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6602020 代替 DB37/T 16602010 大球 盖菇 安全 优质 生产 技术 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security and high quality for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production 2020-02-25 发布 2020-03-25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1660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 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7/T 16602010无公害食品 大 球盖菇生产 技术规程。与DB37/T 16602010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大球盖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删除了无公害食品大球盖菇的定义,增加了质量要求内容(见 3 和2010 年版的3.1);修改了产地环境质量要求(见 4);修改了大球盖菇栽培设施和基质配方及培养料预处理技术,修改了其它生产技术要求(见 5);修改了加工、包装与贮运要求(见 5.9);修改了病虫害防控技术内容(见 6);修改了质量安全管理要求(见 7);删除了原标准的附录 A 和附录 B,修 改了附录 C 的名称。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菏泽市定陶区特色农产品服务中心、青岛益菇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东稷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宫志远、郭惠东、孙振福、黄春燕、任海霞、曲玲、单 洪涛、王厚鹏、张逸、孙明堂。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7/T 16602010。DB37/T 16602020 1 大球盖 菇安全 优质生 产技术 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 了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的质 量要求、产 地环境、生 产技术、病 虫害防控、质量安全管理和生产档案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大球盖菇的安全优质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60 食 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480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806.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 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096 食 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2 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3 质量要求 3.1 感官要求 菇体肥厚、光洁、未开伞,酒红至浅红褐色,菌柄粗壮、白色,大小均匀,无病斑、无虫蛀、无异味、无杂质。3.2 理化指标要求 应符合GB 7096 和NY/T 749 的要求。4 产地环境 DB37/T 16602020 2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391 的规定。栽培场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光线适宜、冬暖夏凉、通风良好、土质和水源清洁,远离工矿业的“三废”污染源。应设有栽培基质专用堆制处理场地。每季栽培结束后,及时清理废菌料和覆土,对菇场进行消毒。5 生产技术 5.1 栽培设施 可采用日光温室大棚、大 小拱棚、简易 荫棚及林下露地于不同季节栽培。菇 棚(房)建在 地势平坦、通风向阳、利于控温遮 阴、便于保 湿和排水的 地方。菇棚(房)以长 度50 m70 m、宽度8 m 12 m为宜。菇棚(房)北墙或两端可设置上下二层通风口(窗),规格为40 cm30 cm,或 两端安装湿帘和风机,主走道上方的顶棚上留置一排排气口(窗),规格为30 cm20 cm。高温季节菇棚(房)顶部上方架空45 cm加 设一层遮阳 网。在菇棚(房)中可 进行地床、层架铺料栽 培或块式栽 培。采用林 地、果园和苗圃空间地畦床栽培,应选择遮阴、避风环境作为栽培场地,树木株行距在2 m 4 m4 m6 m为 佳,以排灌方便、土质肥沃、偏酸性的壤土为宜,根据不同郁闭度,可采取露地、拱棚或荫棚栽培。5.2 栽培季节 林地自然条件下或拱棚栽培,在气温8 28 时均可播种,以15 26 为最适宜。山东省8月中下旬至翌年3 月上旬 均可进行秋、春两季播种栽培,10月中 下旬至翌年6 月上中旬出菇。采用日光 温室大棚保温栽培,可冬季出菇。5.3 品种选用、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5.3.1 品种选用 选用适于山东省栽培,发菌出菇快、抗逆性强、高产、商品性好的大球盖菇品种,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5.3.2 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菌种生产过 程应符合NY/T 528和NY/T 1731 的要求。采用液体 培养制作原 种,可节省 制种时间,栽培种发菌快。大球盖菇 成品菌种质 量应符合NY/T 1742的要求。菌丝生 活力强,不 带病、虫和 杂菌,无老化、退化现象。5.4 生产材料 5.4.1 主辅原料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可利用的 栽培原料有:稻草、稻 壳、小麦秸、玉米秸、玉米芯、花 生茎蔓、花生壳、豆秸、食用菌菌渣、阔叶树木屑等。栽培基质中应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及杂菌、虫源混入。5.4.2 生产用水 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培养料配制 用水和出菇 管理用水可 使用清洁的 自来水、泉 水、深井水 等,喷水中不得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5.4.3 覆土材料 DB37/T 16602020 3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林地腐殖土、草炭土或农田耕作层以下的壤土。不宜用沙土和粘土。5.4.4 基质肥料及添加剂 应符合NY/T 394的要求。栽培基质中不需添加化学肥料,可加入石膏粉、石灰粉、轻质碳酸钙等营养剂,不得使用生长激素类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添加剂。5.5 培养料配方和预处理 5.5.1 培养料配方 宜选用以下配方:a)配方 1:稻草 或麦秸 55%,玉米芯 25%,阔叶树 木屑 18%,生石灰 1%,石膏粉 1%;b)配方 2:玉米 芯 40%,阔 叶树木屑 33%,稻壳 25%,生石灰 1%,石膏粉 1%;c)配方 3:玉米 秸 45%,豆秸 20%,阔 叶树木屑 18%,稻壳 15%,石膏粉 1%,生石灰 1%;d)配方 4:食用 菌菌渣 65%,阔叶树木屑20%,稻壳 13%,生 石灰 1%,石 膏粉 1%。5.5.2 培养料预处理 将碎秸秆(3 cm10 cm)、玉米芯 颗粒(粒度1 cm左右)等栽培主料在 阳光下翻晒2 d3 d,木屑提前自然预堆1.5 个月 以上,新鲜菌渣及时与其充分混合均匀,于生石灰、石膏粉等水液中浸泡1 d2 d,吸足水 分,使其含水量达72%75%,捞 出,堆闷2 d 3 d备用。在高温季节(白天气温25 以上)栽培料宜经预湿1 d 2 d后,堆 积发酵处理7 d 10 d,期 间当料堆内温度达到65 以上时,保 持24 h,开始 翻堆,共翻堆2 3 次,摊晾散热后用作栽培。处理后培养料达到pH 6.5 左右为宜。5.6 播种和发菌培养 5.6.1 播种操作 5.6.1.1 播种前将畦床土壤整成龟背形,背高12 cm 15 cm,宽 90 cm 110 cm,畦间留 40 cm 宽的操作道,低于畦床底部地面。栽培场地撒一层石灰粉或用漂白粉、植物源杀虫剂等药液对畦床及周边走道进行全面喷洒,浇灌一次透水,待积水渗下后进行铺料播种。培养料 20 kg25 kg/m2(折 干),料中央厚度 25 cm30 cm,用固体菌种 600 g 750 g,采取层播加穴播方式,料床呈扶垄状。5.6.1.2 播种后料面覆盖石灰水浸泡的湿草帘或秸秆加盖地膜保温保湿,也可在料面及边缘覆 2 cm厚的腐殖土保湿控温。高温季节发菌在料床上每隔30 cm 40 cm 打 直径 3cm 5cm 的透气孔 2 3 个,至料床底部。若采取日光温室床架铺料或块式栽培,床面宽 70 cm 90 cm,层距 50 cm 60 cm,高 3 4 层,底层离 地面 15 cm 左右,架与架之间留操作道宽70 cm。5.6.2 发菌与覆土 5.6.2.1 发菌管理 栽培料适宜 温度控制在22 28,超过30 时揭膜通风,或将料床 打孔散热;料温偏低,加厚覆盖物或覆土覆黑膜保温。料含水量保持在68%70%,播种后20 d内 不宜向畦床菌料直接喷水,保持料面覆盖物湿润。露地栽培,雨天菌床遮盖薄膜,雨后即揭去薄膜,并及时排除菌床周围积水。20 d后菌丝占据整个料层1/2以上,此时可根据天气情况适量喷水增湿,菌床四周侧面多喷,中间部位少喷,以水不渗入料中为度。5.6.2.2 覆土管理 DB37/T 16602020 4 在适宜温度下,播种后30 d 35 d,菌丝长至料层2/3 以上时 进行出菇覆土。覆土选用肥沃、疏松、pH 6.0 pH 6.5 的壤土,并预先进行消毒杀虫处理,调节含水量为25%3 0%。覆土 厚度为3 cm4 cm。覆土后保持土层湿润,15 d 后菌丝爬 上土层,将土上覆盖物去除,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量,促使畦面菌丝倒伏,土层内菌丝逐渐形成菌束,扭结成白色原基并逐渐发育成菇蕾。5.7 出菇管理 5.7.1 保湿 出菇阶段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当土层 表面出现白色菇蕾时,每天早晚向菌床喷雾化水。若覆土层干燥发白,须增加喷水,保持覆土层达到湿润状态。采用草帘或秸秆覆盖,用喷雾的方法保湿。当床面上有大量菇蕾发生时,喷水时应轻喷勤喷、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达到菌料既松软又湿润,用手捏紧培养料稍有水滴出现即可。5.7.2 调节温度 出菇期间调 节环境温度 在12 25 范围内。气温低于12 时,采取 增设拱棚、增厚覆盖物、减少喷水等措施以提高出菇温度。进入霜冻期,在增加覆盖物的同时停止喷水,使菇蕾安全越冬。温度超过26 时,采取通风、喷水等降温措施。5.7.3 通风 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求有较为充足的氧气。当出菇面有大量子实体发生时,菇房栽培需加大通气量,每日通风换气2 h3 h,使CO2浓 度低于0.15%。5.7.4 光照 子实体生长阶段应保持100 lx 500 lx 的光照强 度。5.8 采收及后潮菇管理 根据成熟程度和市场要求及时采收。子实体从现蕾到成熟,高温期为5 d6 d,低温期为9 d10 d。以菌盖外膜刚破裂、菌盖内卷不开伞时采收为宜。采收时,轻捏菇脚旋扭,松动后拔起,采大留小,切勿带动周围小菇。除去带土菇脚即可上市鲜销。第一潮菇采收后,清理料面,补足水分,覆膜养菌,经过12 d 15 d,又开始出 第二潮菇,管理方法同第一潮菇。整个生育期可采收3 4 潮菇。5.9 加工、包装与贮运 采收后将畸形菇、病虫菇剔出,及时送入0 5 冷库 预冷、整理分级、贮藏保鲜。采用冷藏车运输,车内清洁卫生,温度小于5,空气相对湿度90%95%。鲜菇包 装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包装容器及所 用物品应符 合GB 4806.1、GB 4806.7 和GB 4806.8 的要求;成 型包装品应 符合NY/T 658 的要求。可进行速冻、盐渍、制罐和干制加工,干制采用脱水机烘干。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含有亚硫酸盐、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水液漂洗鲜菇,按照GB 2760和NY/T 392的规定执行。6 病虫害防控 6.1 防控原则 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安 全防控措施。DB37/T 16602020 5 6.2 防控对象 主要杂菌有鬼伞菌、木霉菌、青霉菌、曲霉菌、毛霉菌、脉孢霉菌、黏菌等;主要害虫有跳虫、菌蚊、蠼螋、蚂蚁,以及螨类、蛞蝓等有害动物。6.3 防控方法 6.3.1 病虫预防 预防措施如下:a)应使用无病虫侵染、菌龄适宜的健康菌种;b)培养料不带杂菌、害虫,预湿、堆闷及发酵处理要全面均匀;c)栽培场地提前消毒、防虫处理。高温季节播种后,当料温高于 30 时 揭膜通风降温,气温低于 10 或雨 天时覆土盖膜;d)菇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30 cm20 cm)、安装 电子杀虫灯(15 W)、诱虫黑光灯(20 W)诱杀害虫。6.3.2 杂菌防控 选料要新鲜、干燥,栽培前经日光曝晒消毒。发现鬼伞,要及早拔除深埋。栽培前期控制好温度和水分,促使菌丝健壮、旺盛生长,抑制杂菌生长。栽培场所喷洒石灰水、漂白粉水液及植物源杀菌剂药液防控杂菌污染。6.3.3 虫害防控 菇床周围定 期撒施石灰 粉,无菇时 栽培环境喷 洒2.5%高效 氟氯氰菊酯 乳油2 000倍液 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4 000倍液,菌 床喷洒5%食 盐水、植物源杀虫剂,防控跳虫、蛞蝓、螨类、菌蚊、蚂蚁等发生。7 质量安全管理 7.1 农药安全使用 按照NY/T 393 的规定执行。不得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化学农药及重金属制剂、杀鼠剂等;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种类;出菇阶段于无菇期或避菇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喷洒地面环境或菌床覆土,不得在大球盖菇子实体上使用农药及生长激素类物质。7.2 生物制剂使用 不得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和非农用抗生素制剂。采用生物药剂与化学农药合理搭配,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防止或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7.3 采后质量安全管理 采后从事大球盖菇贮藏保鲜加工的人员要求身体健康,无传染病。防止加工产品中亚硫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推行大球盖菇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溯源体系。8 生产档案 DB37/T 16602020 6 8.1 应建立安全优质大球盖菇生产档案。8.2 对大球盖菇的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过程、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记录项目参见附录 A。生产记 录档案保留 3 年以上。DB37/T 16602020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安全优质大球盖菇生产档案记录事项 A.1 产地环境条件 A.1.1 空气质量。A.1.2 水源质量。A.1.3 菇场土壤环境质量。A.1.4 栽培设施材料、结构及配套设备、器具。A.2 生产投入品使用情况 A.2.1 名称。A.2.2 来源。A.2.3 用法、用量。A.2.4 使用、停用的日期。A.3 大球盖菇病虫害防治用药情况 A.3.1 栽培料消毒杀虫。A.3.2 菇场进料前后消毒杀虫。A.3.3 发菌期间消毒杀虫。A.3.4 覆土材料消毒杀虫。A.3.5 出菇期间消毒杀虫。A.4 采收日期、采收数量、商品菇等级 生产场所名称、栽培数量、记录人、入档日期。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