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B 4203/T 181—2020.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甘薯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B 4203/T 181—20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甘薯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B 4203/T 181—20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甘薯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B 4203/T 181—202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甘薯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B 4203/T 181—202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甘薯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B 4203/T 181—202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23 DB4203 湖北省十堰市地方标准 DB 4203/T 181 2020 代替 DB4203/T 88-2014 甘薯 绿色 生产技术 规程 2020-04-25 发布 2020-04-30 实施 十 堰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4203/T 181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照GB/T 1.1-2009的规定编写。本标准代替 DB4203/T 882014无公害甘薯生产技术规程。本标准与DB4203/T 88201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无公害甘薯生产技术规程”调整为“甘薯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将1 范围中的“本标准规定了十堰市无公害甘薯生产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采收、包装、运输、贮存、建立生产档案”修改为“本标准规定了甘薯绿色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选种及育苗、栽培技术、采收、贮存、生产档案。”;对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引用的标准进行了检索更新,将“NY 5332 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技术条件”修改为“NY 5332 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增加“3 术语和定义及其相关内容”;根据本地区生产环境要素将“5.1 品种选择”里的内容修改为“选用通过国家或者湖北省审定的适宜本地区的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应市场需要,经过当地植物检疫部门检疫的品种。”;将“5.3.1 育苗时间”中的“500 m700 m”修改为“500 m”;将“温床育苗法一般在定植前50天左右”删除;将“5.3.3 种薯处理”修改为“最后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在 5154的温水中浸泡10 min”;把“4.3.6 采苗及标准”修改为“6 栽培技术”并调整相关内容顺序;将“6.2.1 采苗方法”修改为“采苗龄 30 d40 d,叶大肥厚,色泽浓绿,苗长20 cm25 cm,有68个茎节,节间短粗,无病虫害的壮苗”;将“6.1整地起垄”中的“将土整平、整细,并开好围沟、腰沟和厢沟”修改为“整平耙细、开好三沟”;把“6.2.2 薯苗处理”中的“防治黑斑病”、“防治茎线虫病”改为“预防黑斑病”、“预防腐烂茎线虫病”;将“6.3.1 定植期”中的内容修改为“春栽以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栽插为宜;夏栽以 5月中旬至6月上旬栽插为宜”;将“6.3.2 栽插”里的相关内容修改为“选用壮苗,大小分级,分别栽插。采用直插和斜插。栽插时入土3 节4节,地上留 3节4节,地面留3片4片叶左右,其余4片5 片叶插入土内为宜。栽插时浇足定苗水”;将“6.6.1 施肥原则”里的相关内容修改为“根据甘薯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以及肥料的效应等,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确定适宜的肥料配比、施肥量、施肥措施。肥料使用符合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将“6.6.2 基肥”中的“按照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每 667 产 3000 kg 鲜薯需施优质农家肥 3000 kg,过磷酸钙 20 kg25 kg,硫酸钾 15 kg20 kg,尿素10 kg作底肥”修改为“整地时,每667 施优质农家肥 3000 kg或商品有机肥 800 kg1000 kg,硫酸钾型复合肥40 kg50 kg。”删除原“4.6.4 化学调控及相关内容”;DB4203/T 181 2020 II 将“6.2.1农业措施”改为“6.2.1农业防治”,并将“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应用测土平衡施肥技术,增施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减量使用化肥;采用深沟高垄栽培,严防积水;在采收后将残枝败叶和杂草及时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间清洁。”修改为“增施生物有机肥;采用深沟高垄栽培,严防积水;采收后保持田间清洁。”;根据GB/T 8321(全部)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将“6.7.2.4中的所使用的农药做相关替换和修改(详见本版本6.7.2.4);删除“斑点病、甘薯天蛾和杂草及其相关内容”;将“7采收”中的内容“10 月进入收获期”改为“10月中下旬至 11 月上旬为收获适期”;将“尽量注意”改为“保持”;删除“8 包装、运输及其相关内容”并将“贮存”中的两段合并成一段;将“9 建立生产档案”修改为“9 生产档案”,并将其内容修改为“建立和完善小麦绿色生产质量追溯体系,做好种植过程中农事操作、生产投入品管理等所有记录,材料整理归档,并保存2 年。”。本标准由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十堰市农业科学院,十堰市郧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向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沛丰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鸿大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高磊、张凡、彭宣和、陈新举、胡学明、彭敏、周军、向世标、金善忠、欧阳友香、许杰辉、张磊、刘慧鸣、赵昌松、司海倩、肖涛、姚吉安、汪东。本标准由十堰市农业科学院负责解释。本标准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十堰市农业科学院,联系电话0719-8465802,邮箱;对本标准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十堰市农业科学院,联系电话0719-8465802,邮箱。DB4203/T 181 2020 1 甘薯 绿色 生产技术 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薯绿色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选种及育苗、栽培技术、采收、贮存、生产档案。本标准适用于十堰市区域内甘薯绿色生产。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6 种薯 GB/T 8321(全部)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332 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绿色生 产 按照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节本增效、降低污染、提高质量为目标,以选用良种、合理施肥、综合防控、科学管理等为技术手段,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一种综合措施。4 产地环 境 选择生态良好、相对集中、地势高、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2 年3 年未种植过旋花科作物、无污染源、pH值为 6.07.5的沙壤土或壤土的地块。产地环境执行 NY 5332的规定。5 选种与 育苗 5.1 品种 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者湖北省审定的适宜本地区的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应市场需要,经过当地植物检疫部门检疫的品种。5.2 精选 种薯 DB4203/T 181 2020 2 选择具有原品种皮色、肉色、形态特征明显、无病无伤、未受冻害、涝害和机械损伤、大小以150 g250 g为宜的纯种薯块。种薯质量应符合 GB 4406 二级良种以上的要求。5.3 育苗 5.3.1 育 苗时 间 育苗排种以2月下旬至 3月上旬为宜。海拔500 m以下地区,2月下旬排种,随海拔的升高推迟,500 m以上地区,3月上中旬排种。5.3.2 苗 床制 作 按60%70%未种植旋花科作物的熟土、30%40%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的比例配制营养土,每1 m3营养土加入1 kg复合肥(氮磷钾总含量 45%),充分拌匀并过筛。厢宽1.2 m1.7 m,做成深10 cm15 cm茶盘式苗床。每667 栽培面积以苗床10 15,排种15 kg25 kg 为宜。5.3.3 种 薯处 理 播种前晒种1 d2 d,然后将种薯置于 56 57 温水中上下不断翻动1 min2 min清洗,最后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在 51 54 的温水中浸泡10 min,捞出沥干待排种。5.3.4 排种 斜排种薯,种薯之间相隔2 cm4 cm,并做到头朝上、尾朝下,种薯在苗床内上齐下不齐。排种后浇足水,待种薯表面晾干后再盖 3 cm4 cm湿润细土,不见种薯,然后拱膜覆盖。5.3.5 苗 期管 理 齐苗前以保温催芽为主,温度保持 30 35,超过 35,揭膜降温;齐苗后,仍以催芽为主,但应注意炼苗,床温由30 32 逐渐降到25 左右;薯苗长到6 节7 节时,揭膜炼苗,床温降到20 25,当苗高20 cm以上时及时采苗。6 栽 培技 术 6.1 整地 起垄 移栽地深耕25 cm30 cm,整平耙细、开好“三沟”。根据垄宽划线开施肥沟,沟宽 10 cm,深 5 cm8 cm,施入有机肥和化肥,然后覆土作垄,在坡地和土层薄的田块,实行小垄单行种植,即垄高20 cm25 cm,垄底宽66 cm,垄面呈瓦背型。在平地和土层厚的田块实行大垄双行种植,即垄高 45 cm,垄底宽 120 cm,垄面 40 cm 平整。起垄方向应因地制宜,在坡岗地要沿等高线环山扒沟起垄,垄向和山坡垂直,以利蓄水,防止水土流失;在多风地区,垄向以东西为好;在平地,以南北向较好。宜使用起垄机进行操作。6.2 采苗 6.2.1 采 苗方 法 采苗龄30 d40 d,叶大肥厚,色泽浓绿,苗长 20 cm25 cm,有68个茎节,节间短粗,无病虫害的壮苗。DB4203/T 181 2020 3 6.2.2 薯 苗处 理 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1000 倍药液或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2000 倍药液,浸泡薯苗基部 3 min5 min 预防黑斑病;用 20%三唑磷微囊悬浮剂 100 倍150 倍药液,浸泡薯苗基部5 min10 min预防腐烂茎线虫病。6.3 定植 6.3.1 定 植期 春栽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栽插为宜;夏栽以 5 月中旬至6月上旬栽插为宜。6.3.2 栽插 选用壮苗,大小分级,分别栽插。采用直插和斜插。栽插时入土3 节4节,地上留3 节4节,地面留3 片4片叶左右,其余 4 片5片叶插入土内为宜。栽插时浇足定苗水。6.3.3 栽 插密 度 每667 保持2000株3000株为宜。薄地密植、肥地稀植,即小垄面单行栽插,株距控制在30 cm40 cm。大垄双行错窝种植,株距控制在 50 cm55 cm。6.3.4 查 苗补 苗 栽插一周后去除弱苗、病苗;选用壮苗补苗,并浇透水。6.4 中耕、除 草、培土 封垄前,中耕除草 1 次2 次,结合中耕进行培土;或每 667 用 15%精稳杀得乳油 50 ml 喷雾除草。6.5 水分 管理 缓苗期遇干旱浇水,结薯后期保持土壤湿润,雨季防止积水。6.6 施肥 6.6.1 施 肥原 则 根据甘薯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以及肥料的效应等,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确定适宜的肥料配比、施肥量、施肥措施。肥料使用符合 NY/T 496的规定。6.6.2 基肥 整地时,每667 施优质农家肥 3000 kg或商品有机肥 800 kg1000 kg,硫酸钾型复合肥 40 kg50 kg。6.6.3 追肥 苗期结合中耕适时追肥,每 667 施尿素 10 kg,硫酸钾 10 kg15 kg;块根膨大期可用 2%的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每隔 10 d15 d喷一次,共喷 2 次,每 667 每次用液 60 kg80 kg。6.7 病虫 害防 治 DB4203/T 181 2020 4 6.7.1 防 治原 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套使用化学防治措施的原则。6.7.2 防 治方 法 6.7.2.1 农业 防治 加强检疫,选用抗病品种;实行 2 年3 年轮作,增施生物有机肥;采用深沟高垄栽培,严防积水;采收后保持田间清洁。6.7.2.2 物理 防治 采用黄板诱杀蚜虫、粉虱等害虫;安装杀虫灯和使用专用性诱剂诱杀甘薯卷叶蛾、甘薯小象甲等害虫。6.7.2.3 生物 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等地上害虫,在幼虫 12龄期,每667 m2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100 g150 g 或天然除虫菊酯;用 0.36%苦参碱水剂 2 kg4 kg 穴施,防治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6.7.2.4 化学 防治 6.7.2.4.1 农药 使 用原 则 严格控制农药浓度及安全间隔期,注意交替用药,合理混用。农药使用符合 GB 4285 和GB/T8321规定。6.7.2.4.2 黑 斑病 栽插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2000倍液,或用 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倍700 倍液浸茎基部6 cm10 cm,10 min,随后扦插。6.7.2.4.3 根 腐病 发病初期可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为10 d。6.7.2.4.4 腐 烂茎 线虫 病 每 667 用 10%丙溴磷颗粒剂 2000 g3000 g 或 5%灭线磷颗粒剂 2500 g3000 g 穴施,或 50%甲基异硫磷乳油200 g400 g拌土条施或铺施。6.7.2.4.5 甘 薯小 象甲 冬诱收获时,由于割蔓和挖薯的震动,大部分成虫掉落田间,此时可利用鲜薯蔓扎或将鲜薯蔓团浸药(300 倍500 倍乐果或其他药液浸 3 h6 h 捞起晾干)进行诱杀。春诱春季气温 15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觅食,可用小薯块浸 300 倍500倍乐果或95%晶体敌百虫500倍800倍液,诱杀。苗地和越冬薯地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和25%亚胺硫磷500倍液喷雾。药液保苗即扦插时把薯苗浸在50%杀螟松乳剂500 倍液中,取出晾干扦插。DB4203/T 181 2020 5 6.7.2.4.6 地 下害 虫 整地起垄施肥时,每 667用 3%辛硫磷颗粒剂3 kg4 kg均匀撒施,防治地下害虫。7 采收 10月中下旬至 11 月上旬为收获适期,选择晴好天气陆续采收。采挖过程中保持块根的完整,采收后放在阴凉处,统一包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机械收获。8 贮存 临时贮存应保证有阴凉、通风、清洁、卫生的条件。防止日晒、雨淋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堆码整齐。短期贮存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码,要保证有足够的散热间距,温度以 1114、相对湿度以85%90%为宜。9 生 产档 案 建立和完善甘薯绿色生产质量追溯体系,做好种植过程中农事操作、生产投入品管理等所有记录,材料整理归档,并保存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