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B34/T 2292-2015.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B34/T 2292-201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B34/T 2292-201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B34/T 2292-201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B34/T 2292-201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B34/T 2292-201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27.140 P 59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2922015 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Pumping Station Electrical Equipment Preventive Test Procedures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2-03 发布 2015-03-03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2922015 I 目 次 前言.III 引言.I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2 5 交流电动机与励磁装置.3 5.1 交流电动机.3 5.2 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4 6 变压器与互感器.4 6.1 变压器.4 6.2 互感器.6 7 补偿电容器.7 7.1 高压电容器.7 7.2 低压电容器.7 8 开关电器与配电装置.8 8.1 开关电器.8 8.2 配电装置.9 9 配电线路.10 9.1 电力电缆.10 9.2 母线.11 10 二次回路及微机保护装置.11 10.1 二次回路.11 10.2 微机保护装置.11 11 防雷与接地.12 11.1 避雷器.12 11.2 接地装置.13 12 电动机软起动器.13 13 自动化系统.13 13.1 一般规定.13 13.2 传感器与仪表.13 13.3 现地控制单元与输出执行设备.14 DB34/T 22922015 II 13.4 计算机监控中心.15 附录A(规范性附录)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周期表.17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电动机定子绕组绝缘电阻换算至运行温度时的换算系数.19 附录C(规范性附录)绝缘油和 SF6 气体.20 DB34/T 22922015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编写单位: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安徽省排灌总站、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月明、许实付、方进、朱华明、王焕平、武锋、杨军、韩光林、孙晶晶。DB34/T 22922015 IV 引 言 为适应我省水利工程泵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需要,规范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的周期、项目、内容、判别标准,预防设备损坏,更好地为防汛抗旱提供技术支撑,制订本标准。DB34/T 22922015 1 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泵站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电动机与励磁装置、变压器与互感器、补偿电容器、开关电器与配电装置、配电线路、二次回路与保护装置、防雷与接地、电动机软启动器、自动化系统等的周期、主要项目内容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泵站 35 kV 及以下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61 闪点的测定 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 GB/T 507 绝缘油 击穿电压测定法 GB/T 511 石油和石油产品及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 GB/T 5654 液体绝缘材料 相对电容率、介质损耗因数和直流电阻率的测量 GB/T 6541 石油产品油对水界面张力测定法(圆环法)GB/T 7252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 GB/T 7595 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 GB/T 7598 运行中变压器油水溶性酸测定法 GB/T 7601 运行中变压器油、汽轮机油水分测定法(气相色谱法)GB 11032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GB/T 12022 工业六氟化硫 GB 14048.6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4-2部分: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 交流半导体电动机控制器和起动器(含软起动器)GB/T 17623 绝缘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法 GB/T 28552 变压器油、汽轮机油酸值测定法(BTB法)DL/T 421 电力用油体积电阻率测定法 DL/T 423 绝缘油中含气量测定方法 真空压差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预防性试验The Preventive Test 为了发现运行中设备的隐患,预防发生事故或设备损坏,对设备进行的检查、试验或监测,也包括取油样或气样进行的试验。DB34/T 22922015 2 3.2 吸收比Absorptgce 在同一次试验中,60s 时的绝缘电阻值与15s时的绝缘电阻值之比。3.3 极化指数Polarization Index 在同一次试验中,10min时的绝缘电阻值与1min时的绝缘电阻值之比。3.4 自动化系统Automation system 采用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操作,以代替人工直接操作的系统,由硬件设备和监控软件系统组成,本标准中特指泵站自动化系统。3.5 计算机监控中心Computer monitoring center 指具有数据采集、监视和控制功能的专用计算机应用中心,本标准中特指泵站计算机监控中心。3.6 现地控制单元Local control unit(LCU)LCU 是直接安装在测控对象现场,直接与现场的生产过程接口的控制单元,能够采集现场数据并控制现场输出执行设备。3.7 输出执行设备 Output execution device 可以根据采集的数据信息,通过人工手动或系统指令自动的方式执行输出动作的设备。4 基本规定 4.1 水利工程泵站的电气设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进行预防性试验。4.2 预防性试验周期执行附录A。4.3 用于试验的各类测量器具,应检定或校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4.4 试验结果应与该设备历次试验结果相比较,与同类设备试验结果相比较,参照相关的试验结果,根据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后做出判定。4.5 交流耐压试验属于破坏性试验项目,必要时应按照本标准进行耐压试验,耐压试验时加至试验标准电压后的持续时间,无特殊说明时,应为 1 分钟。4.6 耐压试验电压值以额定电压的倍数计算时,电动机应按铭牌额定电压计算,电缆是按标准电压等级的电压计算。非标准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其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值,当没有规定时,可根据本规定的相邻电压等级按比例采用插入法计算。DB34/T 22922015 3 4.7 进行绝缘试验时,除制造厂装配的成套设备外,宜将连接在一起的各种设备分离开来单独试验。同一试验标准的设备可以连在一起试验。为便于现场试验工作,已有出厂试验记录的同一电压等级不同试验标准的电气设备,在单独试验有困难时,也可以连在一起进行试验。试验标准应采用连接的各种设备中的最低标准。4.8 进行电气绝缘的测量和试验时,当只有个别项目达不到本标准的规定时,则应根据全面的试验记录进行综合判定是否可以投入运行。4.9 当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与实际使用的额定工作电压不同时,应按下列规定确定试验电压的标准:a)采用额定电压较高的电气设备在于加强绝缘时,应按照设备的额定电压的试验标准进行;b)采用较高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在于满足产品通用性及机械强度的要求时,可以按照设备实际使用的额定工作电压的试验标准进行。4.10 在进行与温度及湿度有关的各种试验时(如测量直流电阻、绝缘电阻、tg、泄漏电流等),应同时测量被试物温度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及湿度。绝缘试验应在良好天气且被试物温度及仪器周围温度不宜低于 5,空气相对湿度不宜高于80的条件下进行。4.11 试验时,应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对油浸式变压器,应以变压器的上层油温作为测试温度。本标准中使用常温为 1040;运行温度为 75。4.12 本标准中所列的绝缘电阻测量,应使用 60s 的绝缘电阻值。4.13 多绕组设备进行绝缘试验时,非被试绕组应予短路接地。4.14 测量绝缘电阻时,采用兆欧表的电压等级,在本标准未作特殊规定时,应按下列规定执行:a)100V 以下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 250V 兆欧表;b)500V 以下至 100V 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 500V 兆欧表;c)3000V 以下至 500V 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 1000V 兆欧表;d)10000V 以下至 3000V 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 2500V 兆欧表;e)10000V 及以上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 2500V 或 5000V 兆欧表。5 交流电动机与励磁装置 5.1 交流电动机 5.1.1 交流电动机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a)测量绕组的绝缘电阻和吸收比;b)测量绕组的直流电阻;c)定子绕组的直流耐压试验和泄漏电流测量;d)定子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e)同步电动机转子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注:电压 1000V 以下,容量 100kW 以下的电动机,可按本条a)、b)进行试验。5.1.2 测量绕组的绝缘电阻和吸收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a)额定电压为 1000V 以下,常温下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 0.5 M;额定电压为 1000V 及以上,换算至运行温度时的绝缘电阻值,定子绕组不应低于每千伏 1 M。转子绕组不应低于 0.5 M。绝缘电阻温度换算可按本标准附录B 的规定进行。b)1000V 及以上的电动机应测量吸收比。吸收比不应低于 1.3,中性点可拆开的应分相测量。5.1.3 测量绕组的直流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 DB34/T 22922015 4 a)1000V 以上或容量 100kW 以上的电动机各相绕组直流电阻值相互差别不应超过其最小值的2,中性点未引出的电动机可测量线间直流电阻,其相互差别不应超过其最小值的 1。b)其余电动机参照执行。5.1.4 定子绕组直流耐压试验和泄漏电流测量,应符合下述规定 1000V 以上及 500 kW 以上、中性点连线已引出至出线端子板的定子绕组应分相进行直流耐压试验。试验电压为定子绕组额定电压的 2.5 倍。在规定的试验电压下,各相泄漏电流的差值一般不大于最小值的 100;当最大泄漏电流在 20A 以下时,各相间应无明显差别。500 kW 以下的电动机参照执行。5.1.5 定子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电压 应符合表1 的规定。表1 电动机定子绕组交流耐压试验电压 额定电压(kV)3 6 10 试验电压(kV)5 10 16 5.1.6 同步电动机转子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值 为 1000V。5.2 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 5.2.1 同步电动机励磁装置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励磁变压器的绝缘电阻;b)测量励磁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c)测量励磁变压器变压比;d)测量励磁变压器运行噪声;e)测量灭磁电阻绝缘电阻;f)测量灭磁电阻直流电阻;g)励磁电压变动范围;h)励磁电流稳定性;i)灭磁系统试验。5.2.2 试验项目a)、b)、c)测量要求同变压器试验相关条款。5.2.3 励磁变压器运行噪声应不大于 85 dB。5.2.4 灭磁电阻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 0.5 M。5.2.5 灭磁电阻直流电阻值应为电动机转子电阻值的 510 倍。5.2.6 励磁装置输出的励磁电压变动范围应满足制造厂技术文件和实际应用需要。5.2.7 励磁装置输出的励磁电流在 30140的电动机额定值范围内应连续可调、平稳变化。5.2.8 灭磁系统试验应满足制造厂技术文件要求。6 变压器与互感器 6.1 变压器 DB34/T 22922015 5 6.1.1 电力变压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绝缘油试验;b)测量绕组的直流电阻;c)检查分接头的电压比;d)测量绕组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e)测量绕组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 tg;f)测量绕组的直流泄漏电流;g)绕组连同套管的交流耐压试验;注1:容量为1600 kVA 及以下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试验,可按本条的第b)、d)款的规定进行;注2:干式变压器的试验,可按本条的第b)、d)款的规定进行;注3:励磁变压器的试验,可按本条的第b)、d)款的规定进行;注4:a)、c)、g)项目在必要时进行。6.1.2 油浸式变压器中绝缘油的试验类别应符合本标准中附录 C 的规定。6.1.3 测量绕组的直流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a)1600 kVA 及以下变压器,各相测得值的相互差值应小于平均值的 4,线间测得值的相互差值应小于平均值的 2;1600 kVA 以上变压器,各相测得值的相互差值应小于平均值的 2;线间测得值的相互差值应小于平均值的 1;b)变压器的直流电阻,与以前测得值比较,其变化不应大于 2;不同温度下电阻值按照公式(1)换算:R2=R1(T+t2)(T+t1).(1)式中:R1、R2 分别为温度在 t1、t2 时的电阻值;T 计算用常数,铜导线取 235,铝导线取 225。c)如电阻相差在出厂时超过规定,制造厂已说明了这种偏差的原因,按本条第 b)项执行。6.1.4 测量绕组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测量前被试绕组应充分放电,测量温度以顶层油温为准,尽量使每次测量温度相近。b)绝缘电阻换算至同一温度下,与前一次测试结果相比应无明显变化。c)吸收比(1030范围)不低于 1.3 或极化指数不低于 1.5。注1:尽量在油温低于 50时测量,不同温度下的绝缘电阻值一般可按公式(2)换算:10/)(1 22 15.1t tR R.(2)式中:R1、R2 分别为温度 t1、t2 时的绝缘电阻值。注2:吸收比和极化指数不进行温度换算。6.1.5 测量绕组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 tg,应符合下列规定:a)20时tg 不大于表2数值:表2 电力变压器 20时 tg 数值 额定电压 tg最大值 35kV 及以下 1.5 b)tg 值与历年的数值比较不应有明显变化(一般不大于 30);c)试验电压应符合表3规定。DB34/T 22922015 6 表3 电力变压器 tg 试验电压标准 绕组电压 10 kV 及以上 10 kV 绕组电压 10 kV 以下 设备的额定电压 注1:非被试绕组应接地或屏蔽。注2:同一变压器各绕组tg的要求值相同。注3:测量温度以顶层油温为准,尽量使每次测量的温度相近。注4:尽量在油温低于50时测量,不同温度下的tg值一般可按公式(3)换算。10/)(1 21 23.1 tg tgt t.(3)式中:tg1、tg2 分别为温度 t1、t2 时的 tg 值。6.1.6 测量绕组的直流泄漏电流,应符合下列规定:a)试验电压应符合表4规定。表4 电力变压器直流泄漏试验电压标准 绕组额定电压(kV)3 610 2035 直流试验电压(kV)5 10 20 b)与前一次测试结果相比应无明显变化;c)读取 1 分钟时的泄漏电流值。6.1.7 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油浸变压器试验电压值按表5规定;表5 电力变压器交流耐压试验电压标准 额定电压(kV)最高工作电压(kV)线端交流试验电压值(kV)1 1 2.5 3 3.5 15 6 6.9 21 10 11.5 30 15 17.5 38 20 23.0 47 35 40.5 72 b)干式变压器可不做交流耐压试验。6.2 互感器 6.2.1 互感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绕组的绝缘电阻;b)测量绕组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 tg 和电容量;c)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d)测量一次绕组的直流电阻。DB34/T 22922015 7 6.2.2 绕组的绝缘电阻与初始值及历次数据比较,不应有明显变化。6.2.3 电压等级 35 kV 及以下互感器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 tg 测量应符合如下规定:a)主绝缘 tg()不应大于表6中的数值,且与历年数据比较,不应有明显变化;表6 互感器 tg(%)限值 互感器型式 电压等级(kV)2035 充油型 3.5 胶纸电容型 3.0 b)电容型电流互感器主绝缘电容量与初始值或出厂值差别不应超出 5。注1:主绝缘 tg 试验电压为 10kV;注2:固体绝缘互感器可不进行 tg 测量。6.2.4 20 kV 及以下互感器做交流耐压试验。一次绕组按出厂值的 85进行,出厂值不明的按表7规定电压进行试验。表7 互感器交流耐压试验电压标准 电压等级(kV)3 6 10 15 20 试验电压(kV)15 21 30 38 47 6.2.5 测量一次绕组的直流电阻,直流电阻值与初始值或出厂值比较,应无明显差别。7 补偿电容器 7.1 高压电容器 7.1.1 高压电容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外观检查;b)测量极对壳绝缘电阻;c)测量电容量;d)测量电容器介质损耗角。7.1.2 电容器外观应无膨胀或漏油现象。7.1.3 电极对外壳之间绝缘电阻,其值不低于 2000 M。单套管电容器不测。7.1.4 电容量的偏差值不超出额定值的-5+10,且电容量不应小于出厂值的 95。7.1.5 电容器介质损耗角正切值 tg 值,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要求 7.2 低压电容器 7.2.1 低压电容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外观检查;b)测量极对壳绝缘电阻。7.2.2 电容器外观应无膨胀或漏油现象。7.2.3 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1000/V。DB34/T 22922015 8 8 开关电器与配电装置 8.1 开关电器 8.1.1 真空断路器 8.1.1.1 真空断路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绝缘电阻;b)测量每相导电回路电阻;c)测量断路器主触头的分、合闸时间,测量分、合闸的同期性,测量合闸时触头的弹跳时间;d)测量真空灭弧室真空度;e)测量合闸接触器和分、合闸电磁铁线圈的绝缘电阻和直流电阻。8.1.1.2 测量绝缘电阻值,a)整体绝缘电阻值测量,应参照制造厂规定;b)断口和有机物制成的提升杆的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表8 的规定。表8 断口和有机物制成的提升杆的绝缘电阻值 试验类别 额定电压(kV)24 2440.5 断口和有机物制成的提升杆的绝缘电阻值(M)300 1000 8.1.1.3 每相导电回路的电阻值测量,宜采用电流不小于 100A 的直流压降法。电阻值不大于出厂值的 1.2 倍。8.1.1.4 测量断路器主触头的分、合闸时间,测量分、合闸的同期性、合闸过程中触头接触后的弹跳时间,应在产品额定操作电压下进行,测量值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的规定。8.1.1.5 真空灭弧室真空度的测量,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规定。8.1.1.6 测量合闸接触器和分、合闸电磁铁线圈的绝缘电阻和直流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a)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M;b)直流电阻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规定。8.1.2 SF6断路器 8.1.2.1 六氟化硫(SF6)断路器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绝缘电阻;b)测量每相导电回路电阻;c)测量断路器的分、合闸时间;d)测量断路器主、辅触头分、合闸的同期性及配合时间;e)测量断路器内 SF6 气体的含水量。注:测量断路器内 SF6 气体的含水量试验项目在必要时进行。8.1.2.2 测量断路器的绝缘电阻值:整体绝缘电阻值测量,应参照制造厂技术文件规定。8.1.2.3 每相导电回路的电阻值测量,宜采用电流不小于 100A 的直流压降法。测量值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的规定,敞开式断路器的测量值不大于制造厂技术文件规定值的 1.2 倍。8.1.2.4 测量断路器的分、合闸时间,应在断路器的额定操作电压进行。测量值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的规定。DB34/T 22922015 9 8.1.2.5 测量断路器主、辅触头三相及同相各断口分、合闸的同期性及配合时间,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的规定。制造厂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三相合闸不同期不大于5 ms,三相分闸不同期不大于 3 ms;b)同相各断口间合闸不同期不大于 3 ms,同相各断口间分闸不同期不大于 2 ms。8.1.2.6 测量断路器内 SF6 的气体含水量(20的体积分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与灭弧室相通的气室,应小于 150 L/L;b)不与灭弧室相通的气室,应小于 250 L/L;c)SF6气体含水量的测定应在断路器充气 48 h 后进行。8.1.3 隔离开关 8.1.3.1 隔离开关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绝缘电阻;b)测量导电回路电阻。8.1.3.2 隔离开关的绝缘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a)用2500V兆欧表测量胶合元件分层绝缘电阻,其值应不小于 500 M;b)有机材料传动提升杆的绝缘电阻值不得低于表 9的规定。表9 有机材料传动提升杆的绝缘电阻值 试验类别 额定电压(kV)24 2440.5 有机材料传动提升杆的绝缘电阻值(M)300 1000 c)使用 1000V兆欧表测量隔离开关二次回路绝缘电阻,其值不得低于 2 M。8.1.3.3 必要时,测量导电回路电阻,其值应不大于制造厂技术文件规定值的 1.5倍。8.2 配电装置 8.2.1 高压配电装置 8.2.1.1 高压配电装置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绝缘电阻;b)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交流耐压试验;c)装置内高压电器试验;d)高压开关柜五防性能检查。8.2.1.2 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绝缘电阻不应低于2M。8.2.1.3 必要时,辅助回路和控制回路交流耐压试验,耐压值2kV。8.2.1.4 装置内高压电器试验项目同相关电气设备试验条款。8.2.1.5 高压开关柜“五防”性能检查,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规定。8.2.2 低压配电装置 8.2.2.1 低压配电装置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绝缘电阻;b)交流耐压试验。8.2.2.2 绝缘电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DB34/T 22922015 10 a)配电装置每段绝缘电阻应不小于0.5 M;b)电力布线在断开熔断器、仪表和用电设备时,绝缘电阻一般不小于 0.5 M。8.2.2.3 交流耐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试验电压为 1000V,配电装置各相对地耐压值符合产品技术规定。也可用 2500V 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代替交流耐压试验;b)电力布线不进行交流耐压试验。9 配电线路 9.1 电力电缆 9.1.1 电力电缆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绝缘电阻;b)直流耐压试验及泄漏电流测量。9.1.2 绝缘电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对电缆的主绝缘电阻测量时,应分相进行,非测量相导体、金属屏蔽或金属套和铠装层一起接地;b)测量各电缆导体对地或对金属屏蔽层间和各导体间的绝缘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测量绝缘用兆欧表,宜采用如下等级:0.6/1kV 电缆用 1000V 兆欧表;0.6/1kV 以上电缆用2500V 兆欧表;耐压试验前后,绝缘电阻测量应无明显变化。9.1.3 直流耐压试验及泄漏电流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直流耐压试验电压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 橡塑绝缘电力电缆的直流耐压试验电压 单位为 kV 电缆额定电压 U0/U 直流试验电压 电缆额定电压 U0/U 直流试验电压 1.8/3 11 8.7/10 37 3.6/6 18 21/35 63 6/6 25 注:U0/U 电缆额定电压(其中:U0 为电缆导体与金属套或金属屏蔽之间的设计电压,U 为导体与导体之间的设计电压)b)试验时,试验电压可分 46 阶段均匀升压,每阶段停留 1 分钟,并读取泄漏电流值。试验电压升至规定值后维持 15 分钟,其间读取 1 分钟和 15 分钟时泄漏电流。测量时应消除杂散电流的影响;c)电缆的泄漏电流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电缆绝缘可能有缺陷:泄漏电流很不稳定;泄漏电流随试验电压升高急剧上升;泄漏电流随试验时间延长有上升现象。9.1.4 对额定电压为 0.6/1kV的电缆,可用 1000V 或 2500V 兆欧表测量导体对地绝缘电阻代替直流耐压试验。DB34/T 22922015 11 9.2 母线 9.2.1 母线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绝缘电阻;b)交流耐压试验。9.2.2 封闭母线:额定电压为 15kV 及以上,在常温下分相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0 M;6kV 共箱封闭母线,在常温下分相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6 M。9.2.3 1kV 以上的一般母线: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 M/kV。9.2.4 1kV 及以下母线的绝缘电阻,采用 1000V 兆欧表测量,应不低于 10 M。9.2.5 封闭母线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应符合表 11规定;表11 封闭母线交流耐压试验电压 额定电压(kV)试验电压(kV)额定电压(kV)试验电压(kV)1 3.2 6 32 15 43 20 51 9.2.6 1 kV以上一般母线,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应符合表 12规定:表12 额定电压 1 kV 以上一般母线交流耐压试验电压 额定电压(kV)试验电压(kV)额定电压(kV)试验电压(kV)3 22 6 26 10 38 15 50 20 59 35 90 注:支柱绝缘子为固体有机绝缘材料。9.2.7 1 kV 及以下一般母线,交流耐压试验电压为 1000V,可用 2500V 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代替交流耐压试验。10 二次回路及微机保护装置 10.1 二次回路 10.1.1 二次回路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二次回路通电检查;b)测量二次回路绝缘电阻。10.1.2 二次回路通电检查时,各类信号指示都应正常。10.1.3 二次回路绝缘电阻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用 1000V 兆欧表测量二次回路对地绝缘电阻,其值应大于 10M;b)对采用触点输出的信号回路,用 1000V兆欧表测量电缆芯对地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M;c)对采用放电器接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可用兆欧表定期检查放电器是否正常,用 1000V兆欧表测量时,放电管不应击穿;用 2500V 兆欧表测量时,则应可靠击穿。10.2 微机保护装置 DB34/T 22922015 12 10.2.1 微机保护装置校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装置通电检查;b)测量绝缘电阻;c)检查交流电流、电压输入回路采样精度;d)检查系统参数、定值设置;e)保护整定校验。10.2.2 合上装置工作电源,各信号指示正常,液晶屏幕显示参数正常。10.2.3 必要时,进行绝缘电阻测量。在保护屏的端子排处将所有外部引入的回路及电缆全部断开,拔出插件,分别将电流、电压、直流控制信号回路的所有端子各自连接在一起,用 500V 兆欧表测量回路对地、各回路间绝缘电阻,其值均应不小于 20M。10.2.4 在装置的交流电流、电压输入端加入不同幅值和相位的电流、电压量,查看装置的采样精度误差,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要求。10.2.5 对照定值通知单和技术说明书检查装置系统参数设置是否一致。10.2.6 保护整定校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试验接线电源及时间测量连线应直接接到保护屏端子排上。交流电压、电流试验接线的相对极性关系应与实际相位关系一致;b)测量差动、电流速断、堵转、过负荷、低电压、失步等保护动作电流、电压、时间值,其值应符合保护动作定值通知单或制造厂技术文件规定;c)有多段后备保护的,可选择任一段进行校验;d)保护装置模拟试验时,断路器跳、合闸动作应准确无误。11 防雷与接地 11.1 避雷器 11.1.1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绝缘电阻;b)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工频参考电压和持续电流;c)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直流参考电压和0.75 倍直流参考电压下的泄漏电流。11.1.2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绝缘电阻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额定电压1kV及以上:用2500V兆欧表,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000 M;b)额定电压1kV以下:用500V兆欧表,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2 M;c)基座绝缘电阻应不低于5 M。11.1.3 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工频参考电压和持续电流,应符合下列要求:a)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对应于工频参考电流下的工频参考电压,整支或分节进行的测试值,应符合GB 11032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或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b)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避雷器持续运行电压下的持续电流,其阻性电流或总电流值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11.1.4 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直流参考电压和 0.75 倍直流参考电压下的泄漏电流,应符合下列规定:a)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对应于直流参考电流下的直流参考电压,整支或分节进行的测试值,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 GB 11032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规定值,或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实测值与制造厂规定值比较,变化不应大于 5;DB34/T 22922015 13 b)0.75 倍直流参考电压下的泄漏电流值应不大于 50A,或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11.2 接地装置 11.2.1 接地装置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检查接地装置连接情况;b)测量接地电阻。11.2.2 电气设备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网以及接地网之间的连接应牢靠,不得有开断、松脱或严重腐蚀等现象。11.2.3 电气设备的接地电阻不宜超过4,如与泵站自动化系统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12 电动机软起动器 12.1 软起动器检测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装置检查;b)启动器的动作范围试验;c)必要时,工频耐压试验;d)自带微机保护的校验。12.2 装置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a)检查主回路、控制回路的铜排连接处是否有过热痕迹;b)检查通风设备工作是否正常。12.3 启动器的动作范围应能满足下述要求:在启动器额定电压的 85110之间和控制电源电压的85110之间,起动器均应可靠工作。12.4 必要时进行工频耐压试验,试验电压为 2 倍的设备最高工作电压,最小值为 1000V,施加电压时间5s,应无闪络、击穿现象。可用2500 V 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替代耐压试验。12.5 自带微机保护的校验,执行本标准 10.2的规定。13 自动化系统 13.1 一般规定 13.1.1 泵站自动化系统的供电电压应稳定并符合系统的工作要求,交流电源和 60V 及以上的直流电源电压波动不应超过 10,60V以下的直流电源电压波动不应超过 5。13.1.2 对各单元设备及系统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各接线端子和接线应无脱落和破损;b)各信号指示灯和切换开关等处的标识应清晰明了;c)现地控制单元及其现场的仪器设备无变形、破损;d)各级测控对象的工况条件应在系统的要求范围之内。13.1.3 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应不低于 400A/m。13.1.4 系统的各部件及设备间的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 10M;在温湿度比较大的场合不小于 5M。13.2 传感器与仪表 13.2.1 传感器与仪表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DB34/T 22922015 14 a)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试验和校准;b)检测显示仪表的指示或显示值;c)检测控制类仪表;d)检查显示和控制仪表的自检和报警输出功能;e)防水性要求试验。13.2.2 传感器应进行输入输出特性试验和校准,其输出信号应正常,其准确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或设计要求,输入输出信号的范围和类型,应与铭牌标识和设计文件要求一致。13.2.3 各类显示仪表的指示或显示的数据应稳定、清晰明了,其示值误差应满足仪表准确度要求。13.2.4 单元组合仪表、组装式仪表等应对各单元分别进行试验和校准,其性能要求和准确度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13.2.5 控制类仪表的显示部分应符合本标准有关条款的要求,对控制部分的信号处理、信号输出、控制操作性能等检查和试验,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和设计文件的要求。13.2.6 检查各显示和控制仪表的自检和报警输出功能,应无异常。13.2.7 对于具有防水性要求的传感器和仪表应进行防水性检查和测试。13.3 现地控制单元与输出执行设备 13.3.1 现地控制单元与输出执行设备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量控制单元LCU接地和绝缘电阻;b)LCU单元各部分交流耐压试验;c)检测PLC系统、智能测控仪表;d)检测LCU单元采集和输出的信号精度;e)报警及紧急停机功能试验;f)输出执行设备的试验。13.3.2 试验前应对LCU单元的接地电阻和绝缘电阻进行测量,其值应符合设计要求。13.3.3 LCU单元各部分交流耐压试验,按表 13规定值进行,应无击穿、闪络现象。表13 交流耐压试验有效值 额定电压 Ue(V)Ue60 60Ue380 380Ue660 试验电压有效值(V)1000 2000 2500 注:耐压试验时间为 1 分钟。13.3.4 PLC系统、智能测控仪表的各信号指示应正常。13.3.5 LCU单元采集和输出的下列信号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a)模拟量信号:电流型为 4mA20mADC,电压型为 05VDC 或 010VDC;其负载阻抗为:电流型500,电压型500。b)数字量(脉冲量、开关量)信号:二进制信号、格雷码信号、BCD 码信号等。13.3.6 具有异常状态下的报警及紧急停机功能,当输入输出的信号超出规定时,应能自动输出报警信号并切断相应的电源。13.3.7 可通过通讯接口与计算机监控中心进行双向通讯,并正确的显示和执行计算机监控中心的命令。13.3.8 输出执行设备应有明显的动作方向标识,标识符号应清晰无误。DB34/T 22922015 15 13.3.9 对具有手动/自动切换功能的输出执行设备,应进行手动/自动切换试验,试验中应无停顿、卡堵等异常现象。13.4 计算机监控中心 13.4.1 计算机监控中心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检查计算机监控中心功能;b)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试验;c)控制与调节功能试验;d)检查数据存储与查询功能;e)检查分级权限功能;f)检测界面切换时间;g)检查数据通讯;h)检测UPS不间断电源;i)检测网络通讯。13.4.2 检查泵站计算机监控中心,应具有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计算存储、人机界面、制表打印、控制调度、故障诊断报警、网络互联通讯等功能,并符合设计要求。13.4.3 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a)对采集的数据能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并能按要求存入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中,以用于画面的显示刷新、控制调节、记录检索、统计操作、管理指导等环节;b)可自动完成数据比对与检查、互锁逻辑运算、工程单位变换、越限检查与报警信息的生成;c)可自动完成机组开停机所必需的逻辑条件的计算处理及相关事件记录。13.4.4 系统的控制与调节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a)可通过计算机监控中心对机组进行开机与停机的控制;b)能完成人工命令及事故紧急停机的控制;c)可自动按程序对机组进行实时控制。13.4.5 系统的数据存储与查询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a)能够建立实时与历史数据库,完成系统相关数据的记录存储;b)可通过图形、曲线、报表等方式显示、查询、打印数据库中的数据与信息;c)能对泵站相关设备的操作情况、整定值、设定值、故障与事故信息进行记录、存储与查询。13.4.6 操作系统应具有分级权限功能。13.4.7 应用软件各操作界面切换自如,不同界面间的切换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a)调用画面响应时间 重要画面和报警画面:1s;90常规画面:2s;其他画面:3s;b)执行命令到现地监控单元回复显示的时间:3s;c)故障或事件产生到画面提示的时间:2s。13.4.8 监控中心能满足现地控制单元 LCU 和上级服务器数据通讯要求。13.4.9 配备UPS不间断电源的系统,其切换时间和切换电压值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和设计要求。13.4.10 监控中心各节点处网络通讯应正常,带宽网速符合设计与应用要求,具有光纤通讯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其光纤链路的最大光衰减值(介入损耗)应小于表 14 中的规定值;在光纤链路任一接口测出的光回波损耗值应不小于表15中的规定值。DB34/T 22922015 16 表14 光纤链路的最大光衰减值 布线方式 链路长度(m)衰减值(dB)单模光纤 多模光纤 1310 nm 1550 nm 850 nm 1300 nm 水 平 100 2.2 2.2 2.5 2.2 建筑物主干 500 2.7 2.7 3.9 2.6 建筑物主干 1500 3.6 3.6 7.4 3.6 注:表中的数据包括链路接头与连接插座的衰减在内。表15 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回波损耗值 类别 单模光纤 多模光纤 波 长 1310 nm 1550 nm 850 nm 1300 nm 回波损耗 26 dB 26 dB 20 dB 20 dB D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