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7.120.30 B 5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2452012 地理标志产品 漳港海蚌 2012-02-23发布 2012-05-20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2452012 I 前 言 本标准编写格式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制定。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长乐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长乐市漳港海蚌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邹文钟、陈新建、高国辉、陈宝文、雷光高。DB35/T 12452012 1 地理标志产品 漳港海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漳港海蚌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规范、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漳港海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33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 GB 500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T 5009.6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漳港海蚌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保护范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第155号公告)。即:福建省长乐市北纬255352至北纬254910米等深线以内,北纬255352以北、东经1194011以西海域以及北纬260434至北纬255449、东经1194112以东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见附录A)。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1 漳港海蚌 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自然生长或采用原种人工繁育的种苗进行增养殖长成的海蚌(学名:西施舌 Coelo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4.2 壳长 自壳前缘至壳后缘的最大距离(见图1)。DB35/T 12452012 2 图1 壳长 4.3 壳宽 左右两壳之间的最大距离(见图2)。图2 壳宽 4.4 体重 带壳鲜活漳港海蚌的重量。4.5 成蚌 体长达到9cm及以上、体重达到130g及以上的漳港海蚌。DB35/T 12452012 3 5 生产技术规范 5.1 产地环境要求 水质条件符合GB 11607的要求,水温8至29,盐度17至28,p值为7.4至8.6,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沙厚度不低于10cm。5.2 增养殖技术规范 增养殖技术规范参见附录B。6 质量要求 6.1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感官要求 项 目 要 求 形 状 略成三角形,壳顶在贝壳中央稍偏前方,腹缘圆。壳 表 无明显可见的附着物、无破损、光洁,生长轮脉明显。壳表颜色 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位呈米黄色或灰白色。软 体 部 丰满。活 力 斧足与水管伸缩灵活,双壳平时微张开,受惊闭合。气 味 具有固有气味,无异臭味。6.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壳长,cm 9.0 壳长与壳宽比 2.02.5 体重,g/粒 130 蛋白质,g/100g 7.0 脂肪,g/100g 0.150.25 注:蛋白质、脂肪均以蚌肉湿重计算。6.3 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应符合GB 2733的规定。7 检验方法 DB35/T 12452012 4 7.1 感官检验 7.1.1 形状、壳表、壳表颜色、活力 将样品置于白色的瓷盘上,在自然光线条件下用肉眼观察。7.1.2 气味 用鼻嗅的方法进行。7.1.3 软体部 开壳后,肉眼观察。7.2 理化检验 7.2.1 壳长和壳宽 用精度为0.1mm的量具测量不少于3粒漳港海蚌的壳长和壳宽,单个漳港海蚌的壳长和壳宽应符合指标,分别计算其平均值。7.2.2 壳长与壳宽比 计算壳长和壳宽的比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7.2.3 体重 吸干壳表面的水份,用精度为0.1g的衡器称量不少于3粒的漳港海蚌,单个漳港海蚌体重应符合指标,计算其平均值。7.2.4 蛋白质 吸干壳表的水份后,取出软体部分,按GB 5009.5规定执行。7.2.5 脂肪 吸干壳表的水份后,取出软体部分,按GB/T 5009.6规定执行。7.3 卫生检验 按GB 2733规定执行。8 检验规则 8.1 组批 由当天采捕的漳港海蚌为一批。8.2 抽样 从每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漳港海蚌不少于10粒。8.3 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出场检验和型式检验。DB35/T 12452012 5 8.4 出场检验 8.4.1 出场检验项目为感官要求、壳长、壳长与壳宽比、体重。8.4.2 产品出场前应由场检验部门按本标准要求的出场检验项目进行检验,检验合格方可出场。8.5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中质量要求的全部项目。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如遇到栖息环境有明显变化或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也应进行。8.6 判定规则 8.6.1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全部项目,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产品;8.6.2 卫生指标中有一项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其他指标若不合格,应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进行复检,如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1 标志 包装箱上应有如下标志: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场名、场址、产品名称、产品标准号、生产日期、保活期、净含量,并符合GB/T 191规定。9.2 包装 外包装用瓦楞纸箱,内包装用发泡塑料箱或氧气袋包装。9.3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装、混运,应轻装轻卸,防止重压、日晒、雨淋。9.4 贮存 干露贮存温度不得超过25,1823干露保活24h。DB35/T 12452012 6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漳港海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漳港海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漳港海蚌资源增殖区和漳港海蚌资源保护区)见图 A.1。图A.1 漳港海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DB35/T 12452012 7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漳港海蚌增养殖技术规范 B.1 漳港海蚌种苗质量要求 B.1.1 外观要求 大小均匀,无杂质;壳色呈白色或浅紫色,壳表光滑清洁;双壳闭合,无空壳,无破损;活动力强,能潜入沙中。B.1.2 理化指标 壳长应不小于2mm。B.1.3 检测方法 外观检验采用目测,理化检验使用最小刻度为0.1cm的量具测量。B.1.4 包装、运输 短途运输采取蚌苗连同沙盘一起运。将具有蚌苗附着的沙盘叠在塑料篮内,防止相互挤压和日晒雨淋,以阴天运输为好。长途运输采用氧气袋盛装,袋内盛过滤海水1kg2kg,充氧后在气温26以下,可连续运输12h。密度以10002000个/每氧气袋为宜。B.2 漳港海蚌中间培育技术要求 B.2.1 漳港海蚌中间培育环境条件要求 水质条件符合GB 11607的要求;水温:829;盐度:1728;p值:7.48.6;DO:大于4mg/L;培育底质以沙为主,其中粒径大于0.005mm约占90。B.2.2 中间培育场地选择 中间培育除了在室内育苗池培育外,还可选择土池培育及低潮区培育。土池要求进、排水方便,具有独立的进、排水闸,每月小潮期不能进水的时间应少于6d。面积(0.200.33)ha,便于管理。低潮区要求底质以沙为主,风浪较小,潮流畅通,底质平坦。B.2.3 敌害预防 放苗前用0.003g/L敌百虫清除鱼、虾、蟹等生物敌害,或用(4050)10-6mg/L漂白粉喷洒埕面。池底淤泥多时,每100m2撒生石灰(1520)kg。B.2.4 放养密度及中间培育时间 以100m2播入体长5mm左右蚌苗1万粒。蚌苗中间培育时间(25)个月左右,培育至幼蚌体长达(14)cm。B.3 漳港海蚌养成及海区增殖放流技术要求 DB35/T 12452012 8 B.3.1 漳港海蚌养成及海区增殖环境条件要求 水质条件符合GB 11607的要求;水温:829;盐度:1728;p值:7.48.6;底质:沙质或沙泥质。水深:以潮下带4m10m为适。潮流:要求潮流畅通,浮游生物丰富的河口附近海区。潮间带养殖应选择风浪较小,地势平坦,海区盐度及地下渗透水盐度不低于13的高、中潮区或垦区。B.3.2 漳港海蚌养成方式 根据养殖方法及地点不同,分为低潮区围网养殖、潮间带建池养殖、浅海增养殖。B.3.2.1 低潮区围网养殖 B.3.2.1.1 养殖场所建造 用8号尼龙线编织成宽度为120cm,网目大小为2cm的尼龙网片。大潮退潮后,用锄头或铁铲沿埕地四周挖一条宽(2030)cm,深40cm的沟。将尼龙网片连同底网埋入沟底。埋网片时应边挖边埋,注意把底网拉直,上网拉平,然后推沙。每间隔150cm,用长140cm,直径(56)cm的木棍插入沙中(4050cm)。拉直网片上网,把尼龙网张高80cm,从网片的上网开始,每距离(3540)cm,用维尼龙扎在木椿上。围网之后,用锄、耙平整埕面,清除石头、贝壳、螺等杂物。B.3.2.1.2 播苗 放养时间应选择阴天或早晚干潮时进行。以春、秋两季为适。每 100m2播入壳长5mm 蚌苗 1 万粒。放养时应逐个分开,力求播种均匀。放养个体大小力求整齐;应播种当日采取的小海蚌。B.3.2.1.3 日常管理 在埕地四周设立浮标、防止渔船闯入,注意防逃;大潮期间应清除埕面生物敌害;经常刮去木椿上的藤和牡蛎,以免绑绳破割断。B.3.2.1.4 收获 养殖时间不低于2年,秋季捕捞,壳长9cm、单体重130g;用铁耙逐个采收。B.3.2.2 潮间带建池养殖 B.3.2.2.1 场所选择 应选择风浪较小,地势平坦,海区盐度及地下渗透水盐度不低于13的高、中潮区或垦区。B.3.2.2.2 播苗 每100m2放养体长(46)cm小蚌(5080)kg左右。B.3.2.2.3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应保持水深1m左右,经常洗刷滤水网闸,梅雨季节若池内海水盐度低于13时,应用粗盐调节盐度,夏季应在池面搭盖遮荫,防止水温升到30,大潮期间排干池水,捕捉鱼、虾、蟹、螺,清除淤苔。B.3.2.2.4 收获 放养时间不低于2周年,体长9cm即可收获,用铁耙逐个采收。DB35/T 12452012 9 B.3.2.3 浅海增养殖 B.3.2.3.1 场所选择 选取底质以沙为主,水深(410)m,地势平坦,风浪不大,潮流畅通,附近无污染源,水质符合GB 11607规定的海区进行养成或增殖放流。B.3.2.3.2 播种及放流种苗要求 每公顷播种体长(24)cm小蚌5万粒左右,播种体长(46)cm 1龄海蚌2万粒左右。从船上播下,力求均匀,防止堆积。B.3.2.3.3 日常管理 陆上设置管理房,海上用一艘机动小船管理。大潮或台风过后,潜入水中检修防逃网,清除螺、鱼、蟹等敌害。B.3.2.3.4 收获 养殖时间不低于2年,秋季捕捞,壳长9cm、单体重130g;收获方式采用人工潜捕。_ DB35/T 12452012 福建省地方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 漳港海蚌 DB35/T 12452012*2012年 6月第一版 2012年 6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