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1—1986.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豌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1—198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豌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1—198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豌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1—198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豌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1—1986.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豌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DB63/T011—1986.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 C S备案 号: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D B 63D B 63 D B 63D B 63D B 6 3/T 0 1 1 1 9 8 6青海省豌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1 9 8 6-1 2-1 6 发布 1 9 8 6-1 2-2 5 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 发 布 发 布 发 布D B 63/T 011 1986I前 言本标准由青海省种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青海省种子公司、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高球 王龙骧 强中发D B 63/T 011 19861青海省豌豆品种观察记载标准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从事豌豆育种、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原(良)种生产时对品种的观察记载。2 品种 名称 及来 源2.1 品种名称:原代号、曾用名、现定名,国外引种原名、译名。2.2 种、变种2.3 品种 来源3 记载 项目 和标 准3.1 生育 期3.1.1 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3.1.2 出苗期:全田50%的幼苗出土的日期。3.1.3 分枝期:全田50%的植株叶腋长出分枝的日期。3.1.4 现蕾期:全田50%的植株花蕾伸出托叶的日期。3.1.5 花期:分为三个时期记载。始花期:全田10%的植株开花的日期。开花期:全田50%的植株开花的日期。终花期:全田75%的植株停止开花的日期。3.1.6 结荚期:全田50%的植株幼荚出现的日期。3.1.7 成熟期:全田75%的豆荚转黄的日期。3.1.8 收割期:实际收割的日期。3.2 生育 天数 及积 温3.2.1 播种到出苗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2.2 出苗到开花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积温。3.2.3 始花到终花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2.4 开花期到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2.5 生育期:出苗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2.6 全生育期:播种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3.3 形态特征(本条各项除有专门要求者外,均取有代表性植株株以上观察,计平均值,以“平均数标准误”表示)3.3.1 苗3.3.1.1 幼苗颜色:齐苗后观察,分淡绿、绿、深绿、淡紫红、绿紫红、紫红。3.3.1.2 幼苗习性:分枝盛期观察。直立:大部分茎叶直立向上。匍匐:大部分茎叶匍匐于地面。半直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3.3.2 茎和 分枝D B 63/T 011 198623.3.2.1 茎形:开花期观察,分圆形、近圆形,方形。3.3.2.2 茎色:开花期观察,分淡绿,绿、绿带紫纹等。3.3.2.3 茎部蜡粉:开花期观察,分厚、薄、无三种。3.3.2.4 茎粗:成熟后测定主茎第一至第二花节间处的直径(毫米)。3.3.2.5 株高(茎高);成熟后测定主茎基部到顶端的长度(厘米)。3.3.2.6 总节数:主茎基部第一节至顶端最后一节的节数。3.3.2.7 节间长度:主茎节间的平均长度。株高节间长度(厘米节)总节数3.3.2.8 单株有效分枝数:结一个以上有效荚的分枝数。3.3.2.9 单株无效分枝数:不结荚(包括无效荚)的分枝数。3.3.2.10 单株分枝敷:有效分枝数与无效分枝数之和。3.3.2.11 有效分枝率:按下式计算。有效分枝数有效分枝率()总分枝数3.3.2.12 分枝长度:主茎各分枝的顶端至各分枝着生节之间的长度(厘米),分别测量并计平均值。3.3.3 叶(开花 期观 察第 一、二花 节的 复叶 和托 叶)3.3.3.1 叶色:分淡绿、绿、深绿、黄绿、蓝绿五种。3.3.3.2 叶缘:分全缘、锯齿。3.3.3.3 小叶形状:分卵形、倒卵形、近菱形、阔椭圆形、圆形等。3.3.3.4 小叶大小:取510片复叶,量各小叶的长、宽度(厘米),计平均值。3.3.3.5 小叶数目:数510片复叶上的小叶数目,计平均值。3.3.3.6 小叶蜡粉:分厚、薄、无三种。3.3.3.7 托叶大小:取510片托叶,量其长、宽度(厘米),计平均值。3.3.3.8 托叶缺刻:记缺刻有无。3.3.3.9 托叶颜色:记载实际颜色。3.3.3.10 托叶腋花青斑:分明显、不明显、无三种。3.3.3.11 小叶和托叶上表面剥蚀斑状况,分多、少、中等、无四种。3.3.3.12 卷须:分有、无两种。3.3.4 花(开花 期观 测第 一、二花 节的 花)3.3.4.1 花色:分白色、紫红色、粉红色等,并分别观察记载旗瓣、翼瓣、龙骨瓣的实际颜色。3.3.4.2 萼片形状:分卵形、披针形、针形三种。3.3.4.3 花柄花数:记载花柄上花蕾数。3.3.4.4 花(果)柄长度:取510个荚,量果柄基部至荚果着生处的长度(厘米),计平均值。3.3.4.5 花序类型:分腋生花型、密集花型、中间花型三种。3.3.4.6 第一花节数:观测茎基部第一节到第一花的节数。3.3.4.7 第一花高度:测量茎基部第一节到第一花节的长度(厘米)。3.3.4.8 开花节数,观测从始花节到末花节的节数。3.3.5 荚3.3.5.1 嫩荚颜色:用种子饱满的青荚观察,分绿色、黄绿色、深绿色、紫色、淡黄色五种。3.3.5.2 成熟荚颜色:分淡黄色、褐色、紫褐色三种。3.3.5.3 荚薄壁层厚度:目测,分厚、中、薄。D B 63/T 011 198633.3.5.4 荚表面状况:目测,分光滑、粗糙。3.3.5.5 荚型:成熟期观察,分三种。糖型:无硬皮层。去壳型:硬皮层发达。过渡型:硬皮层发育差,断断续续。3.3.5.6 荚形:分联珠形、剑形、马刀形、镰刀形、直形等。3.3.5.7 荚尖端形状:分锐、钝两种。3.3.5.8 荚长宽:成熟期取有代表性的个干黄荚,测量荚的长、宽(厘米),计平均值。3.3.5.9 荚内种子排列方式:分自由式、联珠式两种。3.3.5.10 果柄上的荚数:记载果柄上的有效荚数。3.3.5.11 单株荚数:成熟期统计结有一粒以上的荚果数。3.3.5.12 双荚率:统计双荚数,并按下式计算。双荚数双荚率()总荚数3.3.6 种子3.3.6.1 嫩豆颜色:剥取青豆荚,观察嫩豆颜色,分淡绿、绿、暗绿色。3.3.6.2 粒形:成熟期观察籽粒形态,分圆形、近圆形、鼓形等。3.3.6.3 种子表面:分光滑、微皱,多皱三种。3.3.6.4 种皮透明度;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3.3.6.5 种皮颜色:分淡黄色、粉红色、绿色、紫黑色、褐色、褐色纹斑等。3.3.6.6 子叶颜色;分淡黄、橙黄、粉红、黄绿、绿色等。3.3.6.7 种脐颜色:分淡黄色、褐色,黑色、灰白色。3.3.6.8 粒径:取有代表性的粒种子,量其直径(毫米),重复三次,计平均值。3.3.6.9 种皮破裂率:随机取粒种子,重复三次,统计种皮破裂粒数,按下式计算。破裂粒数种皮破裂率()总粒数3.3.6.10 石粒率:随机取500粒种子,在室温(1518)下,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18 小时后,统计未吸水膨胀的种子粒数,按下式计算。石粒数石粒率()总粒数3.4 生育 动态3.4.1 基本苗:齐苗后取有代表性的个样段(点),统计单位面积上株数(万株亩)。3.4.2 出苗率:按下式计算。基本苗(万株亩)出苗率()播种量(千克亩)万粒千克净度()发芽率()3.4.3 最高茎数:始花期取有代表性的个样段(点)调查主茎和分枝数,计算单位面积上的总茎数。3.4.4 成熟一致性:成熟期观察单株和群体的成熟状况,分齐、较齐、不齐三级3.4.5 有效株数:成熟期调查结有一个以上有效荚的株数(万株亩),并计算成株率。D B 63/T 011 19864有效株数成株率()基本苗数3.4.6 田间裂荚性:成熟期观察,统计豆荚自然开裂的百分率。开裂荚数裂荚率()调查荚数3.5 经济 性状3.5.1 单株粒数:样本总粒数除以株数。3.5.2 单荚粒数;单株粒数除以单株有效荚数。3.5.3 单荚胚珠数:按下式计算。胚珠数单荚胚珠数调查荚数3.5.4 结实率,按下式计算。总粒数结实率()总胚株数3.5.5 单株粒重:样本籽粒总重量除以株数(克株)。3.5.6 千粒重:按国家标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规定的方法测定。3.5.7 经济系数:成熟期在田间取有代表性的样段拔出全部单株,风干后分别称量种子和茎、枝、叶、荚皮、主要根系干物质的重量,再按下式计算。种子质量经济系数生物产量3.5.8 种子品质:测定成熟种子糖分、淀粉、粗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纤维素、灰分、维生素的含量,用百分率表示。注明测定方法。3.5.9 种子煮熟性:用克干种子放在沸水中(记载温度),计算种子煮熟需要的时间。3.5.10 淀粉粒形状:分单粒、复合粒。3.6 抗逆性:(注明发生时间、面积和生育期)。3.6.1 耐寒性:按茎叶受冻及低温解冻后植株恢复情况,分为四级。抗:无冻害。较抗:1以下叶片受冻,解冻后恢复正常生长,或仅有个别叶片受害,萎缩枯干。中等:半数左右叶片受冻,解冻后心叶正常,但叶片局部枯干。不抗:叶片全部或大部受冻,植株地上部受冻趋于死亡。3.6.2 抗旱性:干旱情况下,下午点气温最高时调查,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分四级。抗:植株生长正常,无受害症状。较抗:植株生长缓慢,以下叶片萎蔫。中等:植株停止生长,叶片萎蔫,主茎基部少数叶变黄、枯干。不抗:植株停止生长,叶片全部萎蔫,下部叶变黄、枯干。3.6.3 耐高温性:记载日最高气温 以上的出现日期持续时间,以及高温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分为强、中弱三级。3.6.4 耐盐碱性:根据植株耐盐碱情况分强、中、弱三级记载(同时测定土壤酸碱度、含盐量及盐分构成)。D B 63/T 011 198653.6.5 抗倒伏性:记载倒伏时间、倒伏面积占全田的百分率,倒伏原因,并根据倒伏程度(以直立单株为标准)分三级。抗:植株略有倾斜,倾角小于30度。中抗:植株倾斜角3060度。不抗:植株倾角60度以上。3.7 抗病 性3.7.1 根腐 病:3.7.1.1 发病率: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病株数发病率()调查总株数3.7.1.2 严重度:分四级记载。:植株生长正常,地上地下无症状。:根系病斑较少,少数茎叶枯黄。:根系病斑较多,23的根系腐烂、整株萎蔫,下部叶片枯黄。:根系45以上腐烂,主根呈褐色,地上部枯死。3.7.2 白粉病:调查严重度,分五级。:植株无病。:植株个别叶上出现病斑。:植株左右叶片出现病斑。:植株以上叶片有病斑。:植抹以上叶片布满病斑。3.7.3 褐斑病:调查严重度,分五级。:全株无病。:个别叶、荚上出现病斑。:以下叶、荚上出现病斑。:叶、荚上出现病斑。:以上叶、荚出现病斑。3.7.4 病毒 病3.7.4.1 发病率:同前。3.7.4.2 严重度:分五级。:植株生长正常,无病。:植株生长正常,但顶端个别叶片有花叶症状。:影响植株生长,12左右叶片有花叶症状。:株高为正常植株的23,12左右叶片有花叶症状。:株高为正常植株的12,全株叶片均有花叶症状。3.7.5 霜霉病:调查严重度,分五级。:无病。:全株以下叶片发病,病斑呈局限型,数量少。:全株以下叶片发病,有少量扩散型病斑,但一般不及叶面积的5%。:全株叶片发病,多呈扩散型病斑,病斑占叶面积的610%,部分基叶枯黄。:全株叶片发病,病斑呈扩散型,病斑占叶面积10%以上,霜霉成片,布满黄叶,基叶枯黄。3.8 抗虫 性3.8.1 豌豆 潜叶 蝇D B 63/T 011 198663.8.1.1 受害程度,分四级。:未受害。:受害叶数占总叶数13以下。:受害叶数占总叶数1323。:受害叶数占总叶数23以上。3.8.1.2 叶片枯死率:按下式计算。枯死叶片数叶片枯死率()调查总叶数3.8.2 豌豆小蜷叶蛾:成熟期调查幼虫危害豆荚、豆粒程度。每块地或小区选点,每点随机取株脱粒,统计籽粒受虫蛀情况,计算籽粒被害率。被害粒数籽粒被害率()总粒数3.8.3 豌豆蚜虫:对角线取样5点,每点调10株,统计以下项目。有虫粒数()有虫株率()调查总株数()虫口密度:计算每株平均蚜虫数。()受害程度:调查对植株的具体为害情况,分轻、中、重三级。3.8.4 豌豆根瘤象鼻虫:调查受害程度,分四级。:全株无虫害。:受害叶占全株叶片总数125。:受害叶占全株叶片总数2550。:受害叶占全株叶片总数50以上。3.9 产量3.9.1 理论产量:根据测产(注明方法)数据,按下式计算。理论产量(千克亩)0.01万株亩荚株粒荚千粒重(克)3.9.2 实际产量:记载实有产量,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说明与理论产量之间差距()。3.9.3 种子质量检验:籽粒实际含水量、纯度、净度、发芽率按国家标准GB3543-83进行。3.9.4 种子等级:按省颁农作物种子分级标准确定。D B 63/T 011 19867附 录 A(品种 试验 地点 和栽 培措 施记 载项 目)(补 充件)A.1 主要 栽培 措施A.1.1 施肥水平:单位面积内施用农家肥料、化肥、微量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有效含量。A.1.2 土壤肥力指标:用有机质()、全氮(N%)、全磷(P2O5%)、全钾(K2O%);水解氮即碱解氮(Nppm)、速效磷(Pppm),速效钾(Kppm)表示。A.1.3 灌溉情况:指明旱作,冬灌、春灌及生育期内灌溉次数和生育时期、时间。A.1.4 耕作、播种和田间管理主要措施。A.1.5 防治病虫草害技术要点,指明时间、生育时期及其效 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