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21 备案号:58761-2018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6582018 黑麦黑饲麦1号良种繁育技术 2018-03-22发布 2018-06-22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6582018 I 前 言 本规程的编写符合GB/T 1.1-2009给出的标准。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海东市畜牧兽医工作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有华、谢德庆、叶培麟、唐生华、苏林平、星亮、韩彦艳、吴海萍、保万秀、张延生、马晓云、保守智、代彦辉。DB63/T 16582018 1 黑麦黑饲麦 1号良种繁育技术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黑麦黑饲麦1号的种子繁育方法及良种生产的产量指标、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种子质量检验、包装与贮藏要求。本规程适用于海拔2500 米以下、年均温0.5 以上的地区中低位山旱地良种繁育生产时使用,同时适用于科研教学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543.3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净度分析 GB/T 3543.4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发芽试验 GB/T 3543.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 GB/T 3543.6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水分测定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 7414 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 GB 7415 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 DB63/T 590 黑麦黑饲麦1号 3 种子繁育 3.1 原原种繁殖 利用育种家种子繁殖原原种。3.2 原种繁殖 采用“两圃制”,穗行混合繁殖原种,品种种性退化严重时,采用“三圃制”繁殖原种,根据DB63/T 590品种标准,在开花和收获前进行两次去杂、去劣。3.3 良种繁殖 用原种繁殖良种,根据DB63/T 590品种标准,在开花和收获前进行两次去杂、去劣。4 良种生产 4.1 产量指标 DB63/T 16582018 2 产量每公顷2700.00千克每公顷3300.00千克(每亩180.00千克每亩220.00千克)。4.2 生产条件 4.2.1 土壤条件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豆类、薯类或油料作物茬口的地块,忌连作。4.2.2 气候条件 年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5,全生育期大于等于0 的积温超过1600,无霜期大于等于115 天,年降水量大于等于200 毫米。4.3 生产技术 4.3.1 整地 前作收割后,深翻18.00 厘米20.00 厘米,耙耱整平。4.3.2 施肥 结合播种,分层施入纯氮每公顷17.25千克每公顷34.50千克(每亩1.15千克每亩2.30千克),五氧化二磷每公顷103.50千克每公顷120.75千克(每亩6.90千克每亩8.05千克)。4.3.3 播种 4.3.3.1 选种 选用符合GB 4404.1规定的2级以上良种,播前1天2天晒种,以杀死病菌并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4.3.3.2 播种时间 适宜播期为3月中旬4月中旬,当气温稳定通过0,土层解冻5.00 厘米6.00 厘米时抢墒播种。4.3.3.3 播种方式 机械条播,行距15.00 厘米,播深3.00 厘米4.00 厘米。4.3.3.4 播量与密度 播种量每公顷240.00千克每公顷270.00千克(每亩16.00千克每亩18.00千克),基本苗每公顷450.00万株每公顷480.00万株(每亩30.00万株每亩32.00万株),成穗数每公顷510.00万穗每公顷540.00万穗(每亩34.00万穗每亩36.00万穗)。4.3.4 除草 在三叶至五叶期,使用符合GB 4285规定的农药防除田间杂草。4.3.5 去杂 开花期、成熟期分别进行纯度鉴定,严格拔除杂株,杂株率不能超过0.1%。4.3.6 收获 DB63/T 16582018 3 籽粒腊熟后期人工收获,籽粒完熟期机械收获。5 种子质量检验 按GB/T 3543.3、GB/T 3543.4、GB/T 3543.5、GB/T 3543.6规定方法检验,种子净度、发芽率、纯度和水分达到GB 4404.1规定的良种要求。6 种子包装与贮藏 种子包装按GB 7414规定执行,贮藏按GB 7415规定执行。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