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01 B 05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15352012 梨入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12-05-15 发布 2012-05-31 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3/T 1535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庆仙、李志勇、韩凤华、陈江玉、陈翠英、胡慧莲、刘建敏、王娟、王建苏。DB13/T 15352012 1 梨入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梨入袋害虫综合防治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虫情调查、危害程度划分及防治指标、防治方法和防治效果调查等。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梨入袋害虫的综合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8321.1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DB 13/T 609 无公害果品 农药使用准则 DB 13/T 1447 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入袋害虫 指进入袋内危害果实的害虫。3.2 防治指标 以果均虫量或虫果率表示,当果均虫量或虫果率达到一定值(防治指标)时,采取措施,以控制害虫危害达到经济阈值以下。3.3 虫口入袋率 有虫果袋占调查总果袋数的百分比。4 入袋害虫种类 梨入袋害虫主要种类包括:黄粉蚜 Aphanostigna jacusuiensis(Kishida)、中国梨木虱 Psylla chinensis DBXX/XXXXXXXXX 2 Yang et Li 和康氏粉蚧 Pseudococcus comstocki(Kuwana),均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同翅目(Acarina)。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参见附录 A。5 虫害调查 主要入袋害虫监测时间、方法见附录B。6 危害程度划分 危害程度分为4级,见表1。表1 梨入袋害虫危害程度划分 危害级代表值 虫口入袋率(A)备注 0 A0 无危害 1 0A5%轻度危害 2 5%A15%中度危害 3 A15%重度危害 7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7.1 人工防治 休眠期精细刮除梨树粗皮裂缝,将刮出物带出园外集中焚烧;清除落叶、落果、病虫枝及地埂田间杂草;采收后及时将脱下的纸袋及园内落袋集中烧毁;晚秋在树干上绑缚草把,诱杀黄粉蚜、康氏粉蚧成虫。7.2 休眠期药剂防治 梨树发芽前,全树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杀死越冬若虫或虫卵。7.3 套袋技术 7.3.1 套袋时期 在定果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套袋。7.3.2 套袋前的准备 套袋前必须喷药保护。当幼果上药液风干后,及时进行套袋;喷药 3 天内套完,以免将虫或卵套在袋内。7.3.3 套袋要求 袋口要扎严扎紧,有条件的果园,套袋时在果实袋的袋口加用防虫夹或药剂处理海绵,阻止害虫从袋口入袋。7.4 生物防治 DB13/T 15352012 3 利用梨园生态中的天敌,控制入袋害虫危害。7.5 化学防治 7.5.1 化学防治原则 按照GB4285、DB13/T609、NY/T 393 的规定执行。7.5.2 化学防治时期 7.5.2.1 发芽至套袋前防治 根据虫情调查结果,达到防治指标进行防治。7.5.2.2 套袋后防治 按种群密度监测结果配合防治指标防治,被害级别为1 级时要加强监测,并进行点片局部挑治;当达到2级时,必须全面进行化学防治,选用内吸性药剂;被害级别达 3 级时,必须解袋进行全园防治。7.5.2.3 落叶前防治。虫口密度大的果园,采果后至落叶前进行化学防治。7.5.3 防治指标 防治指标见附录B。7.5.4 化学防治药剂 针对不同入袋害虫种群可选用杀虫剂种类及浓度见附录 C。7.5.5 注意事项 晴天应在上午9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施药,不要在有露水时、风雨天和烈日下施用农药,药后4小时遇大雨须重喷。8 防治效果调查 8.1 调查时间 药后810天调查。8.2 效果计算 虫果率(%)=(虫果数调查果总数)100%8.3 效果评定 套袋果虫果率低于5%为合格。未达到防治合格指标及时进行补治。DBXX/XXXXXXXXX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梨入袋害虫生物学特性 A.1 导言 本附录给出了梨园入袋害虫中国梨木虱、黄粉蚜、康氏粉蚧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的描述。A.2 入袋害虫形态特征 A.2.1 中国梨木虱 成虫:体长3毫米左右,翅展78毫米,额突白色,复眼黑色。触角褐色,末端2 节黑色。足色较深。前翅端部圆形,膜区透明,静止时,翅呈屋脊状叠于体上。成虫分为冬型和夏型两种。冬型成虫体形较大,灰褐色或深黑褐色,前翅后缘臀区有明显褐斑;夏型体较小,黄绿色,单眼3个,金红色,复眼红色。成虫胸背均有 4 条红黄色(冬型)或黄色(夏型)纵条纹。冬型翅透明,翅脉褐色,夏型前翅色略黄,翅脉淡黄褐色。若虫:初孵若虫扁椭圆形,第一代初孵若虫淡黄色,复眼红色;夏季各代若虫初孵时乳白色,后变绿色;末龄若虫绿色。翅芽显著增大,长圆形,突出于身体两侧。卵:为长卵圆形,初时淡黄白色,后黄色。一端钝圆,其下有一刺状突起,固定于植物组织上,另一端尖细,延长成一根长丝。夏卵乳白色,越冬成虫在梨展叶前卵为暗黄色,展叶后的卵为淡黄色至乳白色。A.2.2 黄粉蚜 成虫:体卵圆形,长约0.8mm,全体鲜黄色,有光泽,腹部无腹管及尾片,无翅。行孤雌卵生。包括干母、普通型。性母均为雌性。喙均发达。有性型体长卵圆形,体型略小,雌 0.47mm 左右,雄 0.35mm左右,体色鲜黄,口器退化。若虫:淡黄色,形似成虫,仅虫体较小。卵:越冬卵(孵化为干母的卵)椭圆形,长 0.25 mm0.40mm,淡黄色,表面光滑;产生普通型和性母的卵,体长0.26 mm0.30mm,初产淡黄绿,渐变为黄绿色;产生有性型的卵,雌卵长 0.4mm,雄卵长0.36mm,黄绿色。A.2.3 康氏粉蚧 雌成虫体长3-5毫米,扁平,椭圆形,体粉红色,表面被有白色腊质物。卵椭圆形,浅橙黄色,数十粒集中成块,外覆一层白色蜡粉,形成白絮状卵囊。若虫淡黄色,形似雌成虫。A.3 梨园入袋害虫发生规律 DB13/T 15352012 5 A.3.1 中国梨木虱 中国梨木虱在河北省中南部梨区,每年发生 67 代,自 2 月中旬开始出蛰,2 月底至 3 月初为成虫出蛰盛期,3月底出蛰结束。3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4 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同时卵开始孵化,梨盛花期为卵的孵化盛期,梨落花95%时卵孵化结束。在4 月下旬第一代若虫大量发生,界限较明显。以后各代连续发生,世代重叠。中国梨木虱种群变化呈多峰曲线。,每年有 46 个发生高峰,主峰在每年的6月上中旬,主峰过后虫量迅速下降,以后有几个小高峰,但数量较少,直到 11 月下旬成虫开始越冬。A.3.2 黄粉蚜 梨黄粉蚜在我省梨区 1年发生610 代,以卵在枝干、老翘皮下、果台缝、树皮裂缝、剪锯口周围或枝干上的残附物内越冬,越冬卵于3 月下旬至 4月初梨花开时孵化,孵化的若虫仍在越冬处的嫩皮下吸食汁液而不爬出,长大后以孤雌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到 5月中、下旬,由越冬场所转移到花梗附近的果实鳞片下树枝锯口等处,隐藏条件下孤雌卵生繁殖并为害,随后爬入袋内转果为害。梨黄粉蚜活动能力差,喜欢在背阴处栖息取食,果实套袋后,袋内闭光遮阴,为梨黄粉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诱发梨黄粉蚜大发生,因而套袋处理的梨果更易受害,且整个生长季节均有梨黄粉蚜入袋为害。入袋后的梨黄粉蚜首先为害梨果柄及果肩,而不套袋的梨果黄粉蚜主要为害萼洼,为害高峰期在 7 月下旬至8月中旬。A.3.3 康氏粉蚧 康氏粉蚧一般1年发生3代,主要以卵或 12龄若虫在枝干、僵果上越冬,少数以受精的雌虫越冬,翌春梨树发芽时卵孵化为若虫。翌年 4 月份开始活动,56月份繁殖第 1 代,78 月份繁殖第2代,911月繁殖第3代。全年第1代为害枝干,另两代以果实为主。A.4 生活习性 A.4.1 中国梨木虱 中国梨木虱若虫孵化后12天就从尾部分泌出一种无色透明的线状蜡纸物,随之分泌一种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附着在线体周围,以后粘液逐渐增加而将若虫包埋。若虫只有在蜕皮时才爬出粘液,蜕皮后继续产生分泌物,使分泌物大量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从叶上滴落到下部的叶、果或地面上。产卵部位随着生长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越冬代成虫将卵产在还未发芽的 12 年生枝条的叶痕处,待发芽、开花后有利于初孵幼虫就近取食。第一代成虫卵多产于叶柄沟内,少部分在叶背面,第25代成虫卵多产于叶缘锯齿间,少部分产在叶脉周围,第 6代成虫产卵于叶柄和枝条上。若虫喜欢在叶柄和叶丛基部(前期)、卷叶内、叶果粘贴处、果袋内、密闭果园的叶背面和其他阴暗处危害。中国梨木虱在梨园和树冠内的种群分布均属于聚集分布,往往一处有几头、十几头若虫在危害。A.4.2 黄粉蚜 成虫活动力差,喜在背面阴处栖息为害,温暖干燥的环境对其发生有利,低温高湿则不利于其发生。果实萼片较多的品种受害重,无萼片的品种受害轻。老树受害重,地势高处的树受害轻。A.4.3 康氏粉蚧 康氏粉蚧喜在阴暗处活动,纸袋内是其繁殖危害的最佳场所,因此,套袋果园、树冠郁闭、光照差的果园发生较重,树冠中下部及内膛发生重。康氏粉蚧繁殖快,每头雌虫可产卵 120380 粒。初孵幼虫有聚集习性,57 天后逐渐扩散危害。DBXX/XXXXXXXXX 6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入袋害虫主要种群监测时间、方法、防治指标 B.1 入袋害虫主要种群监测时间、方法、防治指标见表B.1。表A.1 入袋害虫主要种群监测时间、方法、防治指标 监测对象 监测时间 监测方法 防治指标 梨木虱 4月11月每7天一次 在梨园内采取平行跳跃式或棋盘式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调查树,每 1 hm2选取调查树不少于 18 株,在调查树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每个方位随机调查10片成龄叶片,详细记录调查叶片上中国梨木虱各龄若虫数量、天敌数量和叶片危害级别。在梨园内选择标准树(每100株树选择不少于5株)。在树冠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固定2个枝,每个枝从基部向上数5片成龄叶,全株共50片叶作为调查样本,定期调查固定枝叶上的中国梨木虱各龄若虫数量及危害级别。当虫口密度达到 0.4头/叶时,及时选用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危害级别为1级时进行局部防治;当达到2级及以上时,必须全面进行化学防治。黄粉蚜 3月11月每7天一次 每园采取五点取样法随机调查 5 株树,每株选取离地面 1 米左右的主枝 5 枝,每枝在基部调查 10cm 枝长的所有粗皮、翘皮,用刀片将皮翘起,记录虫卵枝数,估测虫卵量。同样方法对芽、花、果等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当危害率达到5%时及时进行防治。康氏粉蚧 4月11月每7天一次 同上。当危害率达到5%时及时进行防治。DB13/T 15352012 7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梨入袋害虫防治采用杀虫剂种类及浓度 C.1 梨入袋害虫防治采用杀虫剂种类及浓度见表C.1。表A.2 梨入袋害虫防治采用杀虫剂种类及浓度 商品名 常用剂型 防治对象 使用浓度(倍液)阿维菌素 2%乳油 梨木虱 20004000 吡虫啉 10%可湿性粉剂 梨木虱、康氏粉蚧、黄粉蚜 15003000 乐斯本(毒死蜱)40.7%乳油 梨木虱、康氏粉蚧、黄粉蚜 10001500 高效氯氰菊酯 5%乳油 梨木虱 15003000 噻虫嗪 25%水分散粒剂 梨木虱 40006000 氯氟氰菊酯(功夫)2.5%乳油 梨木虱、康氏粉蚧 20003000 甲氰菊酯(灭扫利)20%乳轴 梨木虱、黄粉蚜 20004000 氰戊菊酯 20%乳油 梨木虱 15003000 辛硫磷 45%乳油 梨木虱 10001500 溴氰菊酯 2.5%乳油 康氏粉蚧 15002000 抗蚜威 50%可湿性粉剂 黄粉蚜 20003000 赛丹1000倍 35%乳油 黄粉蚜 10003000 速灭杀丁1500倍 20%乳油 黄粉蚜、康氏粉蚧 10001500 康福多 20%可溶剂 黄粉蚜 200010000 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