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6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4202019 湿地生态状况评估技术规范 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wetland 文稿版次选择 2019-11-04发布 2019-12-04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3420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湿地保护中心、安徽省林业局湿地管理处、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萍、周小春、邓勇、曹蕾、鹿伦跃、张颖、朱慧娟、柏晶晶、袁艺。DB34/T 34202019 1 湿地生态状况评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湿地生态状况的评估流程、评估指标及其权重、评估指标赋分、评估分值确定和评估等级划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的湿地斑块、特定区域或行政区域的湿地生态状况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24708 湿地分类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湿地生态状况 wetland ecological condition 湿地生态现状的优劣程度,包括水环境状况、生物状况、景观状况及干扰状况等。3.2 湿地生态需水 wetland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所需的水量,或发挥期望的湿地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3.3 受保护物种 protected species 国家和安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易危及以上物种。3.4 入侵物种 invasive species 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物种。DB34/T 34202019 2 4 评估流程 4.1 评估范围确定 根据评估需要,结合遥感影像图、地形图等,合理确定评估范围。4.2 相关数据获取 通过公开数据库查询或由湿地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提供等方式,获取待评估湿地相关资料及数据,根据评估指标进行整理汇总。4.3 现场调查 根据资料收集情况,必要时通过现场调查补充各评估指标所必需的数据资料。现场调查参照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进行。4.4 评估 对各指标赋分,汇总得分情况,并划分评估等级。5 指标及其权重 评估指标由 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构成,各评估指标及其权重见表1。表1 评估指标及其权重表 6 指标赋分 6.1 地表水水质 按照 GB 3838 的规定,将地表水水质划分为类、类、类、类、类 5 个类别,对每个类别的地表水水质分别进行赋分。地表水水质指标赋分(S1)见表2。评估指标 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水环境指标 1 地表水水质 0.1800 2 水源保证率 0.1800 生物指标 3 生物多样性 0.1652 4 受保护物种丰富度 0.1200 5 生长季植被覆盖度 0.1080 景观指标 6 有效湿地面积 0.0120 7 自然湿地率 0.0300 8 单位面积斑块数 0.0180 干扰指标 9 入侵植物覆盖度 0.0540 10 威胁因子影响程度 0.1328 合计 1 DB34/T 34202019 3 表2 地表水水质类别及地表水水质指标赋分对应表 6.2 水源保证率 对于一个特定的湿地系统,其生态需水量有一个阈值,超过该阈值的上、下限值都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生态需水量按公式(1)计算。Q=E+G R.(1)式中:Q 为生态需水量;E 为多年平均蒸发量;G 为多年平均流出量;R 为多年平均降水量。水源保证率是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现有水量对其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的一个指标。水源保证率按公式(2)计算。.(2)式中:P 为水源保证率;W 为当年蓄水量;为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水源保证率指标赋分(S2)按公式(3)计算。P10(0P10)S 2=(20-P)10(10P20).(3)0(P20)6.3 生物多样性 按照 HJ 623 的规定,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本规范指标组成特点,本规范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按公式(4)计算。地表水水质类别 说明 地表水水质指标赋分(S1)类 主要适用于水的源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0 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80 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60 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40 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20 DB34/T 34202019 4.(4)式中:BI 为生物多样性指数;Va 为野生湿地脊椎动物种类数;Vp 为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数;Vat 为安徽省野生湿地脊椎动物总数;Vpt 为安徽省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总数。生物多样性指标赋分(S3)按公式(5)计算。.(5)6.4 受保护物种丰富度 受保护物种的丰富度由受保护的野生湿地脊椎动物种类占安徽省受保护的野生湿地脊椎动物种类比例与受保护的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占安徽省受保护的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确定,受保护物种丰富度按公式(6)计算。.(6)式中:Pb 为受保护物种丰富度;Pa 为受保护的野生湿地脊椎动物种类数;Pp 为受保护的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数;Pat 为安徽省受保护的野生湿地脊椎动物种类数;Ppt 为安徽省受保护的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数。受保护物种丰富度植被赋分(S4)按公式(7)计算。.(7)6.5 生长季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湿地生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规范采用生长季湿地植被覆盖区面积与湿地总面积的比值表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按公式(8)计算。.(8)DB34/T 34202019 5 式中:Vc 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Av 为湿地植被覆盖区面积(公顷);Aa 为湿地总面积(公顷)。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指标赋分(S5)按公式(9)计算。S 5=Vc100.(9)6.6 有效湿地面积 有效湿地斑块面积可用每类湿地斑块面积乘以斑块形状系数表示,而对各类湿地的有效斑块面积求和,即可得到有效湿地斑块总面积。见公式(10)。.(10)式中:Vs 为有效湿地斑块总面积(公顷);n 为湿地斑块类型数量(个);Ai 为 i 类型湿地斑块面积(公顷);Ci 为 i 类型湿地斑块形状系数。Ci 的确定与斑块形状指数相关联,根据人类的开发活动特征,以正方形为参照的计算形式,计算每种湿地斑块的形状指数。见公式(11)。.(11)式中:Hi 为 i 类型湿地斑块的形状指数;Pi 为 i 类型湿地斑块的周长(千米)。Hi 越趋近于 l,表示湿地斑块的人为干扰因素越多;Hi 越大,表示湿地斑块形状越无序,该湿地则越接近于自然状态。湿地斑块的形状指数 Hi 与湿地斑块形状系数 Ci 之间对应关系见表3。表3 湿地现状指数与形状指数对应关系表 湿地斑块形状指数(Hi)湿地斑块形状系数(Ci)1H5 0.1 5H10 0.3 10H15 0.5 15H20 0.7 20H25 O.9 H25 1.0 有效湿地斑块总面积(Vs)与有效湿地斑面积指标赋分(S6)关系见表4。DB34/T 34202019 6 表4 有效湿地斑块总面积与有效湿地斑面积指标赋分关系表 有效湿地斑块总面积(公顷)指标赋分(S6)V0.8 20 0.8V1.6 40 1.6V2.4 60 2.4V3.2 80 V3.2 100 6.7 自然湿地率 自然湿地率是反映湿地自然性的一个指标,指自然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其中自然湿地以GB/T 24708 为依据进行界定。自然湿地率按公式(12)计算。.(12)式中:Vn 为自然湿地率;An 为自然湿地面积(公顷);Aa 为湿地总面积(公顷)。自然湿地率指标赋分(S7)按公式(13)计算。S 7=Vn100.(13)6.8 单位面积斑块数 单位面积湿地斑块数表达了湿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湿地斑块总面积的减少或斑块数量的增加都会导致单位面积湿地斑块数量减少,其值越高对生物的生存越不利。单位面积湿地斑块数按公式(14)计算。.(14)式中:Vq 为单位面积湿地斑块数(个/公顷);n 为湿地斑块数(个);At 为湿地斑块总面积(公顷)。单位面积斑块数指标赋分(S8)按公式(15)计算。.(15)6.9 入侵植物覆盖度 DB34/T 34202019 7 入侵植物覆盖度是反映入侵植物危害程度的一个指标,指入侵植物覆盖面积占植被覆盖区总面积的比例。入侵植物覆盖度按公式(16)计算。.(16)式中:Vr 为入侵植物覆盖度;Ar 为入侵植物覆盖面积(公顷);Av 为植被覆盖区面积(公顷)。入侵植物覆盖度指标赋分(S9)按公式(17)计算。S 9=100-Vr100.(17)6.10 威胁因子影响程度 待评估湿地所面临威胁因子包括富营养化、基础设施建设、光伏风电、围垦、水系阻断、有害生物、过度养殖、过度捕捞和采集、采砂、淤积 10 项。威胁因子的影响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安全 4个级别。各威胁因子影响程度分值(Ti)按表5 分别进行确定。表5 各威胁因子影响程度分值表 威胁因子 威胁因子影响程度分值(Ti)重度 中度 轻度 安全 富营养化 0 4 8 12 基础设施建设 0 4 8 12 光伏、风电 0 4 8 12 围垦 0 4 8 12 水系阻断 0 4 8 12 有害生物 0 4 7 10 过度养殖 0 3 6 9 过度捕捞和采集 0 3 6 9 采砂 0 2 4 6 淤积 0 2 4 6 威胁因子影响程度指标赋分(S10)按公式(18)计算。.(18)7 评估分值确定 DB34/T 34202019 8 7.1 湿地斑块或特定区域湿地评估 湿地斑块或特定区域湿地生态状况评估分值按公式(19)计算。.(19)式中:St 为湿地斑块或特定区域湿地生态状况评估分值;wi 为第 i 项评估指标权重;Si 为第 i 项评估指标赋分值。7.2 行政区域湿地评估 行政区域湿地生态状况评估分值按公式(20)计算。.(20)式中:Sd 为行政区域湿地生态状况评估分值;Sti 为该行政区域内第 i 个湿地斑块或特定区域评估分值;Ai 为该行政区域内第 i 个湿地斑块或特定区域湿地面积(公顷);n 为该行政区域内划分的湿地斑块或特定区域数量。应等于该行政区域内所有湿地面积之和。8 评估等级划分 湿地生态状况等级根据待评估湿地生态状况评估分值确定,可分为“优”、“良”、“一般”、“较差”4 个等级,各等级评估分值范围由安徽省湿地主管部门根据安徽省湿地总体生态状况综合确定。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