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DB35/T 1203-2011.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DB35/T 1203-201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DB35/T 1203-201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DB35/T 1203-201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DB35/T 1203-201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DB35/T 1203-201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7.080.20 B39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2032011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 Regulations of quality inspection for Tremella spawn 2011-10-28发布 2012-02-15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2032011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起草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温志强、刘新锐、董秀云、郑昭、谢宝贵、吴小平。DB35/T 12032011 1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的术语和定义、真实性检验、纯度检验和活力检验和检验判定规则。本标准适用于银耳栽培种质量的检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1097-2006 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 酯酶同工酶电泳法 NY/T 1284-2007 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 DB35/T 137.5 古田银耳菌种制作规程 DB35/T 1021-2010 食用菌品种鉴别技术规范-DNA指纹法 DB35/T 1022-2010 食用菌菌种纯度检测方法 DB35/T 1026-2010 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与鉴定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NY/T 1284-2007、NY/T 1097-2006、DB35/T 1026-2010 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3.1 银耳栽培种 经人工培养可供栽培使用的银耳菌丝与香灰菌的混合培养物。3.2 银耳栽培种的真实性 指同时含有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菌丝和香灰菌Hypoxylon stygium菌丝的菌种。3.3 银耳栽培种纯度 银耳栽培种的纯度是指银耳栽培种受其它生物污染的程度。3.4 银耳栽培种的活力 DB35/T 12032011 2 指银耳栽培种的健壮程度。3.5 害虫 各种为害食用菌的昆虫和螨类。NY/T 1284-2007,3.2 3.6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在真菌中,18S、5.8S、28S核糖体RNA的基因串联在一起,同时被转录,这三个基因之间被一段DNA序列隔开(ITS),18S和5.8S、5.8S和28S的基因之间的间隔区分别称为ITS1和ITS2,ITS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ITS序列同源性很高,但种间的差异较大,它可用于种的鉴别。DB35/T 1026-2010,3.9 3.7 霉菌 具管状菌丝营养体并产生大量孢子的小型真菌。NY/T 1097-2006,2.1.10 3.8 放线菌 分枝丝状的单细胞原核生物。NY/T 1097-2006,2.1.11 3.9 酵母菌 营出芽系列的单细胞真菌。NY/T 1097-2006,2.1.12 3.10 细菌 以裂殖方式繁殖的单细胞原核生物。NY/T 1097-2006,2.1.13 3.11 菌龄 接种后菌丝在培养基物中生长发育的时间。NY/T 1097-2006,2.3.22 DB35/T 12032011 3 4 银耳栽培种的真实性检验 4.1 取样 用接种钩均匀取银耳栽培种表面白毛团及基部培养物,称取2g,放到预冷的研钵中。4.2 DNA的提取 银耳栽培种DNA的提取方法按照DB35/T 1021-2010中7.2DNA的提取方法执行。4.3 ITS 扩增 ITS扩增按照DB35/T 1026-2010中7.2.2.2 ITS-PCR的方法执行。但所使用的ITS引物为ITS5和ITS4。ITS5:5-GGA AGT AAA AGT CGT AAC AAG G-3;ITS4:5-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3。4.4 ITS扩增产物的检测 ITS扩增产物的检测按照DB35/T 1026-2010中7.2.2.3 ITS-PCR的方法执行。4.5 ITS片段的回收 把扩增的ITS片段进行单一片段分别回收。4.6 ITS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ITS片段的克隆与测序按照DB35/T 1026-2010中7.2.2.4 ITS片段的克隆与测序的方法执行。4.7 ITS序列相似性计算方法 待检样ITS序列与标准菌株ITS序列匹配的碱基数比上标准菌株ITS序列碱基数(100%)5 银耳栽培种纯度检验 银耳栽培种中的细菌污染、霉菌污染、酵母菌污染、螨虫为害检测检验按照NY/T 1284-2007、DB35/T 1022-2010方法执行。6 银耳栽培种活力检验 6.1 银耳栽培种外观检验 用肉眼观察银耳栽培种的颜色、分泌液等。6.2 银耳栽培种粗酶液制备 在银耳栽培种中间均匀取白毛团鲜重5g,加入25ml蒸馏水并搅匀,浸提2h后进行抽滤,抽滤后的溶液即为银耳栽培种粗酶液。设置3-5个重复。6.3 银耳栽培种多酚氧化酶检测 在15mm150 mm试管中分别加入 0.1 mol/L邻苯二酚2ml、0.05mol/L pH6.0的磷酸缓冲液2ml、银耳栽培种粗酶液0.5ml,28水浴保温30min,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选择400 nm波长测量反应液的OD值。DB35/T 12032011 4 6.4 银耳栽培种漆酶检验 在15mm150 mm试管中分别加入0.1mol/L pH 4.6的乙酸缓冲液3.4ml、3.36mmol/L的邻联甲苯胺0.5ml、银耳菌种粗酶液0.5ml,28水浴保温30min,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选择600 nm波长测量反应液的OD值。7 判定规则 7.1 银耳栽培种真实性 ITS扩增产物经检测、ITS片段的克隆与测序后,图谱上同时出现535bp和910bp两条片段,且满足其中535bp的片段序列和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的ITS序列相似性达98%以上的为银耳种性,否则是其它菌;其中910bp的片段序列和香灰菌Hypoxylon stygium的ITS序列相似性达98%以上的为香灰菌种性,否则是其它菌。标准的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和香灰菌Hypoxylon stygium的ITS序列见附录A。检测菌种同时含有银耳ITS标记和香灰菌ITS的为完整菌种,否则为不完整菌种。7.2 银耳栽培种纯度 按照NY/T 1284-2007、DB35/T 1022-2010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未检出除银耳、香灰菌以外其他生物的菌种,判定为菌种纯;检测结果若出现细菌、霉菌、酵母菌、螨虫或其它生物的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为污染菌种,判定为菌种不纯。7.3 银耳栽培种活力 7.3.1 菌龄规定:培养基按 DB35/T 137.5 执行。7.3.2 感观要求:白毛团色洁白,形状圆整、丰满,分泌液清亮,无浊液;香灰菌丝生长有力,分布均匀,分泌黑色素,瓶壁上出现黑色花纹。7.3.3 生化指标:此外银耳栽培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的 OD 值在0.2 以上,同时满足银耳栽培种的漆酶活性的 OD 值在 0.05 以上,则表明银耳栽培种的活力强;否则活力弱。7.4 银耳栽培种质量评价 同时满足银耳栽培种的真实性、纯度和种活力要求的银耳栽培种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DB35/T 12032011 5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银耳 Tremella fuciformis和香灰菌 Hypoxylon stygium 的 ITS 序列 A.1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的ITS序列 TCCTCCGCTTATTGATATGCTTAAGTTCAGCGGGTAGCCCTACCTGATTTGAGGCCAGAGTGCAAAAGTAAAGGGGGTTGTGAGCGGCCCACAGTCGACGCGTAACTTACGACGTCTGCGTGAAACCACTAACGCATTTAAGGCCAGCCAGAGAGGCAGGGCCCAAATCCAACACCGCCGGGTCAGAAACCCAGGGGGTTGAGTCTACATGACACTCAAACAGGCATGCCTTTCGGAATACCAAAAGGCGCAAGGTGCGTTCAAAGATTCGATGATTCACTGAATTCTGCAATTCACATTACTTTTCGCAATTCGCTGCGTTCTTCATCGATGCGAGAGCCAAGAGATCCGTTGTTGAAAGTTGTTTCATGTTATGATGCATTACGTTCTTGACATATGTTTGTGTGAAGGCGGCCCGGCCCGGGGGCGCGGTCCGATGTGCACAGGTGTTTGGAAGGGCCTCGTGGCCCGGTGTAATCTCAAATGATCCTTCCGCAGGTTCACCTACGGAAACCTTGTTACGACTTTTACTTCC。A.2 香灰菌Hypoxylon stygium的ITS序列 TCCTCCGCTTATTGATATGCTTAAGTTCAGCGGGTATTCCTACCTAATCCGAGGTCAACCACTATAAGTTATAGGGGGTTTTACGGCAAGCAGCTACAGCCTCCCTGAAAGCGAGTTAAACTACTACGCTTAGAGTGTGCTATAACCCCGCCACTAAATTTAAGGAACTACCCCTCAGTGAGGGGTAGATTCCCAACGCTAAGCTACAAGGCTTAAGGGTTGTAATGACGCTCGAATAGGCATGCCCACTAGAATACTAATGGGCGCAATGTGCGTTCAAAGATTCGATGATTCACTGAATTCTGCAATTCACATTACTTATCGCATTTCGCTGCGTTCTTCATCGATGTCAGAACCAAGAGATCCGTTGTTGAAAGTTTTAACGTATTTGGTTTTTAAAACCTTGGTTTGATCACCCCCTAAGAACCGTAGTTTATAGGTGGCTTTTGCCAATTTTATGAATTCATTCAGACCCCTCAGAGCTTTGAACAATTTTCGAGCAGATATTGTAGCTTGAAAACAAACGACTGCAGGGTAAAGAAATTATTATTTCGAGCAATAATTCCAACCAGGAAAGACGTTTTAGCGTAAAGAAAAAAAGCAAAAGCAGATTTTCGATAGTTGTTCAACGCGGGGTTGGATGCACTAGGTGCTTAAGTTTGGAGCGGTCCTACTCGGCGCCGCCGAGGCCTTGGTCAGCACCTTCACTGCACTAACCGTACCCCGAAGGATGGGTAGCACTCAGGCACCTCCCCAGCAGAACCCCCCCTTAGGGGAGCCCTGTGGGTAGGCTAAAGCGGTACGCCGGAGGAAACATAGGTAGGTTCACAAAGGGTTGGAGTTTTTGATAACTCAGTAATGATCCCTCCGCTGGTTCACCAACGGAGACCTTGTTACGACTTTTACTTCC。_ DB35/T 12032011 福建省地方标准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 DB35/T 12032011*2011年 12月第一版 2011年 12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