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07.0 60 A 47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45/T 16682018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编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mpil ing w 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r eport ofwind farm 2018-01-20 发布 2018-02-20 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 45/T 1 66 8 20 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 B/T 1.12 0 09给出的规 则起草。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绍毅、罗红磊、苏志、郑凤琴、何如、潘丽娜、李强、黄梅丽。DB 45/T 1 66 8 20 18 1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编制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内容和格式。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的编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 87 10 风电场风能 资源评估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风电场 w ind f ar m 由一批风力发电机组或风力发电机组群组成的电站。3.2 风能资源 wind e ne rg y r es ou rc e 空气运动所形成的能源。3.3 风能资源评估 w in d ene rg y re so urc e as se ss men t 对某一区域的风能资源多寡、质量和分布状况所做的判断、评价。4 基本要求 4.1 命名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应统一命名为:“风能资源评估报告”(为风电场项目名称)。风电场项目名称应与签订的项目合同书一致。4.2 组成 4.2.1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应由前引部分、正文部分和补充部分组成,包括以下内容:a)前引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1)封面;DB 45/T 1 66 8 20 18 2 2)编制单位资质;3)编制人员名单;4)目录。b)正文部分应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1)项目概况;2)编制依据;3)风电场所在地区风况特征;4)风电场风能资源特征;5)结论和建议。c)补充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1)附录;2)附件。4.2.2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大纲参见附录 A。4.3 其他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应符合以下要求:a)内容全面,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清晰;b)文字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形式;c)通过汇总、分析各种资料和数据,给出科学、公正的结论;d)满足项目委托书或合同书的要求。5 内容 5.1 前引部分 5.1.1 封面 封面内容应包括风能资源评估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5.1.2 编制单位资质 应使用该单位资质证书的复印件。5.1.3 编制人员名单 应依次列出编制人员名单,顺序为:审定、审核、校核、编写人员。5.1.4 目录 目录按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的内容顺序编排,包括:正文部分、补充部分(包括有补充部分时)。正 文部分的目录应包括章、节编号和完整的标题,根据报告的框架结构,给出至二级或三级标题的目录。补充部分的目录应包括附录、附件的编号和标题。5.2 正文部分 5.2.1 项目概况 综述项目概况,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DB 45/T 1 66 8 20 18 3 a)风电场地理位置;b)风电场所在地的气候特征;c)场址地形地貌特征;d)场址主要气象灾害;e)风电场开发面积、装机容量;f)测风塔安装及测风资料收集情况。5.2.2 编制依据 应列出编制报告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等文件。5.2.3 风电场所在地区风况特征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根据参证气象站的选取条件选定一个国家气象站作为参证气象站,以表格形式列出参证气象站 测风沿革;b)以直方图形式给出参证气象站历年平均风速年际变化;c)以直方图形式给出参证气象站累年和测风年逐月平均风速年内变化;d)以玫瑰图形式给出参证气象站累年和测风年风向频率玫瑰图;e)以表格形式列出参证气象站相关气象要素累年统计情况,包括累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平均 气压、降水量、雷暴日数、结冰日数、霜日数、冰雹日数、雾日数、大风日数等气候统计值。5.2.4 风电场风能资源特征 5.2.4.1 测量参数质量检验及插补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对测量参数进行完整性检验,以表格形式给出测量参数的缺测数和缺测率;b)对测量参数进行合理性检验,包 括 范围检验、相关性检验和趋势检验,以表格形式给出检验结 果;c)对不合理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表格形式给出测量参数的无效数;d)以表格形式给出测量参数有效数据完整率;e)对缺测和无效数据进行插补订正。5.2.4.2 测风塔实测序列风能参数分析 5.2.4.2.1 空气密度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表格形式列出各测风塔逐月和年平均空气密度;b)以折线图形式给出月平均空气密度的年内变化情况。5.2.4.2.2 湍流强度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表格形式列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全风速段和1 5 m/s 风速段 的平均湍流强度;b)以折线图形式给出各高度层湍流强度的年内变化和日内变化情况;c)根据风机分类标准确定湍流强度等级。DB 45/T 1 66 8 20 18 4 5.2.4.2.3 风垂直切变指数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表格形式列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间风切变指数计算结果;b)以折线图形式给出各测风塔风廓线图;c)描述各测风塔风切变指数特征。5.2.4.2.4 风速和风功率密度 以表格形式列出各测风塔实测序列各高度层各月及年平均风速、最 大风 速、极大风速和平均风功率 密度。5.2.4.3 测风塔数据长年代订正 5.2.4.3.1 风速大小年景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根据参证气象站测风高度、测风仪器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对参证气象站近3 0 年平均风速 序列进行一致性订正,并以直方图形式给出订正前后的风速变化图;b)计算观测年度年平均风速相对近3 0 年累年平均风速距平百分率,分析参证气象站观测年度的 风速年景。5.2.4.3.2 测风塔数据代表年订正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图形形式给出各测风塔与参证气象站的相关图;b)以表格形式给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与参证气象站的相关方程、相关系数和订正量;c)根据订正量对各测风塔数据进行长年代订正。5.2.4.4 风电场代表年风能资源分析 5.2.4.4.1 风速及风功率密度年内变化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表格形式列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年内变化;b)以折线图形式给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年内变化;c)描述各测风塔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年内变化特征。5.2.4.4.2 风速及风功率密度日变化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表格形式列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全年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日变化;b)以折线图形式给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全年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日变化;c)描述各测风塔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全年日变化特征。5.2.4.4.3 风向和风能密度方向分布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表格形式列出 1 6个 扇 区各测风塔各风向测量层全年风向频率和风能密度方向频率;b)以玫瑰图形式给出各测风塔各风向测量层全年风向频率和风能密度分布;DB 45/T 1 66 8 20 18 5 c)描述各测风塔风向频率和风能密度方向分布特征。5.2.4.4.4 风速和风能频率分布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表格形式列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各风速段全年风速和风能频率,以及有效风速频率;b)以柱状图形式给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各风速段全年风速和风能频率分布;c)描述各测风塔风速和风能频率全年分布特征。5.2.4.4.5 威布尔分布参数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表格形式列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威布尔分布参数;b)以图形形式给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威布尔分布曲线图;c)描述各测风塔威布尔分布特征。5.2.4.4.6 有效风速小时数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表格形式列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各月和年有效风速小时数;b)描述各测风塔有效风速小时数分布特征。5.2.4.5 5 0 年一遇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 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a)以表格形式列出多种方法计算的各测风塔各高度层 5 0 年一 遇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推算值;b)以各测风塔计算出的最大值表征该测风塔5 0 年一遇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以拟开发风电场内 所有测风塔的最大值表征该拟开发风电场 5 0 年 一遇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c)将拟开发风电场 5 0 年一 遇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换算为标准空气密度状况的值。5.2.4.6 风况参数统计 各测风塔风况参数的格式形式应符合GB/T 1 87 1 0的要求。5.2.5 结论和建议 应按如下要求给出结论和建议:a)对拟开发风电场风能资源进行客观评述,包括各测风塔的年平均风速、风 功率密度、有 效风速 小时数和拟开发风电场风功率密度等级;b)对拟开发风电场风能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评述,包括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年变化和日变 化、风速和风能频率分布、风向和风能密度方向分布规律、主导风向分布等;c)对拟开发风电场其他风况参数进行简要评述,包括空气密度、风切变、湍流强度、50 年一遇 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等;d)根据资源量、现有风电技术水平初步判断拟开发风电场是否具备工程开发价值;e)根据拟开发风电场风况参数初步提出风电场风机选型建议;f)其他建议。5.3 补充部分 附录、附件主要内容包括:DB 45/T 1 66 8 20 18 6 a)以表格形式列出各测风塔各月风能参数计算结果;b)以折线图形式给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逐月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日变化;c)以柱状图形式给出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各风速段逐月风速和风能频率分布;d)以玫瑰图形式给出各测风塔各风向测量层逐月风向频率和风能密度分布;e)其他需要的相关文件和材料。6 格式 编排格式要求参见附录B,封面格式参见附录C,编制人员名单格式参见附录D。DB 45/T 1 66 8 20 18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编制大纲示例 1 项目概况 1.1 风 电场地 理位置 1.2 场 址所在地气候特征 1.3 场址地形地貌特征 1.4 场址主要气象灾害 1.5 风电 场 工程概况 1.6 风电 场 测风塔概况 2 编制依据 3 风电场所 在地区风况特征 3.1 参 证气象站 选取 3.2 年际 风况特征 3.3 年 内风况特征 3.4 风向频率特征 4 风电场风 能资源特征 4.1 测 风数据的质量检验 4.2 测 风塔实测序列风能参数分析 4.3 测 风塔数据长年代订正 4.4 风电 场 代表年风能资源分析 4.5 5 0 年一遇设计风速推算 4.6 风 况参数统计 5 结论和建 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1 测风 塔各月风能参数计算结果表 附录2 测风 塔各月风速和风功率密度日变化曲线图 附录3 测风 塔各月风速和风能频率分布直方图 附录4 测风 塔各月风向玫瑰图和风能密度玫瑰图.DB 45/T 1 66 8 20 18 8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编排格式 B.1 封面及编制人员名单 B.1.1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封面中的报告名称宜用一号黑体,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宜用三号宋体加粗。B.1.2 风能资源评 估报告编制 人员名单页 中的“审定”、“审核”、“校核”、“编写人员”等宜 用三号宋 体加粗,人员姓名宜用三号宋体。B.2 目录 B.2.1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的目录层次宜设置为2至3层;“目录”两字宜用四号黑体并居中,“目”与“录”两字中间空两个汉字的间隔。目录中的文字宜用小四号宋体,与 页码之间用“.”连接并两端对齐,页码不加括号。B.2.2 目录页单独编排页码,宜用五号正体大写罗马数字。B.3 正文部分 B.3.1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章、节采用阿拉伯数字分 级编号,章的标题从阿拉伯数字1开始 编号,一 直连 续到附录之前,节是章的细分,可分为第一级节(例如3.1,3.2 等)、第二级节(例 如3.1.1,3.1.2 等)、第三级节(例如3.1.1.1,3.1.1.2 等)。B.3.2 章、节的编 号与标题之 间空一个汉 字的间隙;章的标题宜 用三号黑体;第一级节的 标 题宜用 四 号黑体;其余标题及正文宜用四号宋体。正文行间距为1.5倍 行距。B.3.3 正文每页应有 页眉。页眉 居 中位置 为报告名称,宜用 五号宋 体。正文 页单独编排 页码,宜用 五 号宋体阿拉伯数字。B.4 附表和附图 每个附表、附图均应有 编号和名称。附图的编 号形式为“图A-B”,附 表为“表A-B”,其中A为 所 在章的编号,B为该章中图 或表的顺序号。如 第三章的第一个图或表,即表示为“图 3-1”、或“表 3-1”。附图、附表的名称紧接在附图、附表的编号后空一个汉字,其中附图名位于图下方居中,附表名位于表 上方居中。B.5 附录和附件 附录和附件应按其在正文部分出现的先后次序编排,如下:附录按“附录 1、附录 2、附录 3.”等顺序 编号,编排在正文之后;附件按“附件 1、附件 2、附件 3.”等顺序 编号,编排在附录之后。DB 45/T 1 66 8 20 18 9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封面格式 图C.1给出了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的封面格式。图C.1 封面格式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 编制单位:年月 DB 45/T 1 66 8 20 18 10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编制人员名单格式 图D.1给出了 编制人员名单的格式。图D.1 编制人员名单格式 审 定:审 核:校 核:编写人员:DB 45/T 1 66 8 20 18 11 参 考 文 献 1 QX/T 2 77 20 1 5 气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编制规范 DB45/T 16682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