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0 7.06 0 A 47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45/T 18982018 陆上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wind en 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for wind farm 2018-12-20 发布 2018-12-31 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45/T 1 89 8 20 18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 义.1 4 参证气象 站选取和资料收集.2 5 数据检验.3 6 数据处理.4 7 风况参数 计算分析.6 8 风能资源 评估报告编制.7 附录 A(规范 性附录)测量参数插补方法.8 附录 B(规范 性附录)测量参数长年代延长订正方法.10 附录 C(规范 性附录)风况参数计算方法.11 附录 D(资料 性附录)编制大纲示例.16 参考文献.17 DB 45/T 1 89 8 20 18 II DB 45/T 1 89 8 20 18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 B/T 1.12 0 09给出的规 则起草。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绍毅、罗红磊、郑凤琴、苏志、何如、黎琮炜、王帅、古意瑾、李强、黄梅丽。DB 45/T 1 89 8 20 18 1 陆上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参证气象站选取和资料收集、数据检验、数 据处理、风况参数计算分析和报告编制。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陆上风电场风能资源的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 90 0.5 3 电工术语 风力发电机 组 GB/T 3 17 24 风能资源术 语 QX/T 5 1 地 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7部 分:风向和风速观测 DB 45/T 1 66 8 风电场风 能资源评估报告编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平均风速 me an w in d spe ed 给定时段内风速的平均值。注:给定时段可包括时、日、月、年等。QX/T 51200 7,定义3.6 3.2 最大风速 ma xi mu m wi nd sp ee d 给定时段内1 0 m in平均风 速的最大值。注:给定时 段可 包 括时、日、月、年等。最 大值确定 方法 为:从给 定时 段 内选取 任意10m in的平 均风 速 最大 值,作 为该时段的最大风速。GB/T 31724 2015,定义2.27 3.3 极大风速 ex tr eme wi nd sp ee d 给定时段内3 s平均风速的 最大值。注:给定时段可包括时、日、月、年等。GB/T 31724 2015,定义2.28 DB 45/T 1 89 8 20 18 2 3.4 切入风速 cu t-in w in d s pe ed 在小于规定的湍流条件下,轮毂高度处风电机组开始输出功率的最低风速。GB/T 31724 2015,定义2.36 3.5 风切变 w ind s he ar 风矢量在特定方向上的空间变化。通常分为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GB/T 31724 2015,定义2.39 3.6 空气密度 ai r de ns it y 单位体积的空气质量。GB/T 31724 2015,定义2.49 3.7 湍流强度 tu rb ul en ce in te ns it y 表达风速波动的一个量,以某时段采样风速标准差与平均风速的比值表达。GB/T 31724 2015,定义2.46 3.8 轮毂高度 hu b he ig ht 从地面到风电机组风轮 扫掠 面中心的高度。3.9 风功率密度 wi nd p ow er de ns it y 单位时间内气流通 过 单位垂直 投影截 面积的风能。GB/T 31724 2015,定义2.55 3.10 风电场 w ind f ar m 由一 批 风力发电机组 或 风力发电机组 群 组 成 的电站。GB/T 2900.53 2001,定义2.1.3 3.11 风能资源评估 w in d ene rg y re so urc e as se ss men t 对某一区 域 的风能资源 多寡、质量和分 布状 况所 做 的 判断、评 价。4 参证气象站选取和资料收集 4.1 参证气象站选取 满足 以下条件的 邻近 气象站可 作 为风电场的参证气象站:DB 45/T 1 89 8 20 18 3 a)具有3 0 年以 上完整的测风记录;b)具备完整的台站搬迁测风对比观测记录;c)在平均风速 3 m/s25 m/s 区间内,与风电场相关性较好;d)与风电场的气候特征相似。4.2 风电场资料收集 收集风电场的资料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资料:a)测风塔的经纬度、海拔高度、测风高度,塔址周边地形地貌资料;b)测风塔至少一年以上连续观测的风向、风速、气温和气压资料;c)观测仪器发生故障时间、详细原因和修复记录。4.3 参证气象站资料收集 收集参证气象站的资料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资料:a)观测记录数据的测风仪器型号、安装高度和周围障碍物情况;b)建站以来站址、测风仪器及安装位置、周围环境变动的时间和情况;c)与风电场测站同期的逐小时风速和风向;d)近 30 年的历 年年平均风速和月平均风速;e)累年风向频率、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压、年平均暴雨日数、年平均雷暴日数、年平均结冰日数、年平均霜日数、年平均冰雹日数、年平均雾日数、年平 均 大风日数;f)累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最多雷暴日数、最多大风日数;g)建站以来记录到的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和风向及其发生的时间。4.4 中尺度资料收集 当风电场附近没有符合条件的参证气象站时,应收集下列中尺度模式资料:a)模式名称、类型;b)模式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c)风电场所在区域的风场资料、温度场资料。5 数据检验 5.1 完整性检验 5.1.1 获取的原始数据总量不少于年度应观测数据总量的 95。5.1.2 数据的时间顺序应符合预期的开始、结束时间,中间应连续。5.2 范围检验 检验各测量参数取值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不在合理取值范围内的数据视为不合理数据。各参数的 合理范围参考值见表1。DB 45/T 1 89 8 20 18 4 表1 主要测量参数合理范围参考值 主要参数 合理取值范围 气温-20 50 气压 800 hPa1080 hPa 风向 0 360 风速 0 m/s70 m/s 5.3 趋势检验 应检验 各 测量参数 连续 变化 情 况,判断 其变化 趋势 是 否合 理,符合判别 标准的数据 视 为不 合 理数据。各 参数的 判别 标准 见 表2。表2 主要测量参数不合理变化趋势参考值 主要参数 判别标准 风速 风速大于风机切入风速时,风速连续 6 h 无变化 风向 风速大于风机切入风速时,风向连续 6 h 无变化 气温 1 h 平均气温变化大于 20 气压 1 h 平均气压变化大于 20 hPa 5.4 一致性检验 应检验 各 高度风速和风向是 否 一 致,不 在 合 理一 致 性取值范围内的数据 视 为不 合 理数据。各 参数的 合 理一 致 性范围参考值 见 表3。表3 主要测量参数的一致性参考值 主要参数 合理一致性 风速 层间高度差20 m,小时平均 风速差2.0 m/s 20 m层间高度 差40 m,小时 平均风速差4.0 m/s 层间高度差40 m,小时平均 风速差8.0 m/s 风向 层间风向差22.5或层间风向差337.5或其中一高度风速0.2 m/s 5.5 相关性检验 5.5.1 同 一测风 塔同 一高度的最大风速应小于 等 于 极 大风速,逐 时风速应小于 等 于日最大风速。5.5.2 同 一测风 塔 不 同 高度 层同 期1 h 平均 风速的 相关系 数应在0.9 0 以上。当 地面 粗糙 度 较 高时,10 m高 度 层 与其 他 高度 层 的 相关系 数可低于 0.9 0,但 应高于 0.60。5.5.3 对于 同 一 拟 开发风电场,不 同 测风 塔 间的 相同 高度 层同 期1 h 平均风速 的 相关系 数应在0.6 0 以 上。对于地 形 特 别复杂 的测风 塔 可适 当降 低,但至 少应通 过 95 的 显著 性检验。6 数据处理 6.1 不合理数据处理 6.1.1 检验 后 列出所有不 合 理数据 及 其发 生 时间。DB 45/T 1 89 8 20 18 5 6.1.2 对检验出的不合理数据再次进行判别,分析原因。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回归原始数据序列,仍 判定为不合理数据的列为无效数据。6.2 有效数据完整率 6.2.1 计算测风有效数据完整率,计算方法见附 录 C 中的 C.1。6.2.2 测风有效数据完整率应达到 90。6.3 缺测和无效数据插补订正 6.3.1 一般要求 满足以下条件时方可进行插补订正:a)插补点缺测数据量小于应统计时段样本数的 30;b)参照观测点与测风塔的主导风向基本一致;c)插补点与参照观测点同期观测数据相关性显著。6.3.2 参照观测点选取 6.3.2.1 根据优先原则按以下顺序选取参照观测点:同一座测风塔、与插补点临近并且地形特征相似 的其他 测风塔、与插补点相关性较好的参证气象站。6.3.2.2 当插补点附近无测风塔,且与参证气象站同期测风资料无法通过信度检验时,可采用中尺度 模式风资料进行辅助分析。6.3.3 风速插补订正 采用廓线法、相关比值法对风速数据进行插补订正。计算方法见附录A 中的A.1和A.2。6.3.4 风向插补订正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可将参照观测点同期风向记录直接移植到插补点:a)插补点和参照观测点风向差绝对值22.5 或 33 7.5 的数 目占总数的百分比在 8 0以上;b)插补点和参照观测点海拔高度、坡向、海岸线走向、周边障碍物等均相似。6.3.5 气温、气压插补订正 采用线性相关法对气温、气 压数据进行插补订正。计算方法见附录A中的A.3。6.4 数据长年代延长订正 6.4.1 目的 测风数据长年代延长订正是根据风电场附近参证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将插补后的测风数据延长订正 为一套反映风电场长期平均水平的代表性数据。6.4.2 风速年景 6.4.2.1 计算参证气象站与测风塔同期观测年度年平均风速相对近 30 年累年平均 风速距平百分率,计 算方法见附 录C中的C.2。6.4.2.2 根据风速距平百分率确定观测年度风速年景。风速年景判别标准见表4。DB 45/T 1 89 8 20 18 6 表4 风速年景参考判据 风速距平百分率()风速年景 3 大风-33 平风-3 小风 6.4.3 延长订正 对大风 或 小风年 景 的测风数据 进行 长年代延长订正,延长订正方法 见 附录B。7 风况参数计算分析 7.1 空气密度 7.1.1 推 算 各 测风 塔 轮毂高度 层 的 月、年平均空气 密 度,计算方法 见 附 录 C 中 的 C.3。7.1.2 分析 各 测风 塔 空气 密 度的年内变化特 征。7.2 湍流强度 7.2.1 采用 10 m in 风速的标准差和 同 时段平均风速计算 各 测风 塔各 高度 层全 风速段和风速 15 m/s 的湍流强度,计算方法 见 附 录C中 的C.4。7.2.2 逐 小时湍流强度以 1 h 内 最大的 10 mi n 湍流强度 作 为 该 小时的代表值。7.2.3 分析 各 测风 塔各 高度 层 湍流强度的年内变化和日内变化特 征。7.2.4 根 据轮毂高度风速 15 m/s 时的湍流强 度值,确 定湍流强度 等级。湍流强度 等级判别 标准 见 表5。表5 湍流强度等级表 湍流强度I 15 值 湍流强度等级 0.16 A 0.14 B 0.12 C 注:I 15 表示风速为 15 m/s 时的湍 流强度值。7.3 风切变指数 7.3.1 计算 各 测风 塔各 高度 层 间的风切变 指 数,计算方法 见 附 录 C 中 的 C.5。7.3.2 分析 各 测风 塔 风切变 指 数特 征。7.4 平均风速 7.4.1 计算 各 测风 塔各 高度 层 的小时、月 和年平均风速,并 统 计 各 时 次 的 月、年平均风速。7.4.2 分析 各 测风 塔各 高度 层 平均风速的年内变化和日内变化特 征。7.5 风功率密度 7.5.1 计算 各 测风 塔各 高度 层 的小时风功率 密 度,并 统 计 月、年平均风功率 密 度和 各 时 次 的 月、年平 均风功率 密 度,计算方法 见 附 录 C 中 的 C.6。DB 45/T 1 89 8 20 18 7 7.5.2 分析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平均风功率密度的年内变化和日内变化特征。7.5.3 根据5 0 m80 m 高度的平 均风功率密度值,确定风电场风功率密度等级。风功率密度等级判别 标准见表6。表6 风功率密度等级表 风功率密度等级 1 2 3 4 5 50 m高度风功率 密度(W/m 2)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 70 m高度风功率 密度(W/m 2)230 230345 345460 460575 575 80 m高度风功率 密度(W/m 2)245 245365 365490 490610 610 定性评价 一般 较好 好 很好 非常好 7.6 风速和风能频率分布 7.6.1 以1 m/s 为一 个风速区间,统计每个风速区间内风速和风能出现的频率。每个风速区间的数字 代表中间值,如 5 m/s 风 速区间为4.5 m/s 且 5.5 m/s。7.6.2 分析各测风塔风速和风能频率年分布特征。7.7 风向频率和风能密度方向分布 7.7.1 计算代表 16 个方位的扇区内风向出现的频率和风能密度方向分布。7.7.2 风能密度方向分布为全年各扇区的风能密度与全方位总风能密度的百分比。风能密度的计算方 法见附 录 C 中 的 C.7。7.7.3 风电场内机组位置的排列取决于风能密度方向分布和地形的影响。按照风能玫瑰图上的主导风 向,或两个方向接近相反的主风向,风电机组排列垂直于主风向和主风能方向。在山区,主风向与山脊 走向垂直时,风机应立在山脊。7.8 威布尔分布 计算各测风塔各高度层威布尔(We i bu ll)分 布 的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计算方法见附录C中的 C.8。7.9 有效风速小时数 统计各测风塔各高度层月、年 有 效风速(3 m/s 25 m/s)小 时数,并计算有 效风速小时数占总测量 小时数的百分比。7.1 0 5 0 年一遇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 7.10.1 推算各测风塔各高度层 50 年一遇最大 风速和极大风速,推算方法见附 录 C 中 的 C.9 和 C.1 0。7.10.2 将 50 年一遇 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换算为标准空气密度下的风速,换算方 法见附录 C 中的 C.1 1。8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编制 风能资源评估报告编制的内容和格式应符合D B45/T 1 66 8 的要 求,评估报告大纲参见附录D。A DB 45/T 1 89 8 20 18 8 A B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测量参数插补方法 A.1 廓线法 插补 点 和参照观测 点 为 同塔 不 同 高度 层,并 且 风速垂直变化 较 平 稳 时,可采用 廓线 法插补订正 缺 测 风速数据。方法是 先利 用插补 点 和参照观测 点同 期有 效 风速 序 列 求 出风切变 指 数(计算方法 见 附录C 中的C.5),再利 用参照观测 点实 测风速数据按 式(A.1)对 插补 点缺 测风速 进行 插补。)(1 2 1 2 Z Z V V=.(A.1)式 中:1 V 参照观测 点 风速(m/s);2 V 插补 点 风速(m/s);1 Z 参照观测 点距 地高度(m);2 Z 插补 点距 地高度(m);风切变 指 数。A.2 相关比值法 插补 点 风速 与参照观测 点 风速 之 间的 关系 可用 式(A.2)表 示。利 用插 补 点 和参照 观测 点同 期有 效 风速数 据通 过式(A.2)求解 比值 系 数 k,再利 用 参照观 测 点实 测风 速数 据对插 补 点缺 测风 速 进行 插补 订正。k V V=1 2.(A.2)式 中:1 V 参照观测 点 风速(m/s);2 V 插补 点 风速(m/s);k 比值 系 数。A.3 线性相关法 插补 点 测量 参数与参照 观测 点 测量 参数 之 间的 关系 可用 式(A.3)表示。利 用插补 点 和参照观 测 点 同 期有 效 测 量参数 通 过式(A.3)求解 b a、,再利 用参照观测 点实 测测量参数对插补 点缺 测测量参数进行 插补订正。DB 45/T 1 89 8 20 18 9 bx a y+=.(A.3)式中:y 插补点测量参数;x 参照观测点测量参数;b a、回归系数。DB 45/T 1 89 8 20 18 10 B C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测量参数长年代延长订正方法 B.1 全范围法 测风 塔 某高度 层没 有风向观测资料 或者 风向 缺 测 较多 时,可采用 全 范围法 将 风电场测风 塔短 期测风 数据订正为代表年风况数据,方法如下:a)建立 风电场测风 塔 与 同 期参证气象站的风速一 元 一 次回 归方 程,其中 x序 列为参证气象站风速 序 列,y序 列 为风电场测风 塔 风速 序 列;b)将 参证气象站 累 年平均风速,以 及 与测风 塔同 期观测的参证气象站观测年平均风速,分 别 代 入 一 元 一 次回 归方 程,求 出 两 个风速值,并 求 出 这两 个风速值的代数差值,即 订正量;c)测风 塔记 录的 每 个风速值 都加 上对应的订正量,即 可 获得 订正 后 的风电场风速资料。B.2 分扇区法 测风 塔 某高度 层 风向观测资料 较 为 完整 时,可采用分 扇 区法 将 风电场 短 期测风数据订正为代表年风 况数据,方法如下:a)以测风 塔 风向为主,分 别 在1 6个 扇 区 上,选取风电场测风 塔 风速和对应时 刻 参证气象站风速,可 获得 16 组数 据,建立 16 个 扇 区的风 速一 元 一 次回 归方 程,其 中 x序 列为 参证气象站风速 序 列,y序 列为 风电场测风 塔 风速 序 列,共获得 16 个 一 元 一 次回 归方 程;b)将 参证气象站 1 6 个 扇 区的 累 年平均风速,以 及 与测风 塔同 期观测的参证气象站 1 6 个 扇 区的观 测年平均风速,分 别 代 入 16 个 一 元 一 次回 归方 程,分 别求 出 两 个风速值(共 1 6 组),并 求 出 这两 个风速值的代数差值(共 16 组),即 订正量;c)测风 塔记 录的 各 个 扇 区的 每 个风速值 都加 上对应 扇 区的风速订正量,即 可 获得 订正 后 的风电场 风速资料。DB 45/T 1 89 8 20 18 11 C D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风况参数计算方法 C.1 有效数据完整率 有效数据完整率为有效数据数目占应测数据数目的百分比,按式(C.1)计算。100%数 应应 据 数目 无效数据数目 据数目 缺 数 应应 据 数目 有效数据完整率=测数.(C.1)式中:应测数据数目测量期间应测量的小时平均值数据数目;缺测数据数目没有记录到的小时平均值数据数目;无效数据数目违反检验标准,经分析确认为不合理的数据数目。C.2 风速距平百分率 观测年度平均风速相对累年平均风速距平百分率按式(C.2)计算。%100=V V V.(C.2)式中:风速距平百分率;V 观测年度平均风速(m/s);V 累年平均风速(m/s)。C.3 空气密度 空气密度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下列几种:a)当风电场有气温、气压和水汽压观测记录时,空气密度按式(C.3)计 算。t e P 00366.0 1)378.0(001276.0+=.(C.3)式中:空气密度(kg/m 3);P 气压(hP a);t 空气温 度();e 水汽压(hP a)。b)当风电场只有气温和气压观测记录时,空气密度按式(C.4)计算。DB 45/T 1 89 8 20 18 12 RT P 100=.(C.4)式 中:空气 密 度(kg/m 3);P 气 压(hP a);R 气体常数(28 7 J/kg K);T 年平均空气开 氏温 标 绝 对 温 度(+2 73)。c)当 风电场 只 有气 温 观测 记 录时,空气 密 度按 式(C.5)计算。T e T Z)/(034.0 05.353=.(C.5)式 中:空气 密 度(kg/m 3);T 年平均空气开 氏温 标 绝 对 温 度(+2 73)。Z 海拔 高度(m)。d)当 某高度 没 有气 温 观测 记 录时,该 高度空气 密 度按 式(C.6)计算。)(1 2 0001.0 1 2 Z Z e=.(C.6)式 中:1 1 Z 高度处的空气 密 度(kg/m 3);2 2 Z 高度处的空气 密 度(kg/m 3);2 1 Z Z、高度(m)。C.4 湍流强度 10 mi n湍流强 度按 式(C.7)计算。V I=.(C.7)式 中:I 湍流强 度;10 mi n风 速标准差(m/s);V 10 mi n平 均风速(m/s)。C.5 风切变指数 风切变 指 数按 式(C.8)计算。)()(1 2 1 2/lg/lg Z Z V V=.(C.8)式 中:风切变 指 数;1 V 1 Z 高度处的风速(m/s);DB 45/T 1 89 8 20 18 13 2 V 2 Z 高度处的风速(m/s);1 Z、2 Z 高度(m)。C.6 风功率密度 设定时段的平均风功率密度按式(C.9)计算。=n i i WP v n D 1 3 2 1.(C.9)式中:WP D 平均风功率密度(W/m 2);n 设定时 段内的记录数;空气密度(kg/m 3);i v 第i 个风 速值(m/s)。C.7 风能密度 设定时段的风能密度按式(C.10)计算。=m j j j WE t v D 1 3 2 1.(C.10)式中:WE D 风能密度(Wh/m 2);m 风速区 间数目;空气密 度(kg/m 3);3 j v 第j 个风 速区间的风速值(m/s)的 立方。j t 某扇区或全方位第j 个风速区间的风速发生的时间(h)。C.8 威布尔分布参数 威布尔(Wei bu ll)分 布 是用于描述风速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其 二参数概率密度函数用式(C.1 1)表示。=K K A x A x A K x f)(exp)()(1.(C.11)其中参数(K、A)由式(C.12)和(C.1 3)计算。086.1=V K.(C.12)DB 45/T 1 89 8 20 18 14)/1 1(K V A+=.(C.13)式 中:K 形状 参数,是一个 无 量纲量;A 尺 度参数(m/s);V 平均风速(m/s);风速标准差(m/s);伽马函 数。C.9 5 0 年一遇最大风速推算 C.9.1 比值法 C.9.1.1 收集参证气象站 建 站以 来逐 年最大风速数据,由 式(C.14)推 算 得 到参证气象站1 0 m高度 50 年一 遇 最 大风速。=1 50 50 ln ln 1-max q V.(C.14)式 中:max q V 气象站1 0 m高度 50 年一 遇 最大风速(m/s);分 布 的位 置 参数,即 分 布 的 众 数;分 布 的 尺 度参数。C.9.1.2 采用 式(A.2)计算测风年参证气象站与测风 塔各 高度 层 日最大风速比值 系 数 k,将 参证气象 站10 m高度5 0 年一 遇 最大风速 乘 以比值 系 数 k,即 可 得 到测风 塔各 高度 层 50 年一 遇 最大 风速。C.9.2 5 d最大风速法 C.9.2.1 收集参证气象站 建 站以 来逐 年最大风速数据,由 式(C.14)推 算 得 到参证气象站1 0 m高度 50 年一 遇 最 大风速 max q V。C.9.2.2 收集参证气象站测风年日最大风速,以5 d 最大 风速取样法,由 式(C.1 4)推 算 得 参 证气象站 10 m高度5 0 年一 遇 最大风速 d V 5 max_ q,计算 max q V 和 d V 5 max_ q 的差值。C.9.2.3 统 计测风 塔各 高度 层 日最大风速,以5 d 最大风 速取样法,由 式(C.14)推 算 得各 高度 层 50 年一 遇 最 大风速。C.9.2.4 计算测风 塔各 高度 层 与1 0 m高度 层 50 年一 遇 最大风速的风切变 指 数。C.9.2.5 使 用参证气象站50 年一 遇 最大风速 推 算的差值订正测风 塔 10 m高度 50 年一 遇 最大风速。C.9.2.6 使 用订正 后 的测风 塔 10 m高度50 年一 遇 最大风速和风切变 指 数 推 算 各 高度 层 50 年一 遇 最大风速。DB 45/T 1 89 8 20 18 15 C.9.3 经验系数法 测风塔各高度层50 年一 遇最大风速按式(C.15)推算。C V V avg ax=50m.(C.15)式中:max 50 V 50 年一 遇最大风速(m/s);avg V 年平均风速(m/s);C 经验系数,取5.0。C.1 0 5 0 年一遇极大风速推算 50 年一遇极 大风速按式(C.16)推 算。G V V ext=max 50 50.(C.16)式中:50ext V 50 年一 遇极大风速(m/s);max 50 V 50 年一 遇最大风速(m/s);G 阵风系数,由式(C.1 7)计算。max ext/V V G=.(C.17)式中:ext V 极大风速(m/s);max V 10 mi n平 均最大风速(m/s)。C.1 1 标准空气密度换算 风压相等时,标准空气密度的风速与实际空气密度的风速按式(C.18)换算。s s V V 0 0=.(C.18)式中:s V 标准空气密度下风速(m/s);0 V 实际空气密度下风速(m/s);0 实际空气密度(kg/m3);s 标准空气密度,取1.2 25 kg/m 3。DB 45/T 1 89 8 20 18 16 D E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编制大纲示例 1 项 目 概 况 1.1 风 电场地理位 置 1.2 场 址 所在地气 候 特 征 1.3 场 址 地 形 地 貌 特 征 1.4 场 址 主要气象 灾害 1.5 风 电场工 程 概 况 1.6 风 电场测风 塔 概 况 2 编制 依 据 3 风电场所 在地区风况特 征 3.1 参 证气象站选取 3.2 年 际 风况特 征 3.3 年 内风况特 征 3.4 风 向 频 率特 征 4 风电场风 能资源特 征 4.1 测 风数据的质量检验 4.2 测 风 塔实 测 序 列风能参数分析 4.3 测 风 塔 数据长年代订正 4.4 风 电场代表年风能资源分析 4.5 50 年一 遇 设 计风速 推 算 4.6 风 况参数 统 计 5 结 论 和 建 议 5.1 结 论 5.2 建 议 附录1 测风 塔各月 风能参数计算 结 果 表 附录2 测风 塔各月 风速和风功率 密 度日变化 曲 线图 附录3 测风 塔各月 风速和风能 频 率分 布 直方 图 附录4 测风 塔各月 风向 玫瑰图 和风能 密 度 玫瑰图.DB 45/T 1 89 8 20 18 17 参 考 文 献 1 GB/T 18 71 0 20 02 风电场风能 资源评估方法 2 GB/T 18 45 1.1 20 1 2 风力发电 机组 设计要 求 3 QX/T 74 2 00 7 风 电场气象观测 及资料审核、订正技术规范 4 DB 52/T 10 31 20 15 贵州山地 风电场风能资源观测及评估技术规范 5 武鑫等 编著 风能 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 07 6 高 虎等 编著 中国 风资源测量和评估实务 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 20 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陆上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技术规范 DB45/T 18982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