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DB34/T 810-2020.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DB34/T 810-20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DB34/T 810-20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DB34/T 810-202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DB34/T 810-202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DB34/T 810-202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s u p e r i m p o s e d s l a b c o n c r e t e s h e a r w a l l s t r u c t u r e主编单位:安徽建筑大学美好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批准部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 0 2 0年 0 7月 2 2日2020 合肥前 言根据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 2 0 1 4年度安徽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及标准设计图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 2 0 1 4 8 0号)和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 2 0 1 8年第三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皖质监函 2 0 1 9 1 0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 D B 3 4/8 1 0-2 0 0 8进行修订,形成本规程。本规程共有 1 1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结构设计基本规定;5.结构分析;6.叠合墙板及水平接缝承载力计算;7.叠合墙板及其连接构造;8.楼盖设计;9.构件制作;1 0.结构施工;1 1.质量验收。本规程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根据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0-2 0 1 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2 0 1 0(2 0 1 6修订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3-2 0 1 0、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 B/T 5 1 2 3 1-2 0 1 6、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1-2 0 1 4等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多年的工程实践及相关科研成果,修改了适用范围和最大适用高度;2.调整了钢筋、混凝土及连接材料的种类;3.修改了底部加强部位的规定;4.增加了楼盖设计的规定;5.增加了构件制作的规定;6.增加了叠合墙板承载力计算的规定,增加了叠合墙板水平接缝受剪承载力计算的规定;7.增加了连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规定;8.增加了双面叠合墙板及单面叠合墙板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规定;9.增加了叠合楼板的设计和构造要求;1 0.增加了预制构件脱模、翻转、吊装及配套吊具的技术要求;1 1.调整了有关纵横墙端部的规定;1 2.修改了洞口上方连梁高度的设计规定。本规程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委托安徽建筑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若有意见或建议,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安徽建筑大学(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紫云路 2 9 2 号;邮政编码:2 3 0 6 0 1,电子邮箱:m a w e i a h j z u.e d u.c n;电话:0 5 5 1-6 3 8 2 8 2 1 6)。本规程主编单位:安徽建筑大学美好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本规程参编单位: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宝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宝业西伟德混凝土预制件(合肥)有限公司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省工业工程设计院安徽新华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沈小璞 马 巍 种 迅 蒋 庆 李正茂刘运林 陈 东 段建中 叶献国 张伟林姚 峰 占贤凯 张修欢 谭 园 宋星见任 禄 吴 杨 高 君 谢其盛 王兴明刘家静 邵徽斌 孙效明 钱礼平 李其成钱建勋 谢汝强 高彬森 梁海戈 陈 锐邓小俊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钱稼茹 朱兆晴 丁晓红 陈 刚 张晓阳杨皓东 刘林军 陈长林 曾新云目 次1 总 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 语.22.2 符 号.33 材 料.53.1 混凝土.53.2 钢筋及连接材料.54 基本规定.74.1 一般规定.74.2 结构布置.94.3 剪力墙的布置.1 04.4 门窗洞口布置.1 14.5 连接构造.1 25 结构分析.1 35.1 一般规定.1 35.2 作用及作用组合.1 35.3 内力和位移计算.1 46 叠合墙板及水平接缝承载力计算.1 56.1 一般规定.1 56.2 叠合墙板承载力计算.1 56.3 水平接缝承载力计算.2 06.4 叠合墙板与基础连接.2 07 叠合墙板及其连接构造.2 17.1 叠合墙板构造.2 17.2 叠合墙板连接构造.2 48 楼盖设计.3 88.1 一般规定.3 88.2 叠合楼板设计.3 88.3 叠合楼板拼缝设计.4 08.4 叠合楼板板端设计.4 39 构件制作.4 89.1 一般规定.4 89.2 模 具.4 99.3 生产制作.4 99.4 预制构件检验.5 19.5 运输与堆放.5 21 0 结构施工.5 41 0.1 一般规定.5 41 0.2 施工安装.5 51 1 质量验收.6 01 1.1 一般规定.6 01 1.2 预制构件.6 21 1.3 安装与连接.6 3本规程用词说明.6 5引用标准名录.6 6附:条文说明.6 71C ont e nt s1 G e n e r a l P r o v i s i o n s.12 T e r m s a n d S y m b o l s.22.1 T e r m s.22.2 S y m b o l s.33 M a t e r i a l s.53.1 C o n c r e t e.53.2 R e i n f o r c i n g b a r a n d C o n n e c t i o n M a t e r i a l s.54 B a s i c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o r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s i g n.74.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74.2 L a y o u t o f S t r u c t u r a l.94.3 L a y o u t o f S h e a r w a l l.1 04.4 L a y o u t o f D o o r s a n d W i n d o w s.1 14.5 C o n n e c t i o n D e t a i l i n g.1 25 S t r u c t u r a l A n a l y s i s.1 35.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1 35.2 A c t i o n s a n d A c t i o n C o n b i n a t i o n s.1 35.3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I n t e r n a l F o r c e a n d D i s p l a c e m e n t.1 46 C a p a c i t y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S u p e r p o s e d W a l l a n d H o r i z o n t a l J o i n t.1 56.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1 56.2 C a p a c i t y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S u p e r p o s e d W a l l.1 56.3 C a p a c i t y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H o r i z o n t a l J o i n t.2 06.4 C o n n e c t i o n o f S u p e r p o s e d W a l l a n d F o u n d a t i o n.2 07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t a i l i n g o f S u p e r p o s e d W a l l a n d I t s C o n n e c t i o n s.2 17.1 D e t a i l i n g o f S u p e r i m p o s e d w a l l.2 17.2 D e t a i l i n g o f S u p e r i m p o s e d w a l l C o n n e c t i o n.2 428 S l a b D e s i g n.3 88.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3 88.2 D e s i g n o f C o m p o s i t e S l a b.3 88.3 D e s i g n o f J i o n s b e t w e e n C o m p o s i t e S l a b.4 08.4 D e s i g n o f T h e A n d o f C o m p o s i t e S l a b.4 39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4 89.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4 89.2 M o u l d s.4 99.3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4 99.4 P r e c a s t C o m p o n e n t T e s t i n g.5 19.5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a n d S t o r a g e.5 21 0 C o n s t r u c t i o n.5 41 0.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5 41 0.2 E r e c t i o n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5 51 1 Q u a l i t y A c c e p t a n c e.6 01 1.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6 01 1.2 P r e c a s t C o m p o n e n t.6 21 1.3 E r e c t i o n a n d C o n n e c t i o n.6 3E x p l a i n a t i o n o f W o r d i n g i n T h i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6 5L i s t o f Q u o t e d S t a n d a r d s.6 6A d d i t i o n:E x p l a i n a t i o n o f P r o v i s i o n s.6 711 总 则1.0.1 为在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7 度和 8 度(0.2g)抗震设计的多层和高层房屋建筑(民用建筑与一般工业建筑)。1.0.3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s u p e r p o s e d c o n c r e t e s h e a r w a l ls t r u c t u r e由叠合墙板和其他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形成整体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简称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2.1.2 叠合墙板 s u p e r p o s e d w a l l p a n e l由预制墙板与中间空腔内现场后浇混凝土形成的整体共同受力的剪力墙。可分为双面叠合墙板和单面叠合墙板。2.1.3 双面叠合墙板 d o u b l e f a c e d s u p e r p o s e d s h e a r w a l l两侧预制墙板与中间空腔内现场后浇混凝土形成的整体共同受力的剪力墙。2.1.4 单面叠合墙板 s i n g l e f a c e d s u p e r p o s e d s h e a r w a l l由内叶预制墙板与中间空腔内现场后浇混凝土形成的整体共同受力的剪力墙。外叶预制墙板仅作为施工时的模板及保温层的外保护板。2.1.5 保温拉结件 w y t h e c o n n e c t o r在单面叠合墙板中,用于连接外叶预制墙板、保温层、中间空腔内现场后浇混凝土及内叶预制墙板的标准件,简称拉结件。2.1.6 预制混凝土构件 p r e c a s t c o n c r e t e c o m p o n e n t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2.1.7 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 c o n c r e t e c o m p o s i t e f l e x u r a l c o m p o n e n t预制混凝土板、梁顶部在现场后浇混凝土而形成的整体受弯构件。简称叠合楼板、叠合梁。2.1.8 钢筋桁架 l a t t i c e g r i d e r由三根截面成等腰三角形的上、下弦钢筋经斜向腹筋相连组成的桁架。32.2 符 号2.2.1 材料力学性能E c 混凝土弹性模量;f c k、f c 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 t k、f t 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E s 钢筋弹性模量;f y k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f y、f y,分别为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s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钢筋的应力;f y h、f y w 分别为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水平、竖向分布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c u 混凝土极限压应变。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M 弯矩设计值;N 轴向力设计值;V 剪力设计值。2.2.3 几何参数B 建筑平面宽度;L 建筑平面长度;H 房屋高度;e 0 轴向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距离;A s、A s 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a s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受压区端部钢筋合力点到受压区边缘的距离;b f T形或 I形截面受压区翼缘宽度;h f T 形或 I 形截面受压区翼缘高度;h w 0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截面有效高度;4A s h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A s w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腹板竖向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A 剪力墙截面面积;A w T形、I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面积;A s d 垂直穿过结合面的抗剪钢筋面积;b w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截面宽度;l a 非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 a E 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s 箍筋间距;x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b 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2.2.4 系数 R 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剪跨比;s v 箍筋面积配筋率;w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v w 剪力增大系数;1 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1 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高度调整系数;c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2.2.5 其他T 1 结构第一平动或平动为主的自振周期(基本自振周期);T t 结构第一扭转振动或扭转振动主的自振周期;T g 场地的特征周期。53 材 料3.1 混 凝 土3.1.1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0 的有关规定。3.1.2 叠合墙板的预制部分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 3 0,其它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 3 0。叠合构件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构件预制部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 3 0,不应低于 C 2 5。3.1.3 叠合墙板空腔内宜浇筑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 G J/T 2 8 3 的有关规定;当采用普通混凝土时,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 2 0 m m,并应采取措施保证后浇混凝土的质量。3.2 钢 筋 及 连 接 材 料3.2.1 钢筋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 B 5 0 6 6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 B 5 0 2 0 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 B/T 5 1 2 3 1 和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规程 J G J 1 的有关规定。3.2.2 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1 1 4的有关规定。3.2.3 吊装用内埋式螺母、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吊环等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3.2.4 预埋件的材料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0 和钢结构设计标准 G B 5 0 0 1 7 的有关规定。3.2.5 拉结件可采用纤维增强塑料(F R P)拉结件或不锈钢拉结件。F R P6拉结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制保温墙体用纤维增强塑料连接件 J C/T5 6 1的有关规定。不锈钢拉结件的材料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3.2.6 防火材料、防水材料和保温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74 基本规定4.1 一 般 规 定4.1.1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适当的刚度和良好的延性,应避免因部分构件或连接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4.1.2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 4.1.2的规定。表 4.1.2 叠合 板式剪力 墙结构 房屋的最 大适用高 度(m)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 度 8度(0.2 0 g)最大适用高度 9 0 8 0 6 0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4.1.3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分类标准 G B 5 0 2 2 3 的规定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建筑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应符合表 4.1.3的规定。乙类建筑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确定抗震等级。表 4.1.3 丙类叠合 板式剪力 墙结构 的抗 震等级设防烈度 6 度 7 度 8 度高度(m)70 70 24 2570 70 24 24抗震等级 四 三 四 三 二 二 一4.1.4 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 4.1.4的限值。表 4.1.4 叠合 板式剪力 墙墙肢轴 压比限 值抗震等级 一级 二、三级轴压比限值 0.5 0 0.6 0注:1.墙肢轴压比是指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墙肢承受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肢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2.当预制墙板的混凝土与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取两者强度的较小值。4.1.5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宽比宜符合表 4.1.5 的规定。8表 4.1.5 叠合 板式剪力 墙结构 适用的 最大高宽 比抗震设防烈度 6、7 度 8度最大高宽比 6 54.1.6 6 度和 7 度抗震设防的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高度大于 6 0 m时,8 度抗震设防的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高度大于 2 4 m 时,底部加强部位宜现浇,采用叠合墙板的首层约束边缘构件宜与其相邻的现浇底部加强部位相同。4.1.7 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在 6度设防地区可增大至 1 1 0 m,在 7 度设防地区可增大至 1 0 0 m。1 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的扭转位移比不大于 1.3 5;2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规定的边缘构件阴影区域采用现浇混凝土,并在后浇段内按规定要求设置封闭箍筋和拉接钢筋;3 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应采用现浇混凝土。6 度设防地区房屋高度为 9 0 1 0 0 m、7度设防地区房屋高度为 8 0 9 0 m时,采用叠合墙板的首层约束边缘构件与其相邻的现浇底部加强部位相同;6 度设防地区房屋高度为 1 0 0 1 1 0 m、7 度设防地区房屋高度为 9 0 1 0 0 m 时,采用叠合墙板的首层及上一层约束边缘构件与其相邻的现浇底部加强部位相同;4 6 度设防地区房屋高度超过 1 0 0 m、7 度设防地区房屋高度超过 9 0 m 时,应进行专门技术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4.1.8 双面叠合墙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2 0 0 m m,两侧预制墙板厚度不宜小于 5 0 m m,后浇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 1 0 0 m m。单面叠合墙板的内、外叶预制墙板厚度不应小于 5 0 m m,后浇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 1 5 0 m m,保温层厚度应由节能计算确定。双面叠合墙板的两侧预制墙板和单面叠合墙板内叶板的内表面应设置粗糙面,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宜小于 4 m m。4.1.9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填充墙宜采用轻质材料,填充墙与主体结9构应有可靠的连接。4.2 结 构 布 置4.2.1 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减少偏心,刚度和承载力宜分布均匀。4.2.2 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大(图 4.2.2),L/B、l/B m a x和 l/b限值宜符合表 4.2.2的要求。(a)(b)(c)(d)(e)图 4.2.2 建筑平面示意1 0表 4.2.2 平面 尺寸及突 出部位 尺寸的 比值限值抗震设防烈度 L/B l/B m a x l/b6、7 度 6.0 0.3 5 1.58 度 5.0 0.3 0 1.54.2.3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水平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2 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5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 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 1之比,不应大于 0.9。4.2.4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 3 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 5 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 2 m。4.2.5 结构的竖向体形宜规则、均匀,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4.2.6 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 H 1与房屋高度 H之比大于 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 B 1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 B的 7 5(图 4.2.6)。图 4.2.6 结构竖向收进示意图1 14.3 剪 力 墙 的 布 置4.3.1 剪力墙布置应沿两个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布置,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4.3.2 剪力墙布置宜自上而下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4.3.3 当叠合墙板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刚接时,应至少采取以下措施中的一个,以减小梁端部弯矩对墙的不利影响:1 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2 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扶壁柱,扶壁柱配筋应按计算确定;3 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暗柱,并应按计算确定配筋。4.3.4 高层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时,不宜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当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 0;2 短肢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3 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比本规程表 4.1.2 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降低2 0 m。注:1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 3 0 0 m 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 4 但不大于 8的剪力墙;2 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是指,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3 0的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4.3.5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 1/1 0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 2 4 m 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1 24.4 门 窗 洞 口 布 置4.4.1 门窗洞口宜均匀布置。墙体开洞时,上下层洞口宜对齐。4.4.2 开洞预制墙板洞口宜居中布置,洞口两侧的墙肢宽度不应小于2 0 0 m m。洞口上方连梁高度不宜小于 2 5 0 m m。不应采用转角窗。4.4.3 较长剪力墙宜设置跨高比较大的连梁将其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墙段之间宜采用跨高比较大的连梁连接,各独立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 3,墙段长度不宜大于 8 m。4.5 连 接 构 造4.5.1 节点、连接接缝的设计应满足刚度与承载力要求,并应具有较好的延性。4.5.2 节点、连接接缝的构造宜简单,受力明确,方便施工。4.5.3 应采取措施保证楼板的整体性及其与墙体的可靠连接。1 35 结构分析5.1 一 般 规 定5.1.1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构件及节点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5 0 0 1 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 B 5 0 6 6 6 等的有关规定。5.1.2 在各种设计状况下,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一层内既有叠合墙板又有现浇墙肢时,现浇墙肢水平地震作用弯矩、剪力宜乘以不小于 1.1的增大系数。5.1.3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可采用弹性方法。5.1.4 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 u与层高 h之比的限值不应大于 1/1 0 0 0。5.1.5 进行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当楼板可能产生较明显的面内变形时,计算时应考虑楼板的面内变形影响或对采用楼板面内无限刚性假定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5.2 作 用 及 作 用 组 合5.2.1 作用及作用组合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 B5 0 0 0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 B 5 0 6 6 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 B/T 5 1 2 3 1 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1 的有关规定。5.2.2 预制构件在进行翻转、吊装、运输、安装等施工验算时,应将构1 4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构件运输、吊运时,动力系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不宜小于 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 1.2。动力系数尚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调整。5.2.3 预制构件进行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与脱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构件自重标准值的 1.5倍。动力系数不宜小于 1.2;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和模具的实际情况取用,且不宜小于 1.5 k N/m2。5.2.4 预制构件施工阶段验算时,施工活荷载可根据施工时的实际情况确定,且不宜小于 1.5 k N/m2。5.3 内 力 和 位 移 计 算5.3.1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构件以及连接节点,根据受力状态的不同,应分别进行使用阶段和施工阶段计算。5.3.2 对于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构件及连接节点,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1 承载力极限状态包括:构件和连接的强度破坏和因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结构和构件丧失稳定,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和结构倾覆。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包括:影响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5.3.3 预制构件应进行施工阶段的验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 B 5 0 6 6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B 5 0 2 0 4 的有关规定。5.3.4 叠合墙板中钢筋桁架的上、下弦钢筋以及叠合楼板中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可作为受力钢筋,作为受力钢筋的桁架上、下弦钢筋的性能及其连接,应符合受力钢筋的有关规定。1 56 叠合墙板及水平接缝承载力计算6.1 一 般 规 定6.1.1 叠合墙板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5 0 0 1 0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6.1.2 矩形、T 形、I 形偏心受压叠合墙板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以及偏心受拉叠合墙板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3 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6.1.3 叠合连梁和现浇连梁的剪力设计值、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3 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6.2 叠 合 墙 板 承 载 力 计 算6.2.1 矩形、T 形、I 形偏心受压叠合墙板(图 6.1.2)的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并应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3 的有关规定:(a)双面叠合墙板(b)单面叠合墙板(c)单面叠合墙板图 6.2.1 叠合墙板截面尺寸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预制,空白部分为现浇)1 61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当 x h f时,当 x h f时,当 x b hw 0时,当 x b hw 0时,式中 A s 受压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a s 叠合墙板受压区端部钢筋合力点到受压区边缘的距离;(6.2.1-1)(6.2.1-2)(6.2.1-5)(6.2.1-6)(6.2.1-7)(6.2.1-8)(6.2.1-9)(6.2.1-1 0)(6.2.1-1 1)(6.2.1-1 2)(6.2.1-1 3)c s w sysN N A f A Ns c s ws w 0ysww 0 0)()2(M M a h f Ahh e N(6.2.1-4))2()()2(fw 0fwfc 1 w 0 w c 1 chh h b b fxh x b f M x b f N fc 1 c)2(w 0fc 1 cxh x b f M w y w w2w 0 s ww y w w 0 s wy)5.1(21)5.1(f b x h Mf b x h Nfws c u sy1bs ws w1w 0 bys100)(8.0EfMNhxf(6.2.1-3)fwfc 1 w c 1 c)(h b b f x b f N 1 7b f T形或 I形截面叠合墙板受压区翼缘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0的有关规定取值,并宜适当折减;e 0 偏心距,e 0 M N;f y、f y 叠合墙板端部受拉、受压钢筋强度设计值;f y w 叠合墙板竖向分布钢筋强度设计值;f c、f t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当预制和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取较小值;h f T 形或 I 形截面叠合墙板受压区翼缘的高度;h w 0 叠合墙板截面有效高度;h w 0 h w a s w 叠合墙板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1 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 C 5 0时取 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 C 8 0时取 0.9 4;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在 C 5 0和 C 8 0之间时,可按线性内插取值;1 随混凝土强度提高而逐渐降低的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 C 5 0时取 0.8;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 8 0时取 0.7 4;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在 C 5 0和 C 8 0之间时,可按线性内插取值;b 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计算时,按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c u 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0的有关规定采用。当预制和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取现浇混凝土等级对应的极限压应变;b w 叠合墙板截面宽度;当计算连接钢筋承载力时,双面叠合墙板截面宽度 b w应取两层预制墙板之间现浇部分混凝土厚度,单面叠合墙板截面宽度 b w应取现浇部分混凝土厚度。2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公式(6.2.1-1)、(6.2.1-2)右端均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RE取 0.85。6.2.2 矩形截面偏心受拉叠合墙板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1 82 地震设计状况式中,N 0 u和 M w u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A S W 叠合墙板竖向分布钢筋全部截面面积;R 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 0.8 5。6.2.3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截面的剪力设计值,抗震等级一、二、三级时应按下式调整,抗震等级四级及无地震作用组合时可不调整,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剪力墙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和组合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弯矩增大系数可取为 1.2,剪力增大系数可取为 1.3。式中 V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截面的剪力设计值;V w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截面的剪力计算值;v w 剪力增大系数,一级为 1.6,二级为 1.4,三级为 1.2。6.2.4 偏心受压叠合墙板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1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2 地震设计状况(6.2.2-1)(6.2.2-2)(6.2.2-3)(6.2.2-4)(6.2.3-1)w u00 uR E11 1MeNNw u00 u11MeNNy w s w y s 0 u2 f A f A N w 0w u s y w 0 s w y w()2 ssh aM A f h a A fw 0s hy hww 0 w t1 3.0 5.05.01hsAfAAN h b f V w vwV V(6.2.4-1)1 9式中:N 叠合墙板的截面轴向压力设计值,应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当 N 大于 0.2 fcbwhw时,应取 0.2 fcbwhw;A 叠合墙板全截面面积;A w T形或 I形截面叠合墙板腹板面积,矩形截面时应取 A;A s h 叠合墙板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f y h 叠合墙板水平分布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计算时,当 小于 1.5 时应取 1.5,当大于 2.2时应取 2.2;当计算截面与墙底之间的距离小于0.5 h w o时,应按距墙底 0.5 h o处的弯矩值与剪力值计算;s 叠合墙板水平分布钢筋间距;R 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 0.8 5。6.2.5 偏心受拉叠合墙板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1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上式右端的计算值小于 时,取值等于2 地震设计状况上式右端方括号内的计算值小于 时,取值等于0s hy hww 0 w t1 3.0 5.05.01whsAfAAN h b f V(6.2.4-2)(6.2.5-1)w 0s hy hhsAf w 0s hy hww 0 w t8.0 1.0 4.05.01 1hsAfAAN h b f VR E s hy h w 00.8。Af hs w 0s h ww 0 w t8.0 1.0 4.05.01 1hsAfAAN h b f Vy hR E s hy h w 0;Af hsw 0s hy h8.0 hsAf(6.2.5-2)2 06.3 水 平 接 缝 承 载 力 计 算6.3.1 叠合墙板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并应符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1 的有关规定:1 持久、短暂设计状况N A f Vs y w j8.0 6.0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