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DB22/T 3163-2020.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DB22/T 3163-20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DB22/T 3163-20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DB22/T 3163-202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DB22/T 3163-202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DB22/T 3163-202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6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nature reserves 2020-09-01发布 2020-09-20实施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3163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信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寒琳、王牧原、王公博、程莹、靳军、高雪菘、郑鹏思、谢远飞、张斯达、孙鹏宇。DB22/T 31632020 1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前端感知、网络传输、数据管理和监测控制。本标准适用于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28443 导航电子地图图形符号 GB/T 37025 信息安全技术 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74-2017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464 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CH/Z 9001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LY/T 1662.2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 第2部分: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 LY/T 1662.3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 第3部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nature reserves 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自然保护地各项因子、干扰和灾害数量、质量性状、利用状况及其变化方面的监控和测定,反映自然保护地的资源信息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的监测系统。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4G:第四代的移动信息系统(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DB22/T 31632020 2 5 总体架构 总体架构图见图1。图1 6 前端感知 6.1 遥感卫星监测 应符合LY/T 1662.3中的规定。6.2 无人机监测 应具备以下功能:a)信息采集与投放;b)无人机主体、导航、有效载荷、现场控制、数据链、发放回收;c)控制权移交;d)一对多、多对一的地面站通信;e)更换、搭载光学成像、测绘、投放、中继多种类型载荷。6.3 地面视频监控 6.3.1 功能要求 DB22/T 31632020 3 应具备以下功能:a)烟火、人员、车辆、生产工具、动植物分类识别与报警功能和人脸识别;b)与遥感卫星、无人机、巡护系统融合的图像联动接力监控与管理;c)关键路口流量统计;d)自动触发拍摄、无线传输、图像抓拍、本地存储、声音采集、模拟动物发音、远程唤醒;e)具有人、车、生产工具分类识别能力的识别前置。6.3.2 部署要求 6.3.2.1 动保监测相机应主要部署在动物定居区域、经常出现区域、视野较为开阔的区域和相对重点监测区域(如水源地、山洞等)。6.3.2.2 人员、车辆、生产工具监测相机应部署在道路及人员经常出现区域。6.4 生态因子物联网采集 6.4.1 功能要求 应具备以下功能:a)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辐射度、气象能见度、日照时数、蒸发、地温、冻土、地面状态 13 个气象因子采集上传;b)水文水质因子采集上传;c)土壤因子采集上传;d)物联网关管理功能,网关数据传输应符合 GB/T 37025 中的规定。6.4.2 部署要求 生态因子物联网采集设备的部署位置应保证周边环境开阔,保证设备的感应面通风不受遮阴。周边10 m范围内不宜有障碍物。6.5 智能应用移动终端 应具备以下功能:a)资源调查;b)野生动物保护;c)知识库;d)信息通信与指挥。6.6 供备电 6.6.1 供电距离较近时(如小于 1.5 公里)宜采用交流市电直接供电。6.6.2 供电距离较远(如大于 24 公里)且用电负载较轻时宜采用太阳能或风光互补自然能发电方式。6.6.3 根据实际情况,可将直流远供作为备选供电方式。6.7 防雷接地 应符合GB 50057和GB 50343中的规定。6.8 监测塔 6.8.1 应满足前端感知设备安装和维护人员安全作业的需要。DB22/T 31632020 4 6.8.2 监测塔应优先改造利用现有的防火塔、信号塔。7 网络传输 7.1 融合通信专有网络 应支持以下网络类型:a)有线网络;b)无线网络;c)卫星网络;d)微波网络。7.2 通信网络管理 应具备以下功能:a)分类别监控有线综合网络、无线综合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地面微波网络各个网元工作状态;b)分类别的对各网元进行配置管理、故障告警、测试跟踪、软件升级;c)分布式部署与多支多域管理;d)集群通信与管理;e)网络资产管理;f)SNMP 协议获取设备信息、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集中统一管理;g)对必要的网元设备软件版本更新、配置文件保存。8 数据存储 8.1 基本存储 应具备以下功能:a)数据入库、更新、数据整合、数据质检、数据维护;b)数据分类、统计、分析,以及增删改等数据分析、编辑与图表输出。8.2 地理空间信息存储 应符合GB/T 17798、GB/T 28443、CH/H 9001和LYT 1662.2中的规定。8.3 数据运行管理 应具备以下功能资产配置管理、集中监控管理、运维服务管理、综合管理功能。9 监测控制 9.1 监测控制中心 监测控制中心的选址、建设应符合GB 50174-2017中B类数据中心的规定。9.2 资源动态监测 9.2.1 高空资源监测 DB22/T 31632020 5 应具备以下功能:a)对采集自然保护地的森林、草原、湿地、土地、建筑、水源、湖泊、地质、景观生物和干扰信息进行数据导入、分类、对比分析;b)自然保护地的资源征占用、流转、确权、报批管理;c)运用遥感卫星、无人机与地面视频监控系统、巡护系统形成天、空、地联动;d)自然保护地的执法管理;e)资源数据分析、展示、图表输出。9.2.2 生态因子监测与预警 应具备以下功能:a)对采集的生态因子进行动态分类、全区域分析,具有图表显示、输出功能;b)周期性自动分析与报表。9.3 野生动物监测 应具备以下功能:a)野生动物野外种群、种类信息采集、数据导入;b)野生动物资源数据查询、展示、图表输出;c)实现野生动物监控前端设备(野保摄像机)安全带宽策略管理。9.4 植物监测 应具备以下的功能:a)对森林、草原、湿地实时监测;b)对古树名木等重点保护物种监测;c)植物资源数据查询、展示、图表输出。9.5 智能巡护管理 应具备以下功能:a)记录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终端持有者信息;b)巡护数据管理和巡护轨迹管理;c)灾害或紧急情况时,可以发出告警。9.6 视频显示 应符合GB 50464中的规定。9.7 信息发布 应具备以下功能:a)对自然保护地的动态资讯、法律法规和科普宣传信息进行分类;b)栏目编辑;c)实施视频转码与发布;d)最新资讯、公告、信息快报、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发布。9.8 外部系统接口 DB22/T 31632020 6 应能够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支持外部系统接入。宜选择的外部系统有气象系统、交通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医疗系统、环保系统、金融系统。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