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 C S备案 号: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D B 63D B 63 D B 63D B 63D B 6 3/T 1 8 6 1 9 9 4青海省大蒜品种观察记载规范1 9 9 4-1 2-0 7 发布 1 9 9 5-0 1-0 1 实施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发 布D B 63/T 186 1994I前 言本标 准提 出单 位:青海 省种 子管 理站皋标 准起 草单 位:青海 省农 科院 园艺 所、青海 省种 子管 理站。本标 准主 要起 草人:王 树林 赵永 来 吴爱 玲 赵 龙D B 63/T 186 19941青海省大蒜品种观察记载规范1 主题 内容 及适 用范 围本规 范规 定了 大蒜 品种 名称、来 源、记载 项目 及标 准。本规 范适 用于 全省 园艺 科研、教 学、推广、生 产单 位以 及种 子部 门从 事大 蒜育 种和 原(良)种生产时 对品 种的 观察 记载。2 品种 名称 及来 源2.1 品种 名称原代 号、曾用 名、现定 名、国外 引种 原名、译 名。2.2 种2.3 品种 来源亲本 组合、选 育方 法、引种 地区、育(引)种 单位 及个 人等。3 记载 项目 和标 准3.1 观察 地点 见附 录3.2 生育 期3.2.1 播种 期:实际 播种 日期(以 月、日表 示,下同)。3.2.2 出苗 期:50%幼苗 出土 的日 期。3.2.3 抽苔 期;实际 抽苔 日期。3.2.4 采收 期:植株 商品 成熟 采收 期。3.2.5 种果 采收 期:实际 采收 日期。3.3 生育 天数 及积 温3.3.1 播种 至出 苗的 天数 及期 间的 平均 气温 0、5、10 的积 温。3.3.2 出苗 至抽 苔的 天数 及期 间的 平均 气温 0、5、10 的积 温。3.3.3 出苗 至蒜 苗、蒜苔、蒜 头收 获始 期的 天数 及期 间的 平均 气温 0、5、10 的积 温。3.3.4 蒜苗、蒜 苔、蒜头 收获 始期 至收 获终 期的 天数 及期 间的 日平 均气 温 0、5、10 的积温。3.4 熟性:从 定植 至收 获所 需天 数3.5 形态 特征:收 获始 期随 机取 样 棵 观察。(其中 数量 性状 以“平均 数 标准 误”表示)。植株3.5.1 株高:植 株收 获前 植株 还处 在生 长后 期地 上部 未圆 状,自植 株基 部量 至全 株最 高处 之自 然高度(厘米)。3.5.2 叶3.5.2.1 着生 情况:直 立、斜向 生长。3.5.2.2 形状:粗 管状、细 管状、其 它形。3.5.2.3 叶长:由 叶片 基部(叶 鞘除 外)量至 叶端。3.5.2.4 横径:量 最粗 处(厘米)。3.5.2.5 色泽:浅 绿、绿、深绿,3.5.2.6 全株 叶片 数(片)。D B 63/T 186 199423.5.2.7 蜡粉:多、中、少。3.5.3 鳞茎3.5.3.1 形状:扁 圆形、圆 球形、高 圆形、纺 锤形 等。3.5.3.2 鳞茎 外皮 色:棕黄、紫 红、白色 等。3.5.3.3 鳞茎 瓣数(个):鳞茎 分裂 成小 球数 或蒜 瓣数。3.5.3.4 鳞茎 大小3.6 抗逆 性3.6.1 抗病 性:在收 获时 期,随机 取样 不少 于 株,调 查病 害名 称,危害 程度,以 发病 率或 病情 指数表 示。公式 受害 植株 数发病 率()()调查 总株 数病情 指数:按 病情 分级 统计 计算。公式(病 情 该级 病株 数)病情 指数()()最高 病级 调查 总株 数3.6.2 抗虫 性:成熟 期随 机取 样 株 进行 测定。3.6.2.1 被害 百分 率:苗期 观察。公式 被害 株数被害 率()()调查 总株 数3.6.3 耐旱 性:强、中、弱。强:受害 后迅 速恢 复正 常生 长。中:受害 后恢 复生 长较 慢。弱:受害 后大 多数 植株 损害 严重。3.6.4 耐寒 性:在 霜 冻解 冻后 或低 温翌 日上 午日 出后,随 机 采样 调查 30 株,以 冻 害率 或冻 害指 数表 示。3.6.4.1 冻害 率:冻害 的植 株占 调查 株数 的百 分率。公式 冻害 植株 数冻害 率()()调查 总株 数3.6.4.2 冻害 指数:分 为四 级级:个 别大 叶受 害,受害 叶局 部萎 缩或 焦枯。级:有 半数 叶片 受害,受 害时 局部 萎缩 或焦 枯。级:全 株叶 大部 分受 害,受害 叶局 部或 大部 萎缩、焦 枯、心叶 微受 冻害,植 株尚 能继 续生 长。级:全 株受 害,趋向 死亡。3.6.4.3 冻害 指数:按 下式 计算。公式(冻 级 该级 株数)冻害 指数()()最高 冻级 调查 总株 数D B 63/T 186 199433.6.5 休眠 期;蒜瓣 实际 休眠 的天 数(天)。3.6.5.1 贮藏 期:入贮 期、出贮 期(月、日)。3.6.5.2 贮藏 损耗:出 贮时 重量 损耗()。3.6.6 品质3.6.6.1 风味:味 甜、辣、微辣、其 它。3.6.6.2 二次 分蘖 情况:有、无、多、少。3.6.7 产量3.6.7.1 单株 产量:随 机取样 30 株,测定 产量(千 克)。3.6.7.2 每公 顷产 量:每公 顷实 际采 收的 商品 蒜苗、蒜 苔、蒜头 产量(千 克)。D B 63/T 186 19944附 录 A(规 范性 附录)品种 观察 地点 基本 情况A.1 地点必须 设置 在主 要种 植地 区的 市、县、场(队)、乡(镇)、村。A.2 时间起止 年月 日。A.3 主要 生态 因素海拔 高度(米),年 平均 气温(),日 平均 气温 稳定 通过 0初终 期及 积温,5 初终 期及 积温,10 初终 期及 积温,年 降 水量(毫米),无 霜 期(天),土 壤 类型,种 和 质地,地 区 类型(湟 水流域,黄 河流 域,柴达 木盆 地、大通 河流 域、青南 地区)。A.4 主要 栽培 措施A.4.1 裁培 方式:温 室、塑料 棚、地膜、露 地。A.4.2 施肥 水平:宙 施农 家肥、化 肥、微量 元素 的种 类、数量。A.4.3 土壤 肥力 指标:用 有机 质()、全 氮()、全磷(25)、全 钾(2)表 示,碱解 氮()、速效 磷()、速效 钾()表 示。A.4.4 灌溉 情况:生 育期 内灌 溉时 间、次数。A.4.5 田间 管理 的主 要措 施。A.4.6 病虫、草 害防 治:使用 农药 种类、浓 度和 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