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03.080 A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5062019 智慧社区 建设指南 Construction Guidance for Smart Community 文稿版次选择 2019-12-25发布 2020-01-25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3506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民政厅提出。本标准归口单位:安徽省民政厅。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民政厅、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服务中心、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合肥市民政局、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合肥市包河区民政局、合肥市包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庆、沈先财、王素娟、王芳、吴三三、臧俊。DB34/T 35062019 1 智慧社区 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基础设施、社区治理、社区服务。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智慧社区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7043-2018 智慧城市 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智慧社区建设 Intelligence community 在街道、镇、村等地理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共享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参与度、体验度和感受度。GB/T 37043-2018,定义 2.3.2 3.2 社区一口式办理平台 Community one-bite platform 通过面向居民的一个窗口和一个平台办理智慧社区所有对外服务的业务。3.3 全科社工 All-round social worker 即每位社工向“全科全能”的多面手转变,能够办理所有面向居民服务业务。4 目标 以“互联网+”为创新引擎,以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为重点,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一批智慧社区示范点;引进社会力量和资本,建立智能化社会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专业服务、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等在社区相互促进融合,初步形成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五级互联互通的社区智慧治理和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社区智慧化。DB34/T 35062019 2 5 基础设施 5.1 互联网设施 5.1.1 光纤入户 城市社区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应达到 100 兆比特秒(Mbps),农村社区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宜达到50 兆比特秒(Mbps)。5.1.2 无线覆盖 社区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 95以上,无线宽带接入带宽达到 5 兆以上。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上网服务。5.1.3 应急通讯 应建立应急通信系统,实现紧急情况(盗、火、孤寡老人急病等)下指挥调度。5.2 智能终端 应依托物联基础传感设备,有序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社区各相关领域的创新应用实践,并覆盖下列领域:a)智能楼宇;b)智能停车;c)社区安防监控;d)智能家居;e)健康医疗;f)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5.3 硬件设施 5.3.1 硬件设施 应配备下列备智能化设施:a)智能安保机器人;b)智能家居;c)视频监控;d)远程健康医疗服务机器人;e)无纸化办公室系统 OA。5.3.2 服务设施 应配备下列便民服务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a)自助办事一体机;b)自助取号、叫号机;c)智能语音技术的交互终端;d)自助服务机器人。6 社区治理 DB34/T 35062019 3 6.1 信息化 6.1.1 社区一口式办理平台 应建设社区一口式办理平台迁移,最大限度整合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账。6.1.2 统一“云桌面”应建设社区工作统一“云桌面”,使社区综合管理平台与现有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数据互通,消除信息和数据孤岛。6.1.3 移动应用信息平台 移动应用信息平台应具备下列模块:a)党务服务;b)党群中心服务;c)志愿服务;d)物业服务;e)就业服务;f)含贴心服务;g)妇联服务;h)青年服务;i)征兵服务;j)工会服务。6.1.4 访客对讲 居民住户可与来访客人进行音视频对讲,直观地了解访客情况。6.1.5 周界防越报警 可对封闭式管理的居住区周界实施全面防范,具备与闭路电视监控、周界照明等联动功能,并对接社区综合管理应急联动中心。6.1.6 闭路电视监控 可根据居住区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对居住区的主要出入口、通道及公建重要部位进行监控,全面记录实时情况。6.1.7 电子巡更 保安巡更人员按设定路线进行值班巡查,及时发现安全情况,及时响应处理。6.1.8 小区门禁管理 应建设小区门禁管理系统,做到信息传输可靠、控制操作灵活,满足小区安全管理的需要。6.2 智能化 社区管理平台应对“全科社工”工作模式、“开放式办公、前台一口受理、后台 分工协同”服务模式提供智能化支持。DB34/T 35062019 4 6.3 网格化 6.3.1 网格划分 按照以楼带房、以户带人、以人带事基本思路,对社区进行科学的网格划分。并按每 500600 户配备一名专职信息员进行网格工作。6.3.2 信息发现报告渠道 应建设完整的信息发现以及报告渠道,并实现信息的研判解决。6.3.3 网格化管理与服务模式 应建设并完善集人、地、物、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7 社区服务 7.1 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 应建立集社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社会组织、公益和志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作为各类智慧信息系统的统一入口和信息发布的统一出口。7.2 社区健康服务智能化 7.2.1 家庭保健医疗服务 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创新社区居民就医模式,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支撑,如家庭医生可利用视频进行问诊,可实时记录、查阅随访内容等。7.2.2 预约挂号 提供社区周边医院网上预约挂号服务,建立完善的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实现实时查看联网医院挂号就诊情况。7.2.3 电子健康档案 为社区居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7.2.4 远程医疗 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健康监护等,构建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7.3 平安社区 7.3.1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应建设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为社区安全管理事前预警、事中处置和事后分析提供支撑,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7.3.2 安全综合应用平台 应建设安全防范综合应用平台,按需整合社区安全技术防范资源,对社区内公共区域安全技术防范设施进行标准化、一体化管理。DB34/T 35062019 5 7.3.3 联网报警服务 应规范和提升联网报警运营服务,引入社会化运营,为社区群众提供特色化、个性化安全服务。7.3.4 消防 应建立智慧消防系统,实时监控消防设施运转情况。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