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DB3210/T 1034-2019.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DB3210/T 1034-201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DB3210/T 1034-201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DB3210/T 1034-201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DB3210/T 1034-201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DB3210/T 1034-201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22 DB3210 扬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210/T 10342019 扬辐麦9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2019-12-20发布 2019-12-20实施 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2/T 1034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士强、何震天、张容、王建华、陈秀兰、包建忠。DB32/T 10342019 1 扬辐麦9 号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扬辐麦9号生产的产地环境、籽粒品质、产量和产量结构、肥料使用准则、农药使用准则和栽培技术要点。本标准适用于扬州市范围内扬辐麦9号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851 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3 产地环境 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符合NY/T 851的要求。4 籽粒品质 籽粒容重790 g/L,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5%,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5.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5 min。5 产量及产量结构 5.1 产量水平 产量450 kg亩以上。5.2 产量结构 有效穗(3235)万/亩,每穗结实粒数3842粒,千粒重39 g42 g。6 肥料使用准则 肥料使用符合NY/T 496的要求。7 农药使用准则 DB32/T 10342019 2 农药使用符合GB/T 8321.10的要求。8 栽培技术要点 8.1 播前准备 8.1.1 种子处理 8.1.1.1 晒种 播前晒种1 d2 d。8.1.1.2 选种 人工或精选机去杂、去劣、去小粒,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的要求。8.1.1.3 药剂拌种 每1kg用种使用1.5 g2 g立克秀(剂型为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兑水50 mL拌种。8.1.2 整地要求 水稻收割后施用基肥,结合水稻秸秆深埋还田机械耕整,应达到耕深、耙细、耙实、地平等整地标准,确保土壤细化且紧实,且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特征。8.2 播种 8.2.1 播种期 根据茬口、土壤墒情适当调整小麦播种期。适宜播期为10月底11月上旬。8.2.2 播种量 根据播期、土壤墒情等合理调整播种量。在适宜播期内,适宜基本苗为(1518)万/亩,超出适宜播期,每推迟2d3d增加播种量(12)万/亩为宜。播种量按公式(1)计算:)出苗率()发芽率(千粒重)(基本苗数(万)亩)播种量(%100/kg.(1)8.2.3 播种方式 机条播,行距25 cm,播深2 cm3 cm,需经覆土、镇压等工序,或者人工撒播并浅旋盖籽。如遇秋旱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或人工造墒。8.3 沟系配套 8.3.1 外沟 外三沟在前作收获前人工清理开挖,沟系配套,逐级加深,隔水沟深100 cm以上,导渗沟深120 cm以上,排水沟深150 cm以上。8.3.2 内沟 DB32/T 10342019 3 内三沟于播种后进行机械开沟(指地头沟和腰沟),宜每3 m4 m开挖一条竖沟,沟深20 cm30 cm。距田两端横埂2 m3 m,各挖一条横沟,沟深30 cm40 cm,长条田每30 m50 m挖一条横沟,内外沟配套相通。8.4 施肥 8.4.1 肥料用量 根据测土配方要求施肥。亩施纯氮:16 kg18 kg,P2O5:6 kg7 kg,K2O:6 kg7 kg,氮磷钾比例(N:P2O5:K2O)1:(0.40.5):(0.40.5)。8.4.2 运筹比例 氮肥施肥比例以基肥、壮蘖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为5:1:4;磷、钾肥基追比为5:5。8.4.3 运筹方法 8.4.3.1 基肥 施用45%复合肥(养分比N:P2O5:K2O15:15:15)20 kg/亩、尿素5 kg/亩7.5 kg/亩。8.4.3.2 壮蘖肥 按叶龄期追肥,于叶龄45叶期根据群体大小、叶色等施尿素3 kg/亩4kg/亩,捉黄塘促平衡。8.4.3.3 拔节孕穗肥 在小麦基部节间接近定长、叶龄余数约2.5叶时,施用45%复合肥(养分比N:P2O5:K2O15:15:15)15 kg/亩20 kg/亩、尿素6 kg/亩9 kg/亩。8.5 病虫草害防治 8.5.1 防治策略 在生产过程中对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农药施用符合GB/T 8321.10的要求,并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8.5.2 防治措施 8.5.2.1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换茬,清除沟渠路边杂草,破坏病虫滋生场所,秸秆适量还田,压低病虫草发生基数。8.5.2.2 化学防治 根据田间病虫草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残药剂,注意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杂草化除:在小麦播后芽前,进行封闭处理;春季气温稳定5 以上、小麦拔节前,进行茎叶化除。病虫害防治:通过种子拌种、病害预防等相关措施主要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在蚜虫和粘虫等低龄发生期及时防治。具体施用药剂及防治方法见附录A。8.6 抗逆 8.6.1 抗旱 DB32/T 10342019 4 播后当土壤耕作层20 cm内含水量降至60%以下,需要灌出苗水,促进及时出苗。注意不可大水漫灌,以防烂芽、闷芽。生育期间遇旱,根据墒情补灌。8.6.2 降渍 开挖好内外三沟,沟系配套。出苗至返青期地下水位控制在0.5 m以下,返青后地下水位控制在1 m以下。8.6.3 防冻 8.6.3.1 冻害预防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强调冬季镇压、覆盖、56叶期化控等措施预防冻害。8.6.3.2 冻害补救 发生冻害后,根据冻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增施恢复肥。小麦叶片受冻,一般不施用恢复肥,发生茎蘖受冻应根据冻害严重度确定,如发生10%以下的茎蘖冻死正常群体不需补救,发生10%30%的茎蘖冻死时需施尿素4 kg/亩5 kg/亩,30%50%茎蘖冻死时需施尿素8 kg/亩10 kg/亩,超过50%茎蘖冻死时需施尿素15 kg/亩。追施恢复肥应配合灌越冬水或拔节水进行,以提高效果。8.6.4 防倒 扩行精播、培育壮苗,建立合适群体。群体较大田块拔节前(2月底3月初)可用矮苗壮60 g/亩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 g/亩75 g/亩进行喷雾。8.6.5 防后期高温 花后15天内结合病虫防治喷施叶面肥12次,延缓衰老,防高温逼熟。9 收获技术 5月底至6月初,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收割,收获后需及时烘(晒)干扬净,籽粒含水量要求低于12.5%,贮藏于阴凉干燥处。10 记录 对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记录档案保存不少于2年。DB32/T 10342019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A.1 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见表A.1。表A.1 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农药类别 农药名称 剂型 防治 对象(功能)施用方法(g/次.亩或mL/次.亩)使用方法 安全使用期 除草剂 异丙隆 25%可湿性粉剂 杂草 250 g300 g 喷雾 播后苗前或杂草23叶期 苯磺隆 75%悬浮剂 杂草 0.9 g1.8 g 喷雾 杂草23叶 精恶唑禾草灵 6.9%乳剂 杂草 60 mL80 mL 喷雾 杂草2叶分蘖末期 氯氟吡氧乙酸 20%乳油 杂草 30 mL40 mL 喷雾 杂草34叶 杀菌剂 戊唑醇 5可湿性粉剂 纹枯病 1 kg种子用药 1.5 g2.0 g加少量水拌种 拌种 种子处理 噻呋酰胺 24%悬浮剂 纹枯病 20 mL25 mL 喷雾 返青至拔节期 氰烯菌酯 25%悬浮剂 赤霉病 100 mL 喷雾 齐穗扬花期 三唑酮 25%可湿性粉剂 白粉病、锈病 35 g40 g 喷雾 发病初期 杀虫剂 敌百虫 90%粉剂 蚜虫 100 g 喷雾 害虫低龄发生期 吡虫啉 10%可湿性粉剂 蚜虫 50 g 喷雾 害虫低龄发生期 氯氟氰菊酯 2.5%高效微乳剂 蚜虫、粘虫 30 mL40 mL 喷雾 害虫低龄发生期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