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CCS B 05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9212024 代替DB36/T 9212016 红芽芋种芋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que regulation of reproduction taro in Red bud taro 2024-03-26 发布 2024-09-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6/T 921202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前期准备.1 5 播种.3 6 中耕培土与水肥管理.3 7 病虫害防治.3 8 采收与分级.3 9 生产档案.3 DB36/T 921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原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36/T 921-2016红芽芋脱毒种芋繁育技术规程,与DB36/T 921-201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修改了标准名称(见封面,2016年版的封面);b)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16年版的第2章);c)删除了部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16年版的3.1、3.2、3.3);d)修改了部分术语和定义(见3.1,2016年版的3.3);e)修改了前期准备的要求(见第4章,2016年版的4.1、4.2);f)修改了播种的要求(见第5章,2016年版的4.3);g)修改了中耕培土与水肥管理的要求(见第6章,2016年版的4.4);h)修改了病虫害防治的要求(见第7章,2016年版的4.5);i)修改了采收与分级的要求(见第8章,2016年版的4.6、6);j)删除了包装与贮存的要求(见2016年版的4.6.2);k)删除了标签的要求(见2016年版的第7章);l)修改了生产档案的要求(见第9章,2016年版的4.6.3.、4.6.4)。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上饶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江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铅山县农业农村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方加军、周庆红、杨寅桂、肖月土、詹思维、廖华俊、肖慈生、黄建波、朱莉英、王发洪、胡慧颖、吴国华、何检荣、苏盛平。本文件及所代替的历史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6年首次发布为DB36/T 921-2016,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36/T 9212024 1 红芽芋种芋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繁育红芽芋各级种芋有关的术语和定义、前期准备、播种、中耕培土与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分级、生产档案等。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红芽芋种芋生产繁育。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20464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NY/T 496 肥料合理施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生产种芋 certified seed taro 用原种或其加代繁殖一代后作种芋,在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种芋二级以上质量标准的种芋。4 前期准备 4.1 选址整地 4.1.1 选址 原种繁殖要求3a(年)内未种过红芽芋,生产种芋繁殖要求1a(年)内未种过红芽芋,周边隔离条件好。选择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结构疏松、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田块。4.1.2 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深翻晒田,耕深25cm35cm。播种前7d10d 全田撒施腐熟有机肥1000kg/667m2、硫基型(N:P2O5:K2O=15:15:15)复合肥20kg/667m2,然后将田块耙细整平,并按宽50cm60cm,高25cm左右,沟宽 30cm的规格起垄备用。4.2 种芋准备 原种繁殖选用组培的脱毒原原种作为繁殖种芋,生产种芋繁殖选用无病害、无病虫斑、伤斑和腐烂的红芽芋原种作为繁殖种芋。播种前进行1d2d的晾晒并对种芋进行消毒,将种芋放入75%广谱杀菌剂500倍液中浸泡10min15min,捞出沥干即可。5 播种 5.1 时期 2 DB36/T 9212024 宜在3月中旬选择晴天进行播种。5.2 密度 采用单垄单行种植,株距30cm35cm,行距80cm,每667m2种植2400株2800株。种芋大播种密度适当小一些,种芋小播种密度适当大一些。5.3 方法 按照规定株距开穴播种,穴深8cm12cm。播种时按照种芋大小进行分级播种,每穴侧放1个种芋,然后覆土整平。如遇干旱天气,播种后在沟底灌跑马水,保湿保墒。6 中耕培土与水肥管理 6.1 中耕培土 整个生长期应培土2次,4月底至5月初进行第1次培土,厚度为3cm4cm;6月中旬进行第2次培土,厚度为5cm10cm。6.2 追肥 当植株长到约30cm40cm,有34叶时,进行第1次浅中耕,中耕后每667 m2追施45%硫基型(N:P2O5:K2O=15:15:15)复合肥20kg。当植株长至约70cm80cm,有78叶时,进行第2次中耕,中耕后每667 m2追施45%硫基型(N:P2O5:K2O=15:15:15)复合肥60kg。每次施肥后立即覆土浇水。6.3 水分管理 出苗后保持土壤湿润,雨水较多时及时清沟沥水,田间不积水。6月初至9月下旬芋田不能缺水,保证畦面湿润。采收前20d30d应排干水,以便采收。7 病虫害防治 7.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疫病、软腐病、炭疽病、病毒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斜纹夜蛾、红蜘蛛、小地老虎等。7.2 防治原则 应符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7.3 防治方法 7.3.1农业防治 进行健身栽培,发现病株、叶和害虫卵块等及时清除烧毁或深埋等;雨季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土壤湿度,预防土传病害发生。7.3.2物理防治 采用黄板、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害虫。7.3.3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利用天敌;大力提倡和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如藜芦碱、印楝素、齐墩螨素、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虫害。7.3.4化学防治 按照GB/T 8321的规定执行。DB36/T 9212024 3 8 采收与分级 8.1 采收 11月上旬开始采收。利用鐝头或铁锨沿着畦的一侧顺势刨取刨出后,去掉泥土,晾晒1d2d后按芋头大小分装。8.2 分级 生产种芋以品种纯度、芋种出芽率、不完善种芋率和单重进行分级,分为一级、二级,具体的相关信息见表1。表1 各级生产种芋的质量要求 项目 级别 一级 二级 品种纯度不低于%98.0 98.0 芋种出芽率不低于%95.0 90.0 不完善种芋率不高于%3.0 5.0 单重 大于等于60g且小于80g 大于等于40g且小于60g 注:不完善种芋率系指机械损伤、虫鼠咬伤、自然干裂或严重畸形的种芋所占总数的百分比。9 生产档案 9.1 记录 对整个种芋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的技术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9.2 质量可追溯 应有种芋生产链各环节向上一步、下一步的详细记录档案;应有种芋生产各批次的详细记录和编码;应有固定的编码规则;应有书面产品召回程序,明确召回的事故类型和责任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