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DB63/T 1798-2020.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DB63/T 1798-20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DB63/T 1798-20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DB63/T 1798-202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DB63/T 1798-202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DB63/T 1798-202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07.060 A47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7982020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 2020-08-11发布 2020-09-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17982020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退化高寒湿地的选取.2 5 基本要求.3 6 作业方式.3 7 修复流程.3 8 技术要求.3 9 效果评价.4 附录A(资料性附录)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流程图.5 附录B(资料性附录)观测设备的布设原则.6 附录C(资料性附录)人工增雨播云判据.7 附录D(规范性附录)人工增雨作业空域申请流程.8 参 考 文 献.9 DB63/T 1798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秉荣、康晓燕、韩辉邦、颜亮东、马学谦、陈奇、张博越、刘娜、颜海前、石明明。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监督实施。DB63/T 17982020 1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人工增雨技术对退化高寒湿地进行修复时,湿地的选取原则、基本要求、作业方式、修复流程及技术要求和效果评价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使用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对退化高寒湿地的治理和修复等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X/T 151-201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DB63/T 1746-2019 高寒湿地遥感分类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高寒湿地 位于高海拔寒冷气候区天然的、永久性或间歇性的沼泽湿地、泥炭地、水域或冰川地带。DB63/T 1746-2019,术语和定义2.1。3.2 退化高寒湿地 在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作用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以及与生态系统相关联的生境破坏或丧失的高寒湿地。3.3 人工增雨 对具有增雨催化条件的云,采用科学的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将适当的催化剂引入云的适当部位,达到增雨目的的科学技术措施。3.4 作业时段 DB63/T 17982020 2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起止时间间隔。QX/T 151-2012,术语和定义8.2。3.5 作业部位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云中位置。3.6 播云判据 用于判别人工催化作业条件的云物理指标。QX/T 151-2012,术语和定义2.27。3.7 作业信息 反应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间、用弹(或催化剂)数量、作业效果等各种信息。QX/T 151-2012,术语和定义8.4。3.8 播云温度窗 通过催化,能够有效增加地面降水的云顶温度的范围。QX/T 151-2012,术语和定义2.26。3.9 云微物理特征 描述云微观特征的物理量。3.10 云状 云的外形特征。3.11 播云雷达指标 用于判别人工催化作业条件和效果的雷达回波参数的物理指标。QX/T 151-2012,术语和定义2.28。4 退化高寒湿地的选取 4.1 选取依据 DB63/T 17982020 3 以湿地积水面积占比和湿生植物重要值作为高寒湿地退化划分指标,高寒湿地退化指数按式(1)计算:ivH WER SDI 21(1)式中:SDI高寒湿地退化指数;WER积水面积占比;Hiv 湿生植物重要值。4.2 等级划分 根据高寒湿地的退化指数进行退化等级的划分,见表1。可作为使用人工增雨型技术对退化高寒湿地修复时的选取依据。表1 高寒湿地退化等级划分表 退化指数 SDI 退化程度分级 SDI 0.55 未退化 0.325 SDI 0.55 轻度退化 0.1 SDI 0.325 中度退化 SDI 0.1 极度退化 5 基本要求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需满足人工增雨技术手段所要求的相关场地、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条件。6 作业方式 根据作业条件选择以下不同的作业方式:a)针对中、极度退化湿地,在系统性层状云系条件下,采用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为主,地面人工增雨作业为辅方式;b)针对轻、中度退化湿地,在对流性的积状云系条件下,采用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在系统性层状云系条件下,适当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7 修复流程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流程见附录A。8 技术要求 8.1 布设观测设备 根据地形特征和小区域局地环流特征,设计布置人工增雨观测设备,布设示意图见附录B。DB63/T 17982020 4 8.2 确定作业时段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大气环流特征及区域内水汽时空分布,确定人工增雨作业时段。8.3 确定作业部位 根据作业区地理位置、区域内风速风向,并结合探空资料、卫星反演产品等,确定人工增雨作业部位。8.4 开展作业准备 根据作业方案,观测设备进行布点工作,作业人员及弹药提前到位。8.5 实施作业监测 利用观测设备,开展实时跟踪观测,并对临近作业条件进行分析、研判,播云判据按照附录C执行。8.6 组织作业实施 作业实施按照以下要求进行:a)根据附录 D进行增雨作业的空域申请;b)空域申请后等待批复,申请批复后方可进行作业;c)作业完成后进行作业信息的收集和上报。9 效果评价 9.1 评价要素 根据高寒湿地地貌特征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a)河流湿地主要考虑河流流量作为判断湿地是否恢复的要素;b)湖泊湿地主要考虑水体面积作为判断湿地是否恢复的要素;c)沼泽湿地主要考虑植物生长季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水生植物生物量比例、水体面积作为判断湿地是否恢复的要素。9.2 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要素,确定合理的参照系,针对高寒湿地的各种功能和生态要素,构建合理指数。指数的构建可对湿地多种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定量评价,评价之后再将恢复前湿地的状况与恢复后湿地的状况或与参照湿地比较,评价湿地恢复的效果。DB63/T 17982020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流程图 图A.1给出了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流程图。图A.1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流程图 效果评价 作业区域地形、气候特征 跟踪观测 信息上报 空域申请 等待批复 实施作业 退化高寒湿地 修复 临近研判 作业实施 作业监测 开展作业准备 确定作业部位 布设观测设备 确定作业时段 确定作业方式 DB63/T 17982020 6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观测设备的布设原则 B.1 观测设备布设原则 人工增雨观测设备的布设主要遵循以下原则:a)在人工增雨作业的下风方向;b)地面增雨作业时,在距离作业点30 km范围内布设;飞机增雨作业时,在航线覆盖区域内布设;c)根据设备数量和地形因素,基本呈均匀分布,每个位置可根据实际状况调整;d)选取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的区域,利于设备的安装、维护;e)为了便于观测资料的收集,观测设备需配备无线传输模块。B.2 观测设备布设示意图 图B.1给出了观测设备布设示意图。图B.1 观测设备布设示意图 DB63/T 17982020 7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人工增雨播云判据 表C.1给出了人工增雨播云判据。表 C.1 人工增雨播云判据 参数 指标 播云温度窗 人工增雨播撒有效的温度范围为-10-24。云微物理特征 云中过冷水含量0.01 g/kg,温度为-20 0,每升20个 冰晶数浓度每升100 个,云层具有可播性;冰晶数浓度 每升20 个,云层具有强可播性。云状 层状云作业时机一般选择在云体处于发展阶段或降水初期;积云增长阶段是人工催化的最好时机,播撒部位应处于系统的前部和中部。水汽条件 温度露点差4 时,有利于降水天气的发生。播云雷达指标 基本强度在 10 dbz20 dbz;回波顶高度在 5 km8 km之间;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基本值应达到 3 kg/m2,主体值达到 5 kg/m210 kg/m2;回波生命期处于发展阶段,或成熟前期。在以上范围内具有开展人工增雨的可行性。注: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时,云层具有较强的可播性。DB63/T 17982020 8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人工增雨作业空域申请流程 图D.1给出了人工增雨作业空域申请流程。图D.1 人工增雨作业空域申请流程 中国气象局 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决策指挥中心 州(市)、县人影管理单位 作业点 西部战区空军兰州基地空中管制中心 地面作业信息 地面作业计划 系统申请 信息上报 系统批复 手机端申请上报 手机端空域批复 管理 实施作业 作业信息 网页端端申请上报 网页端空域批复 无手机端作业点申请、上报 实时上传 飞行计划 实施作业 采集数据 飞机作业信息 飞机作业计划 作业中心 DB63/T 17982020 9 参 考 文 献 1 GB/T 24708-2009,湿地分类S.2 QX/T 151-201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S.3 DB63/T 1751-2019,火箭人工增雨(雪)作业技术规范S.4 陈志科.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09):149-150.5 王安俊,李定才,郑宏伟,等.不同类型的云火箭人影作业时温度层的确定J.自然科学,2010,(15):12-13.6 王磊,李成才,赵增亮,等.二维粒子形状分类技术在云微物理特征分析中的应用M.大气科学,2014,38(2):201-212.7 莫小飞.云状的判断初探J.广东气象,2007,29(增刊):78-79.8 孙晶,杨文霞,周毓荃,等.河北一次降水层状云系结构和增雨条件的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15,34(6):1699-1710.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