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DB11/T 720-2020.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DB11/T 720-20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DB11/T 720-20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DB11/T 720-202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DB11/T 720-202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DB11/T 720-202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21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720 2020 代替 DB11/T 720 2010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 Drought-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for soybean 2020-03-25发布 2020-07-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1/T 720 2020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抗旱性鉴定.1 4 抗旱性评价.5 DB11/T 720 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替代了 DB11/T 720 2010大豆品种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与 DB11/T 720 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种子芽期”的表述,改为“种子发芽期”(见 3.1,2010年版的 3.1);修改了“无离子水”的表述,改为“去离子水”(见 3.1.3,2010年版的 3);增加了“种子的消毒除菌”(见 3.1.3);增加了“称重法”,补充去离子水以维持溶液渗透势 恒 定(见 3.1.4和 3.1.5);修改了 样 品准 备 种子的 数量 及种子 预处理 的 次数(见 3.1.1和 3.1.3,2010年版的 3.1.1和 3.1.3);修改了“密封 发芽 盒”的表述,改为“培养皿”(见 3.1.4,3.1.5和 3.1.6,2010年版的 3.1.4和 3.1.5);增加了“无 光培养”(见 3.1.6);修改了 调查 发芽 率 的 时间,改为 第 8 d调查 发芽 率(见 3.1.6,2010年版的 3.1.6);修改了种子发芽期的 培养温度,由 25 0.5 改为 20 0.5(见 3.1.6,2010年版 的 3.1.6);修改了种子发芽 率计算公式(见 3.1.7,2010年版的 3.1.7);修改了 苗 期 培养温度,由 22 2 改为 25 2(见 3.2.1,2010年版的 3.2.1);修改了 播 种方法(见 3.2.3,2010年版的 3.2.3);修改了“全部叶片 为 鲜绿色 为 存活苗”的表述,改为“上部叶片 为 鲜绿色 为 存活苗”(见 3.2.4和 3.2.5,2010年版的 3.2.5和 3.2.6);增加了“花荚 期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见 3.3);修改了 试验条件,改为“应在 旱 棚中进行”(见 3.4.1,2010年版的 3.3.1);修改了“全生育 期抗旱性性 状调查”(见 3.4.5,2010年版的 3.3.4);修改了抗旱 系数 法的 算 法,采用 加 权 抗旱 系数 法 取 代 平均 抗旱 系数 法(见 3.4.6,2010年版的3.3.5);增加了“利用逐级分类 法”,确 定品种加 权 抗旱 系数 的 5个等级划分阈值,并 评价 材料 的 全生育 期抗旱性(见 3.4.6);修改了“种子芽期抗旱性 判 定”,将原 5级“耐、较耐、中耐、较敏感、敏感”改为“极强、强、中等、弱、极弱”(见 4.1,2010年版的 4.1);增加了“极强、强、中等、弱、极弱”的 英文说明 及 缩 写(见 4.1)。本标准 由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提 出 并 归口。本标准 由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本标准起草 单位:北京市 种子 管 理 站、中 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 人:窦欣欣、刘章雄、黄少虹、邱丽娟、池秀蓉、王晓波、李香景、关荣霞、徐淑莲、赵兴震、金宝燕、王兴荣、邢蕾、邢燕霞、陈立军、叶 翠玉、张连 平、张力、杨琳。本标准 所 替代的标准 历 次 版本发 布情况 为:DB11/T 720 2010。DB11/T 720 2020 1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发芽期、苗 期、花荚 期和 全生育 期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本标准 适 用 于北京地区 大豆抗旱性的鉴定和评价。2 术语和定义 下 列 术语和定义 适 用 于 本 文件。2.1 校正品种 adjusting variety 经国家认 定的抗旱性 较强 的大豆品种,用 于校正非同批待测 材料 鉴定 结果 的标准品种。3 抗旱性鉴定 3.1 种子发芽期 3.1.1 样品准备 将 待测 材料 种子充 分 混 匀后,随机 取 400粒。3.1.2 高渗溶液配置 将 192 g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 解 于 去离子水 中并 定 容至 1 000 mL,即-0.5MPa PEG-6000高 渗溶液。3.1.3 种子预处理 种子 预处理应 按照如下 步骤:a)将 供 试 种子 用 去离子水 清洗 1 min,用 0.1%氯 化 汞 溶液 浸泡 1 min,再 用 70%乙醇漂洗 3次,用 去离子水 冲洗 3遍后,放到滤纸 上 吸干;b)将 400粒 待测 种子 分 为 胁迫 和 对 照 两 个处理,每 处理 4次 重 复,每 重 复 50粒。3.1.4 胁迫培养 将 每 重 复胁迫 处理 的种子 置 于 放有两层滤纸 的 培养皿(d=18 cm)中,每 皿 加 入 15 mL的-0.5MPa PEG-6000高 渗溶液,每隔一天 以称重法补充去离子水以维持溶液渗透势 恒 定。3.1.5 对照培养 将 每 重 复对 照 处理 的种子 置 于 放有两层滤纸 的 培养皿(d=18 cm)中,每 皿 加 入 15 mL去离子水,每 隔一天 以称重法补充去离子水。DB11/T 720 2020 2 3.1.6 性状调查 将 胁迫 和 对 照 处理 的 培养皿 放入 培养 箱 中,在 20 0.5 且 无 光条件 下 培养,调查 发芽种子 数 第 5天初 次计数,第 8天末 次计数。3.1.7 计算种子相对发芽率 种子相 对 发芽 率应 按 公式(1)计算。.(1)式中:相 对 发芽 率(%);胁迫 培养 4次 重 复萌 发种子 数 的 平均值;胁迫 培养 4次 重 复 种子 总 数 的 平均值;对 照 培养 4次 重 复萌 发种子 数 的 平均值;对 照 培养 4次 重 复 种子 总 数 的 平均值。3.2 苗期 3.2.1 培养温度 鉴定 应在 25 2 条件 下 进行。3.2.2 试验设计 以 两 次 干 旱 胁迫 处理 后幼 苗 的 存活率进行判 定,并利用 校正 品种的 存活率 对 待测 大豆 实测 的 存活率进行 校正。3次 重 复,每 次 重 复 用苗 15株,塑 料 盆栽 培。3.2.3 播种 在上 口 径、下 口 径 和 高 分 别 为 16.5 cm 10.0 cm 12.0 cm的 塑 料 盆 中,装入田 间 持水 量 为 85%5%的 中等 肥 力 耕层土,土壤厚 8.5 cm,每盆 播 种 3粒,播 后覆土 3 cm。待 幼 苗 两 片 子 叶 完 全 展开后,每盆留 苗 长 势 一致植株 1株。3.2.4 第一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 幼 苗 长至 第 一 片 三 出 复 叶 完 全 展开 时 停止供 水,开始 进行 干 旱 胁迫,当土壤含 水 量 降至田 间 持水 量 的 20%15%时 复 水,使土壤 水 分 达到田 间 持水 量 的 85%5%。复 水 6 d后 调查存活苗数,以 上部叶片 呈 鲜 绿色 者 为 存活苗。3.2.5 第二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 第 一 次 复 水 后即停止供 水,进行第 二 次 干 旱 胁迫,当土壤含 水 量 降至田 间 持水 量 的 20%15%时,第 二 次 复 水,使土壤 水 分 达到田 间 持水 量 的 85%5%。复 水 6 d后 调查存活苗数,以 上部叶片 呈 鲜绿色 者 为 存活苗。3.2.6 存活率实测 幼 苗 干 旱 存活率 实测 值 的 计算 见 公式(2)。DB11/T 720 2020 3.(2)式中:干 旱 存活率 实测 值(%);第 一 次 干 旱 存活率(%);第 二 次 干 旱 存活率(%);第 一 次 干 旱 处理 前的 总 苗数,3次 重 复 的 平均值;第 一 次 复 水 后 存活苗数,3次 重 复 的 平均值;第 二 次 复 水 后 存活苗数,3次 重 复 的 平均值。3.2.7 存活率校正 应 按照 公式(3)计算 校正 品种 幼 苗 干 旱 处理 后 存活率 实测 值 的 偏差。按 公式(4)计算 待测 大豆 材 料 幼 苗 干 旱 处理 后 存活率 的 校正 值。.(3).(4)式中:校正 品种 干 旱 处理 后 存活率 实测 值 的 偏差,即 校正 品种本 次 实测 值 与 校正 值 偏差 的 百 分 率(%);校正 品种 干 旱 处理 后 存活率 的 实测 值(%);校正 品种 干 旱 处理 后 存活率 的 校正 值,即多 次 幼 苗 干 旱 存活率试验 结果 的 平均值(%);待测 大豆 材料 干 旱 处理 后 存活率 的 校正 值(%);待测 大豆 材料 干 旱 处理 后 存活率 的 实测 值(%)。3.3 花荚期 3.3.1 试验设计 花荚 期抗旱性鉴定 应在 旱 棚中进行,利用 校正 品种的 产 量 对 待测 大豆 产 量进行 校正。试验 设干 旱 胁迫 和 对 照 2个处理,随机 区组 排 列,3行 区,3次 重 复,适 期 播 种。春 大豆种 植 密度 为 1.0 万 株/667m2 1.2 万 株/667m2,行 长 3 m,行 距 0.55 m;夏 大豆种 植 密度 为 1.0 万 株/667m2 1.5 万 株/667m2,行 长 3 m,行 距 0.50m。3.3.2 胁迫处理 播 种前 浇足底墒 水,在 鼓 粒 期 浇 水 一 次,使 0 cm 50 cm土层 水 分 达到田 间 持水 量 的 85%5%。3.3.3 对照处理 播 种前 浇足底墒 水,在 开 花 结 荚 期和 鼓 粒 期 分 别 浇 水 一 次,使 0 cm 50 cm土层 水 分 达到田 间 持水量 的 85%5%。3.3.4 性状调查 成熟 后 测 产。DB11/T 720 2020 4 3.3.5 抗旱指数 按照 公式(5)计算 大豆 材料 的抗旱 指 数:.(5)式中:抗旱 指 数;待测 材料 干 旱 胁迫 处理 籽 粒产 量;待测 材料 正 常浇 水 处理 籽 粒产 量;校正 品种 正 常浇 水 处理 籽 粒产 量;校正 品种 干 旱 胁迫 处理 籽 粒产 量。3.4 全生育期 3.4.1 试验设计 全生育 期抗旱性鉴定 应在 旱 棚中进行。试验 设干 旱 胁迫 和 对 照 2个处理,随机 区组 排 列,3行 区,3次 重 复,适 期 播 种。春 大豆种 植 密度 为 1.0 万 株/667m2 1.2 万 株/667m2,行 长 3 m,行 距 0.55 m;夏 大豆种 植 密度 为 1.0 万 株/667m2 1.5 万 株/667m2,行 长 3 m,行 距 0.50 m。3.4.2 胁迫处理 播 种前 浇底墒 水,使 0 cm 50 cm土层 水 分 达到田 间 持水 量 的 85%5%,全生育 期 不 再 浇 水。3.4.3 对照处理 播 种前 浇底墒 水,使 0 cm 50 cm土层 水 分 达到田 间 持水 量 的 85%5%,出 苗 后 正 常浇 水,保证 大豆 全生育 期 处 于 水 分 适 宜 状 态。其它 管 理 与 胁迫 处理 一致。3.4.4 性状调查 每 个 小 区 选 取 10个 单 株,调查 株高、主 茎节 数、单 株 荚数、单 株粒 数、单 株粒 重和 单 株 生 物 量。3.4.5 加权抗旱系数 应 按照 公式(6)计算 大豆 材料 干 旱 处理 后 性 状 相 对 值,按照 公式(7)计算 干 旱 处理 后 平均 抗旱 系数,按照 公式(8)计算 干 旱 处理 后 加 权 抗旱 系数。.(6).(7).(8)式中:性 状 相 对 值;干 旱 胁迫 处理 性 状 测 定 值;正 常浇 水 处理 性 状 测 定 值;ADC 平均 抗旱 系数;DB11/T 720 2020 5 WDC 加 权 抗旱 系数;为 第 i个 性 状 相 对 值 与 平均 抗旱 系数 的相 关 系数;n 样 本 容 量。3.4.6 加权抗旱系数 分级 应采用逐级分类 法,按照 公式(9)、(10)、(11)和(12)确 定大豆 材料 加 权 抗旱 系数 的 5个等级划分阈值(Y 1、Y 2、Y 3和 Y 4)。.(9).(10).(11).(12)式中:、划分材料 抗旱 等级 的 4个阈值;所 有 大豆 材料 加 权 抗旱 系数 的 平均值;所 有 大豆 材料 加 权 抗旱 系数 的标准 差;小 于 Y 1且 大 于 Y 2材料 加 权 抗旱 系数 的 平均值;小 于 Y 1且 大 于 Y 2材料 加 权 抗旱 系数 的标准 差。3.5 注意事项 在进行 抗旱性鉴定期 间,应 及 时 防治 草、病、虫、鸟害,防 止 倒伏。4 抗旱性评价 4.1 抗旱性 分级 大豆抗旱性评价 分 为 五 级:极强(HR,highly resistant)、强(R,resistant)、中等(MR,moderately resistant)、弱(S,susceptible)、极弱(HS,highly susceptible)。4.2 种子发芽期抗旱性评价 发芽期抗旱性评价见表 1。表 1 发芽期抗旱性 分级表 相 对 发芽 率(%)抗旱性 等级 相 对 发芽 率 95.0 极强(HR)80.0相 对 发芽 率 95.0 强(R)65.0相 对 发芽 率 80.0 中等(MR)35.0相 对 发芽 率 65.0 弱(S)相 对 发芽 率 35.0 极弱(HS)DB11/T 720 2020 6 4.3 苗期抗旱性评价 苗 期抗旱性评价见表 2。表 2 苗期抗旱性 分级表 干 旱 存活率(%)抗旱性 等级 干 旱 存活率 95.0 极强(HR)75.0干 旱 存活率 95.0 强(R)55.0干 旱 存活率 75.0 中等(MR)35.0干 旱 存活率 55.0 弱(S)干 旱 存活率 35.0 极弱(HS)注:干 旱 存活率用 校正 值。4.4 花荚期抗旱性评价 花荚 期抗旱性评价见表 3。表 3 花荚期抗旱性 分级表 抗旱 指 数 抗旱性 等级 抗旱 指 数 0.63 极强(HR)0.63 抗旱 指 数 0.49 强(R)0.49 抗旱 指 数 0.25 中等(MR)0.25 抗旱 指 数 0.18 弱(S)抗旱 指 数 0.18 极弱(HS)4.5 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 全生育 期抗旱性评价见表 4。表 4 全生育期抗旱性 分级表 加 权 抗旱 系数 抗旱性 等级 加 权 抗旱 系数 Y1 极强(HR)Y1加 权 抗旱 系数 Y3 强(R)Y3加 权 抗旱 系数 Y4 中等(MR)Y4加 权 抗旱 系数 Y2 弱(S)加 权 抗旱 系数 Y2 极弱(HS)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