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有机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206/T 18-2019.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襄阳市有机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206/T 18-201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襄阳市有机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206/T 18-201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襄阳市有机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206/T 18-201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襄阳市有机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206/T 18-201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襄阳市有机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206/T 18-201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40 B 66 DB4206 襄 阳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206/T 182019 襄阳市有机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organic oil-tea camellia in Xiangyang 2019-10-21发布 2019-11-20实施 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206/T 182019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产地要求.1 4 品种和苗木选择.1 5 栽培技术.2 6 幼林抚育管理.2 7 成林管理.3 8 病虫害防治.3 9 果实采收与处理.4 10 质量管理及跟踪.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适宜襄阳市发展的油茶优良品种.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6 DB4206/T 18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标准由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襄阳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南漳县天俊油茶专业合作社、襄阳市信息与标准化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藕莲、张建华、唐前勇、刘兴乐、罗敬东、程一方、陈俊、王小莉。本标准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襄阳市农业农村局,联系电话:0710-3018309;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联系电话:0710-3085001,邮箱:。DB4206/T 182019 1 襄阳市有机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茶栽培技术规程的产地要求、品种和苗木选择、栽培技术、幼林抚育管理、成林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与处理、质量管理及跟踪。本标准适用于襄阳市范围内有机油茶林栽培技术,散生油茶树可参考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DB 42/T 609 湖北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 产地要求 3.1 产地环境 有机油茶的生产基地应有一定种植规模,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区、生活垃圾场等,基地周围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林业生产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 15618 的规定;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 5084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3.2 适生条件 海拔高度为800 m以下的丘陵岗地和低山地区,pH值为5.06.5的红壤、黄壤或黄棕壤。3.3 气候条件 年平均温度15 20,年日照时数1700 h2100 h,无霜期200 d250 d。4 品种和苗木选择 4.1 品种选择与配置 4.1.1 品种选择 选择国家或省级林木良种委员会审(认)定的适宜襄阳发展的油茶优良品种,同一油茶园的栽植品种以3个5个为宜,且以1个品种为主栽品种。推荐主栽品种见附录A。DB4206/T 182019 2 4.1.2 品种配栽方式 不同的品种以隔行栽植为宜。4.1.3 容器苗规格 油茶林营造宜用容器苗。苗木质量应符合DB 42/T 609的规定。5 栽培技术 5.1 造林地的选择 以坡度在30以下,土层深厚,土壤肥力优的酸性土为造林地最佳选择。5.2 整地 5.2.1 全垦整地 坡度小于15的低山缓坡地全垦整地。对林地全面深翻20 cm 以上,按照规划的行距定点挖穴,种植穴规格为60 cm60 cm60 cm。5.2.2 带垦整地 坡度在1525的地方采用带状整地。按照规划的种植行距,沿等高线先开成水平带,外高内低,带宽一般应在3 m4 m。然后在开垦带上按株距定点挖穴,挖穴规格同全垦。5.2.3 穴垦整地 坡度大于25以上的地方采用穴垦整地,沿等高线按株行距定点挖穴,规格同全垦。5.3 造林密度 土壤肥力好的地块采用3.0 m4.0 m,肥力差的地块采用3.0 m3.0 m。5.4 造林时间 容器苗造林时间1月3月最好。5.5 栽植方法 按株行距定点挖穴,挖穴时表层土和底层土应分开堆放,回填时将表土填入穴底。定植前20 d30 d,每穴施有机肥10 kg15 kg。植苗应根舒、苗正、土实,苗木栽植不宜过深,以嫁接口平地面为宜,栽植后浇透定根水。6 幼林抚育管理 6.1 排水抗旱 雨季要注意排水,夏秋干旱时应及时浇水。6.2 除草松土 DB4206/T 182019 3 造林后油茶树周围(60 cm2)覆盖稻草,适时除草松土,夏季在5月6月,秋季在9月10月。松土除草,以利于苗木的生长。6.3 幼林施肥 一年两次,第一次早春为宜,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800 kg1000 kg;第二次秋冬季以秋收后为佳,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600 kg700 kg。6.4 幼树整形修剪 定干高度60 cm80 cm,幼年期适当剪去部分过密枝和下脚枝,按培养成自然圆头形或自然开心形树形培育主枝和骨干枝。整形修剪在12月翌年2月底。7 成林管理 7.1 土壤垦复 油茶进入盛果期后,每年至少浅锄1次,2年深翻1次。浅锄的时间,一般在6月7月雨季过后结合除草追肥进行,深度在10 cm左右。深翻应在采果后至翌年树液流动前结合施底肥进行,深度在15 cm20 cm。7.2 合理施肥 油茶成林一年三次施肥,第一次施肥早春为宜,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500 kg600 kg;第二次施肥在端午节前后,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500 kg;第三次秋冬季以秋收后为佳,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600 kg700 kg。7.3 水分灌溉 7月9月连续干旱,应及时浇水。7.4 整形修剪 油茶以疏剪为主,结果多年份适当重剪,结果少年份适当轻剪。在每年果实采收后至翌年树液流动之前,疏去过密内膛枝、剪除枯枝、病虫枝、交叉枝、细弱枝、下脚枝、徒长枝,注意回缩因结果形成的衰弱枝。8 病虫害防治 8.1 防治原则 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从整个果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保持果园生物平衡,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8.2 农业防治 8.2.1 选择与油茶籽无共生病虫的品种,选用抗病砧木等;8.2.2 园间作和生草栽培,选择浅根、矮杆,与油茶籽无共生病虫的作物;DB4206/T 182019 4 8.2.3 加强栽培管理如翻土、排水、修剪、清园等,减少病虫源,增强树势,提高树体对病虫害的抗病虫害能力。8.2.4 将附近的枯枝落叶、僵、杂草清干净,集中起来沤肥深埋。8.3 物理措施 8.3.1 在 11月和次年3 月,人工摘除油茶毒蛾卵块。8.3.2 人工捕捉油茶蓝翅天牛的成虫、油茶尺蠖的幼虫。8.3.3 悬挂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等。8.4 生物措施 8.4.1 保护和利用黑缘红瓢虫、中华盾瓢虫等天敌,抑制油茶煤病的媒介绵介壳虫。8.4.2 保护和利用旋小蜂、小茧蜂、姬蜂等寄生天敌,防治茶梢蛾。8.4.3 保护和利用黑卵蜂、赤眼蜂等天敌,防治茶毒蛾。8.4.4 有条件有限制地使用生物源农药,允许使用附录 B所列出的物质。9 果实采收与处理 9.1 果实成熟标志 果皮光滑,色泽变亮。红皮类型的果实成熟时果皮红中带黄,青皮类型青中带白,黄皮类型由青变黄。种壳呈深黑色或黄褐色,有光泽,种仁白中带黄,呈现油亮。9.2 采收时期 油茶树上有5%的果实开裂时为采收时期。9.3 果实处理 果实采收后,应先在室内堆放3 d5 d以后,使其后熟,再日晒促进其果实开裂,脱粒去壳,去杂净种,晒干进仓贮存待压榨,生产出茶油。采后贮藏、运输、销售、加工过程中都应采取相应的避免污染的措施,应做到全程控制污染。10 质量管理及跟踪 应建立严格而有效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生产各个环节及生产资料购置等都应建立完整的档案,包括:立地条件、整地、苗木来源及品种、栽培技术、幼林抚育管理、成林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与处理、销售等环节有完整的记录体系。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5年。DB4206/T 182019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适宜襄阳市发展的油茶优良品种 适宜襄阳市发展的油茶优良品种见表A.1。表A.1 适宜襄阳市发展的油茶优良品种 序号 良种名称 良种编号 选育单位 适生区域 1 鄂林油茶 151 鄂 S-SC-CO-016-2002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襄阳市油茶适生区 2 鄂林油茶 102 鄂 S-SC-CO-017-2002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襄阳市油茶适生区 3 鄂油 54 号 鄂 S-SC-CO-001-2008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襄阳市油茶适生区 4 鄂油 465 号 鄂 S-SC-CO-002-2008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襄阳市油茶适生区 5 鄂油 81 号 鄂 R-SC-CO-006-2008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襄阳市油茶适生区 6 鄂油 63 号 鄂 R-SC-CO-007-2008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襄阳市油茶适生区 7 长林 3 号 鄂 R-SC-CO-011-2008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襄阳市油茶适生区 8 长林 23 号 鄂 R-SC-CO-012-2008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襄阳市油茶适生区 9 长林 4 号 国 S-SC-CO-006-2008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襄阳市油茶种植区 10 长林 18 号 国 S-SC-CO-007-2008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襄阳市油茶种植区 11 长林 27 号 国 S-SC-CO-010-2008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襄阳市油茶种植区 12 长林40 号 国 S-SC-CO-011-2008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襄阳市油茶种植区 13 谷城大红果8 号 鄂 S-SC-CO-005-2013 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襄阳市油茶种植区 DB4206/T 182019 6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见表B.1。表B.1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 名称 发生时期 防治方法 油茶病害 油茶炭疽病 一般 5 月下旬6 月果实开始发病,7月9 月底为发病高峰,8 月9 月底落果最多。9 月10 月病菌危害花蕾,使其脱落。1、加强林地管理,清整林地,清除病株、病枝、病果、病叶并集中烧毁,可在早春新梢生长发病期喷洒1%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治初次浸染;2、在6 月9 月果病盛发期,每半个月喷洒 1%波尔多液连喷施3 次4 次,采果前25 d 停用。油茶软腐病 5 月9 月为油茶软腐病高发期。受害叶片初期在叶尖、叶缘、叶中部或叶基部产生针头大水渍状黄色圆点,阴湿天病斑迅速扩大,形成颜色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1、及时疏伐,修剪,保持林内通风透光。2、4 月中旬开始喷施8%波尔多液,连续喷施3 次4 次。油茶烟煤病 烟煤病危害叶和嫩枝,初病叶出现黑色霉点,然后霉点增多或沿脉生长,严重时叶及小枝形成一层黑色煤烟状色,用手摸手上粘黑煤烟,阻碍油茶叶光合作用。1、修剪疏伐,使林内通风透光。2、夏季用 0.3石硫合剂、春季用 1石硫合剂喷洒。如虫和病一起存在,可先治虫后灭菌。在发病时可用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防治(量式即 0.50 kg 硫酸铜,0.25 kg 石灰,50.00 kg 水配制而成)。油茶虫害 油茶尺蠖 4 月6 月上旬为幼虫危害期,5 月为高峰期,6 月上旬开始入土化蛹,蛹期长达8 个月9 个月,1a 发生1代。1、结合冬垦夏铲,杀灭虫蛹。2、生物防治:招引鸟类天敌,如画眉、杜鹃等鸟类。可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青虫菌以菌治虫。3、药剂防治:幼虫采用0.6%苦参碱倍液喷施。蓝翅天牛 成虫在 4 月中下旬6 月上旬出现。5月中下旬6 月中下旬幼虫孵化。1、冬季修剪时,将虫枝剪下集中烧毁。2、从 7 月、8 月份开始,同时结合油茶林抚育,剪去虫枝烧毁,可有效减少虫源。3、人工捕杀,树干涂白。4、人工取卵或人工钩杀幼虫。茶毒蛾 一年危害2 代3 代,每年 4 月5 月下旬为头年越冬幼虫危害。6 月7 月下旬为本年第 1 代幼虫危害。第 2 代幼虫危害期 8 月10 月上旬。10 月上旬11月中旬,成虫产下第3 代卵越冬。1、冬季及早春,结合油茶修剪,摘除卵块。结合夏铲,挖土灭蛹。2、生物防治:招引天敌,施放病菌。如卵期的黑卵蜂、赤眼蜂,幼虫期的毒蛾绒茧蜂,茶毒蛾姬蜂,幼虫及蛹期的寄生蝇。捕食性天敌有步行虫、螳螂等。DB4206/T 182019 7 名称 发生时期 防治方法 油茶象甲 5 月上中旬成虫出土,6 月上旬7 月中旬为出土盛期。8 月10 月老熟幼虫将果壳咬开3 mm5 mm 的圆孔出果并入土越冬。油茶象甲翌年 8 月9 月化蛹,蛹期30 d,羽化成虫再越冬。1、冬挖夏铲,林粮间作,修枝抚育,以降低害虫密度,减轻危害;定期收集落果,以消灭大量幼虫;2、在成虫发生盛期,用盆或瓶盛装糖醋液,诱杀成虫;摘收的茶果堆放在水泥晒场上,幼虫出果后因不能入土而自然死亡。也可堆放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幼虫出果入土,第 2 年放水灌田,也可淹死幼虫。3、生物防治:在高温高湿的6 月用白僵菌防治成虫。油茶蛀茎虫 6 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盛期。初孵幼虫从嫩梢或顶芽基部爬行到嫩梢顶端叶腋间,吐丝遮蔽虫体后蛀人。嫩枝受害5d内被全部蛀空,仅剩下表皮层。此后,幼虫逐渐蛀人枝干或主干,虫道逐渐增大且光滑。1、及时修剪虫害枝条,7 月9 月人工剪除虫枝烧毁,清洁林地,减少害虫基数。2、灯光诱杀:设置黑光灯或振频式杀虫灯诱杀。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