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DB34/T 336-2020.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DB34/T 336-20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DB34/T 336-20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DB34/T 336-202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DB34/T 336-202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DB34/T 336-202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150 B 52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362020 代替 DB34/T 336-2003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 Polyculture technical operating specification of 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 and mandarin fish in pond 文稿版次选择 2020-06-22发布 2020-07-22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336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 DB34/T 3362003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与 DB34/T 336-2003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生物饵料培养,(见上一版 3.3);删除了“施追肥”,(见上一版 7.2);增加了鳜鱼种质量要求,“来自有资质的水产良种场培育,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见 6.1);增加了“微孔增氧设备”和“增氧”方法,(见 3.4及 7.5);增加了“养殖日志”,(见 7.8);增加了病害防治,(见第 8 章);修改了“池塘准备”为“环境条件”,(见第 3 章);修改了鳜“放养密度为 1015 尾”,(见 6.3);修改了水草培植,“以伊乐藻为主,环沟内 1 月底到 2 月中旬前移植,株距 1 m1.5 m,4月初在环沟以外区域种植,每间隔 4 m5 m,栽 23 行,株距 11.5 m。环沟以外区域的60面积,用围网拦好后同时种植轮叶黑藻。”(见 4.4);修改了蟹种来源“选择具有资质的河蟹良种场培育的长江水系良种”,(见 5.1);修改了河蟹种放养密度为“每 667m2 放养 800 只1200 只”,(见 5.4);修改了饵料投喂,(见 7.1.2);修改了“捕捞方法”,(见 9.2)。本标准由滁州市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滁州市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海宝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全椒县花溪湖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利辛县水产站、合肥金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滁州市南谯区长江水产良种繁育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凌武海、任信林、余红喜、杨中喜、周军、奚业文、范文鲁、卢守章、庄传宝、郭成立、纪翠萍、秦道仓、钱克林。DB34/T 3362020 1 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池塘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和鳜(Siniperca chuatsi)混养的环境条件、放养前准备、蟹种投放、鳜苗种投放、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和捕捞销售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池塘蟹和鳜同池混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 19783 中华绒螯蟹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 5361 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DB34/T 331 中华绒螯蟹病害防治技术规范 DB34/T 2105 虾蟹养殖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操作规程 3 环境条件 3.1 环境 周围无污染源,电力有保障,交通方便;其它条件应该符合 NY/T 5361 的规定。3.2 水源 水量丰富,水质符合 GB 11607、NY 5051 的规定。3.3 池塘 3.3.1 面积与水深 面积 6670 m220000 m2,池深 1.5 m2.0 m,水深 0.8 m1.5 m。3.3.2 池型与埂坡 池塘为东西向长、南北向窄的呈长条形状。坡度比为 1:23。3.3.3 底质与环沟 DB34/T 3362020 2 底质平坦,淤泥厚度不超过 0.1 m。池内四周开有环沟,沟宽 5 m6 m,开挖沟深 0.5 m0.7 m。3.4 微孔增氧设备 设备选型和安装按 DB34/T 2105 的规定执行。4 放养前准备 4.1 清塘消毒 清淤后,每 667m2 用生石灰 75 kg100 kg 化浆全池泼洒。4.2 防逃设施 4.2.1 材料 沿聚乙烯平织网上纲,内侧缝塑料薄膜,薄膜厚 0.2 mm。4.2.2 规格 高度 0.6 m0.7 m,塑料薄膜宽度 0.3 m0.4 m。4.2.3 安装 沿池塘四周将防逃网下缘埋入池埂土中 0.2 m0.3 m,每隔 2 m 用木、竹桩支撑。4.3 施肥 消毒后 7天10 天,每 667m2 施生物肥 100 kg300 kg,或钙镁磷肥加复合肥(1:1)15 kg20 kg。4.4 植草 4.4.1 以伊乐藻为主,环沟内 1 月底到 2 月中旬前移植,株距 1 m1.5 m,4 月初在环沟以外区域种植,每间隔 4 m5 m,栽 23 行,株距 1 m1.5 m。4.4.2 环沟以外区域的 60面积,用围网拦好后同时种植轮叶黑藻。4.5 投放螺蛳 4 月初,每 667m2 投放鲜活螺蛳 100 kg200 kg。5 蟹种放养 5.1 蟹种来源 选择具有资质的河蟹良种场培育的长江水系良种。5.2 蟹种质量 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经检疫合格的,规格为 120 只/kg160 只/kg。质量应符合 GB/T 19783 的规定。5.3 放养时间 DB34/T 3362020 3 蟹种放养宜在 3 月中旬之前完成。5.4 放养密度 每 667m2 放养 800 只1200 只。5.5 放养方法 5.5.1 消毒 放养前用 10 g/m3(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蟹种 10 min20 min。5.5.2 放养 蟹种应在水中浸 2 min3 min 取出,放置 5 min 左右,再入水浸泡 2 min3 min 取出,反复 23 次后,均匀投放到环沟中。6 鳜鱼种投放 6.1 质量与规格 来自有资质的水产良种场培育,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应5 cm。6.2 投放时间 宜在 6 月中旬。6.3 放养密度 每 667m2 放养 10 尾15 尾。7 饲养管理 7.1 饲料投喂 7.1.1 饲料质量 选择粗蛋白含量不低于 30的河蟹专用饲料,卫生指标符合 GB 13078 的规定,安全限量符合 NY 5072 的规定。7.1.2 投喂 7.1.2.1 前期宜投喂粗蛋白含量 40左右河蟹饲料,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 25;中后期投喂河蟹专用饲料,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 58。7.1.2.2 鳜鱼主要以池塘中自然生长的鲫、鳑鮍、麦穗鱼等野杂鱼为食。7.2 水位调节 4 月以前,控制水深40 cm。56 月份滩涂水深逐渐加深到 50 cm60 cm,78 月份加深至 70 cm80 cm。7.3 水质调节 DB34/T 3362020 4 每 10 天(高温季节每 6 天7 天)使用 1 次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用法及用量参照产品使用说明。7.4 定期注水 35 天加水 1 次,每次注水量为不超过 5 cm。7.5 增氧 7.5.1 晴天凌晨开启微孔增氧机至翌日上午 8 时,中午 12:0014:00 开机。7.5.2 闷热天气从傍晚开机至翌日上午 8时。7.5.3 连续阴、雨天 24 小时开机。7.6 水草管理 7.6.1 养殖期间水草总量应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 5070。7.6.2 过多应予以人工或机械清除。7.6.3 伊乐藻,宜在 5 月中旬刈割一次。7.7 巡塘 检查防逃设施有无破损和漏洞,观察河蟹活动与摄食情况,水质变化,检查增氧设施。7.8 养殖日志 做好生产记录,记录生产日期、天气、水温、投放的苗种、吃食生长、饲料、水质变化、疾病防治、用药等情况。8 病害防治 8.1 预防 8.1.1 定期使用 EM、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8.1.2 保持饲料新鲜、足量。8.2 治疗 常见蟹病治疗按 DB34/T 331 的规定执行,药物使用符合 NY 5071 的规定。9 捕捞销售 9.1 捕捞时间 宜在 9 月份以后捕捞。9.2 捕捞方法 9.2.1 用地笼等渔具先将河蟹捕捞上市。晚上捡拾上岸活动的河蟹。9.2.2 11 月中下旬后,可干塘将剩余的河蟹一次性捕捞上市,鳜鱼需干塘捕捉,上市销售或转塘。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