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叶海棠育苗造林技术规程DB51/T 1610 -2013.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变叶海棠育苗造林技术规程DB51/T 1610 -201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变叶海棠育苗造林技术规程DB51/T 1610 -201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变叶海棠育苗造林技术规程DB51/T 1610 -201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变叶海棠育苗造林技术规程DB51/T 1610 -201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变叶海棠育苗造林技术规程DB51/T 1610 -201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4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6102013 变叶海棠育苗造林技术规程 2013-11-12发布 2013-12-0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6102013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种子采集与存储.1 4 育苗.1 5 造林.3 6 病虫害防治.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5 DB51/T 1610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负责解释。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甘孜藏族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旭、帅伟、刘韩、何操、杨冬、刘大建、杨平、余海清、伍杰、周文淑。DB51/T 16102013 1 变叶海棠育苗造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Rehd)Hughes)育苗、造林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川西高原变叶海棠人工造林。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6001 育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LY/T 1607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3 种子采集与存储 3.1 采集时间 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变叶海棠梨果变为暗红色时即可采集。3.2 母树选择 选择10-30(年)生、长势良好且无病虫害的优质天然变叶海棠植株作为采集果实的母树。3.3 种子采集及存储 将采集的果实在霜冻后,手工搓揉出种子,用水漂去杂质、秕粒,选出饱满种子,然后进行风选,选出纯净优质种子。当种子去掉杂物,晾晒35(d),达到种子储藏的安全含水量后(含水量在10%以下),进行装袋仓储干藏。4 育苗 4.1 苗圃地的选择 苗圃选择土层厚度60cm以上,壤土或砂壤土,土壤酸碱度中性至微碱(PH5.0-7.5),排灌条件良好,肥力中等水平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地形平坦或坡度在10以内的均匀坡地。4.2 苗圃地准备 4.2.1 土壤处理 圃地土壤在育苗前用药剂处理进行土壤消毒,使用的浓度为23()的硫酸亚铁水溶液,每m2用溶液9L;雨天用细干土加入23()的硫酸亚铁制成药土,每亩100150(kg)。DB51/T 16102013 2 4.2.2 整地 整地包括翻耕、耙地、平整、压实。要求做到深耕细整,清除草根、石块、地平土碎;冬季有积雪的地区翻耕深度25cm以上即可,冬季无积雪的地区深翻后随耕随耙,及时平整、镇压。4.2.3 作床 苗床形状依土地形状而定。整成宽1.2-2.0(m)的低床;苗床要求平整。有条件的可将苗床做成南北走向。4.3 育苗方式 采用播种育苗。4.4 种子催芽 催芽前种子消毒:用15-20()温水或冷水加高锰酸钾(浓度为0.1%),浸泡3-4(h),种子捞出后用清水冲洗。种子催芽处理:播种前一周,用温水(水温为40-60()浸种,待种子膨胀时把已膨胀的种子分出,置于18-25()的室内加以覆盖,每天用温水(30左右)冲洗1-2(次),当裂嘴和发芽的种子总数达到20-30(%)时即可播种。4.5 播种季节 采取春季播种,一般在 4 月中旬。4.6 播种量 每亩播种量为 20-25(kg)净种。4.7 播种方法 采用人工撒播,每 m2均匀播种 1500 粒左右,用腐质土覆盖 1.5-2.0(cm),再用塑料薄膜或干草覆盖。4.8 苗期管理 保湿和除草:整个育苗期间都应保持圃地土壤湿润,防止积水。幼苗出土后苗床应经常除草。施肥:苗圃施肥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施肥以农家肥、复合肥和含磷高的化肥为主。8月以后停止施肥。间苗:适时进行间苗,以留匀、留齐、留良、去劣为原则。每 m2留苗 4050 株。4.9 苗木出圃 4.9.1 苗龄及出苗规格 苗龄 2 年,苗高 70cm以上,地径不低于 0.70cm,无病虫的苗木可以出圃。4.9.2 出苗时间 出圃时间一般为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4.9.3 起苗 采用裸根起苗方式。起苗时不要硬拔苗木,以免拔伤苗木根系,起出后尽量保护好根系上的土。DB51/T 16102013 3 4.9.4 栽前假植 大量起苗后不能及时运走或未栽植完的苗,均需要假植。假植地要选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播种苗假植深度为 30-40(cm),迎风面的沟壁作成 45 度的斜壁。长期假植时,一定要做到深埋、单排踩实,并用席、遮阳网等遮阴,降低温度。5 造林 5.1 造林地的准备 5.1.1 造林地的选择 造林地宜选择海拔 2800-3500(m)、坡度不大于 45、水热条件较好的阳坡或半阳坡,以土层深厚、湿润且通透性较好的中性沙壤土为佳。5.1.2 整地方式及时间 带状整地:无风蚀或风蚀较微的平坦造林地,坡度平缓或坡度虽陡但坡面平整的山地及林中空地等,采用带状整地;带宽为 1m左右。穴状整地:土层较薄,坡度较陡且坡面平整,地形破碎的地方,采用穴状整地;穴面与坡面平行,挖穴规格为 404050(cm),按横山“品”字形、纵山“1”字形排列。整地时间:造林前 1 个月完成整地并灌水。5.2 造林季节 春、秋两季均可栽植,以春季造林为主。春季造林时间在 4 月上旬至中旬,秋季造林时间在 9月中旬。5.3 造林密度 株行距为 23(m),即1650 株/hm2。5.4 栽植方式 采用人工植苗栽培,每穴单株人工栽植。覆土至根颈 3cm处压实,做到苗正、根伸。5.5 抚育管理 造林后分区建立警示标志,防止牛羊践踏。造林结束后,应对幼树进行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相关抚育措施。5.5.1 松土除草 翻耕松土在土壤封冻前进行,前三年每年 12 次,冬季不需翻耕,在全部落叶后安排清除落叶、修剪杂草,清杂清理全部落叶;翻耕松土应注意与树干保持适当距离,不要伤及树根,深度大于 20cm。5.5.2 灌溉 DB51/T 16102013 4 有条件的每年春秋季节各灌水 1 次。5.5.3 施肥 种植后的前三年每年 5-6 月施复合肥 1 次(每穴 200g)或前期合理施用氮肥,后期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数量。6 病虫害防治 6.1 防治方法 优先采用营林防治,提倡无公害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达到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目的。6.2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见附录 A)。DB51/T 16102013 5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A.1.虫害 病虫害称 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 防治措施(666.7 m2/克.ml)安全间隔期(d)小绿蝉 5月-6月,8月-9月若虫盛发期,百叶虫口:夏季超过6头;秋季超过12 头时施药防治 施药适期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若虫占总量的 80 以上 1.及时采摘,发生严重时可机采或轻修剪;2.(1)Bt 4 000IU/mg悬浮剂2 00倍4 00 倍液;(2)2.5%鱼藤酮乳油150ml200ml(300倍500倍)。3d-5d 7d 瘿螨 每 cm2叶面积有虫 3头4 头,或指数值68 头 5月中下旬,8 月-9月发现个别枝条有为害状的点片发生时,即应施药 1.非采摘期0.5波美度石硫合剂。2.20%四螨螓悬浮液1 000倍液。10d 云南松毛虫 百丛卵块 5 个以上一般在5月-6 月中旬,8月-9月。幼虫 3龄前施药1.人工摘除越冬卵块或人工摘除群集的虫叶;结合清园,中耕消灭茧蛹;灯光诱杀成虫;2.(1)0.2%苦参碱50ml-70ml(1 000倍1 500倍);(2)2.5%鱼藤酮乳油150 ml200 ml(300倍500倍)。7d-10d 7d 苹果瘤蚜 有蚜梢率达10%以上,有蚜叶平均虫口已达到30头时 3月-4月中下旬,5月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1.及时疏枝清园,中耕除草,使园区通风透光;2.0.2%苦参碱50ml-70ml(1 000倍1 500倍);3.喷施45%石硫合剂250g-375g(200倍-300倍)封园 7d-10d 非采摘期 跗线螨类 被害芽占 5%或螨卵芽占 20%5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 1.采除虫口,抑制虫口发展;2.(1)15%灭螨灵(速螨酮)乳油4 000倍液;(2)20%四螨螓悬浮液1 000倍液 3.非采摘期用45%石硫合剂晶体200300倍液 7d 10d 苹果梨尺蠖 幼虫量每亩4500头或每米条长10头以上年发生代数多,以第3,4,5代(6月8月下旬)发生严重。1.组织人工挖蛹,或结合冬耕施基肥深埋虫蛹;2.灯光诱杀成虫;3.(1)2.5%鱼藤酮乳油150 ml250 ml(300倍500倍);(2)0.2%苦参碱50 ml70 ml(1 000倍1 500倍);(3)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7d 5d 3d DB51/T 16102013 6 A.2 病害 病虫害称 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 防治措施(666.7 m2/克.ml)安全间隔期(d)炭疽病 春、秋季发病期,空气湿度85%以上,叶发病率35%。春、秋季发病期,5d中有3天上午日照3h,或降雨量2.5 mm5 mm。1.百菌清75-100g(800倍-1000倍液);2.多菌灵75-100g(800倍-1000倍液);3.甲基托布津50-100g(1000倍-1500倍液);10d 7d-10d 10d 缩叶病 芽、嫩叶病率35 春、夏季发病期,5d中有3天上午日照3h,或降雨量2.5 mm5 mm。1.秋季结合深耕施肥,将根际枯枝落叶深埋土中;2.喷施三唑酮20-30ml(3500倍)10d-14d _ DB51/T 1610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