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 山 西 省 晋 中 市 地 方 标 准 DB1407/T 0132020 旱作绿豆生产技术规程 文稿版次选择 2020-06-15发布 2020-07-15实施 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07/T 0132020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与定义.1 4 产地环境.1 5 播前准备.2 6 播种.2 7 田间管理.3 8 病虫害防治.3 9 收获与贮藏.5 10 生产档案.5 DB1407/T 013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晋中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晋中市山西农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农谷生物科技研究院、山西农业大学、太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瑀、冯晋英、杨雪芳、申洁、王宏富、宋喜娥、郭平毅。DB1407/T 0132020 III 引 言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醒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6.2.1 条播”,与绿豆播种相关专利的使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保证,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专利持有人姓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地址:030031 山西省太原市龙城大街81号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DB1407/T 0132020 1 旱作绿豆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晋中市旱作绿豆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术语与定义、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和生产档案等栽培管理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晋中市旱作绿豆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0462 绿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春绿豆 5月中下旬播种的绿豆。3.2 夏绿豆 6月底前茬冬小麦收获后及时复播的绿豆。4 产地环境 种植地选择符合绿豆生产要求的中等肥力以上、排灌方便、无污染且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块,远离矿区、工厂和公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土壤环境要求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5 播前准备 5.1 品种选择 DB1407/T 0132020 2 选用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适宜当地生态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抗逆、耐旱、商品性好的优良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1.2的规定。晋中市一般选择直立型品种。5.2 种子处理 播种前,选在晴天将种子均匀摊开,晾晒2 d;选出饱满、粒大的种子,剔除杂质、病虫粒、破碎粒。5.3 轮作倒茬 绿豆忌连作,忌辣椒茬,白菜茬。一般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除单作外,可以与玉米、高粱、谷子、甘薯等间作或套作。5.4 施入基肥 5.4.1 施肥原则 可利用机械施肥,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如使用化学肥料应减控用量。所用肥料应对环境无不良影响,对绿豆的营养、味道、品质和抗性不产生不良后果。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5.4.2 种肥 施经认证的有机肥100 kg/667m2或豆类配方肥50 kg/667m2。种肥施于地下8 cm10 cm处,严禁种肥同位引起烧种。5.5 培肥地力 将前茬作物秸秆粉碎后秋季进行深翻耕,耕深25 cm30 cm;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整地施入腐熟无污染的农家肥2000 kg/667m2-3000 kg/667m2。5.6 整地 春季在昼消夜冻时进行顶凌耙耱保墒,精耕细耙,耕翻耙匀,清除杂草根茬。播种前如遇干旱则需要镇压提墒,使土地上虚下实,深浅一致,土地平整。6 播种 6.1 播种时间 6.1.1 春绿豆 一般选择五月中旬到六月上旬。墒情良好时,可在五月上旬抢墒播种;墒情不理想时,耙耱保墒后播种或雨后播种。6.1.2 夏绿豆 夏绿豆应在六月底收获前茬冬小麦后抢时播种。6.2 播种方式 绿豆播种方法有条播和穴播,其中以条播为主。DB1407/T 0132020 3 6.2.1 条播 采用手推式、自走式或悬挂式作物条播机播种,行距40 cm50 cm,株距10 cm20 cm,播深4 cm 5 cm。播种时要注意下种均匀,防止覆土过深。6.2.2 穴播 间作、套作或零星种植大多采用穴播。每穴2粒3粒,行距40 cm50 cm,株距10 cm20 cm。6.3 播量 播种量为1.5 kg/667m22 kg/667m2。如果土壤肥力较好、种子品质较好,播量可以少些;反之,需增加播量。留苗数1万株左右。7 田间管理 7.1 查苗、补苗 在绿豆出苗后,发现有缺苗断垄现象,应在7 d内催芽补种完毕。7.2 间苗、定苗 第一片真叶展开前间苗,间去弱病小苗,留健壮大苗。第二片真叶展开时定苗,去除弱苗、病苗、小苗、杂苗及杂草,留壮苗。定苗时,土壤肥力较高以及在雨水大的年份,宜采用较低密度栽培;瘠薄地应适当增加密度。7.3 中耕除草 在第一片复叶展开后,结合间苗进行首次浅锄;第二片复叶展开后,结合定苗进行第二次中耕;分枝期进行第三次深中耕,防止倒伏,中耕一直进行到植株封垄为止。8 病虫害防治 绿豆常见病害有叶斑病、白粉病、根腐病和锈病等;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红蜘蛛、豆荚螟、绿豆象等。8.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进行化学防治,农药使用执行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8.2 防治方法 8.2.1 农业防治 a)选用抗病优良品种;b)实行与禾本科等非豆科作物合理轮作;c)清洁田园,加强中耕除草,降低病虫源数量;d)适期播种,使绿豆生长避开病虫害高发期;e)培育无病虫害壮苗,及时拔除销毁病株。DB1407/T 0132020 4 8.2.2 物理防治 a)人工摘除卵块、虫叶,减少越冬虫源;及时拔除病株;b)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利用蚜虫趋黄色特点,每667 m2挂黄板20张25张粘杀有翅蚜虫;c)利用害虫的趋异性,在田间放置害虫性诱剂诱捕器,诱捕害虫;d)利用害虫的趋化性,采集新鲜泡桐叶或莴苣叶加入糖醋酒液和适量的辛硫磷配成毒饵于傍晚时堆放在地上,诱杀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幼虫。8.2.3 生物防治 a)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七星瓢虫、螳螂、蜜蜂、甲壳虫等来防除害虫;b)采用生物菌如苏云金杆菌(Bt)乳剂、青虫菌液、苏云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绿僵菌等防治病虫害。使用药剂100亿个/mL白僵菌15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c)利用苦参碱、烟碱苦内酯、大蒜素等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使用l%除虫菊素-苦参碱微囊悬浮剂150倍200倍液喷雾来防治蚜虫。8.2.4 化学防治 8.2.4.1 病害防治 叶斑病 播种后30 d用25%丙环唑乳油500倍600倍,可以预防叶斑病。发病初期喷洒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3000倍液进行防治,以减少病毒传播。白粉病 病害发生初期喷施40%氟硅唑乳油50008000溶液、25%粉锈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2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根腐病 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连续防治2次3次。锈病 在病害初期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65%代森锌400倍液或50%百菌清500倍液,间隔7 d10 d后,连续2次3次。8.2.4.2 虫害防治 蚜虫 在早晨或傍晚喷洒2.5%敌百虫粉、2%的杀螟松或25%的亚胺硫磷;50%马拉硫磷1000倍液、25%的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连续2次-3次。红蜘蛛 药物防治可用20%螨克1000倍液、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液1000倍液,连续喷洒2 d3 d。绿豆象 包括田间防治和仓内防治,以仓储期防治为主。使用微量磷化铝熏蒸法,每50 kg绿豆使用1片-2片磷化铝片。9 收获与贮藏 DB1407/T 0132020 5 根据品种特性,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人工收割在植株上有80%的豆荚成熟后,进行第一次收割,隔7 d10 d进行第二次收获;机械收割在植株上有90%的豆荚成熟后即可进行。收获的绿豆荚及时摊平晾晒,随后进行脱粒,清理干净。贮藏前要充分晾晒,使含水量13.5%,仓库要保持干燥、通风,降低湿度。质量符合GB/T 10462的规定,熏蒸后入库保存。10 生产档案 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播前准备、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藏等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建立旱作绿豆标准化生产档案,保存期3年。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