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石竹扦插种苗培育技术规程DB53/T 997-2020.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香石竹扦插种苗培育技术规程DB53/T 997-20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香石竹扦插种苗培育技术规程DB53/T 997-20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香石竹扦插种苗培育技术规程DB53/T 997-202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香石竹扦插种苗培育技术规程DB53/T 997-202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香石竹扦插种苗培育技术规程DB53/T 997-202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香石竹扦插种苗培育技术规程 2020-08-17发布 2020-11-17实施ICS 65.020.20 B 61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 9972020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T 997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云南省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8)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大学、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市花卉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丽花、桂敏、吴学尉、瞿素萍、张艺萍、杨秀梅、苏艳、许凤、张丽芳、李慧敏。DB53/T 9972020 1 香石竹扦插种苗培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无土基质培育香石竹扦插种苗所需的设施,消毒措施,采穗母本圃,采穗,扦插及管理,病虫害防治,起苗,包装、标识、贮存和运输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香石竹扦插种苗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LY/T 1589-2000 花卉术语 DB53/T 105-2014 主要鲜切花种苗和种球产品等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香石竹母本 由香石竹原种为种源,采用无性繁殖技术手段培育的无病虫害、健壮且根系完整的繁殖插穗用优良植株。3.2 扦插种苗 由健康母本苗生产的插穗,经扦插生根后获得的具完整根、茎、叶的种苗。LY/T 1589-2000,定义3.2.34 3.3 根系状况 指根系的生长状况,包括根系的长度,匀称、完整和发达程度,色泽及形态,变异或缺损等情况。DB53/T 1052014,定义 3.7 3.4 母本监视植株 为监测批次种植母本品种纯正性的少量植株。4 设施 4.1 温室 DB53/T 9972020 2 选择具防虫功能的温室,位置至少远离切花生产地1 km以上。宜用具备顶开窗和侧通风的光照良好钢架大棚,且加装防虫网,控制棚内温度夏天不超过32,冬天不低于10。4.2 离地种植床 采用利于水肥回收利用的台式离地种植苗床,如泡沫床、PE床等。苗床离地高度以方便操作即可,宽度根据喷雾的范围及操作方便确定,床底具排水孔,床上覆盖滴灌设施。4.3 肥水系统 配置紫外线消毒系统、营养液回收管网、滴灌施肥系统及管网。4.4 灌溉设施 母本培育采用滴灌设施,扦插种苗培育宜采用全自动喷雾系统,实行全光照全自动定时定量喷雾。4.5 植保设施 超微喷雾打药机、黑光灯等植保设施设备及器械。5 消毒措施 5.1 设施消毒 每次培育母本苗和种苗前需用洁净清水先冲洗母本圃温室、扦插温室的苗床和走道,再用500倍液甲醛或5高锰酸钾溶液喷洒消毒,消毒后1 d2 d才可用于母本苗或扦插苗生产。生产期间定期清洗和打扫生产区。5.2 工作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域需用5 高锰酸钾溶液足底消毒,5 d7 d更换一次消毒液。6 采穗母本圃 6.1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观赏性佳、商品性和抗病性强的品种。6.2 定植计划 据种苗需求时间、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编制母本定植计划。6.3 栽培基质 6.3.1 基质准备 采用经消毒的破碎陶粒及粒径为0.3 cm2.2 cm的泥炭(粒径 1 cm占20%,1 cm2 cm占70%,2 cm2.2 cm占10%混合),处理好的泥炭:陶粒按3:7均匀混配,pH值调至5.56.0。6.3.2 基质消毒 DB53/T 9972020 3 栽培基质若重复使用应进行消毒处理,推荐采取蒸汽消毒,消毒前充分用洁净清水淋洗基质,降EC至0.4 mScm-1以下,后密封覆盖薄膜蒸汽消毒,保障蒸汽管道压力1.5 kg,确保基质温度保持90 以上,消毒时间持续45 min以上。6.4 母株种植 选择品种特性一致、无病虫害,根系完整的优良植株作为母本。将栽培基质均匀平铺于离地苗床,铺好滴灌管线,定植前2 d3 d浇透水或浇氮磷钾比例为16-18-14的基肥,基肥EC为1.2 mScm-1,pH为5.5。定植时栽培基质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适宜,按株距20 cm行距20 cm的种植密度计算好定植株数,浅植扶正避免倒伏,浅植深度以基质刚好埋住母本苗根系为佳。定植完成后在苗床上(离基质面8 cm10 cm)铺一层12 cm12 cm或15 cm15 cm的固定网,插好品种标牌。第二天滴灌复水,对浇水后倒斜的植株即时扶正。栽后用70%90%遮阳网保持遮荫至新根长出,3 d5 d内应及时喷灌进行叶面补水。根据生产需要每茬母本随机选择12植株作为监视植株,根据采穗时间确定母本定植时间,每年更换母本。6.5 母株肥水管理 6.5.1 水质要求 灌溉水应符合GB 5084要求。6.5.2 肥水要求 母本圃浇水和施肥按以下原则进行:a)定植完成后应及时灌水,宜水肥一体,浇水(肥水)量和次数因季节、气候、基质、母株长势和生长时期而异,晴天每天滴灌 2次3 次,阴天每天滴灌 1 次,每次滴灌 3 min5 min,滴灌肥液宜在早上进行;b)定植后 8 d15 d 内,EC 控制在 1.0 mScm-11.2 mScm-1,应保持栽培基质水分含量约为60%65%,具体为手握基质成团放开即散,可根据生根情况施肥;15 d 后母本进入生长期,EC 控制在 1.8 mScm-12.0 mScm-1,pH 值控制在5.56.3,浇施浓度为 12的香石竹专用水溶肥或自行配制。6.6 母株插穗培养 6.6.1 基本要求 采取两次摘心法培养枝条分布均匀,节间长适中且粗细均匀的母本植株。6.6.2 第一次摘心 母株定植后2周4周,从基部往上数留4节6节摘除植株主茎顶芽,摘心时一手捏住茎节基部,另一手捏住顶芽向侧面下压摘取顶端芽部分。6.6.3 第二次摘心 第一次摘心4周5周后,新发枝留2节3节进行第二次侧枝分批摘心,可根据植株高度进行适当调节,同时避免同一植株所有芽一次摘取。实施摘心时,每周进行1次2次,同一植株上的芽,每次摘1个或2个,优先摘除生长得较快的侧枝芽。7 采穗 DB53/T 9972020 4 7.1 采穗时间 母本苗定植后11周13周,侧枝具有1顶芽4对叶1顶芽6对叶时即可采插穗。7.2 插穗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无徒长拔节、叶片清洁、颜色深绿的枝条。具体为植株基部往上数第6节以下具1顶芽、3对展开叶、1对未完全展开叶、节长为1.5 cm2 cm的侧枝。7.3 采穗方法 7.3.1 采穗要求 采穗要求应执行以下规定:a)采穗前 1 d2 d,对母株喷 1 次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多菌灵 500 倍800 倍液;b)采穗操作前,应用 70%酒精消毒双手;c)采穗时,每母本枝留 1对2 对叶,一手捏住所采穗枝的茎节基部,另一手捏住插穗向侧面下压掰取,不应单手采穗。采下的插穗基部截面应在节上,且平整、无缺刻、撕口或水渍状淤伤。采摘下的插穗应即时整理,保留 1顶芽、3 对展开叶、1 对未完全展开叶,摘除多余叶片,并避免基部截面部位接触到任何物体。整理好的插穗用橡皮筋以 25 株捆好,基部截面朝里及时装箱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并填好标识牌,标明采摘日期及品种名称,及时分品种扦插。7.3.2 采穗注意事项 采穗时应执行以下注意事项:a)对于无法及时扦插的插穗,用干净保鲜袋密封平放于纸箱等容器内置于 2 4 冷库冷藏,贮藏时间不超过 4 周;b)适宜采收的插穗应一次批量采完;c)每条苗床采穗完成后应用 70%酒精消毒双手后才能进行下一品种的采穗工作;d)种植过程中某生产区域发现病虫害侵染,则禁止该区域插穗用于扦插种苗生产,待防治控制恢复健康 2 周后才能正常采穗。7.4 不合格插穗处理 母株上的畸形、徒长拔节、花芽、嫩、细、弱的插穗及时清除至指定区域,病斑、虫点的插穗须运离母本温室并集中焚烧处理。8 扦插及管理 8.1 基质准备 选用具良好透水透气、保湿的消毒基质,推荐用(010)mm泥炭和(05)mm珍珠岩按7:3混合均匀后平铺于扦插苗床,基质厚度为4 cm5 cm,以能稳固插穗为宜。重复使用的基质消毒措施同母本基质消毒。8.2 扦插密度 DB53/T 9972020 5 每平方米扦插500枝600枝,具体根据插穗的大小及气候条件适当调整,气温低、插穗较小时密插,气温高、插穗较大时稀插。8.3 扦插方法 插穗蘸香石竹专用生根粉(市售或自配)后即可扦插,扦插深度 2 cm3 cm,以不倒伏为宜,插后及时喷雾浇透水,同品种扦插于同一区域苗床。8.4 扦插后管理 8.4.1 温湿度与光照控制 用间歇性自动化喷雾系统结合地面洒水降温或覆盖70%遮阳网控制环境温湿度,保持叶面湿润。适宜空气温度22 28,空气湿度85%100%,光照强度15000 lx22000 lx,出圃前3 d控水,加强光照管理及通风。8.4.2 水分管理 扦插完成后即开始喷雾。早期插穗根部愈伤组织形成前应频繁间隙喷雾,晴天10 min15 min喷雾1次,阴天20 min30 min喷雾1次,每次喷20 s40 s,使叶面持续保持一层水膜。愈伤组织形成后应适当减少喷雾,据天气状况调整喷雾间隔时间,视叶片表面水分蒸发掉1/2时喷雾。待60%插穗萌发幼根时,据天气状况视叶面水分蒸发完所需间隔时间设定喷雾间隔,并注意通风换气。80%以上插穗根系形成后,每天在中午时段喷雾2次3次,喷雾间隔时间和每次喷雾时间需根据天气设定,控制温室空气湿度为80%90%,基质湿度为70%80%,以手捏基质能滴水但苗床无滴水为宜。8.4.3 施肥管理 扦插8 d15 d后,插穗开始萌根时,据种苗长势配制EC为1.2 mScm-1的磷酸二氢钾喷施1次2次,宜在早上或下午17:0018:00进行。8.4.4 光照管理 生根后需根据天气情况用70%的遮阳网进行遮阴,遮阴时间为每天11:0016:30。9 病虫害防治 9.1 防治原则 严格病虫害监测,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配套使用化学防治措施。9.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包括以下措施:a)选用抗病品种,栽植无病种苗;b)清洁温室棚区,加强四周杂草的清除,减少病虫源;c)做好基质及温室消毒工作,及时拔除病、劣、杂株,并集中烧毁;d)控制调节温室种苗培育环境温度和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e)生产农具、器具应保持清洁、无病虫污染,并用 5高锰酸钾溶液定期集中消毒。9.3 物理防治 DB53/T 9972020 6 密闭温室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捕鳞翅目等害虫,1 d2 d过夜诱杀一次;设置粘虫板粘捕蚜虫、美洲斑潜蝇、粉虱(黄板)及蓟马(蓝板)等;结合田间作业时对鳞翅目幼虫、卵进行人工捕杀。9.4 生物防治 用生物制剂(如芽孢枯草杆菌、放线菌等)处理栽培基质,防治病虫害。9.5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为辅助防治措施,防治药剂应使用低毒、少残留、不易挥发的药剂,低浓度轮换喷施。母本苗定植后1 d2 d喷1次杀菌剂,后每隔1周2周喷1次;扦插插穗7 d12 d喷1次,于植株叶片60%以上水分蒸发完时进行喷药防治,宜傍晚进行。具体见附录A。10 起苗 当新叶展开,新根根长达2 cm3 cm应及时起苗。扦插种苗植株完整、新鲜,生长旺盛,茎秆挺拔,叶色正常,无畸形、药害、冷害和肥害,所生新根系新鲜匀称、强健、色白,无黑根、病根,根粗壮且数量较多,无单边偏缺。起苗后按DB 53/T 105或客户需求进行整理和分级。11 包装、标识、贮存和运输 11.1 包装 合格扦插种苗每50株或100株装入打孔塑料袋等包装物中进行包装,折叠袋口但不密封,后直立置于洁净专用种苗纸箱内,最上层种苗袋距离纸箱顶部8 cm9 cm,用包装袋封好箱口。或按客户要求进行包装。11.2 标识 外包装应注明生产单位、品种名、产地、规格、等级、批号、数量、生产日期,并应标明运输要求。内包装标识好品种、数量、起苗日期等。11.3 贮存 11.3.1 若需要贮藏,应提前 7 d10 d 清扫、冲洗干净冷库,用 5 高锰酸钾溶液均匀喷洒冷库内壁及地面 2 次3 次。11.3.2 采用干藏。种苗箱及时放入温度为 3 4,空气相对湿度为 50%60%的冷库贮存,贮藏时间不超过 1 周。11.4 运输 宜用冷链干运,运输期间温度宜保持在2 5,空气相对湿度宜保持在50%60%,避免与新鲜水果、蔬菜、切花等高乙烯释放量物品混合运输。DB53/T 9972020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香石竹扦插种苗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香石竹扦插种苗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见表A.1。表A.1 香石竹扦插种苗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序 号 病虫害 防治方法 1 丝核菌立枯病 1.选取无病健康植株,浅栽,发现病株立即拔除。2.控制基质的含水量在90%左右,避免基质过湿和长期淹水;3.栽后20 d,用 50%甲基立枯磷和35%朴海因,以5 gm-2低压喷雾的方式喷在植株颈部。2 叶斑病 1.避免植株残留过多水分,注意通风换气,清除病株残余物,集中烧毁;2.每周喷施1次1500倍2000倍代森锌或代森锰锌等预防;3.植株发病时,除摘病叶烧毁,喷施50%扑海因1000倍液或达科宁1000倍液,喷2次3次。3 枯萎病 1.以预防为主,选取无病接穗,避免碰伤植株,注意清洁田园。2.发病无特效药剂,应及时拨除病株并局部换土后用达科宁600倍液或蓝顿等处理基质或土壤。4 锈病 母本株避免喷灌和叶片湿润,零星发病时喷洒代森锰锌或5%三唑酮1000 倍液,7 d喷施 1次。5 茎腐病 栽后 2 d,用 80%乙磷铝 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2%克露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浇淋植株和土壤表面,后每周重复1次。6 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枯萎病 1.减少喷灌次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 2.严重发病后无特效农药。初期喷洒 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400 倍500 倍液喷雾,中生菌素100 ppm/667 m2(亩)喷施,喷2次3次。7 病害 病毒病 1.切断其传染媒介,如蚜虫、蓟马等昆虫,定期喷洒杀虫剂;2.选用无病毒母本,严格卫生措施,农事操作中注意手和工具的消毒。3.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销毁。4.喷洒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或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或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喷雾预防。8 蓟马 1.田间增设规格20 cm30 cm的黄板或蓝板,每667 m2(亩)放置20张,放置高度与植株顶端平齐。2.采用25%噻虫嗪25005000倍或3%啶虫脒乳油1500倍,好年冬20%乳油600倍800 倍或5%阿维嗅虫淋3000倍液喷杀。9 蚜虫 1.田间增设规格20 cm30 cm的黄板,每667 m2(亩)放置20张,放置高度以高出植株顶端20 cm为宜。2.采用50%辛琉磷l 000倍1500倍液或 20%啶虫脒1200倍1500倍喷雾防治。10 鳞翅目幼虫 1.杀虫灯诱杀,每20亩放置 1盏;蛾类诱捕器诱捕,每667 m2(亩)放置5盏。2.用10%氯氰菊酯20002500倍或52.25%农地乐1000倍1500倍液,或用5%抑太保 1500倍液喷雾,或每667 m2(亩)用24%米满悬浮剂40 ml 喷雾防治。11 虫害 朱砂叶螨、二斑叶螨 1.危害初期使用乙螨唑45005000倍或5%噻螨酮EC1000倍液杀卵和幼、若螨,危害严重时使用15%哒螨灵AS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EC3000倍液等药剂,药剂轮换使用,且正、反面喷施药液。2.生物防治利用捕食螨等进行防治,每667 m2(亩)释放捕食螨10万15万只。_ DB53/T 997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