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93.080 R 18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1502020 代替 DB34/T 21502014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小修养护作业规程 Operation Procedures of Expressway Aasphalt Pavement Minor Repair and Maintenance 文稿版次选择 2020-06-22发布 2020-07-22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2150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 DB34/T 2150-2014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小修养护作业规程。与 DB34/T 2150-2014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对章节进行调整,病害调查与分级、其他病害修复等内容单独列章(见第 4 章);修订沥青路面小修养护、坑槽冷补等定义(见第 3 章);参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调整了常见病害分类分级标准(见 4.2);修订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增加油石比高于室内马歇尔设计值(0.20.4)范围要求和储存要求(见 5.2.6);修订补充施工机具参数技术要求(见 5.3);修订调整贴缝、坑槽冷补、坑槽热补施工工艺对应的施工流程,修订工艺作业要求(见 6.2、7.2、7.3)。本标准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红、陈采霞、纪鑫和、徐钟、张大治、谭付良、涂勇、周宏玲。DB34/T 21502020 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小修养护作业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小修养护作业的术语和定义、病害调查与分级、施工准备、裂缝修复、坑槽修复、质量检查与验收、其他病害修复。本标准适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小修养护作业,其它等级公路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69 润滑脂和石油脂锥入度测定法 GB/T 328.20 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 第20部分:沥青防水卷材 接缝剥离性能 GB 5768.4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4部分:作业区 JT/T 740 路面橡胶沥青灌缝胶 JT/T 972 沥青路面坑槽冷补成品料 JTG 345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H10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JTG H30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JTJ 002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JTG F40、JTG H10、JTG 3450、JTJ 002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沥青路面小修养护 minor maintenance of asphalt pavement 对沥青路面出现裂缝或坑槽等局部病害进行修复作业。3.2 贴缝 crack paste 将贴缝带加热黏贴到路面裂缝处的修复措施。3.3 灌缝 crack pouring 将加热后的灌缝胶灌入路面裂缝中的修复措施,包括清缝灌缝、扩缝灌缝等形式。DB34/T 21502020 2 3.4 坑槽冷补 pit cold filling 用冷补沥青混合料填补坑槽的应急处治措施。3.5 坑槽热补 pit hot filling 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补坑槽的修复措施,包括单层热补、多层热补等形式。4 病害调查与分级 4.1 病害调查 4.1.1 应定期进行路面病害调查工作,详细查看路面损坏状况,做好病害位置、类型、尺寸等相关记录。4.1.2 病害调查宜采用车辆巡查和徒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4.2 病害分类分级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损坏类型及分级标准规定见表1。表1 高速公路路面常见损坏分类分级 序号 损坏名称 损坏程度 损坏程度判断标准指标 1 龟裂 轻度 主要裂缝块度在 0.20.5 m 之间,平均裂缝小于或等于 2 mm 中度 主要裂缝块度小于 0.2 m,平均裂缝宽度在 25 mm 之间 重度 主要裂缝块度小于 0.2 m,平均裂缝宽度大于 5 mm 2 块状裂缝 轻度 主要裂缝块度大于 1.0 m,平均裂缝宽度在 12 mm 之间 重度 主要裂缝块度在 0.51.0 m 之间,平均裂缝宽度大于或等于 2 mm 3 纵向裂缝 轻度 主要裂缝宽度小于或等于 3 mm 重度 主要裂缝宽度大于 3 mm 4 横向裂缝 轻度 主要裂缝宽度小于或等于 3 mm 重度 主要裂缝宽度大于 3 mm 5 沉陷 轻度 沉陷深度在 1025 mm 之间,行车无明显颠簸感 重度 沉陷深度大于 25 mm,行车有明显颠簸感 6 车辙 轻度 车辙深度在 1015 mm 之间 重度 车辙深度大于或等于 15 mm 7 波浪拥包 轻度 波峰波谷高差在 1025 mm 之间 重度 波峰波谷高差大于 25 mm 8 坑槽 轻度 坑槽深度小于 25 mm,或面积小于 0.1 m2 重度 坑槽深度大于或等于 25 mm,或面积大于或等于 0.1 m2 9 松散 轻度 路面表面细集料散失、脱皮、麻面等 重度 路面表面细集料散失、脱皮、麻面、露骨、表面剥落 10 泛油-沥青路面表面出现的薄油层、损坏应按面积计算 DB34/T 21502020 3 5 施工准备 5.1 一般规定 5.1.1 应建立、完善沥青路面小修养护安全、质量、计量、信息化等管理体系,科学配置人员、材料、设备,确保养护工作顺利开展。5.1.2 养护作业应按照 JTG H30 和 GB 5768.4 的相关要求做好施工现场交通组织和养护作业区的安全管理。5.1.3 养护作业人员应遵守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接受安全培训和教育,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5.2 材料要求 5.2.1 一般要求 沥青路面小修养护使用的各种材料须进行质量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产品合格证代替检验。5.2.2 贴缝带 贴缝带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 的规定。表2 贴缝带技术要求 技术指标 单位 指标要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 25,100 g,5 s 0.1 mm 60-80 T 0604 延度 5,5 cm/min不小于 cm 20 T 0605 软化点 TRB 不小于 60 T 0606 接缝剥离强度不小于 N/mm 1.5 GB/T 328.20 厚度 mm 30.3 卡尺量 5.2.3 灌缝胶 灌缝胶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 的规定。表3 灌缝胶技术要求 技术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高温型 普通型 低温型 低温拉伸 通过 通过 通过 JT/T 740 中低温拉伸试验 锥入度 0.1 mm 50 3070 5090 GB/T 269 软化点 80 80 80 T 0606 流动值 mm 3 5 5 JT/T 740 中流动试验 弹性恢复率 3070 3070 3070 JT/T 740 中弹性试验 注:低温拉伸试验中,高温型、普通型、低温型的试验温度分别为 0,-10和-30。5.2.4 乳化沥青 乳化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 的规定。DB34/T 21502020 4 表4 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技术指标 单位 品种及代号 试验方法 PC-3 破乳速度 快裂或中裂 T 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T 0653 筛上剩余量(1.18 mm),不大于 0.1 T 0652 粘度 恩格拉粘度 1-6 T 0622 沥青标准粘度 s 8-20 T 0621 蒸化残留物 含量,不小于 50 T 0651 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 97.5 T 0607 针入度(100 g,25,5 s)0.1mm 45-150 T 0604 延度(15),不小于 cm 40 T 0605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 2/3 T 0654 储存稳定性 1 d,不大于 1 T 0655 5 d,不大于 5 T 0655 5.2.5 冷补沥青混合料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 的规定。表5 冷补沥青混合料性能技术要求 技术指标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黏附性等级 5 级 JT/T 972 贯入强度(kg/m2)0.5-4 JT/T 972 稳定度(KN)3 JT/T 972 残留稳定度()85 JT/T 972 外观 无结团、结块 目测 5.2.6 热拌沥青混合料 5.2.6.1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类型应与原路面上面层混合料相同或相近,宜选用 AC 型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5.2.6.2 其技术指标应符合 JTG F40 的规定。5.2.6.3 沥青混合料应使用沥青拌和站集中生产备用,油石比宜高于室内马歇尔设计值 0.20.4。5.2.6.4 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应在防雨、防水、防日晒的储料场地集中堆放。5.3 施工机具 5.3.1 贴缝 贴缝施工所需设备机具(单个施工班组)应符合表6 的要求。DB34/T 21502020 5 表6 贴缝设备、机具要求 序号 设备机具名称 单位 数量 1 高压空气压缩机或吹风机 台 1 2 燃油或液化燃气式喷火枪 套 1 3 橡皮锤 把 1 4 钢丝刷 把 若干 5 扫帚 把 若干 5.3.2 灌缝 灌缝施工所需设备机具(单个施工班组)应符合表7 的要求。表7 灌缝设备、机具要求 序号 设备机具名称 单位 数量 1 灌缝设备 套 1 2 裂缝开槽设备(扩缝灌缝使用)台 1 3 高压空气压缩机或吹风机 台 1 4 燃油或液化燃气式喷火枪 套 1 5 钢丝刷 把 若干 6 扫帚 把 若干 5.3.3 坑槽冷补 坑槽冷补施工所需设备机具(单个施工班组)应符合表8 的要求。表8 坑槽冷补设备、机具要求 序号 设备机具名称 单位 数量 1 风镐或电镐(配空压机或发电机)套 1 2 平板夯(工作重量70 kg)或小型压路机(0.45 T)台 1 3 吹风机 台 1 4 铁锹 把 若干 5 扫帚 把 若干 6 橡皮锤 把 1 5.3.4 坑槽热补 坑槽热补施工所需设备机具(单个施工班组)应符合表9 的要求。表9 坑槽热补设备、机具要求 序号 设备机具名称 单位 数量 1 路面坑槽修补车(带路面加热装置)套 1 2 乳化沥青喷洒设备(装置)套 1 3 小型压路机(0.45 T)台 1 4 平板夯(工作重量70 kg)台 1 DB34/T 21502020 6 表 9(续)序号 设备机具名称 单位 数量 5 风镐或电镐(配空压机或发电机)套 1 6 吹风机 台 1 7 扫帚 把 若干 8 铁耙 把 若干 6 裂缝修复 6.1 一般要求 6.1.1 沥青路面出现裂缝后,应及时进行修补,防止路面进一步损坏。6.1.2 应根据裂缝的类型、分级情况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进行针对性养护维修。6.2 贴缝修复 6.2.1 适用范围 零星分布的纵缝、横缝,且裂缝损坏程度为轻度时采用。6.2.2 施工流程 6.2.2.1 贴缝修复施工流程图 如图1 所示。图1 贴缝施工流程图 6.2.2.2 清理裂缝 应采用高压空气压缩机或吹风机对裂缝及周边进行清理,清理至裂缝内无砂石或其它杂物。6.2.2.3 剪切贴缝带 DB34/T 21502020 7 将贴缝带剪裁处理,宽度为 3 cm 左右,并避免污染贴缝带粘贴面。6.2.2.4 缝体加热 用喷火枪对缝体进行加热。加热时,应控制火焰外焰与缝体之间的距离,加热后缝体表面温度为 100120(加热时间约 5 S10 S)为宜,加热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原路面,严禁过度加热对沥青路面造成的老化现象。6.2.2.5 贴缝 沿裂缝走向贴设贴缝带,同时使用橡皮锤锤击夯实,使其与原路面紧密粘结。6.2.2.6 涂刷乳化沥青 宜在缝两侧 2030 cm、两端 10 cm 范围内涂刷乳化沥青。6.2.2.7 开放交通 修复作业完毕后,路面的垃圾和废弃料应全部清扫干净,集中装车运离现场。待贴缝带冷却至常温后,撤走路面安全设施,开放交通。6.3 灌缝 6.3.1 适用范围 路面出现较多的纵缝、横缝,宜集中处理的情形。损坏程度为轻度时宜采用清缝灌缝;损坏程度为重度时宜采用扩缝灌缝。6.3.2 施工流程 6.3.2.1 灌缝施工流程图 如图2 所示。图2 灌缝施工流程图 DB34/T 21502020 8 6.3.2.2 灌缝胶加热 灌缝作业前,灌缝胶宜加热至 170190,可根据产品说明书调整加热温度。6.3.2.3 开槽(扩缝灌缝时采用)用裂缝开槽设备对准裂缝处进行开槽,开槽宽度深度宜为 12 mm12 mm、12 mm18 mm、15 mm15 mm 或 15 mm20 mm。6.3.2.4 清理裂缝 使用扫把、吹风机等工具将裂缝内粉尘、杂质清理干净,缝内潮湿时应用喷枪烘烤至缝内干燥为止。6.3.2.5 灌缝 采用灌缝设备进行灌缝,灌缝胶应全部覆盖裂缝,根据气温调整高出路面的高度值。6.3.2.6 涂刷乳化沥青 宜在缝体中心两侧 2040 cm 范围、两端 10 cm 范围内涂刷乳化沥青。6.3.2.7 开放交通 修复作业完毕后,路面的垃圾和废弃料应全部清扫干净,集中装车运离现场。待灌缝胶冷却至常温或灌缝胶表面洒布防粘轮隔离剂后,撤走路面安全设施,开放交通。7 坑槽修复 7.1 一般要求 7.1.1 应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进行坑槽修补,修补范围的轮廓线应与路面中心线平行或垂直。7.1.2 拟进行热料回填摊铺的下承层应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若下承层出现松散、网裂、唧浆等结构性病害,应将其挖除。若路面面层出现多层损坏时,应分层进行挖除、填补、压实。7.1.3 采用冷补方式修补坑槽属临时应急措施,待天气好转后应重新进行坑槽热补。7.2 坑槽冷补 7.2.1 适用范围 在气温较低、雨雪季节对沥青路面坑槽进行应急性修补时采用。7.2.2 施工流程 7.2.2.1 坑槽冷补施工流程图 如图3 所示。DB34/T 21502020 9 图3 坑槽冷补施工流程图 7.2.2.2 确定处治范围 处治范围一般为沿坑槽四周向外扩大 100150 mm 的方形区域。7.2.2.3 清除松散结构层 将出现松动、松散的结构层清除,确保拟进行冷补料回填的下承层基本稳固。7.2.2.4 清理坑槽 清理松散混合料,再用吹风机将槽内细小松散颗粒吹扫干净。7.2.2.5 添加冷补沥青混合料 将冷补沥青混合料铺入坑槽内,四周修整为规则形状,表面耙平。松铺厚度一般为高于原路面 34 cm。7.2.2.6 压实 用振动夯或小型压路机夯实。压实后冷补料厚度宜高于原路面 12 cm。7.2.2.7 开放交通 修复作业完毕后,路面的垃圾和废弃料应全部清扫干净,集中装车运离现场,待表面乳化沥青破乳后撤走路面安全设施,开放交通。7.3 坑槽热补 7.3.1 适用范围 单层热补适用于处治沥青路面上面层坑槽、轻度沉陷、松散、泛油以及交通事故造成的路表损害等病害的热补作业;多层热补适用于处治涉及多层损坏的坑槽、龟裂、唧浆、拥包、重度沉陷等病害。7.3.2 施工流程 DB34/T 21502020 10 7.3.2.1 单层坑槽热补施工流程图 如图4 所示。图4 单层坑槽热补施工流程图 7.3.2.2 多层坑槽热补施工流程图 如图5 所示。确定处置范围凿除路面清理坑槽加热坑槽洒布粘层油涂刷乳化沥青开放交通加热添加新混合料压实 图5 多层坑槽热补施工流程图 7.3.2.3 确定处治范围 处治范围一般为沿坑槽四周向外扩大 100150 mm 的方形区域,同时应结合坑槽修补车加热装置尺寸,确定处治面积的大小。DB34/T 21502020 11 7.3.2.4 坑槽处理 如下:a)单层热补时 1)加热病害路面 将坑槽修补车准确定位,放下加热板,根据划定的处治范围来确定加热板需开启的区域(加热区域应在坑槽实际边缘向四周扩大 100 mm 以上)。加热时间根据以沥青混合料易耙松、易清除为原则。2)耙松、修整 用铁耙将混合料耙松,铲除部分受到污染不能利用的混合料,添加新沥青混合料并进行修整,使沥青混合料分布均匀。b)多层热补时 1)凿除路面 用风镐或电镐等工具按照“先四边、后中间”的顺序凿除病害路面沥青混凝土。应根据坑槽深度进行分层凿除,层间应设台阶,台阶宽度为 100150 mm。凿除沥青混凝土时,沥青黏结层或封层应一并凿除,不留夹层,且保证坑槽底部平整。2)清理坑槽 用吹风机、扫帚等工具将坑槽清理干净,保证坑槽四壁垂直、底面平整、干净整洁。3)加热 采用坑槽修补车加热装置对坑槽底部及四周进行加热,加热时间以原路面混合料能耙松为原则。加热范围应超出坑槽四周不小于 100 mm。4)洒布黏层油 在坑槽四壁及底部涂刷乳化沥青。混合料分层添加时,每次碾压完成后均应在坑槽底部涂刷乳化沥青或热沥青,用量为0.30.6 kg/m2。7.3.2.5 加热添加新混合料 如下:a)根据需要添加新混合料,新添加的混合料使用前应加热到 150170。b)采用铁耙对沥青混合料耙平修整,尽量使沥青混合料表面混合料均匀不出现离析,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摊铺厚度,中下面层压实后与原路面厚度一致,上面层压实后厚度应比原路面略高。7.3.2.6 压实 如下:a)用小型振动压路机及时碾压。应遵循“先四边后中心、先静压后振压、左右交替碾压”的原则,对新旧路面接缝处应骑缝碾压。b)碾压遍数一般为静压 1 遍,振压 3 遍,每次碾压的重叠宽度为压路机轮宽的 1/32/3 左右。静压 1 遍后,马上检查新补路面表面及新旧路面接缝处,对于缺料部位,应立即补充新料进行碾压。禁止在碾压多遍后再补充新料。碾压终了路面温度应不低于 90。c)分层修补时,当坑槽面积过小,压路机难以作业时,可用小型振动夯充分夯实。7.3.2.7 涂刷乳化沥青 DB34/T 21502020 12 压实完成后,在修补后坑槽接缝处涂刷乳化沥青,用量为 0.30.6 kg/m2。也可在接缝处用热沥青灌缝。7.3.2.8 开放交通 修复作业完毕后,路面的垃圾和废弃料应全部清扫干净,集中装车运离现场,待坑槽表面温度降至50以下后撤走路面安全设施,开放交通。8 质量检查与验收 8.1 贴缝 8.1.1 基本要求 8.1.1.1 贴缝材料性能应符合本标准的相关规定。8.1.1.2 裂缝清理应干燥、洁净、无杂物。8.1.2 实测项目 见表10。表10 贴缝实测项目 检查项目 检验标准 检查频率 检查方法 与原路面高差 3 mm 随机抽选 10(裂缝总长度/批次)卡尺量 涂刷乳化沥青 宽度40 cm,端头超出10 cm 钢尺量 8.1.3 外观鉴定 贴缝表面应平整、粘结牢固,无褶皱、脱空、翘曲等现象。8.2 灌缝 8.2.1 基本要求 8.2.1.1 灌缝材料性能应符合本标准的相关规定。8.2.1.2 裂缝清理应干燥、洁净、无杂物。8.2.2 实测项目 见表11。表11 灌缝实测项目 检查项目 检验标准 检查频率 检查方法 与原路面高差 21 mm 随机抽选 10(裂缝总长度/批次)标线厚度测定仪 涂刷乳化沥青 宽度40 cm,端头超出10 cm 钢尺量 8.2.3 外观鉴定 8.2.3.1 灌缝应饱满密实,边缘整齐,表面平整,无脱开现象。8.2.3.2 灌缝胶冷却后仍具有良好的弹性,车辆碾压不粘轮、不变形。DB34/T 21502020 13 8.3 坑槽冷补 8.3.1 基本要求 8.3.1.1 冷补混合料质量应符合本标准的相关规定。8.3.1.2 下承层必须密实、平整,无其他病害。8.3.2 外观鉴定 无松散、下陷、推移等现象。8.4 坑槽热补 8.4.1 基本要求 8.4.1.1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规格和质量应符合本标准的相关规定。8.4.1.2 下承层必须密实、平整,无其他病害。8.4.2 实测项目 见表12。表12 坑槽热补实测项目 检查项目 检验标准 检查频率 检查方法 接缝平整度 3 mm 随机抽选 10(坑槽个数/批次)三米直尺 宜选择轮迹带处测量 坑槽表面平整度 3 mm 接缝渗水 无明显下渗、无起泡产生 目测。沿接缝处洒水 坑槽表面渗水 无明显下渗、无起泡产生 目测。坑槽表面洒水 8.4.3 外观鉴定 表面均匀无明显离析现象,放行后无明显车辙。9 其他病害修复 其他病害的处治措施参照表13。表13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的修复 病害类别 严重程度 病害范围 处治措施 拥包 轻 局部 将拥包挖除后按照坑槽多层热补方法进行维修 大面积 铣刨重铺 重 局部 将拥包挖除后按照坑槽多层热补方法进行维修 大面积 铣刨重铺 松散 轻 局部 表面涂刷乳化沥青修复 大面积 封层类(雾封层、微表处等)处治、薄层罩面等 重 局部 按照坑槽单层热补方法进行修补 大面积 上面层铣刨重铺 DB34/T 21502020 14 表13(续)病害类别 严重程度 病害范围 处治措施 龟裂 局部 挖除后按照坑槽多层热补方法进行维修 大面积 铣刨重铺、再生等 沉陷 轻 挖除沉陷部位后按照坑槽单层热补方法进行维修 重 挖除沉陷部位后按照坑槽多层修补方法进行维修,大面积沉陷应进行铣刨重铺 泛油 轻 撒 35 mm 粒径的干净石屑或粗砂,并用压路机碾压 重 采用微表处或者超薄磨耗层进行处理。面层含油量高,且已形成软层的严重泛油路段,应进行铣刨重铺。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