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63/T 1232-2013.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63/T 1232-201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63/T 1232-201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63/T 1232-201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63/T 1232-201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63/T 1232-201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6 备案号:38500-2013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 12322013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2013-09-06发布 2013-10-15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232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程由青海大学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林、何孝德、杨帆、侯秀敏、徐志伟、仓生海、朱琳、熊卫国、谢久祥、星学军、芦光新、梅洁人、英陶、陈伶俐、马洪福。DB63/T 12322013 1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刺古毒蛾Teia ericae Zhao(Germar)的发生区等级、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原则、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白刺古毒蛾的监测及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81 森林抚育技术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白刺古毒蛾 白刺古毒蛾(Teia ericae Zhao,2003(Germar,1818)属鳞翅目毒蛾科(Lymantriidae)台毒蛾属(Teia Zhao,2003(Germar,1818)的昆虫。学名,灰斑台毒蛾;别名,白刺古毒蛾、灰斑古毒蛾、沙枣毒蛾。以幼虫取食叶片、嫩茎、花等器官组织危害植物,是青海省荒漠化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寄主、分布及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发生特点参见附录B。3.2 标准地和标准株 为调查灰斑古毒蛾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分临时标准地和永久标准地两种,前者是调查时临时设置的非固定标准地,后者用于长期、定期监测的固定标准地。标准地内被选取用作系统调查的样树为标准株。3.3 监测 在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调查方法,观察白刺古毒蛾种群动态规律。DB63/T 12322013 2 3.4 预报 在监测的基础上,结合白刺古毒蛾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特点,通过科学统计分析,对害虫未来发生趋势(包括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和发生范围等)作出预测。3.5 发育起点温度 能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对于某一昆虫来说,其发育起点温度是常数。3.6 有效积温 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对于某一昆虫来说,其有效积温是常数。3.7 防治指标 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挽回的经济损失与防治成本等价时的作物受害程度或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数值。3.8 防治适期 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3.9 虫口密度 在各样点植物上单位面积内白刺古毒蛾幼虫的数量(头/平方米)。4 发生区等级、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4.1 发生区等级 发生区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C,表C.1。4.2 发生程度 白刺古毒蛾发生程度分轻度发生、中度发生和重度发生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C,表C.2。4.3 成灾标准 白刺古毒蛾幼虫虫口密度达到20 头/平方米以上,或平均叶片被害率达到26%以上,即为成灾。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计算。参考LY/T 1681。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2)计算。DB63/T 12322013 3 100 N%,i 样方内总叶片数样方内害虫危害叶片数)叶片被害率((1)n1 iinN%调查的样方总数叶片被害率)平均叶片被害率((2)式中:i表示调查的样方序号;n表示调查的样方总数;Ni表示第 i 样方叶片被害率(%)。4.4 发生面积的统计起点 按虫口密度达到能造成轻度发生以上或已造成轻度危害以上时进行统计。5 虫情监测 5.1 线路踏查 在寄主树种(白刺、枸杞、金露梅、沙棘)发生区,主要沿林道、土路、公路、铁路等路线进行踏查,调查发生范围、危害程度、危害树种等,按每50株l00株树选1株样株的比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踏查记录表。记录表内容见附录D。5.2 标准地调查 5.2.1 确定标准地和标准株 在已发生区的寄主树种面积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67公顷(约1000亩)林地设一块固定标准地0.067公顷(约1亩)。如当年固定标准地无虫,可在附近有虫林分另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观察。每块标准地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标准株3株5株,进行发生为害程度调查。标准株一般采用双对角线法或“Z”字形法取样。标准地调查时,对每一标准株进行详查。5.2.2 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5.2.2.1 幼虫期调查 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每隔3天调查一次,在标准株(每丛白刺灌丛)树冠部位上选取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每个方位中部设长(50厘米)宽(50厘米)高(树冠厚)的样方1个,调查平均虫口密度、危害程度等,记录样方内白刺古毒蛾幼虫的数量、总叶片数、被害叶片数。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幼虫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1。5.2.2.2 蛹期调查 7月上旬8月中旬,以标准株树干基部为中心,将树基部的茧挑出,将茧剥一小口,查雌蛹、雄蛹数量,寄生和死亡情况等,并记录,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蛹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2。5.2.2.3 成虫期调查 7月下旬8月下旬,与蛹期调查方法相同,查雌成虫在茧中的产卵数、寄生和死亡情况等,并记录,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成虫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3。DB63/T 12322013 4 5.2.2.4 卵期调查 9月下旬、第二年5月上旬各调查一次,与蛹期调查方法相同,查雌茧内卵的颜色、活卵数量、寄生和死亡情况等,并记录,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卵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4。6 预测预报 6.1 发生期预测 6.1.1 物候学法 用常见植物的物候期或白刺植物的物候期,预测白刺古毒蛾各虫态的发生期。白刺古毒蛾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参见附录F。6.1.2 期距法 根据灰斑古毒蛾某一虫态出现始期及各虫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天数,预测下一虫态出现的日期。期距法预测式见公式(3):)(x i iS X H F(3)式中:F 某虫态出现日期;Hi 前期虫态发生期实测出现日期;Xi 期距值;Sx 期距值对应标准差。6.1.3 有效积温法 根据白刺古毒蛾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的发生期。有效积温预测式见公式(4):)S C(TS KNCK(4)式中:N各虫态历期;C发育起点温度;K有效积温;SK有效积温标准差;T日平均温度;SC发育起点温度标准差。具体虫态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5)(12)。白刺古毒蛾幼虫发生期的预测式见公式(5):)7.2 10.9(T9.32 355.7N 幼虫(5)白刺古毒蛾一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6):DB63/T 12322013 5)1.2 8.12(T6.9 8.57N1 龄幼虫(6)白刺古毒蛾二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7):)5.1 4.9(T4.11 8.66N2 龄幼虫(7)白刺古毒蛾三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8):)3.2 9.9(T7.15 76.2N3 龄幼虫(8)白刺古毒蛾四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9):)2.2 10.8(T7.14 74.5N4 龄幼虫(9)白刺古毒蛾五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10):)8.1 10.7(T8.10 87.4N 5 龄幼虫(10)白刺古毒蛾雌蛹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11):)9.0 2.7(T6.30 124N 雌蛹(11)白刺古毒蛾雄蛹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12):)8.0 6(T5.20 180N 雄蛹(12)实际应用时,预测某一虫态发生期,首先参考当时气温预报算出日平均温度T,依据预测模型计算出该虫态的发育历期N,在掌握害虫发育进度的基础上,向后加相应的虫态历期N,就可推算以后的发生期。6.1.4 性诱剂预测 取未交配雌成虫放到瓷碗里,置于装有水的盆中,或将雌虫直接放于粘虫胶板上,诱集雄成虫。成虫出现1%为始见期,出现20%为始盛期,出现50%为发生高峰期,出现80%为盛末期。6.2 发生量预测 用有效虫口基数法进行预测。即根据白刺古毒蛾前一世代(或前一虫态)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世代(或下一虫态)的发生量。计算方法见公式(13):)d 1)(c 1)(b 1(a 1)f m(fe P P0)(13)式中:P下一代或下一虫态的预测发生量;DB63/T 12322013 6 P0调查时的冲口基数;e每头雌虫的平均产卵量;f 雌成虫数;m 雄成虫数;a卵的越冬死亡率;b幼虫的死亡率;c 蛹的死亡率;d成虫生殖前的死亡率。6.3 危害程度预测 当白刺树冠上一龄幼虫数量为19、1020和21头以上时,可分别造成轻、中、重三个危害级别。根据当前实测树冠上的幼虫数量,预测白刺古毒蛾可能达到的危害程度。6.4 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监测数据和成虫飞行距离、寄主植物分布情况预测发生分布范围;用标准地代表法预测发生面积,见公式(14):发生面积=(预测或实测轻度发生标准地块数标准地代表面积)(预测或实测中度发生标准地块数标准地代表面积)(预测或实测重度发生标准地块数标准地代表面积)(14)7 防治策略 7.1 常发区 7.1.1 低虫口密度区 实行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采取预防措施为主,重点防控虫源地的原则。7.1.2 中高虫口密度区 实施大范围人工摘除越冬茧、性信息素、生物药剂、仿生药剂和植物源药剂混合的无公害药剂防治,以及局部化学药剂应急防治的原则。7.2 偶发区 加强踏查、巡查,监控害虫发展动态。必要时,应用微生物型药剂叶面进行喷施防治。7.3 安全区 加强营林养护,保护和利用天敌,提升灌丛草地对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力。8 综合防治技术 8.1 营林技术 8.1.1 封山育林 按GB/T 18337.3执行。DB63/T 12322013 7 8.1.2 抚育管理 按GB/T 15781执行。8.2 保护天敌昆虫资源 避免对天敌昆虫的伤害,通过林业技术、增加蜜源植物等保护天敌昆虫。8.3 防治指标 白刺古毒蛾防治指标为幼虫虫口密度20头/平方米,或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即平均叶片被害率26%。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2)计算。8.4 防治适期 白刺古毒蛾防治适期:6月中旬6月下旬2龄3龄幼虫发生盛期。9 防治措施 9.1 物理防治 9.1.1 人工摘茧 利用冬季落叶时极易发现白刺古毒蛾的越冬茧之机,人工摘除越冬茧。摘下越冬茧放到大缸中,等天敌羽化飞出,再杀灭该虫。9.1.2 性诱剂诱杀 取未交配雌蛾的成虫置于诱捕器中,诱杀雄蛾。9.2 生物防治 9.2.1 以虫治虫 保护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蜘蛛、蜻蜓、寄蝇、寄生蜂等防治白刺古毒蛾幼虫、卵和蛹。9.2.2 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核多角病毒、内产碱等防治白刺古毒蛾幼虫。如初孵一龄幼虫有集中在茧附近的习性,可喷施1000倍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杀灭幼虫。9.3 药剂防治 9.3.1 最佳使用药液量 常量喷雾:白刺古毒蛾合理用药液量为50公斤60 公斤/667平方米。9.3.2 植物源农药治虫 利用除虫菊素、苦参碱、烟碱、鱼藤酮、印楝素、藜芦碱等防治白刺古毒蛾幼虫。9.3.3 化学农药治虫 DB63/T 12322013 8 重度发生区或中度发生区应急时,应采用化学药剂+微生物药剂混用的防治方法。初孵幼虫可喷施生物激素类药剂,如灭幼脲,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推荐使用的生物药剂、仿生型药剂、植物源杀虫剂、化学药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H、附录G。农药安全使用执行GB 4285。10 防效检查 10.1 检查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或防治效果、成灾率。10.2 检查时间 防治前调查1次,施药后1天、3天、7天各调查一次。如果是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在施药后15天增加1次调查。10.3 检查方法 按70公顷不少于1块、500公顷不少于3块、1000公顷不少于5块设置标准地。每标准地设标准株3株(灌丛),按5.2.2调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公式(2)计算。10.4 计算公式 虫口减退率按公式(15)计算,防治效果按公式(16)、成灾率按公式(17)计算:100%防治前活虫数防治后活虫数 防治前活虫数)虫口减退率(15)100%防治平均叶片被害率防治后平均叶片被害率 防治前平均叶片被害率)防治效果(16)%100 寄主总面积实际成灾面积成灾率(17)DB63/T 12322013 9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白刺古毒蛾识别特征 A.1 成虫 雄蛾翅展22 mm24 mm,体长8 mm10 mm。触角干浅棕色,栉齿黑褐色。体和足黑褐色,前翅赭褐色,近翅臀角处有1明显半圆形或近圆形的白斑。后翅深赭褐色。雌蛾纺锤形,翅退化,足短缩,体被灰黄色茸毛,体长10 mm18 mm。A.2 卵 球形,顶端平凹,白色,直径 1.0 mm1.2 mm。近孵化时,卵颜色变深,为灰色。A.3 幼虫 A.3.1 幼虫形态 老熟幼虫(六龄幼虫)体长30 mm36 mm,平均约26 mm。幼虫的背线、亚背线、气门线黑色,背线与亚背线间、亚背线与气门线间及气门下线为三条宽的黄白色纵带;前胸背面两侧和第八腹节背面中央各有一黑色羽毛状长毛束;第一至四腹节背面各有一桔黄色刷状毛。头部黑褐色。第六节、第七节腹节背面翻缩腺桔黄色,各体节有68个桔红色毛瘤;胸足和腹足桔黄色。各龄幼虫形态特征见图A.1。表A.1 白刺古毒蛾各龄幼虫形态特征 虫 龄 形 态 特 征 1 头部褐色,体躯白色、前胸背面两侧和第八腹节背面中央的毛瘤上的长毛分散、长毛不为羽状,各节毛瘤深褐色,毛瘤上的原生长毛浅褐色,胸足和腹足褐色,各节腹部中央有一褐色毛瘤。2 头部深褐色,体躯黑色、前胸背面两侧和第八腹节背面中央的毛瘤上的长毛分散、长毛不为羽状,各节毛瘤深褐色,毛瘤上的原生长毛褐色,胸足和腹足深褐色。第六节、第七节腹节背面翻缩腺浅黄色。体躯开始出现黄白色纵条纹。3 头部深褐色,体躯黑色、前胸背面两侧和第八腹节背面中央各出现一褐色长毛束,长毛束中的毛为羽状毛;第一至三腹节背面各出现一桔黄色刷状毛。各节毛瘤端部褐色、基部桔黄色,毛瘤上的原生长毛褐色,胸足和腹足深褐色。翻缩腺桔黄色。体躯有3条黄白色纵条纹。4 前胸背面两侧和第八腹节背面中央的长毛束黑色,第一至三腹节背面各有一桔黄色刷状毛,各节毛瘤桔黄色,翻缩腺桔黄色。胸足和腹足黄色。体躯有3条黄白色纵条纹。5 前胸背面两侧和第八腹节背面中央的长毛束黑色,第一至四腹节背面各有一桔黄色刷状毛,各节毛瘤桔黄色,翻缩腺桔黄色。胸足和腹足黄色。体躯有3条黄白色纵条纹。6 头壳宽于5龄幼虫,胸足和腹足桔黄色。其他特征与5 龄幼虫相同。DB63/T 12322013 10 A.3.2 幼虫虫龄 白刺古毒蛾幼虫划分为5个虫龄(雄性)或6个虫龄(雌性)。根据幼虫各虫龄的形态特征(表A.1),头壳宽、体长、体宽数据(表A.2)作为参考标准,判断调查时野外采集的白刺古毒蛾幼虫所处虫龄和龄期,以便确定防治时间。表A.2 白刺古毒蛾幼虫虫龄划分标准表 虫龄 头宽(mm)变化范围(mm)体长(mm)变化范围(mm)体重(mg)变化范围(mg)一龄 0.510.02 0.460.55 2.650.09 2.502.80 1.330.07 0.652.65 二龄 0.770.06 0.640.86 6.001.29 2.208.00 3.900.27 1.906.90 三龄 1.150.03 1.011.29 10.980.58 7.0017.50 7.980.46 4.4011.50 四龄 1.730.06 1.432.14 16.392.34 11.0025.00 34.932.86 10.5074.13 五龄 雌虫 雄虫 2.520.04 2.700.03 2.292.57 2.352.86 22.682.14 24.511.50 13.2730.81 13.2632.04 81.474.96 102.527.79 44.34129.90 60.30179.97 六龄 雌虫 3.440.10 3.004.14 26.041.45 15.6536.00 215.2818.61 89.52437.50 A.4 蛹 雄蛹长10 mm14 mm,雌蛹长13 mm18 mm;雄蛹锥形,黄褐色至黑褐色;雌蛹纺锤形,棕褐色至黑褐色。茧灰黄色,椭圆形,粗糙,表面附着黑褐色毒毛,雌茧两端圆形,长16 mm20 mm,雄茧两端较尖,长12 mm16 mm。A.5 白刺古毒蛾的分布 白刺古毒蛾在青海省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引起荒漠植物严重虫害。白刺古毒蛾在柴达木盆地东部、中部的天然白刺林中虫口密度较高,发生较普遍,而在柴达木西部地区的白刺林中零星分布。资料记载,白刺古毒蛾在国内外以下地区也有分布:国外分布: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欧洲,非洲北部和西部,北美洲;国内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大兴安岭)、辽宁(本溪、新金)、吉林(长春)、黑龙江(伊春)、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西藏(樟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白刺古毒蛾在青海主要分布于省柴达木盆地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荒漠草原灌丛地带、高寒灌丛草地。A.6 白刺古毒蛾寄主 在青海省分布区,白刺古毒蛾最喜食的寄主植物是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L.)、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较喜食的寄主植物有大果白刺(N.roborowskii Kom.)、西伯利亚白刺(N.sibirica Pall.Fl.Ross.)、枸杞(Lyci m chinense Mill.)、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柽柳(Tamarix gracilis Willd.),可食性寄主植物有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Pall.)、驼绒藜(Ceratoides lateens(J.F.Gmel.)Reveal et Holmgren)、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猪毛菜(Salsola collina Pall.)。DB63/T 12322013 11 资料记载的白刺古毒蛾的寄主植物广泛,包括各种乔、灌木树种。目前已报导的主要有柳、杨、桦、桤木、榛、鹅耳枥、山毛榉、梧桐、栎、梨、李、苹果、山楂、槭、欧石楠、云杉、松、落叶松以及大麻、花生、大豆、苜蓿等。且不断发现新的寄主植物。1 2 3 4 5 6 7 图A.1 白刺古毒蛾形态图 1.雄成虫 2.卵 3.老熟幼虫 4.雄蛹 5雌蛹 6.雌茧 7.雄茧 DB63/T 12322013 12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白刺古毒蛾发生特点 B.1 危害特点 白刺古毒蛾一龄幼虫孵化后分散爬向寄主植物下部的嫩叶芽上取食叶肉,3龄以后幼虫啃食叶片成缺刻、可食尽全叶。大发生时,可将全树叶片、嫩枝吃光,还取食寄主花序(6月),并能转株为害。在青海省分布区,柴达木盆地的唐古特白刺林、大果白刺林和天然枸杞林中,白刺古毒蛾的种群密度较大,为害较为严重。B.2 发生规律 白刺古毒蛾在青海分布区,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充满卵的茧隐蔽在寄主植物基部(雌茧)或中下部树枝叉(雄茧)中;第二年5月下旬6月初,卵开始孵化,6月上中旬为卵孵化高峰期,6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7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7月下旬开始羽化出成虫,8月上中旬进入羽化盛期,7月下旬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产卵盛期,随后卵进入滞育越冬。白刺古毒蛾年生活史见图B.1。白刺古毒蛾幼虫在唐古特白刺林上的发生动态见图B.2。幼虫整天可活动、取食危害,晴天上午和下午有两个取食高峰,中午常爬到背阳处取食活动或不活动。在晴天,日出前不活动,日出后地表温度升至5以上时幼虫爬至叶片上晒太阳,当气温达到10时,幼虫开始取食(上午8:00时左右)活动,中午气温超过40时幼虫活动减少,常躲避在灌丛中树叶下,不活动。当下午气温低于10时,幼虫停止取食活动,隐藏在树丛中休息。晴天一天中,幼虫活动有两次活动高峰,第一次高峰是上午9:00时至12:00时,第二次高峰是下午17:00时至20:00时。阴天时,上午11:00时以后,温度达到15,少数幼虫进行取食。雨天幼虫不活动,隐藏在树丛中。晴天雷雨来临之前幼虫活动最盛,雷雨中温度下降至12时,幼虫停止取食活动。一年中,幼虫活动最盛时节发生在67月,特别是3龄以后的幼虫,大量取食,这时幼虫造成危害较大。3龄以前的幼虫有吐丝习性,当掉落时,以吐出的丝线拉住身体,逐渐收缩丝线回到原处。转移危害时,幼虫吐丝下垂随风摆动虫体,转移到其他植株上危害。由于6月上中旬是白刺古毒蛾初孵幼虫的发生盛期,该害虫防治的关键时期为6月中下旬。14 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12 月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卵 幼虫 蛹 成虫+越冬卵 图B.1 白刺古毒蛾年生活史图 注:幼虫;蛹;+成虫;卵 DB63/T 12322013 13 C 幼虫;蛹;+成虫;卵 020406080100120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6月9日6月19日6月29日7月9日7月19日7月29日8月8日8月18日8月28日9月7日调查日期(月-日)幼虫平均密度(头/m2)图 B.2 唐古特白刺林白刺古毒蛾幼虫发生动态 DB63/T 12322013 14 D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白刺古毒蛾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C.1 白刺古毒蛾发生区等级 表C.1 白刺古毒蛾发生区等级 发生区等级 项 目 常发区 偶发区 安全区 发生特点 白刺古毒蛾虫口密度在 10 年内有3年以上(含3年)达到防治指标,防治后3年5年仍能达到防治指标的区域。白刺古毒蛾虫口密度在 10 年内有 1 年2 年达到防治指标的区域。白刺古毒蛾长期不发生,或有虫不成灾。C.2 白刺古毒蛾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表C.2 白刺古毒蛾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常发生区域 项 目 轻度发生 中度发生 重度发生 发生特点 长期不发生或幼虫不成灾。幼虫虫口密度长期处于 19 头/平方米,平均叶片被害率 110%。偶然发生,发生年间隔期长。幼虫虫口密度处于 1020 头/平方米,平均叶片被害率 1129%。连年成灾,无发生周期。幼虫虫口密度 21 头/平方米以上,平均叶片被害率 30%以上。林分特征 大果白刺灌木林或西伯利亚白刺灌木林占优势,唐古特白刺灌木林零星分布。唐古特白刺灌木林呈斑块状分布,西伯利亚白刺灌木林零星分布。以唐古特白刺灌木林占优势,多集中连片,部分成斑块状分布。天地资源 种类和数量高,自然控制力强。种类和数量较多,有一定自然控制力。天敌资源种类和数量较白刺灌木林的平均值低,自然控制力差。DB63/T 12322013 15 E D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白刺古毒蛾踏查记录表 D.1 白刺古毒蛾踏查记录表 表D.1 白刺古毒蛾踏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县 乡镇(林道)村(道路)样地 踏查地块面积(公顷):踏查代表面积(公顷):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人:踏查项目 踏查内容 天气 晴阴雨 温度():湿度:植被情 况 树种:树况:平均基径(厘米):平均树高(米):平均树冠幅:调查:每个样方被害叶片总数:幼虫数:叶片被害虫率(%):白刺古毒蛾 调查虫态:平均虫口密度(头/平方米树冠):发生程度:立地条 件 海拔(米):地理位置:北纬,东经,植物群落优势种:伴生种类:白刺盖度:是否新扩散 是否 防治情 况 物 候 备注 D.2 白刺古毒蛾踏查汇总表 表D.2 白刺古毒蛾踏查汇总表 汇总单位:地类:荒漠灌丛草原 单位:亩、株 发生情况 地点 寄主树种 面 积 调查代表面 积 样本调查株 数平均叶片被害率%合计 轻 中 重 发 生 总面积 合计 汇总人:汇总时间:DB63/T 12322013 16 F E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标准地调查表 E.1 白刺古毒蛾幼虫期调查表 表E.1 白刺古毒蛾幼虫期调查表 调查地点:县乡 北纬:东经:海拔:标准地面积(公顷):代表面积(公顷):灌丛草地类型:优势树种:伴生植物: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人:标准 株号 平均幼虫密度(头/平方米)幼虫死虫数(头/平方米)幼虫死亡率%幼虫危害程度(轻、中、重)备 注 1 2 3 4 5 6 7 8 平均 晴阴雨 温度:湿度%:立地条件:物候:发生防治情况:其它:E.2 白刺古毒蛾蛹期调查表 表E.2 白刺古毒蛾蛹期调查表 调查地点:县乡 北纬:东经:海拔:标准地面积(公顷):代表面积(公顷):灌丛草地类型:优势树种:伴生植物: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人:雌蛹数(头)雄蛹数(头)标准 株号 蛹死亡率总计活蛹数(头)死蛹数(头)活蛹数(头)死蛹数(头)备 注 1 2 3 4 5 6 7 8 平均 晴阴雨 温度:湿度%:立地条件:物候:发生防治情况:其它:DB63/T 12322013 17 E.3 白刺古毒蛾成虫期调查表 表E.3 白刺古毒蛾成虫期调查表 调查地点:县乡 北纬:东经:海拔:标准地面积(公顷):代表面积(公顷):灌丛草地类型:优势树种:伴生植物: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人:雌成虫数(头)雄成虫数(头)标准 株号 雌成虫生殖前死亡率%活成虫数(头)生殖前死亡数(头)活成虫数(头)生殖前死亡数(头)备 注 1 2 3 4 5 6 7 8 平均 晴阴雨 温度:湿度%:立地条件:物候:发生防治情况:其它:E.4 白刺古毒蛾卵期调查表 表E.4 白刺古毒蛾卵期调查表 调查地点:县乡 北纬:东经:海拔:标准地面积(公顷):代表面积(公顷):灌丛草地类型:优势树种:伴生植物: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人:标准 株号 卵颜色 活卵粒数/雌茧 死卵粒数/雌茧 卵平均孵化率/雌茧 卵(越冬卵)平均死亡率备注 1 2 3 4 5 6 7 8 平 均 晴阴雨 温度:湿度%:立地条件:物候:发生防治情况:其它:DB63/T 12322013 18 G F 附 录 F(资料性附录)白刺古毒蛾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 F.1 白刺古毒蛾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 表F.1 白刺古毒蛾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 虫 态 发生期 物 候 始见期 唐古特白刺展叶始期 高峰期 唐古特白刺展叶盛期 一龄幼虫 盛末期 唐古特白刺花蕾初期 始见期 唐古特白刺花蕾初期 高峰期 唐古特白刺花蕾盛期 二龄幼虫 盛末期 唐古特白刺花蕾盛期 始见期 唐古特白刺开花初期 高峰期 唐古特白刺开花初期 三龄幼虫 盛末期 唐古特白刺开花盛期 始见期 唐古特白刺开花盛期 高峰期 唐古特白刺开花盛期 四龄幼虫 盛末期 唐古特白刺开花末期 五龄六龄幼虫 发生期 唐古特白刺结果期,白刺果绿色。始见期 唐古特白刺结果期,白刺果绿色。高峰期 唐古特白刺果成熟初期,白刺果黄绿色。蛹 盛末期 唐古特白刺果成熟初期,白刺果黄色。始见期 柽柳开花盛期,白刺果黄色。高峰期 唐古特白刺果成熟初期,白刺果开始出现红色。成虫 盛末期 唐古特白刺果成熟期,白刺果部分变成红色。产卵初期 唐古特白刺果成熟期,白刺果部分变成红色。产卵高峰期 唐古特白刺果成熟盛期,白刺果全部变成鲜红色。卵 产卵盛末期 唐古特白刺果成熟后期,白刺果全部变成褐红色。DB63/T 12322013 19 H G 附 录 G(资料性附录)推荐使用的生物药剂、仿生型药剂、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 G.1 推荐使用的生物药剂及其参考用量 表G.1 推荐使用的生物药剂及其参考用量表 药剂商品名称 成分 剂型 参考用量 使用浓度 苏云金杆菌 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 可湿性粉剂750克/公顷 900克/公顷 兑水稀释 1000 倍类产碱生防剂 类产碱假单胞菌,200亿个活菌/毫升 悬浮剂 750ml/公顷900ml/公顷 兑水稀释 1000 倍草毒蛾生防剂 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200 亿个活菌/毫升 悬浮剂 750ml/公顷900ml/公顷 兑水稀释 1000 倍6%乙基多杀菌素 多杀菌素 悬浮剂 600 ml/公顷900ml/公顷 兑水稀释 1000 倍G.2 推荐使用的仿生物药剂及其参考用量 表G.2 推荐使用的仿生物药剂及其参考用量表 药剂商品名称 成分 剂型 参考用量 使用浓度 1.8%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 乳油 常量喷雾或超低量喷雾,300ml/公顷450ml/公顷 兑水稀释 20003000倍 2%齐螨素 阿维菌素 乳油 常量喷雾 300ml/公顷450ml/公顷 兑水稀释 20003000倍 0.9%虫螨克 阿维菌素 乳油 常量喷雾 400ml/公顷750ml/公顷 兑水稀释 10002000倍 25%敌灭灵 灭幼脲号 胶悬剂 常量喷雾 750ml/公顷1000ml/公顷,超低量喷雾 300ml/公顷600ml/公顷 兑水稀释 8001000倍 20%除虫脲 灭幼脲号 胶悬剂 常量喷雾 750ml/公顷1000ml/公顷,超低量喷雾 300ml/公顷600ml/公顷 兑水稀释 8001000倍 DB63/T 12322013 20 G.3 推荐使用的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 表G.3 推荐使用的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表 药剂商品名称 成分 剂型 参考用量 使用浓度 1.5%除虫菊素 除虫菊酯 水乳剂 常量喷雾 800ml/公顷1000ml/公顷 兑水稀释 8001000倍 1.8%除虫菊素 苦参碱 除虫菊酯+苦参碱 水乳剂 常量喷雾 800ml/公顷1000ml/公顷 兑水稀释 8001000倍 28木烟碱 木烟碱 微囊悬浮剂常量喷雾 950ml/公顷1100ml/公顷,超低量喷雾 400ml/公顷800ml/公顷 兑水稀释 7001000倍 1.2%烟参碱 烟碱+苦参碱 乳油 常量喷雾 800ml/公顷1000ml/公顷,超低量喷雾 200ml/公顷400ml/公顷 兑水稀释 8001000倍 1%杀确爽 苦参碱 可溶性液剂常量喷雾 800ml/公顷1000ml/公顷,超低量喷雾 200ml/公顷400ml/公顷 兑水稀释 8001000倍 20%鱼藤酮 鱼藤酮 水乳剂 常量喷雾 800ml/公顷1000ml/公顷 兑水稀释 8001000倍 20%印楝素 印楝素 水乳剂 常量喷雾 800ml/公顷1000ml/公顷 兑水稀释 8001000倍 0.5%藜芦碱 藜芦碱、烟碱混合物 可溶性液剂 常量喷雾 1000ml/公顷1500ml/公顷 兑水稀释 500800倍 DB63/T 12322013 21 I H 附 录 H(资料性附录)推荐使用的化学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 H.1 推荐使用的化学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 表H.1 推荐使用的化学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表 药剂商品名称 成分 剂型 参考用量 使用浓度 2.5%敌杀死 溴氰菊酯 乳油 常量喷雾或超低量喷雾,200ml/公顷400ml/公顷 兑水稀释4000 倍10%高效氟氯氰菊酯 氟氯氰菊酯 乳油 常量喷雾或超低量喷雾,370ml/公顷750ml/公顷 兑水稀释1000-2000倍 25%黑光灯 丙溴磷 乳油 常量喷雾或超低量喷雾,300ml/公顷400ml/公顷 兑水稀释2000 倍5%速杀星 高氯吡虫啉 乳油 常量喷雾或超低量喷雾,300ml/公顷400ml/公顷 兑水稀释2000 倍48%乐斯本 氯吡硫磷 乳油 常量喷雾或超低量喷雾,300ml/公顷600ml/公顷 兑水稀释1000-2000倍 4.5%氯氰菊酯 氯氰菊酯 乳油 常量喷雾或超低量喷雾,300ml/公顷400ml/公顷 兑水稀释2000 倍3%高效氯氰菊酯 氯氰菊酯 乳油 常量喷雾或超低量喷雾,300ml/公顷400ml/公顷 兑水稀释2000 倍20%氯虫苯甲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 乳油 常量喷雾,300ml/公顷400ml/公顷 兑水稀释2000 倍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