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113—1991.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辣椒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113—199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辣椒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113—199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辣椒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113—199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辣椒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113—199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辣椒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113—199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 C S备案 号: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D B 63D B 63 D B 63D B 63D B 6 3/T 1 1 4 1 9 9 1青海省大白菜品种观察记载标准1 9 9 1-1 2-2 4 发布 1 9 9 2-0 1-0 1 实施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发 布D B 63/T 114 1991I前 言本标 准提 出单 位:青海 省种 子管 理站本标 准起 草单 位:青海 省农 林科 学院 园艺 所、青海 省种 子管 理站。本标 准起 草人:王 树林 王志 远D B 63/T 114 19911青海省大白菜品种观察记载标准1 主题 内容 与适 用范 围。1.1 本标 准主 要内 容品种 名称、来 源、记载 项目 及标 准。1.2 本标 准适 用于 青海 省园 艺科 研、教学、推 广、生产 单位 和种 子部 门,从事 蔬菜 育种、品 种比 较试验、区域 试验、生 产试 验和 原(良)种生 产时 对品 种的 观察 记载。2 品种 名称 及来 源2.1 品种 名称:原 代号、曾 用名、现 定名、国 外引 种原 名、译名。2.2 种、变种 名2.3 品种 来源3 记载 项目 和标 准3.1 生育 期3.1.1 播种 期:实际 播种 日期(月、日 下同)。3.1.2 出苗 期:50苗 出土 日期。3.1.3 间苗 期:实际 间苗 日期。3.1.4 定苗 期:实际 定苗 日期。3.1.5 莲座 期:实际 莲座 日期。3.1.6 结球 期:实际 结球 日期。3.1.7 收获 期:实际 收获 日期。3.1.8 种株 定苗 期:实际 定苗 日期。3.1.9 抽苔 期:50种 株抽 苔高达 10 厘米 的日 期。3.1.10 现蕾 期:50 种 株出 现花 蕾的 日期。3.1.11 开花 期:50 种 株开 始开 花的 日期。3.1.12 种子 成熟 采收 期:实际 采收 日期。3.2 生育 天数 及积 温3.2.1 播种 期至 出苗 期的 天数 及期 间的 日平 均气 温 0、5、10 的积 温。3.2.2 出苗 期至 定苗 期的 天数 及期 间的 日平 均气 温 0、5、10 的积 温。3.2.3 定苗 期到 结球 期的 天数 及期 间的 日平 均气 温 0、5、10 的积 温。3.2.4 结球 期到 收获 期的 天数 及期 间的 日平 均气 温-1、0、5 的积 温。3.3 熟性3.3.1 生育 期:从播 种至 收获 所需 天数。3.3.2 早熟:生 长期 70 天以 下。中熟:生 长期 71 90 天。晚熟:生 长期 91 天以 上。3.4 形态 特征3.4.1 植株3.4.1.1 生长 势:强、中、弱。D B 63/T 114 199123.4.1.2 株高:取 有代 表性的 10 株从 植株 基部 量至 植株 最高 处的 高度(厘 米)计平 均值(以“平均数 标准 误”表示,下 同)。3.4.1.3 开展 度:取代 表性的 10 株从 外叶 横展 东西 南北 最宽 处的 宽度(厘 米)计平 均值。3.4.2 种株3.4.2.1 高度、宽 度:取 代 表性的 10 株从 地面 量至 最高 处高 度,量 东 西南 北最 宽处 的宽 度(厘 米)计平均 值。3.4.2.2 主枝 数:取代 表性的 10 株观 察着 生在 主干 上的 侧枝,计 平均 数。3.4.2.3 主干 高:取代 表性的 10 株从 主干 最基 部量 至第 一主 枝处 的着 生高 度(厘米),计平 均值。3.4.3 茎3.4.3.1 主茎 高度:取 代表 性的 10 株从 植株 基部 量至 第一 叫分 枝处 的高 度(厘米),计平 均值。3.4.3.2 茎粗:取 代表 性的 10 株量 茎基 部最 粗部 分横 径(厘米),计平 均值。3.4.3.3 茎上、中、下 色泽:黄 绿、浅绿、绿、深 绿。3.4.4 叶3.4.4.1 叶簇:直 立、半直 立。3.4.4.2 叶形:长 倒卵 形、卵圆 形、卵形、倒 卵形、其 它。3.4.4.3 叶色:黄 绿、绿、深绿。3.4.4.4 叶长、宽:取 代表 性的 10 株量 最大 叶片 的长 和宽(厘 米),计 平均 值。3.4.4.5 叶柄 长:取代 表性的 10 株从 叶片 基部 量至 叶柄 基部 的长 度(厘米),计平 均值。3.4.4.6 叶缘:全 缘,微波 状、齿状。3.4.4.7 叶面 刺毛 及茸 毛:疏、密、长、短、软、硬(用目 测或 手感)。3.4.4.8 叶脉 色:叶片 正、背面 基部 及梢 部的 叶脉 色。3.4.4.9 叶球 抱合 方式:叠 抱、合抱、褶 抱、拧抱。3.4.4.10 叶球 形状:圆 球形、倒 卵形、扁 圆形、炮 弹形、高 桩形、直 筒形。3.4.5 花3.4.5.1 花序 类型:总 状花 序、其它。3.4.5.2 花瓣 色:黄、浅黄。3.4.5.3 雄蕊 数:个数。3.4.5.4 花柱 长短:与 雄蕊 顶部 相比 为短,中、长。3.4.6 角果3.4.6.1 单株 角果 敷,随机取 10 株观 察中 部角 果数,计 平均 值。3.4.6.2 角果 色泽:褐 色、褐黄 色、其它。3.4.6.3 角果 长、宽:随 机取 10 株从 喙基 部量 至果 柄处 的长 度(厘 米)、最 宽 处的 宽度(厘 米),计平均 值。3.4.6.4 啄:大、中、小。3.4.7 种子3.4.7.1 单角 果含 有种 子数:随 机取 10 个角 果观 察种 子个 数,计平 均值。3.4.7.2 种子 形状:椭 圆、圆。3.4.7.3 种子 颜色:褐 色、黑褐 色。3.4.7.4 种子 千粒 重:按国 家标准 GB3543-83 农 作物 种子 检验 规程 规 定的 方法 测定(克)。3.5 产量3.5.1 单株 毛重:随 机取 30 株切 去主 根,不去 外叶 称重(公 斤)。计 平均 值。3.5.2 单株 净重:随 机取 30 株切 去主 根,去外 叶称 重(公斤),计平 均值。3.5.3 单位 面积 毛重 平 均单 株毛 重 每亩 株数(公 斤 亩)。3.5.4 单位 面积 净重 平 均单 株净 重 每亩 株数(公 斤 亩)。D B 63/T 114 199133.5.5 单株 种子 采收 量:随机取 30 株称 重(克),计 平均 值。3.5.6 亩产 朴子 量(千克 亩)(株 亩 角果 株 粒 角 千粒 重)10000003.6 品质3.6.1 风味:味 甜、淡。3.6.2 营养 成份:含 粗纤 维、粗 蛋白、粗脂 肪、糖 分。3.6.3 水分:多、少。3.6.4 用途:生 食、熟食、腌 制。3.7 抗逆 性:注明 发生 的时 间、面积 和生 育时 期。3.7.1 抗冻 害性:在 霜冻 解冻 或低 温过后 5 天观 察,随机 采样 30 株。统计 方法:冻 害百 分率,表 现寒(冻)的植 株占 总调 查株 数的 百分 率。冻害 指数,依 冻害 程度 分为五 级:级 植株 未表 现冻 害;级 仅个 别大 叶受 害,受害 局部 萎缩 全水 浸状;级有 半数 叶片 受害;级 全株 叶大 部分 受害;级大 叶、心叶 全部 受害。冻(寒)害指 数 为 级 冻害 株数,为调 查总 株数。3.7.2 抗虫 性:3.7.2.1 虫害 种类:调 查根 蛆、跳螬、蚜 虫等 危害 情况。注 明发 生时 间、地点、生 育时 期。3.7.2.2 受害 程度:在 一定 面积 内根 据具 体情 况确 定对 群体 和植 株的 危害,分 为轻、中、重 三级。3.7.2.3 害率:即 有虫 株率。被害 株数被害 率()调查 总株 数3.7.2.4 虫口 密度,调 查一 定株 数和 面积 内的 害虫 数量,一 般用 百株 虫数 和每 平方 米内 的虫 数表 示。3.7.3 抗病 性3.7.3.1 被害 种类:调 查软 腐病、霜 霉病、病 毒病 等危 害情 况。注明 发生 时间、地 点、生育 时期。3.7.3.2 病害 发生 率:即有 病植 株。病株 数发病 率()调查 株数3.7.3.3 病害 程度,分 五级:植株 生长 正常 无症 状。:植株 引起 叶斑 或黄 脉、叶脉 多数 从叶 缘向 内发 展形 成“凸”或“”字形 的黄 褐色 枯斑。:全株 1 2以下 叶片 受害。:全株 外、心叶 大部 分受 害。:整个 植株 全部 受害。3.7.3.4 病情 指数:按 下式 计算。(病 级 该级 病株 数)病情 指数 调查 总株 数 最高 病级3.8 贮藏 性3.8.1 贮藏 期:入窖 时间、出 窖时 间、贮藏 天数。3.8.2 贮藏 损耗:50 公斤 在贮 藏期 重量 损耗 百分 率()。3.8.3 脱邦 率(),按 下式 计算:D B 63/T 114 19914脱邦 重量脱邦 率()株 总重 量3.8.4 腐烂 病率(),在出 窖期 随机 取 株称 腐烂 重量 和总 重量。按 下式 计算:腐烂 重量腐烂 病率()总重 量3.8.4.1 腐烂 程度:分 为五 级:未发 现腐 烂。:个别 叶腐 烂。:半数 叶片 腐烂。:全株 叶片 大部 分腐 烂。:全株 外、心叶 全部 腐烂。3.8.4.2 腐烂 指数:腐烂 指数 为 级 腐烂 株数,为调 查总 株数。D B 63/T 114 19915附 录 A品种 观察 地点 基本 情况(补 充件)A.1 地点市、县、场(队)、乡(镇)、村。A.2 时间起止 年月 日。A.3 主要 生态 因素海拔 高度(米)。年 平均 气温()。日 平均 气温 稳定 通过 0初终 期及 积温、5 初终 期及 积温、10 初终 期及 积温。年 降 水量(毫米)。无 霜 期(天)。土 壤 类型、土 种 及质 地。地 区类 型(湟水流 域、黄 河 流域、柴 达 木盆 地、大 通 河流 域及 青南 地区)。栽 培方 式(分 露地 铺地 膜、露 地 不铺 地 膜)。A.4 主要 栽培 措施A.4.1 施肥 水平:每 亩施 用农 家肥 料、化肥、微 量元 素的 种类、数 量和 有效 含量。A.4.2 土壤 肥力 指标:用 有机 质()、全 氮()、全磷(25)、全 钾(2),水解氮即 碱解 氮(Nppm)、速效 磷(Pppm)、速效 钾(Kppm)表 示。A.4.3 灌溉 情况:指 明早 作、冬灌、春 灌及 生育 期内 灌溉 次数 和生 育时 期、时间。A.4.4 耕作、播 种和 田间 管理 主要 措施。A.4.5 防治 病虫 草害 技术 要点,指 明时 间、生育 时期 及其 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