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39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14012011 金福菇生产技术规程 2011-12-28发布 2012-03-0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4012011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产地环境.1 4 生产管理技术.1 5 病虫害防治.4 6 采收.4 7 转潮管理.5 8 菌渣处理.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培养料推荐配方.6 DB51/T 1401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园艺总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开发研究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戟、张思林、李涛、张帆、曾先富、胡祥钰、高兴祥、唐利民、孔建雄、毛海啸。DB51/T 14012011 1 金福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福菇生产的产地环境、生产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转潮管理及菌渣处理。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金福菇熟料袋栽。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 5095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DB 51/336 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DB 51/337 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 3 产地环境 3.1 环境选择 生产场地的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358的规定。3.2 生产用水 培养料配制用水应符合DB 51/336灌溉水质量的规定,出菇管理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4 生产管理技术 4.1 栽培季节 金福菇出菇温度范围为1830,最适温度范围为2028,昼夜温差5以内。自然条件下,盆地内适宜在5月9月出菇。可安排在3月5月进行制袋,5月6月脱袋覆土出菇,一般播种后45天左右出菇。其他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生产季节。4.2 栽培方式 熟料制袋,菌丝满袋后,脱袋覆土或袋内覆土出菇。4.3 培养料配方与堆制 DB51/T 14012011 2 4.3.1 原料选择与配方 培养料以棉籽壳、玉米芯、豆秆、稻草等为主料,以麸皮、米糠、玉米粉等为辅料。所有原料应符合NY 5099的规定。培养料配方参见附录A。4.3.2 建堆 3月至4月建堆发酵。选择适当的配方备好料。首先将农作物秸秆等原材料粉碎或切成短节,先后加入石灰和过磷酸钙用量的一半混合均匀成干料;然后将剩余的石灰和过磷酸钙与石膏混合加粪水或清水拌匀成湿料;按一层干料施一层湿料进行预湿预堆,调节料堆含水量至50%左右。预堆2d后进行建堆发酵。堆形:料堆宽2.02.5,高1.51.8,长度依地势而定,料堆上要打透气孔,孔距30cm40cm,孔直径5cm7cm.。4.3.3 翻堆 堆料发酵时间一般6d10d,共翻堆2次。当料温达到55左右时翻堆,最后翻堆时加入麸皮、米糠等辅料,调节培养料含水量60%65%,pH7pH8。待料温冷却至35以下装袋。4.4 装袋灭菌 4.4.1 菌袋材料与规格 菌袋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规格:17cm20cm33cm(短袋)或2243(长袋),膜厚0.03cm0.04cm。4.4.2 装袋 装料松紧适度、均匀一致,袋口用绳子扎好或套塑料环用薄膜封口,当天装袋,当天灭菌。4.4.3 灭菌 采用常压灭菌,当料内温度达100后,保持恒温15h24h。4.5 接种 4.5.1 接种室(箱)消毒 随时保持接种室(箱)内的清洁卫生。灭菌后的料袋放入接种室(箱),用卫生消毒剂喷雾消毒。待料温降至30以下后,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接种室2h3h,接种箱40min)。接种室接种前30min,再用卫生消毒剂喷雾消毒。4.5.2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4.5.3 菌种来源 菌种应来自经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具有资质的菌种生产经营者。4.5.4 菌种质量 无杂菌、无病虫,菌丝生长均匀、生活力强。4.5.5 接种方法 DB51/T 14012011 3 手、种瓶(袋)外壁用75%酒精或其它卫生消毒剂擦洗消毒;用经火焰灭菌后的接种工具去掉瓶口表层菌种,按无菌操作将菌种接入袋内,适当压实,迅速封好袋口。用种量:一瓶栽培种(750ml)可接长袋8袋10袋;短袋15袋20袋。4.6 发菌培养 4.6.1 培养室的消毒 彻底打扫室内清洁卫生,喷洒杀菌杀虫剂,关闭门窗,用气雾消毒剂熏蒸,使用药剂应符合DB 51/337的规定。在使用前两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4.6.2 培养条件 接种后的菌袋在培养室的码放方式和高度应根据当时的气温决定。培养温度控制在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遮光培养,注意通风换气,及时清除污染袋。短袋培养25d30d、长袋培养35d40d,菌丝长满袋便可进入出菇管理。4.7 出菇管理 4.7.1 栽培场地 栽培场地要求地势高、较平坦,有清洁水源,灌排方便。场地选择应符合NY 5358的规定。可利用空闲房屋、大棚、田间耕地进行栽培。4.7.2 菇房(场)整理 4.7.2.1 室内菇场 利用农村空闲房屋栽培,要选择比较阴凉的地方,并对房屋进行改造,增加空气对流的通风窗口。室内栽培可直接在地面排袋,也可以搭建出菇床架。床架宽90、层距60、底层距地面30、顶层距天花板130,床架之间距离80。出菇室使用前应打扫清洁卫生,并消毒灭虫,使用药剂应符合DB 51/337的规定。4.7.2.2 室外菇场 选择地势较高、平坦、近水源、土壤有机质丰富、土质疏松的阔叶林地块作出菇场地。场地四周挖好排水沟,平整土地,清除杂草,清除病虫孳生场所,进行消毒灭虫处理,使用药剂应符合DB 51/337的规定。室外出菇场要求遮阳度70%80%。4.7.3 覆土准备 选用地表20cm以下无杂草,无沙石且前茬未种过食用菌,富含腐殖质、透气性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粘壤土,有条件的地方用火烧土、泥炭土或草炭土作覆土材料效果更好。土壤质量应符合GB15618中的二级标准的规定。覆土材料打碎成1.52.0的粗土粒和0.5cm0.8cm的细土粒,含水量调节至以手捏土粒扁而不散、不粘手为宜,或覆土后再调水分。4.7.4 排袋覆土 气温稳定在20以上,且昼夜温差5以内,进入覆土出菇管理。金福菇栽培有脱袋覆土出菇和袋内覆土出菇两种方式。室内菇场宜采用袋内覆土出菇。DB51/T 14012011 4 4.7.4.1 袋内覆土 袋内覆土宜选用短袋,菌袋竖直排列在室内地面或出菇床架上,或室外畦面上,菌袋间距23,留5060的操作道。打开袋口覆土3.03.5,将高出土面的塑料薄膜剪去或下折,袋缘略高于土面。4.7.4.2 脱袋覆土 在平整好的场地上,作成宽100、深20、长度因地势而定的畦,畦与畦之间留走道5060。将菌丝长满袋的菌袋脱去塑料袋,短袋直立、长袋横向排放于畦内,袋袋相靠进行覆土,覆土分两次进行,先覆土粒直径1.52.0的粗土粒,厚度2.53.0,培养4d6d,待菌丝爬上土粒层1.02.0后,再覆土0.5cm0.8cm的细土粒,厚度0.30.8。畦面上可搭建塑料小拱棚。4.7.5 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根据天气情况调节水分,喷轻水,保持土壤湿润。覆土前未调水分的,要及时喷水调节土壤水分至湿润状态。菇场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温度2328,要有散射光照,保持通风换气。一般覆土后7d10d,白色菌丝爬上土面,应逐渐增加通气量,待土层中出现大量索状菌丝时,适当喷一些雾状水,加大通气量,促使菌丝扭结形成原基,控制空气湿度80%90%,空间温度2028,昼夜温差5以内;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生长成熟约5d7d,此间宜早晚喷水,主要向空中和地面喷雾状水,喷水量要根据天气情况,菇的大小和数量灵活掌握,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温度控制在2530,需要散射光照,加强通风换气。5 病虫害防治 5.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优良品种,把好菌种质量关;对培养基彻底灭菌;接种室、培养室及出菇场所使用前严格消毒灭虫;及时清除废弃培养物,保持栽培场所及周围的环境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菇场空气新鲜,控制温度湿度,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5.2 物理防治 培养室、出菇棚(房)门、窗、通风口用40目60目的防虫网罩护;使用黄板诱杀菌蝇、菌蚊等害虫;用糖醋液诱杀螨虫、蛞蝓等害虫;安装频振杀虫灯等诱杀害虫。5.3 生物防治 选用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5.4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应执行DB 51/337的规定。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子实体生长期不使用化学农药。6 采收 DB51/T 14012011 5 当菌盖肥厚紧实,菌褶的菌膜尚未破裂开伞前,适时采收。采收时,轻拿轻放,盛装器具应清洁卫生,避免二次污染,产品质量应符合NY 5095的规定。7 转潮管理 采完菇后,补充覆土,停水5d后再补足水分养菌出菇,按前述4.7.5方法管理,一般可收3潮4潮菇。8 菌渣处理 菌渣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环境污染。DB51/T 14012011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培养料推荐配方 A1 A2 A3 棉籽壳 40 80 50 稻草 40 玉米芯 36 麸皮 11 11 10 石灰粉 2 2 2 熟石膏粉 1 1 1 过磷酸钙 1 1 1 玉米粉 5 5 含水量 6065 6065 6065 _ DB51/T 140120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