100 备 足秧 田面 积,杂交 稻按秧 本 比1:100 1:150 备足秧 田面 积。4.2.1.3 秧田要 求 畦宽1 400 毫米 1 500 毫 米,畦 沟宽200 毫米 300 毫米(如采 用沟 泥育 秧,畦 沟宽 500 毫 米700毫米),沟 深150 毫 米以 上,围 沟 深 200 毫米 以上,有平 水缺。4.2.1.4 秧田制 作 对于软 盘育 秧,在播 前 10 天带水 起畦、制 作秧 田,要求 板 实、平整、不 陷脚、无残 茬杂 物、沟直边齐。对于 硬盘 客土 或基 质育秧,可 以不 耕整 秧田,直接 硬板 田削 平制 作。4.2.2 场地准 备 4.2.2.1 场地选 择 选择地 势平 坦、背风 向阳、交通 方便 的旱 地。4.2.2.2 场地面 积 按照4.2.1.2 要 求备 足育 秧场地。4.2.2.3 场地制 作 在旱地 上进 行整 地做 床,并整平 床面,覆 盖厚 度 1.1 毫米 的保 湿地 毯,育秧 场地留 好操 作通 道。4.3 种子准 备 4.3.1 品种选 择 选择通 过审 定、生育 期适 中、秧 龄弹 性大、抗 逆性 好的品 种,双季 晚稻 选择 生育期 较短 的优 质高 产品种,种子 质量 应符 合 GB 4404.1 的 要求,具 体符 合表 1 规定。表1 种子质 量要 求 种子类别 纯度 净度 发芽率 水分 常规种 原种 99.9%98.0%85%13.0%(籼)14.5%(粳)大田用种 99.0%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 原种 99.9%98.0%80%13.0%大田用种 99.5%DB33/T 681 2021 4 表 1 种子 质量 要求(续)种子类别 纯度 净度 发芽率 水分 杂交种 b 大田用种 96.0%98.0%80%13.0%(籼)14.5%(粳)注:杂交种质量指标适用于三系和两系稻杂交种子。4.3.2 种子用 量 常规稻 按大 田45 千克/公 顷60 千克/公顷(3.0 千克/亩 4.0 千克/亩)备 足 种子,单 季杂 交稻 按大田15 千克/公顷21 千克/公顷(1.0 千克/亩 1.4 千克/亩)备足种子,双季杂交 晚稻按18 千克/公顷24 千克/公顷(1.2 千克/亩 1.6 千克/亩)备 足种子。4.3.3 发芽试 验 按GB/T 3543.4 的规 定。4.3.4 播期确 定 按插秧 期与 秧龄 推算。早 稻在秧 龄20 天35 天,叶 龄3 叶1 心4 叶1 心,苗 高120 毫米 250 毫米时移栽;单季 晚稻 在秧 龄15 天25 天,叶龄3 叶1 心4 叶1 心,苗高120 毫米250 毫米 时移 栽;双季晚稻在 秧龄12 天25 天,叶龄3 叶1 心4 叶1 心,苗高150 毫 米250 毫米 时 移栽。在 茬口、气 候等 条件许可 的前 提下 应早 栽。具体时 间根 据品 种适 播期、当地 气候 条件 和农 艺要 求而定。4.4 种子处 理 4.4.1 种子筛 选 常规品 种晒 种1 天,杂 交品 种适度 晒种。采用 盐水 或 清水选 种;采 用盐 水选 种 时,盐水 比重 为1.06 1.12,选后 应用 清水 漂洗。4.4.2 浸种消 毒 浸种方 法与 传统 水稻 栽培 相同。按 有关 药剂 的浸 种 要求浸 种,浸 种时 间长 短 视气温 而定,以种 子吸足水分 为宜,即 达到 谷壳 透明、米粒 腹白 可见、米 粒易折 断无 响声。4.4.3 催芽 宜采用 催芽 器(箱)催 芽,将吸 足水 分的 种子 放入 种子催 芽器(箱),调节 温度在3538,待90%以 上的 种子 破胸 露白 后 即可。4.4.4 晾芽 催芽后 将种 子置 于室 内摊 晾,达 到内 湿外 干、不粘 手、易 散落 状态。4.5 秧盘准 备 4.5.1 选择无 破损、无 变形、盘 面清洁 的秧 盘。利用 钵苗 摆栽机 机插 的,应选 择钵 型秧盘。DB33/T 681 2021 5 4.5.2 常规水 稻按 大 田375 只/公 顷450 只/公顷(25 只/亩 30 只/亩)秧 盘,钵型 秧 盘不少 于 600 只/公顷(40 只/亩),杂 交 水稻按 大 田 225 只/公顷 375 只/公顷(15 只/亩25 只/亩)秧盘,钵 型秧盘不少 于375 只/公 顷(25 只/亩)。5 机械播 种 5.1 播种量 每盘播 种量 根据 熟制、品 种、秧 龄、种子 千粒 重和 发芽率 确定,按 公式(1)、公式(2)计 算:)(c f 1000nmS SGB(1)式中:mB 每 盘播 种量(干 种),单位 为 克;G 千粒 重,单位 为克;n 每盘 成苗 数,单位 为棵;Sf 发芽 率;Sc 成苗 率。s n n c(2)式中:nc 每 平方 厘米 成苗 数,单位 为棵;s 秧盘 的面 积,单位 为平方 厘米。一般情 况下,常 规稻 成苗 数为2 棵/平方 厘米 3 棵/平方厘 米;杂交 稻成 苗数 为1.0 棵/平方 厘米 1.5 棵/平 方厘 米。5.2 播种 5.2.1 调整播 种设 备 调整播 种设 备,使其 处于 正常工 作状 态。5.2.2 调节铺 土(基质)量 盘内底 土厚 度为22 毫米 25 毫 米或 基质 厚度25 毫 米,要求 铺放 均匀 平整。5.2.3 调节洒 水量 经洒水 后秧 盘上 的底 土表 面无积 水,盘底 无滴 水,播种覆 土后 能湿 透床 土。5.2.4 调节播 种量 播前用10 只12 只 空盘 试 播,取正 常播 种的5 盘6 盘的种 子称 重,平 均计 算 盘播量,根据 试播 情况进行 调整,达 到确 定的 播种量。5.2.5 调节覆 土量 覆土厚 度为3 毫 米5 毫 米,要求 覆土 均匀、不 露种。DB33/T 681 2021 6 5.3 叠盘出 苗 5.3.1 秧盘播 种后 叠盘,20 盘25 盘 秧盘 一叠。5.3.2 有控温 控湿 出苗 室的,将 播种后 秧盘 放置 在托 盘上,20 盘一叠,上 面覆 盖一 盘装土 但没 有播 种的秧盘。将 叠盘 放入 出苗 室,出 苗室 温度 控制 在 30 32,湿度 控制 在 90%以上。5.3.3 将播种 后的 秧盘 叠盘 后,用湿毛 毯等 覆盖 保温 保湿,直接 放在 温度 较高 的大 棚或室 内。5.3.4 叠盘保 温保 湿后,当 秧盘 种子出 苗 到5 毫 米时,将 秧盘移 到大 田或 大棚 育秧。早稻 育秧 时,气温较低,秧 苗需 要保 温。中、晚 稻育 秧时,气 温过 高、阳 光过 强,出苗 秧盘 需要在 室内 放 置 12 小时 24 小 时炼 苗后,再 放到 秧 田或场 地。5.4 摆盘和 灌水 将秧盘 移至 秧田 依次 平铺 整齐,灌平 沟水 润湿 秧板 和盘土。6 秧田管 理 6.1 早稻炼 苗 棚内温 度超 过32 时,揭 开苗床 两头 通风 降温;如 床土发 白、秧苗 卷叶,灌“跑马 水”保 湿;当 最低气温 稳定 在15 以 上时,揭膜。注:跑马水 指天气干旱时对农作物进行灌水,采用边灌边排的方法,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6.2 水分管 理 6.2.1 秧田育 秧,揭膜 时应 及时 清理秧 沟,确保 秧田 排灌 畅通。灌平 沟水,保 持秧 板湿润,自 然落 干后再灌。高 温晴 好天 气,日灌夜 排或 以喷 洒方 式补 水湿润 床土;大 风暴 雨等 恶劣天 气灌 水护 苗,风 过 雨止后及 时排 水;一般 阴雨 天气保 持秧 田无 积水;施 肥、喷 药时 灌平 沟水;起 秧前控 水炼 苗。6.2.2 场地育 秧,通过 湿度 来控 制秧苗 生长,湿 度过 高,应通风 和适 当晾 晒。湿度 过低,开启 微喷 系统加湿。整 个苗 期均 应保 持苗床 湿润,盘 中无 积水;炼苗 不应 过度 控水。钵 型秧盘 育秧 应经 常开 启 微 喷系统淋 秧苗。6.3 肥料运 筹 6.3.1 断奶肥 在2 叶1 心 期,视苗 情每 盘 用尿素0.5 克1.0 克,按1:100 兑水 拌匀 后,于傍 晚 均匀喷 施。注:断奶肥 指幼苗1 叶1 心时,胚 乳中贮藏的养分已经用完,为了满足这时期幼苗生长的需要而施用的肥料。6.3.2 送嫁肥 移栽前2 天3 天,视苗 情 每盘用 尿素0.5 克1.0 克,按1:100 兑水 拌匀 后,于 傍晚均 匀喷 施。6.4 控苗 双季晚 稻育 秧,如秧 苗长 势过快,可 采用 多效 唑适 当控制 秧苗 高度。6.5 病虫害 防治 根据病 虫害 发生 情况,及 时做好 防治。DB33/T 681 2021 7 7 秧苗质 量 要求秧 苗整 齐、均匀,茎 基粗扁,根 系盘 结,无 病 虫害。秧苗 秧龄、叶龄 和 苗高符 合4.3.4 的要 求。8 起秧备 栽 栽前视 秧苗 病虫 害发 生情 况,必 要时 进行 一次 药剂 防治。起秧 移栽 时,做到 随起、随运、随 栽。9 水稻盘 式育 秧作 业流 程和 机械育 秧设 备和 场所 配置 方案 水稻盘 式育 秧作 业流 程见 附录A,机 械育 秧设 备和 场 所配置 方案 见附 录B。10 技术模 式图 机插水 稻盘 式育 秧技 术模 式图参 见附 录C。DB33/T 681 2021 8 A A 附 录 A(资料 性)水稻盘 式育 秧作 业流 程 表A.1 给出 了水 稻盘 式育 秧 作业流 程。表A.1 水稻盘 式育 秧作 业流 程 阶段 作 业 流 程 播前 准备 机械播种 出苗 育苗炼苗 移栽 秧盘清洗 发芽试验 品种选择 浸种消毒 催 芽 晾 芽 叠盘出苗 干 燥 碎土过筛 培肥调酸消毒 上 盘 铺 土 洒水消毒 播 种 覆 土 种子 准备 种子 处理 采 土 床 土 育秧基质 机 械 播 种 秧田育苗 场地育苗 微喷湿润 大田移栽 床土育秧 基质育秧 秧盘准备 DB33/T 681 2021 9 B B 附 录 B(资料 性)机械育 秧设 备和 场所 配置 方案 表B.1 给出 了机 械育 秧设 备 和场所 配置 方案。表B.1 机械育 秧设 备和 场所 配置 方案 序号 项 目 单位 1 000 亩规模配备数 1 碎土机 台 1 2 筛土设备 套 1 3 浸种设备 套 2 4 催芽设备 套 1 5 秧盘(硬盘)只 2.2 万2.5 万 6 播种设备 条 1 7 微喷系统 套 若干 8 场地 4800 9 种子仓库和办公室 200 10 堆床土(基质)、操作间等 300 11 电气设备 套 若干 注:按一季育秧能力配备。DB33/T 681 2021 10 C C 附 录 C(资料 性)机插水 稻盘 式育 秧技 术模 式图 播 前准备 机 械播种 秧 田管理 秧 苗质量与 起秧备 栽 苗 床准备 秧 田或场地 准备 种 子准备 秧 盘准备 床土选择:宜使用水稻专用育秧基质。也可选择中性偏酸的肥沃壤土。床土pH 值 5.0 6.5,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含水率适宜,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土壤颗 粒细碎、均匀,粒径在 5 毫 米以下。床土 数量按 9 寸 标准秧盘,每 1000 盘备土 5立方米6 立方米。床土培肥:根据床土种类 和 自 身 肥 力 情 况 进 行培肥。盖种用土(覆土)不培肥。水稻专用育秧基质不培肥。床土消毒:床土应用敌磺钠等药剂消毒。秧 田:选 择 地势 平 坦,排灌 方 便,背 风 向阳,交 通 方便 的 田 块 作 秧 田。常 规 稻 按秧本比 1:80 1:100,杂交稻 按 秧 本 比 1:100 1:150备足秧田面积。畦宽 1400毫米1500 毫米,畦沟宽200 毫米300 毫米(采用沟泥育秧,畦沟宽 500 毫米700 毫米),沟深 150 毫米以上,围沟深 200 毫米以上,有平水缺。场地:场地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交通方便的旱地。场 地 面 积 要 求 与秧 田 一 致。在 旱 地 上 进 行 整地 做 床,并整平床面,覆盖厚度 1.1 毫米 的 保 湿 地 毯,留 好 操 作 通道。品 种 选 择:选 择 通 过 审定、生 育 期 适 中、秧 龄 弹性 大、抗 逆 性 好 的 品 种,双 季 晚 稻 选 择 生 育 期 较 短的优质高产品种。种 子 用 量:常 规 稻 按 大田 3.0 千克/亩4.0 千克/亩备足种子,单季杂交稻按大田 1.0 千克/亩1.4千克/亩备足种子,双季晚稻杂交稻按1.2 千克/亩1.6 千克/亩备足种子。播 期 确 定:具 体 时 间 根据 品 种 适 播 期、当 地 气 候条 件 和 农 艺 要 求 而 定,浸种、播 种 时 间 按 品 种 适 播期、插秧期与秧龄推算。种 子 处 理:筛 选 浸 种消毒催芽晾芽。选择无破损、无变形、盘面清洁的秧盘。利用钵苗摆栽机机插的,应选择钵型秧盘。常 规 水 稻 按 大 田 25只/亩30 只/亩秧盘,钵型秧盘不少于40 只/亩,杂交水稻按大田 15只/亩25 只/亩秧盘,钵型秧盘不少于25 只/亩。播种量:常规稻成苗数为 2 棵/平米厘米3 棵/平米厘米;杂 交稻成苗数为 1 棵/平米厘米1.5棵/平米厘米。调整播种设备,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盘内底土厚度为22 毫米25 毫米或基质厚度25 毫 米,要求铺放均匀平整。经洒水后秧盘上的底土表面无积水,盘底无滴水,播种覆土后能湿透床土。播前用1012 只空盘试播,取正常播种的 5 6 盘的种子称重,平均计算盘播量,根据试播情况进行调整,达到确定的播种量。覆土厚度为 3 毫米5 毫米,要求覆土均匀、不露种。摆盘和灌水:将秧盘移至秧田依次平铺整齐,灌平沟水润湿秧板和盘土。早稻炼苗:棚内温度超过32时,揭开苗床两头通风降温;如床土发白、秧苗卷叶,灌“跑马水”保湿;当最低气温稳定在 15 以上时,揭膜。水分管理:根据大田育秧和场地育秧进行管理。肥料运筹:断奶肥在 2 叶1 心期,送嫁肥在移栽前 2天3 天,视苗情每盘用尿素 0.5 克1 克,按 1:100兑水拌匀后,于傍晚均匀喷施。控苗:双季晚稻育秧,如秧苗长势过快,可采用多效唑适当控制秧苗高度。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做好防治。秧 苗 质 量:要 求 秧 苗整齐、均匀,茎基粗扁,根 系 盘 结,无 病 虫 害。秧 苗 秧 龄、叶 龄 和 苗 高符合 3.3.4 的要求。起 秧 备 栽:栽 前 视 秧苗 病 虫 害 发 生 情 况,必要 时 进 行 一 次 药 剂 防治。起秧移栽时,做到随起、随运、随栽。叠盘出苗:秧盘播种后叠盘,20 盘25 盘秧盘一叠。有 控温控湿出苗室的,将播种后秧盘放置在托盘上,20 盘一叠,上面覆盖一盘装土但没有播种的秧盘。将叠盘放入出苗室,出苗室 温度控制在 3032,湿度控 制在 90%以上。将播种后的 秧盘叠盘后,用湿毛毯等覆盖保温保湿,直接放在温度较高的大棚或室内。叠盘保温保湿后,当秧盘种子出苗到 5 毫 米时,将秧盘移到大田或大棚育秧。早稻育秧时,气温较低,秧苗需要保温。中、晚稻育秧时,气温过高、阳光过强,出苗秧盘需要在室内放置 12 小时24 小 时炼苗后,再放到秧田或场地。图1 机插水 稻盘 式育 秧技 术模 式图 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