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技术规程DB45/T 2032-2019.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技术规程DB45/T 2032-201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技术规程DB45/T 2032-201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技术规程DB45/T 2032-201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技术规程DB45/T 2032-201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技术规程DB45/T 2032-201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 20.20 B 34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45/T 20322019 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oduction of three grade cultivar-multiplication of sugarcane 2019-12-05 发布 2019-12-30 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45/T 2 03 2 20 19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 义.1 4 质量要求.2 5 繁育技术.4 6 种茎砍后 处理.6 7 记录.6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甘蔗大田种苗质量检测记录表.7 附录 B(资料 性附录)甘蔗种茎砍后质量检测记录表.8 DB 45/T 2 03 2 20 19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 B/T 1.12 0 09给出的规 则起草。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广西糖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松、庞天、邓智年、王维赞、刘俊仙、刘红坚、刘丽敏、卢曼曼、何毅波、张荣华、覃振强、林善海。DB 45/T 2 03 2 20 19 1 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质量要求、繁育技术、种茎砍后处理和记 录。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糖料甘蔗良种的逐级繁育技术。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1 78 5 20 09 甘蔗 种茎生产技术规程 NY/T 1 78 7 20 09 糖料 甘蔗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甘蔗营养杯苗 s ug ar can e nu tr ie nt cu p se ed lin g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并单株假植在营养杯(袋)、育苗盘等育苗容器中的甘蔗组培苗。3.2 一级种茎 pr im ar y se edc an e 以甘蔗 营养杯苗为供体繁育获得的新植甘蔗种茎。3.3 二级种茎 or ig in al s edd ca ne 以一级种茎为供体繁育获得的新植甘蔗种茎。3.4 三级种茎 pr od uc e se edc an e 以二级种茎为供体繁育获得的新植甘蔗种茎。或以甘蔗营养杯苗及一级种茎为供体繁育的第一年宿 根蔗种茎。3.5 生长期 g row th p er io d 甘蔗从下种栽培至种茎砍收的时间。通常以月计算。DB 45/T 2 03 2 20 19 2 3.6 成熟芽数 nu mb er o f mat ur e bu ds 满足生长期要求的甘蔗植株,从地面起到梢部生长点以下1 0 cm 处的全 部蔗芽数。3.7 夹杂物 i ncl us io n 种茎中夹带的沙土、腐败茎及其他非蔗物。3.8 蔗株倒伏程度 l od gi ng de gr ee o f s ug ar ca ne pl an t 蔗株与地面夹角的大小。夹角 60 的蔗株为直立、夹角为30 60 的蔗株为 半 直立、夹角 30 的蔗株为 倒伏。4 质量要求 4.1 质量指标 甘蔗种植前1 5 d 3 0 d,对种茎 进行 检测,其质量 指 标 见 表1。表 1 质量指标 项 目 指 标 一级种茎 二级种茎 三级种茎 品种纯度()100 98 95 生长期(月)68 68 68 每茎成熟芽数(个)15 15 15 夹杂物率()1.0 1.0 1.0 20 30 盆 栽发芽率()95 90 90 田间发芽率()80 70 70 螟害节率()1.0 2.0 5.0 绵蚜虫和粉蚧虫株害率()1.0 1.0 1.0 黑穗病和梢腐病病株率()1.0 1.0 1.0 倒伏程度(蔗株与地面夹角)60 60 30 4.2 质量检测方法 4.2.1 取样 4.2.1.1 品 种 纯度、黑穗病 和梢腐 病病 株 率、绵蚜虫 和 粉蚧虫 株 害率 等检测内容 取样方法:种茎砍收 前3 0 d 4 5 d,随机选取 面 积分别 在6 h m 2 以 上 的3 个 地 块,每 地 块取 3 个 点,每个 点 取 20 m 行 长的 蔗株 作 为检测 样 本。4.2.1.2 每 茎 成熟 芽数、茎 径、螟害节率 等检测内容 取样方法:种茎砍收前 30 d 4 5 d,随 机选取具 有 代 表性的 3 个 地 块,每 地 块取 3 个 点,每个 点 连续取 本 品 种 甘 蔗 20 株,共 18 0 株 甘蔗为检测 样 本。DB 45/T 2 03 2 20 19 3 4.2.1.3 盆栽发芽率、田间发芽率等检测内容取样方法:从 采收的种茎提取检测样本,每 10 t 种茎为 1 个样本,每个 样 本抽查 3 个点,每个 点取 3 条种茎,共 9 条 种茎。4.2.2 检测 4.2.2.1 品种纯度 按 N Y/T 17 96 2 00 9 中 第5.1.1 条的规 定执行。4.2.2.2 黑穗病和梢腐病病株率 通过对检测样本进行黑穗病、梢腐病等发病症状观察,某1 株甘蔗同时患上黑穗病和梢腐病,算 1病株,计算 黑穗病和梢腐病病株率见式(1):I=(P1P 2)/P 10 0.(1)式中:I表示黑 穗病和梢腐病病株率();P1表示 黑穗病株数;P2表示 梢腐病株数;P 表示样 本总株数。4.2.2.3 绵蚜虫和粉蚧虫株害率 通过对检测 样 本 绵蚜虫 和 粉蚧虫为 害情况观察,某 1株甘蔗 同 时发生绵蚜虫 和 粉蚧虫为 害 的,算1虫害株,计算绵蚜虫和粉蚧虫株害率见式(2):B 1=(P 3P 4)/P 10 0.(2)式中:B1表示 绵蚜虫和粉蚧虫株害率();P3表示 绵蚜虫为害株数;P4表示 粉蚧虫为害株数;P表示样 本总株数。4.2.2.4 每茎成熟芽数 待 检测样 本 平 地面砍下,梢部砍至 生长点下1 0 c m处,全部蔗 芽数为成熟 芽数,计算 每 茎 成熟芽数见式(3):A 1=A/P.(3)式中:A1表示每 茎成熟芽数;A表示样 本成熟芽总数;P表示样 本总株数。4.2.2.5 螟害节率 通过对检测样本节间螟虫为害观察,计算螟害节率见式(4):B 2=K 1/K100.(4)式中:B2表示 螟害节率();DB 45/T 2 03 2 20 19 4 K1 表 示 螟害节 数;K 表 示样 本 总节 数。4.2.2.6 倒伏程度 对田间检测 样 本 离 地面 顷斜 角 度观察,判断倒伏 程 度。4.2.2.7 夹杂物率 种茎 称重 后,随机采整捆 种茎一 捆,计算夹 杂 物 率见式(5):E=W 1/W 10 0.(5)式 中:E 表 示 夹 杂 物 率();W1 表 示 沙土、腐败茎及其他非蔗物 重 量;W 表 示样 本 总重 量。4.2.2.8 盆栽发芽率 将 1 个样 本9 条 种茎砍 成 单芽,在 温度 20 3 0 盆 栽 条 件下 进行 发芽 试验,计算 盆 栽发芽 率见 式(6):V 2=C 2/C 100.(6)式 中:V2 表 示盆 栽发芽 率();C2 表 示样 本发芽数;C 表 示样 本 总 芽数。4.2.2.9 田间发芽率 将 1 个样 本9 条 种茎砍 成 单芽或 双 芽 段,在田间常规下种 条 件下 进行观察 发芽 情况,计算田间发芽 率 见式(7):V 3=C 3/C 100.(7)式 中:V3 表 示 田间发芽 率();C3 表 示样 本发芽数;C 表 示样 本 总 芽数。5 繁育技术 5.1 环境条件 5.1.1 气候条件 要求全年1 0 的 活动 积温 6 00 0 以 上,年日照时数1 40 0 h 以 上,年 降雨 量1 00 0 mm 以 上,海 拔 80 0 m 以下,全年 霜冻 天数 10 d。5.1.2 土壤条件 按 N Y/T 17 85 2 00 9 中第 3.1.3 条 的规 定 执行。DB 45/T 2 03 2 20 19 5 5.1.3 水利条件 具有滴灌和良好的排水防涝条件。5.2 整地 犁深20 c m 30 cm,犁碎耙 平。行距12 0 cm 14 0 cm,沟深20 c m 30 cm。5.3 种植 5.3.1 一级种茎繁育 5.3.1.1 施基肥 每公顷施用复合肥(氮、磷、钾的比例为 15:1 5:1 5)7 50 kg 于行沟内,与土壤拌匀。5.3.1.2 定植 5.3.1.2.1 组培营养杯苗出圃前7 d 10 d,控水 肥促壮苗;出圃前2 d 3 d,从组培苗+1 肥厚带以上 2 cm 3 c m 处剪去上 部叶片,用 2 0氯虫苯甲 酰胺 10 mL、2 5 苯醚甲 环唑 10 m L兑 水30 kg 喷施蔗苗。5.3.1.2.2 按株距 45 cm 65 c m 种植,密度 1.35 万株/h m 2 1.8 0 万株/h m 2;种植深度以盖过营养杯 土为宜;淋足定根水。5.3.1.2.3 施用 90杀 虫单颗粒剂 10 kg/hm 2 1 2 kg/h m 2 于组 培苗附近。5.3.1.2.4 组培苗成活前,土壤田间持水量维持在8 5 9 5。5.3.1.3 田间管理 5.3.1.3.1 组培苗成活后7 d1 4 d,施用尿素 15 0 kg 2 00 kg/hm 2。5.3.1.3.2 分蘖苗数达到8.5 万株/hm 2 9.0 万 株/h m 2 时,施用复合肥(氮、磷、钾 的比例为 15:15:15)1 50 0 kg/h m 2、9 0 杀虫单颗粒剂 10 kg/h m 2 12 kg/h m 2,然后大培土,培土高 20 cm 2 5 cm。5.3.1.3.3 水分管理 按 NT/Y 1 78 5 20 09 中 第 3.4.3.4 条的规 定执行。5.3.1.3.4 病虫害防治按 NT/Y 1 78 5 20 09 中第 3.4.3.5 条的规 定 执行。5.3.1.3.5 杂草防除,组培苗成活后3 d7 d、或大培土后 7 d 内,用 4 0 莠去津 1 22 5 g/h m 2 1 50 0 g/hm 2 50乙 草胺乳油 75 0 mL/h m 2,兑水 60 0 kg75 0 kg 喷雾 1 2 次。或 杂草2 4 叶期用 80甲.灭.敌硝磺 草酮 22 5 g/h m 2 3 00 g/hm 2,兑水 60 0 kg 7 50 kg 喷雾 1 2 次。5.3.2 二级种茎繁育 5.3.2.1 种源为 5.3.1 中繁育的一 级种茎。5.3.2.2 种茎砍成单芽段或双芽段,用每 10 0 kg 水 加 8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2 5 g、20氯虫 苯甲酰 胺悬浮剂 30 mL、2 5 噻 虫嗪水分散粒剂 10 g 12 g 等药物配成 的溶液中浸种1 0 min 15 min,取 出 晾干,常温存放 3 d 7 d 后下种。5.3.2.3 下种量为 37 50 0 芽/hm 2 6 0 00 0 芽/hm 2;下种方法按 N T/Y 17 85 2 00 9 中第 3.4.2 条的规 定 执行。5.3.2.4 田间管理方法按 NT/Y 1 7 85 20 09 中 第 3.4.3 条 的规定执行。DB 45/T 2 03 2 20 19 6 5.3.3 三级种茎繁育 5.3.3.1 种 源 为 5.3.2 中繁育的二 级种茎。5.3.3.2 砍种及种芽处理按 5.3.2.2 执行。5.3.3.3 下种量为 45 00 0 芽/h m 2 6 7 50 0 芽/h m 2;下种 方法 按 5.3.2.3 的 规 定 执行。5.3.3.4 田间 管 理 方法 按 5.3.2.4 的 规 定 执行。5.4 收获 5.4.1 甘蔗株 高 1.0 m 以 上 或 成熟 芽 达 10 个 以 上 可 采 收 进行 下级种茎繁育。5.4.2 进行 下级种茎繁育下种前 15 d 3 0 d 对 5.3 繁育 的种茎 进行 质量检测,质量要求应 4.1 的规定。5.4.3 去除病虫害 蔗株及非本 品 种蔗株。5.4.4 小 锄低 砍 平 地面,梢部砍至生长点以下 3 c m5 cm 处,保留 叶鞘。5.4.5 若 蔗株 成熟 芽 超 过2 0 个 以 上,取 中 上 部茎 段 12 15 个 芽 作 种。5.5 宿根蔗 5.5.1 甘蔗砍收后,保留 一年宿根。田间 管 理 工作 按 N Y/T 17 87 200 9 中第 3.2.2 条 的规定 执行。5.5.2 一年宿根甘蔗可 作三 级种茎。6 种茎砍后处理 6.1 包装 种茎砍后,以15 2 0 为一 捆捆扎好,也 可以砍 成 单芽 段 或 双 芽 段 用 编 织袋(网 袋)包 装,并挂上 注 明 有 品 种 名称、种茎级 别、生产单位、产地、砍收日期等 信息 的标 签。6.2 运输 甘蔗种茎在 运输装卸 过程中,应注 意防止 种芽的 损伤、标 签丢失。6.3 及时种植 种茎砍后应在7 d 1 0 d 内 播 种,以提 高 种茎的 利 用 率。7 记录 应 做好 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的过程记录。甘蔗大田种苗质量检测记录表、甘蔗种茎砍后质量检测 记录表 分别参见 附录A和 附录B。DB 45/T 2 03 2 20 19 7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甘蔗大田种苗质量检测记录表 表A.1给出了 甘蔗大田种苗质量检测记录表。表A.1 甘蔗大田种苗质量检测记录表 检验单位 繁种单位 品种名称 种苗类别 生长期(月)种苗面积(666.7m 2)检验点数 每点面积(m 2)检验依据或方法 田间种植管理情况 检验地点 广西 市(县)镇(乡)村 屯 品种纯度情况 总株数 本品种株数 非本品种株数 品种纯度()蔗茎(cm)总株数 蔗径数 平均蔗茎 成熟芽数 总株数 成熟芽总数 每茎成熟芽数 壮芽数 总株数 壮芽总数 每茎壮芽数 蔗芽萌动率 总芽数 萌动芽数 蔗芽萌动率()螟虫节害 总节数 螟虫害节数 螟虫节害()绵蚜虫和粉蚧虫害 总株数 虫害株数 虫害率()黑穗病和梢腐病病害 总株数 病株数 病株率()倒伏情况 备注:DB 45/T 2 03 2 20 19 8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甘蔗种茎砍后质量检测记录表 表B.1给出了 甘蔗种茎砍后质量检测记录表。表 B.1 甘蔗种茎砍后质量检测记录表 检验单位 繁种单位 品种名称 种茎类别 砍收/检测日期 种茎总量 检验点数 样本数(个)检验地点 广西 市(县)镇(乡)村 屯 种茎纯度 种茎数量(吨)本品种数量(kg)其他品种数量(kg)杂质数量(kg)种茎新鲜度 砍后天数 砍口颜色 砍口霉变 蔗芽萌动率 总芽数 萌动芽数 蔗芽萌动率()螟虫节害 总节数 螟虫害节数 螟虫节害()绵蚜虫和粉蚧虫害 总株数 虫害株数 绵蚜虫和粉蚧虫害株害率()发芽试验 总芽数(个)发芽数(个)死芽数(个)发芽率()发芽前处理和方法 温度()试验持续时间(天)检验结论 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糖料甘蔗良种逐级繁育技术规程 DB45/T 2032 2019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