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DB37/T 3399-2018.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DB37/T 3399-2018.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DB37/T 3399-2018.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DB37/T 3399-2018.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DB37/T 3399-2018.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DB37/T 3399-2018.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 20B0 1DB37山东省地方标 准DB 37/T 33992018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Rule for Field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Peanut Varieties(Lines)against Stem Rot2 0 1 8-0 8-1 7发 布 2 0 1 8-0 9-1 7实 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 B 3 7/T 33 9920 18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 0 0 9 给出的规划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长松、齐军山、祁凯、张博、张悦丽、马立国。D B 3 7/T 33 9920 181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1范 围本规范规定了花生品种(系)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体的制备、田间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的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山东省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的田间鉴定。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接种体通过人工制备能够侵染寄主并引起相应病害的病原体。2.2抗性评价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3 物接种体的制备500 g 破碎的花生壳加水润 湿,拌入 50 g玉米粉,分装入直径20 c m的培养皿内,每皿大约占容积1/31/2,1 2 1 高压灭 菌2 h。将供 试花生茎腐病(病害症状和 病菌形态特征 见附录 A)菌株 接种到花生壳培养基上,28 培养5 d,用于接种。4 田间抗性鉴定4.1 鉴定圃鉴定圃应设置在人工营造的病圃或病害常发区,具备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病圃内每个品种(系)每小区播种100粒。鉴定品种随机 排列,起垄覆膜种植,垄距84 c m,垄上种两行花 生,垄上小行距 3 2 cm,垄间大 行距52 c m。每穴 2粒,大 花生穴距1 6 cm,小花 生穴距 14 cm,每 12个鉴定 品种设1个高感 对照品种。若鉴定品种低于12个,设1个高感对照品种。每品种重复3次。4.2 播种时间鉴定圃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播种时间相同。4.3 接种方法D B 3 7/T 33 9920 182于花生主茎5片6片叶人工接种。傍晚或雨后,按5 g/株的用量把接种体均匀撒施到花生茎基部的表面。4.4 接种前后的田间管理若遇持续干旱,接种前3 d5 d 先进行田间浇灌,接种后及时浇灌,以满足发病条件。4.5 调查方法接种后15 d 和30 d 调查病情,以最后结果作为品种抗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以花生整株为单位,每小区调查50株100株,按如下标准记载病级。5 抗性评价5.1 病情分级标准5.1.1 0 级:枝叶生长旺盛,无症状;5.1.2 1 级:萎蔫枝叶不到整株的 2 5%,茎部出现水浸状小病斑;5.1.3 2 级:2 5.1%5 0%的枝叶萎蔫,茎部形成黄褐色水渍状不规划病斑;5.1.4 3 级:5 0.1%以上的枝叶萎蔫,茎部出现深褐色坏死斑;5.1.5 4 级:整株枯死,茎部组织黑色,腐烂,病部出现子实体。5.2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1 0)0 病 情 指 数 各 级病株数 病级代表数值 调查总株数 最高级的代表数值5.3 抗性类别依据鉴定材料3次重复的病情指数平均值确定其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参见表1。表 1 花生茎腐病抗性的评价标准病情指数 抗性水平 抗性级别病情指数=0 免疫 00病情指数10 高抗 110病情指数30 中抗 230病情指数60 中感 3病情指数60 高感 46 鉴定记载表格鉴定记载表见附录B。D B 3 7/T 33 9920 183A A附录A(资料性附录)花生茎腐病A.1 花生茎腐病症状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叶片黄褐色,病斑自根颈部向纵横方向扩展,致使茎基组织腐烂,地上部萎蔫枯死。当环境潮湿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 突起),病部 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干燥时病部 呈褐色干腐,茎内中空。成 株期感病后,约10 d 30 d 全株枯死,发病部位多在茎基部贴地面,有时也出现主茎和侧枝分期枯死现象。A.2 病原菌学名棉色 二孢(Di pl od ia go ss yp in a)(异名 为La si od ip lo di a th eo br om ae、Di pl od ia n a t a l e n s i s s、La si od ip-l od ia t r i f l o r a e 和 Bo tr yo di pl od ia t h e o b r o m a e),系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色二孢属。A.3 病原菌形态A.3.1 在2 5 恒温培 养箱中,生长在P DA 培养基 上菌落呈圆形 或近圆形,质地疏松,菌丝 絮状、浅白色,菌丝沿平面辐射状生长。48 h长满培养皿后有旺盛的气生菌丝生长,在培养皿中央聚集成絮状,后随菌丝黑色素产生,菌落变为灰黑色,培养基背面呈黑色。10 d后,开始产生暗灰色、小蘑菇状、近圆形的菌丝团,直径3 mm5 mm。2 0 d 后,菌丝团顶端产生黑色子座。分生孢子座炭黑色,圆柱形,直径1m m 3m m。A.3.2 分生孢子器分散或集中于子座内,球形或近球形,直径 200 m 300 m,高195 m 360m,暗褐 色,炭质,壁 厚,具孔口,埋生于寄主皮 层中,孢子器 孔口乳状突起,产孢细胞不 分枝,少见分隔,形状多样,呈倒棍棒状或圆筒形,大小8.5 m10.3 m2.9 m3.6 m。全壁芽生环痕式产孢,分生孢子单个顶生于产孢细胞上,椭圆形、长圆形或卵圆形,基部平截,端部钝圆,单胞,初无色,双层壁,有时中央1个2个油球,大小2 2.75 m30.25 m 12.5 m15.0 m,平均 26.0 3 m 13.28 m。后变茶 褐色至暗褐色,中央有一隔膜,壁厚,椭圆形,长圆形或卵圆 形,表面光滑,少数有纵纹,大小20.86 m31.36 m12.29 m15.89 m,平均25.9 m13.71 m。D B 3 7/T 33 9920 184B B附录B(资料性附录)花生抗茎腐病鉴定结果记载表表 B.1 花生抗茎腐病鉴定结果记载表编号 品种(系)来源 重复病情级别病情指数平均病指抗性水平0级 1级 2级 3级 4级注:1 播种日期:2 接种日期:3 接种生育期:4 接种体病原物编号:5 调查日期: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