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2—1986.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蚕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2—198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蚕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2—198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蚕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2—198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蚕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2—1986.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蚕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2—1986.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 C S备案 号: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D B 63D B 63 D B 63D B 63D B 6 3/T 0 1 2 1 9 8 6青海省蚕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1 9 8 6-1 2-1 6 发布 1 9 8 6-1 2-2 5 实施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发 布D B 63/T 012 1986I前 言本标准由青海省种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青海省种子公司、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海宁 王龙骧 王汉中 强中发D B 63/T 012 19861青海省蚕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1 适用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从事蚕豆育种、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原(良)种生产时对品种的观察记载。2 品种 名称 及来 源2.1 品种名称:原代号、曾用名,现定名,国外引种原名、译名。2.2 种、变种2.3 品种 来源3 记载 项目 和标 准3.1 生育 期3.1.1 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3.1.2 出苗期:全田50%的幼苗露出地面的日期。3.1.3 分枝期;全田50%的植株叶腋内露出分枝的日期。3.1.4 现蕾期:全田50%的植株出现花蕾的日期。3.1.5 花期:分为三个时期记载。始花期:全田10%的植株开花的日期。开花期:全田50%的植株开花的日期。终花期:全田90%的植株停止开花的日期。3.1.6 结荚期:全田50%的植株出现嫩荚的日期。3.1.7 成熟期:全田75%的荚色变黑的日期。3.1.8 收割期:实际收割的日期。3.2 生育 天数 及积 温3.2.1 播种期至出苗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2.2 出苗期至分枝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2.3 分枝期至开花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2.4 开花期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2.5 生育期:出苗期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2.6 全生育期:播种期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3 形态特征(本条各项除有专门要求者外,均取有代表性植株株以上观察,计平均值,以“平均数标准误”表示。)3.3.1 幼苗3.3.1.1 幼苗形态:分枝到现蕾前观察,分三种。匍匐形:分枝与地面的角度30度以下。半直立形:分枝与地面的角度3060度。直立形:分枝与地面的角度60度以上。3.3.1.2 幼茎颜色:分紫、浅紫、绿、浅绿色等。D B 63/T 012 198623.3.2 茎和 分枝3.3.2.1 茎秆颜色:开花期观察主茎颜色,分紫、浅紫、绿、浅绿色四种。3.3.2.2 茎型:成熟期观察主茎基部第三节中部形状,分长方形、方形两种。3.3.2.3 茎粗:成熟期测定主茎基部第三节中部的长、宽(厘米),用长宽表示。3.3.2.4 株高:成熟后测定主茎基部至顶端的长度(厘米)。3.3.2.5 茎节数:成熟期测定主茎全部节数。3.3.2.6 节间长度:按下式计算。节间长度(厘米节)株高茎节数3.3.2.7 单株有效分枝数:成熟期观测有一个以上有效荚的分枝。3.3.2.8 单株无效分枝数:与上项同时进行,计不结荚(包括无效荚)的分枝。3.3.2.9 总分枝数,单株有效分枝与无效分枝之和。3.3.2.10 有效分枝率:按下式计算。有效分枝率()有效分枝数总分枝数3.3.2.11 株型:开花期观察分枝与主茎的荚角大小,分二种。松散型:分枝与主茎之间45度以上。紧凑型:分枝与主茎之间45度以下。3.3.3 叶3.3.3.1 初生叶形:出苗后观察第一对真叶展开后叶片的形状,分卵圆形、倒卵圆形,3.3.3.2 叶色:开花期记载,分绿、浅绿、深绿色。3.3.3.3 托叶颜色:开花期记载主茎托叶的颜色,分绿、浅绿、深绿色三种。3.3.3.4 叶形:开花期观察主茎中部叶片的形状,分卵圆形、长椭圆形、阔椭圆形、椭圆形。3.3.3.5 叶片大小:开花期取主茎第四层复叶,测定小叶的长、宽(厘米)。3.3.3.6 复叶小叶数:和上项同时进行,统计每片复叶的平均小叶数。3.3.3.7 叶姿:开花期观测植株中部复叶长相,按叶片与主茎之间荚角大小,分上举、平伸和 下倾 三种。3.3.4 花3.3.4.1 始花节:观测主茎第一朵花所在节位。3.3.4.2 终花节:观测主茎最末层花所在节位。3.3.4.3 始花高度:主茎第一层花距茎基部的长度(厘米)。3.3.4.4 末花高度:主茎最高一层花距茎基部的长度(厘米)。3.3.4.5 总花节数:全株开花的总节数。3.3.4.6 最多小花数:主茎花簇中最多小花个数。3.3.4.7 花色:开花期观察旗瓣、翼瓣、龙骨瓣的实际颜色。3.3.4.8 花序长度:开花朗测定主茎中部花簇长度(厘米)。3.3.5 荚3.3.5.1 始荚高度:主茎第一层荚距茎基部的长度(厘米)。3.3.5.2 末荚高度:主茎最高层荚距茎基部的长度(厘米)。3.3.5.3 结荚层数:成熟期观测主茎结有一粒以上种子荚果的层数。3.3.5.4 主茎荚数:和上项同时进行,观测主茎的有效荚总数。3.3.5.5 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与无效荚的总和。3.3.5.6 单株有效荚数:成熟期测定单株结有一粒以上的荚的总数(荚株)。3.3.5.7 实荚率:按下式计算。D B 63/T 012 19863有效荚数实荚率()总荚数3.3.5.8 荚果着生状态:成熟期观测主茎中部荚果与茎秆的夹角大小,分直立形、半直立形、下垂形三种。3.3.5.9 荚长宽:成熟期测定主茎中部荚果的长、宽(厘米)。3.3.5.10 多荚数:观测单株果节上结双(多)荚的个数。3.3.5.11 每荚粒数:成熟期测定单株有效荚的平均粒数(粒荚)。3.3.5.12 裂荚性:成熟期观察豆荚背缝线的松紧程度,分裂,不裂二种。3.3.5.13 主茎着荚密度:计算主茎每节平均着生的有效荚果数。主茎荚数主茎着荚密度主茎茎节数3.3.5.14 荚色:成熟期记载荚果实际颜色,分黑褐、黄褐等,主色记于副色之前。3.3.6 籽粒3.3.6.1 种皮光泽:籽粒晒干后观察,分为有光泽和无光泽二种。3.3.6.2 种皮透明度:目测成熟籽粒的种皮,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3.3.6.3 脐色:观察成熟籽粒种脐的颜色,分黑、褐、红、灰、白、绿色等。3.3.6.4 粒色:成熟籽粒晒干后的颜色,分白、黄,绿、红、紫、褐色等。3.3.6.5 粒型:测量成熟种子的长,宽度,脐端,末端厚度(厘米),分为阔薄型、阔厚型、薄型、中厚型、窄厚型、圆型六种。3.3.6.6 种皮破裂率:随机取一批成熟种子,检查种皮裂开情况,并按下式计算。裂粒数种皮破裂率()总粒数3.3.6.7 硬粒率:(石豆率):接上项,将种子放在的水中浸泡小时,数出未吸水膨胀的粒数,按下式计算。硬实籽粒数硬粒率()总粒数3.4 生育 动态3.4.1 基本苗:齐苗后取有代表性样段调查,统计单位面积上的苗数(万株亩)。3.4.2 出苗率:按下式计算。基本苗(万株亩)出苗率()播种量(千克亩)万粒千克净度()发芽率()3.4.3 植株整齐度:成熟期观察全田植株高度的一致性,分整齐、较整齐、不整齐三种。3.4.4 单株叶面积:注明测定时间、生育时期,以及所用的方法、仪器,用平方厘米株表示。3.4.5 有效株数:成熟期取有代表性样段调查(万株亩),并计算成株率。有效株数成株率()基本苗3.5 经济 性状3.5.1 单株粒敷:成熟期测定单株籽粒总数(粒株)D B 63/T 012 198643.5.2 单株产量:和上项同时进行,测定籽粒总重量(克株)3.5.3 千粒重:按国家标准GB345-8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规定的方法测定。3.5.4 籽壳比:取100个有代表性的干燥豆荚,剥下籽粒,分别称籽粒和荚壳的重量,按下式籽壳比籽粒重荚壳重3.5.5 经济系数:成熟期取样风干后,分别称量种子和茎、叶、荚壳、根部重量,按下式计算。经济系数籽粒重量生物重量3.5.6 种子品质:测定籽粒中粗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主要氨基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的含量(),单宁含量(),嘧啶葡萄糖苷和康蚕豆辛含量(),灰分含量()。注明测定用的方法及仪器。3.6 抗逆 性(注明 发生 时间、面 积和 生育 期)3.6.1 耐寒性:苗期受冻后目测叶尖的枯萎程度,并记载发生冻害的气温,分五级。:无冻害。:叶缘发黑,个别叶尖受冻。:大部分叶片受冻,少数叶片死亡。:下部叶片死亡,主茎及个别分枝萎蔫死亡。:全株死亡。(冻害级该级受冻植株数)冻害指数 调查总株数最高冻害级3.6.2 抗旱性:干旱情况下,下午时调查,分五级。:无受害症状。:个别叶片卷曲。:大部叶片卷曲。:大部叶片萎蔫,少数叶片干枯死亡。:整个植株叶片枯死。3.6.3 抗倒 伏性3.6.3.1 性质:分茎倒伏、根倒伏。3.6.3.2 倒伏面积:占全田面积的百分率。3.6.3.3 倒伏程度:以直立植株为准,观察倒伏角度,分四级。高抗:无任何倒伏现象发生。抗:植株倾斜,倾角不超过15度。中抗:植株明显倾斜,倾角1545度。不抗:大部分植株倒伏,倾角超过45度。3.7 抗病 性(注明 调查 条件,自 然发 生或 人工 诱发)3.7.1 轮纹病:结荚期调查。3.7.1.1 发病率:调查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按下式计算。病叶数发病率()调查总叶片数3.7.1.2 病级和严重度:分四级。D B 63/T 012 198653.7.1.3 平均严重度:按下式计算。(该病级严重度该级病叶数)平均严重度()调查总发病叶片数3.7.1.4 病情指数:用下式计算。(病级该级病叶数)病情指数 最高病级调查总叶片数3.7.2 枯萎病:在苗期和成株期观察,记载发病率和损失率。3.7.2.1 病级:分四级。3.7.2.2 发病株率:按下式计算。各级病株数之和发病株率()调查总株数3.7.2.3 病株 平均 减产 率:按下 式计 算。(该病级病株平均单株产量该级病株数)病株平均减产率()总病株数健株平均单株产量3.7.2.4 全田损失率:按下式计算。全田损失率()发病株率()病株平均减产率()1003.7.3 病毒 病:调查 记载 发病 率和 损失 率。病级 分四 级。3.7.4 根腐病;根据发病率分三级。病级 严 重 度0 无病斑。1 病斑占叶片面积25%以下。2 病斑占叶片面积2550%3 病斑占叶片面积50%以上。病级症 状苗 期 成 株 期0 根和叶部无病,地上部生长正常根、茎基部无病,根瘤完整,地上部生长正常1 地上部开始萎蔫,下部叶片变黄,根部开始变色根系病斑较少,部分皮层腐烂,茎叶萎黄2地上部萎黄,阴天或早晨也不易恢复,根、茎基部变褐,腐烂较多根系2/3的皮层腐烂枯死,下层叶片枯黄,整株萎蔫3 幼苗枯死,根部变褐,根皮全部腐烂主根呈深褐色,皮层全部腐烂,须根脱落呈鼠尾状;地上部提早凋萎枯死病 级 症 状0 无病1 苗期植株叶片出现明脉或花斑,花期植株正常。2 花期植株叶片出现花叶皱缩,植株矮化,但能结荚。3 花期全株节间细长,呈黄色;叶片变厚、变大,不结实。D B 63/T 012 19866轻:发病率110%。中:发病率1020%。重:发病率在20%以上。3.7.5 锈病:调查记载发病率和损失率。病级分五级。3.7.6 褐斑病和赤斑病:调查记载发病率和损失率。未受害样本平均产量受害样本平均产量损失率()未受害样本平均产量3.8 抗虫 性3.8.1 蚜虫:开花期和结荚期进行两次观察。3.8.1.1 虫株率:按下式计算。有虫株数虫株率()调查总株数3.8.1.2 严重度,分五级。3.8.1.3 栖息指数;根据严重度级别,按下式计算。(该级该级受虫株数)栖息指数调查总株数3.8.2 豆莞菁:注明最初危害时间。随机取样株调查,记载虫株率,并根据全田受害程度,分三级。轻:受害植株占全田植株10%以下。中:受害植株占全田植株1020%。重:受害植株占全田植株20%以上。3.8.3 地下害虫:在危害时调查。3.8.3.1 虫口密度:调查单位面积内的虫口数,用每平方米的虫数表示。3.8.3.2 受害程度:调查植株受害率,分三级。轻:受害株占全田植株10%以下。中:受害株占全田植株1020%。重:受害株占全田植株20%以上。3.9 产量3.9.1 理论产量:根据测产数据(注明方法),按下式计算。病 级 症 状0 无病1 下部叶片有少量孢子堆。2 下部叶片孢子堆多。3 上部叶片有少数孢子堆。4 上部叶片孢子堆多级 别 症 状0 无虫。1 植株上蚜虫数少,被害茎叶均未变形变色2 植株上蚜虫数多,被害茎叶已开始变形变色3 植株上蚜虫数很多,全株呈半枯死状。4 植株上蚜虫数严重,全株枯死。D B 63/T 012 19867理论产量(千克亩)0.01万株亩荚株粒荚千粒重(克)3.9.2 实际产量:记载实有产量,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说明与理论产量之间差距()。3.9.3 种子质量检验:籽粒实际含水量、纯度、净度、发芽率按国家标准GB3453-8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进行。3.9.4 种子等级:按省颁农作物种子分级标准确定。D B 63/T 012 19868附 录 A(品 种试 验地 点和 栽培 措施 记载 项目)(补 充件)A.1 观察 地点市、县、场(队)、乡(镇)、村。A.2 观察 时间起止年、月、日。A.3 观察 地点 主要 生态 因素海拔高度(米),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0初终期及积温、5初终期及积温、10初终期及积温,年降水量(毫米),无霜期(天),土壤类型、土种和质地,地区类型(分灌区,高位水地,高位、中位、低位山旱地)。A.4 主要 栽培 措施A.4.1 施肥水平:单位面积内用农家肥料、化肥、微量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有效含量。A.4.2 土壤肥力指标:用有机质(),全氮(N)、全磷(PO)、全钾(KO),水解氮即碱解氮(Nppm)、速效磷(Pppm)、速效钾(Kppm)表示。A.4.3 灌溉情况:指明旱作、冬灌、春灌及生育期内灌溉次数和生育时期、时间。A.4.4 耕作、播种和田间管理主要措施。A.4.5 防治病虫草害技术要点,指明时间、生育时期及其效果。D B 63/T 012 198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